古登堡界面 古登堡界面-定义,古登堡界面-特征

191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Gutenberg)发现地下2885千米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明显变化,后来证实这里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人们将这个界面称为“古登堡界面”。

古登堡_古登堡界面 -定义


古登堡界面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界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界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

古登堡_古登堡界面 -特征

古登堡界面 古登堡界面-定义,古登堡界面-特征

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层,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层,也称过渡带层)、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

重物落入地幔,轻者从地幔涌出而构成地壳,逐渐交换构成地球气圈、水圈和陆圈是地球表面特有重力和温度造成的。地球薄壳裂成若干板块,飘浮滑动在地幔岩浆上。在地壳和地幔交界处构成一个面,称为莫霍面,这个面可能是不定形微涡旋粒子转变为定形微涡旋元素原子的界面,也是固态地壳与流态岩浆及其小质块的地幔的交界面。而深入到其下700公里的深度为下地幔,传播速度较快,表明下地幔比上地幔的岩浆星质的质量密度高,更比地壳质量密度高。地核密度更高而结成地瘤质块,处在地壳下2900公里地幔和地核有个界面称为古登堡界面。它是地幔与地核交界面。

通过此界面向下,纵波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10103/12672.html

更多阅读

灵界百科 之:古曼童R

【灵道】灵界百科之:古曼童一“古曼童”的定义古曼童,直译于泰文“”,有英文翻译将其译成”black magicbaby”,意译为“黑色的带有魔力的小孩”。“古曼童”是专属于泰国的叫法,而在坊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同的说法,中国部分地区称之

大图集:1937年德国纳粹兴登堡号灾难

2014-08-29 18:29:51|分类: 【美国往事】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订阅兴登堡号飞艇(LZ 129 Hindenburg),航空器注册编号为D-LZ129,是一艘德国的齐柏林飞艇,同期的姊妹号是LZ 130 Graf齐柏林飞艇II号,全长240米、高41米,重220吨,其长度足足有

博登湖畔的花样渔村——Meersburg梅尔斯堡 梅尔斯堡床垫

五月中的博登湖度假,虽然赶上了春天最后一拨的大降温,温度偏低,但是太阳却很给力。几个晴日里,将湖岸边的几座小城照耀的象明珠一般,风景怡人,忍不住再多唠叨几句,推荐给爱度假的朋友。我们的度假屋,就定在meersburg小镇的山坡上,所以今天也

声明:《古登堡界面 古登堡界面-定义,古登堡界面-特征》为网友回不去的从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