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汉族,1955年3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草根”出生的著名收藏家。中国第一个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馆长。曾先后写过小说,当过编辑,创作影视作品。因其独特的收藏理念、丰富的文物收藏以及对中国文物收藏的巨大贡献而扬名国内外。
马未都百家讲坛_马未都 -生平简介
概述
马未都,汉族,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年表
马未都早年下过乡,插过队,回城后当了几年机床工。从1980年起,马未都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十余年里他以瘦马等为笔名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后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 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接着他还写了《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的专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论文小品文章,在《收藏家》、《文物报》上发表,并参与编写《中国鼻烟壶珍赏》。1996年,马未都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创立了全国首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并担任馆长。
马未都百家讲坛_马未都 -个人经历
马未都
1966年文革开始,马未都辍学,后来参加农村劳动、在工厂操作机床。
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1981年,《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发表了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小说发表后调为《青年文学》的编辑。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
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
1992年至今出版多部有关收藏的著作。
1996年10月,在马未都的奔走下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终于获准成立了。
1997年1月18日,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1999年为配合世界建筑大会,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同建筑报合作,举办了中国古建筑门窗及陈设展,精美的展品和独特的展览设计给20万来自全世界的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瑞环主席在开幕时也参观了展览,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0年伊始,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迁至朝内南小街,依然沿袭过去的展览方式和风格,力求将更好的展览展现给大家。2002年,马未都创办了全国首家私立博物馆分馆――观复博物馆杭州馆。
2003年10月,远赴巴黎展出中国古代门窗,受到各界好评,当地的欧洲时报并以大幅文章报导展出盛况。
2004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迁至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
2005年,创办观复博物馆厦门馆。
2007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更名为“观复博物馆”,正式实行理事会制。
马未都百家讲坛_马未都 -主要作品
2小说集《今夜月儿圆》,1992年出版的《马说陶瓷》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
接着他还写了《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的专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论文小品文章,在《收藏家》、《文物报》上发表。
参与编写《中国鼻烟壶珍赏》。
2002年出版《中国古代门窗》,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一等奖。
此后他又致力于关于中国古代家具艺术的研究和整理。
2008年出版百家讲坛系列《马未都说收藏》(共五本),分别为《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上)》《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下)》《马未都说收藏・玉器篇》。
2009年出版《马未都说收藏・杂项篇》。
马未都百家讲坛_马未都 -观复博物馆
简介
观复博物馆是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 1996年10月30日获政府批准成立,并于1997年1月18日正式开馆,马未都先生为创办人。2004年实行理事会制。馆内设有:瓷器馆、家具馆、油画馆、工艺馆、影像馆、门窗馆和多功能厅。常年举办各类展览及讲座,开展鉴定和咨询业务。展览侧重开放形式,强调人与历史的沟通,突出传统文化的亲和力。观复博物馆在浙江杭州、福建厦门设有地方馆。观复博物馆为公益性独立法人,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
创馆目的
中国历史上各代统治者并不重视对有直观性、立体感的“百科全书”之称的博物馆的建设,中国最著名的博物馆是至今才有90余年历史的故宫博物馆,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马未都决定创建私人博物馆。创建私人博物馆,实际是在做一个普及性的工作,马未都要让中国人越来越喜欢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文化,所以他称他的博物馆是文物界的“希望小学”。在这所“小学”里,亲和性是他把握的第一个标准,因此也可以说,他又创造了博物馆中的另一个“最”。
名字由来
“观复”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说:达到虚空的极点,安住於甚深的禅定之中;宇宙万物相互运作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到它们的本根源头。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会回归根本。回归根本称作静,就是所谓的回归其本来自性。“观”即看,“复”即一遍又一遍。世间万物你只有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反复仔细观察,才能认清它的本质。“观复”博物馆由此得名。
发展
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最早坐落在北京古老的文化街琉璃厂,展出面积约400平方米,陈列以明清传世文物为主。除长年展出的古家具之外,还定期地策划组织专题展览,并举办文化交流讲座等活动。
2000年伊始,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迁至朝内南小街。2004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迁至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总占地8亩,展览区及会员活动区2,800平方米;设有家具馆、陶瓷馆、门窗馆、摄影馆、油画馆、工艺馆和多功能馆七个展馆。实行会员制。
2007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更名为“观复博物馆”。同年,观复博物馆正式实行理事会制。
马未都百家讲坛_马未都 -个人语录
在端详古瓷时,我常常产生幻觉: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一个老者披着蓑衣,孙子紧随其后,走进窑场。坐定,吸一口烟。他拾起笔,捧着素胎,沉静片刻,随即熟练地画上山水、花鸟、人物。画完,将胎翻转过来,表情依旧平和,淡泊地在胎底写上――‘大清乾隆年制’。问题在于,不光老者一人,几乎所有的古代窑工都这么清心寡欲。他们没有留下姓名,留下的是精神。我试图解释这种大境界的成因,于是整天整天地对着古陶瓷发呆。凡事都有其道理,只是有人讲得出,有人讲不出;或者有时讲得出,有时讲不出。深刻一些的道理比较抽象,讲起来玄妙,讲得最好的当然是老子了,一篇《道德经》,仅五千字,让古往今来的学者费尽了心机,伤透了脑筋。
马未都百家讲坛_马未都 -收藏国宝
马未都将自己一生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文物收藏上,在保护国宝级文物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马未都竞拍国宝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的事件。在瀚海春季拍卖会瓷杂专场中,马未都以低于市场预期的2408万元的价钱竞拍下了此国宝,这件海外回流的国宝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国宝花瓶高64.7厘米,与故宫所藏尺寸一致。瓶为撇口,长颈,六瓣瓜菱形圆腹,圈足。内施白釉,外口、颈、足分别为霁蓝描金缠枝花卉、如意云头纹、卷草纹、回纹等,这是乾隆时期经典的画法。腹部主题纹饰为白地粉彩绘菊花、杏花、荷花、牡丹、芍药、梅花六组花卉,寓意富贵连连和不畏严寒的高风亮节的品格,肩与颈上所饰蓝地描金如意云头纹凸起,寓意吉祥、延年益寿。 它之所以重要,其一是因为身份特殊,是圆明园遗物;其二是器型罕见。专家一致认定,翰海拍卖的粉彩大瓶,为乾隆早期由官窑厂所制具有创新意义的大器。马未都百家讲坛_马未都 -评价
《武陵藏珍》作者:周新国先生
有一篇收藏类的书评:“评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沅澧流域历史文化图说》”。它是这样评价收藏家的:“心有忍,其乃有济”,“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把这二句概括起来就是:“有忍乃有济,无爱即无忧”。没有长时间的坚持不懈,要想取得成绩是不可能的;苦心孤诣其实皆源于热爱。其实《尚书 君陈》和《菜根谭》中的这几句话也正可说是对马未都先生极其收藏经历的高度概括。马未都在收藏界早就声名鹊起,但真正变得家喻户晓是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中。其后马未都先生因为其在收藏界的巨大威望,风趣幽默的谈吐,和蔼亲切的形象拥有大批追随者,这些追随者自称“马扎”。2009年,中央电视台《咏乐汇》栏目邀请马未都作为嘉宾参加节目。马未都以收藏家的身份参加这一娱乐性节目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马未都已经跳出了收藏家、文化人的身份束缚,在经营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也为博物馆事业寻找到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马未都百家讲坛_马未都 -宣布裸捐
马未都收藏的明式家具
一个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我将收藏品悉数捐给观复博物馆,一件东西也不会留下。我不希望儿子形成对财富的不良心态,并由此轻薄诚实劳动的价值与意义。――马未都
2010年9月,马未都公开说,准备将凝聚着自己数十年心血的收藏品悉数捐给观复博物馆。此言既出,公众即刻给予高度关注。有人质疑他是在自我炒作,理由是,他的藏品是自己捐给自己。对此,马未都对自己与观复博物馆的关系进行了厘清,以消除公众的误会:观复博物馆确实是一个私人博物馆,但不是我马未都一个人的,它由几个人一起建起来,有一个5个发起人组成的董事会在运筹帷幄,我是出面办事说话应付媒体的人,法人代表、馆长,时髦的说法就是CEO。
马未都百家讲坛_马未都 -荣誉奖项
2011年1月19日,获得新浪2010网络盛典年度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