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主要措施,货币政策-外汇交易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其最终的政策目标,对货币供给量和信用情势,所采取的管制措施。最终政策目标包括:控制物价稳定、协助经济成长、达到充分就业,及平衡国际收支促进金融稳定。央行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调整存款准备率、调整重贴现率及担保放款融通利率、公开市场操作,以及选择性信用管制,或者直接或间接管制。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一国政府拥有多种政策工具可用来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

扩张性货币政策_货币政策 -主要措施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扩张性货币政策_货币政策 -外汇交易

环球外汇集团是一家专注于金融投资与理财服务的专业化的龙头企业。环球外汇集团的核心团队在纽约华尔街,具有多年的外汇、期货、股票等的操盘实战经验,并且研发出了独特的稳定盈利的自动交易系统(EA)。极大的帮助客户操盘实现稳定盈利,这是我们的绝对优势之一。一流的投资分析与操作策略都是基于我们华尔街操盘团队的自主研发成果。我们的客户坚信我们拥有的精准的投资分析、专业的投资策略、稳定的交易系统可以给投资者带来持续稳定的盈利。

基于我们的绝对优势,环球外汇集团与高盛、摩根大通、梅隆证券、福汇、FXSOL、FOREX等多家世界知名金融机构达成了稳定的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特别是为中国大陆及全球华人提供一流的金融产品,交易平台与操盘服务 。

扩张性货币政策_货币政策 -目标关系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但要同时实现,则是非常困难的事。在具体实施中,以某项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经常会干扰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除了研究货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以外,还必须研究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及其缓解矛盾的措施。

最终目标

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

事实证明,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若要降低失业率,增加就业人数,就必须增加货币工资。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少,对充分就业目标就无明显促进作用;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多,致使其上涨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必然造成物价与就业两项目标的冲突。如西方国家在70 年代以前推行的扩张政策,不仅无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反而造成“滞胀”局面。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关系可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说明。

1958 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根据英国1861―1957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勾划出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由于货币工资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这条曲线又被西方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

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非此即彼的相互替换关系。也就是说,多一点失业,物价上涨率就低;相反,少一点失业,物价上涨率就高。因此,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只可能有以下几种选择:

(1)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

(2)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

(3)在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的两极之间实行组合,即所谓的相机抉择,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作出正确的组合。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

稳定物价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理论界对此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增长。这种观点认为,只有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势头。一般而言,劳动力增加,资本形成并增加,加上技术进步等因素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货币总支出的增加。由于生产率是随时间的进程而不断发展的,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也是随生产率而增加的。只要物价稳定,整个经济就能正常运转,维持其长期增长的势头。这实际上从供给决定论的古典学派经济思想在现代经济中的反映。

2.轻微物价上涨刺激经济增长。这种观点认为,只有轻微的物价上涨,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因为,通货膨胀是经济的刺激剂。这是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凯恩斯学派认为,在充分就业没有达到之前增加货币供应,增加社会总需求主要是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而物价上涨比较缓慢。

并认定资本主义经济只能在非充分就业的均衡中运行,因此轻微的物价上涨会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美国的凯恩斯学者也认为:价格的上涨,通常可以带来高度的就业,在轻微的通货膨胀之中,工业之轮开始得到良好的润滑油,产量接近于最高水平,私人投资活跃,就业机会增多。

3.经济增长能使物价稳定。这种观点则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价格应趋于下降,或趋于稳定。因为,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生产要素的投入,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生产的增长,一方面意味着产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所以,稳定物价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并不矛盾。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马克思在100 多年以前,分析金本位制度下资本主义经济的情况时所论述的观点。

实际上,就现代社会而言,经济的增长总是伴随着物价的上涨。这在上述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时,曾予以说明,近100 年的经济史也说明了这一点。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分析,即把世界上许多国家近100 年中经济增长时期的物价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除经济危机和衰退外,凡是经济正常增长时期,物价水平都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情况更是如此。没有哪一个国家在经济增长时期,物价水平不是呈上涨趋势的。就我国而言,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现实也说明了这一点。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滞胀阶段以后,有的国家甚至在经济衰退或停滞阶段,物价水平也呈现上涨的趋势。

从西方货币政策实践的结果来看,要使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齐头并进并不容易。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往往较多地考虑经济发展,刻意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譬如采用扩张信用和增加投资的办法,其结果必然造成货币发行量增加和物价上涨。使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出现矛盾。

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

在一个开放型的经济中,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会遇到两个问题:

1.经济增长引起进口增加,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增加及支付能力的增加,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要。如果该国的出口贸易不能随进口贸易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必然会使得贸易收支状况变坏。

2.引进外资可能形成资本项目逆差。要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就要增加投资,提高投资率。在国内储蓄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借助于外资,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以此促进本国经济。这种外资的流入,必然带来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的差额。尽管这种外资的流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贸易逆差而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但并不一定就能确保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齐头并进。其原因在于:

(1)任何一个国家,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能够引进技术、设备、管理方法等,一方面决定于一国的吸收、掌握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决定于国产商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和外汇还款能力。

所以,在一定条件下,一国所能引进和利用的外资是有限的。如果把外资的引进完全置于平衡贸易收支上,那么外资对经济的增长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如果只是追求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增长,而忽视国内资金的配置能力和外汇还款能力,那么必然会导致国际收支状况的严重恶化,最终会使经济失衡,不可能维持长久的经济增长。

(2)在其他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或国内经济衰退的条件下,用于矫正这种失衡经济形态的货币政策,通常是在平衡国际收支和促进经济增长两个目标之间做合理的选择。国际收支出现逆差,通常要压缩国内的总需求,随着总需求的下降,国际收支逆差可能被消除,但同时会带来经济的衰退。而国内经济衰退,通常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可能刺激经济的增长,但也可能由于输入的增加及通货膨胀而导致国际收支失衡。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在某些情况下两者也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所实现的高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高就业。再如,片面强调高就业,硬性分配劳动力到企业单位就业,造成人浮于事,效益下降,产出减少,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等等。

选择目标的标准

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中所运用的政策工具无法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此间需要有一些中间环节来完成政策传导的任务。因此,中央银行在其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插进了两组金融变量,一组叫做中间目标,一组叫做操作目标。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又称营运目标。它们是一些较短期的、数量化的金融指标,作为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的中介或桥梁,其特点是中央银行容易对它进行控制,但它与最终目标的因果关系不大稳定。

中间目标是距离政策工具较远但接近于最终目标的金融变量,其特点是中央银行不容易对它进行掠制,但它与最终目标的因果关系比较稳定。建立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总的来说,是为了及时测定和控制货币政策的实施程度,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保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樊纲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连接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政策工具操

作的中介环节,也是实施货币政策的关键步骤。中介目标必须具备三个特点。

1.可测性。指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中介目标相关指标变化状况和准确的数据资料,并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作出相应判断。显然,如果没有中介目标,中央银行直接去收集和判断最终目标数据如价格上涨率和经济增长率是十分困难的,短期内如一周或一旬是不可能有这些数据的。

2.可控性。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对中介目标变量进行有效地控制,能在较短时间内(如1―3 个月)控制中介目标变量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

3.相关性。指中央银行所选择的中介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进行调控,能够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中介目标

可以作为中介目标的金融指标主要有: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和贷款量。

(一)长期利率

西方传统的货币政策均以利率为中介目标。

利率能够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因为:

(1)利率不但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变化。利率水平趋高被认为是银根紧缩,利率水平趋低则被认为是银根松弛。

(2)利率属于中央银行影响可及的范围,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设法提高或降低利率。

(3)利率资料易于获得并能够经常汇集。

(二)货币供应量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数量论者认为宜以货币供应量或其变动率为主要中介目标。他们的主要理由是:

(1)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2)货币供应量及其增减变动能够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主要措施,货币政策-外汇交易

(3)与货币政策联系最为直接。货币供应量增加,表示货币政策松弛,反之则表示货币政策紧缩。


央行数次加息

(4)货

币供应量作为指标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因而具有准确性的优点。

但以货币供应量为指标也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

一是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基础货币的改变,但还要受其它种种非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如现金漏损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比率、定期存款比率等,非中央银行所能完全控制。

二是货币供应量传导的时滞问题。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准备金以期达到一定的货币量变动率,但此间却存在着较长的时滞。

三是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的关系。对此有些学者尚持怀疑态度。但从衡量的结果来看,货币供应量仍不失为一个性能较为良好的指标。

(三)贷款量

以贷款量作为中间目标,其优点是:

(1)与最终目标有密切相关性。流通中现金与存款货币均由贷款引起,中央银行控制了贷款规模,也就控制了货币供应量。

(2)准确性较强,作为内生变数,贷款规模与需求有正值相关;作为政策变数,贷款规模与需求也是正值相关。

(3)数据容易获得,因而也具有可测性。

操作目标

各国中央银行通常采用的操作目标主要有:短期利率、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等。

(一)短期利率

短期利率通常指市场利率,即能够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灵活的利率。它是影响社会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银行信贷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中央银行用以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市场货币供求、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政策性指标。作为操作目标,中央银行通常只能选用其中一种利率。

过去美国联储主要采用国库券利率,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英国的情况较特殊,英格兰银行的长、短期利率均以一组利率为标准,其用作操作目标的短期利率有:隔夜拆借利率,三个月期的银行拆借利率,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用作中间目标的长期利率有:五年公债利率、十年公债利率、二十年公债利率。

(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中央银行以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其主要原因是,无论中央银行运用何种政策工具,都会先行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然后对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产生影响。

因此可以说变动准备金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必经之路,由于商业银行准备金越少,银行贷款与投资的能力就越大,从而派生存款和货币供应量也就越多。因此,银行准备金减少被认为是货币市场银根放松,准备金增多则意味着市场银根紧缩。

但准备金在准确性方面的缺点有如利率。作为内生变量,准备金与需求负值相关。借贷需求上升,银行体系便减少准备金以扩张信贷;反之则增加准备金而缩减信贷。作为政策变量,准备金与需求正值相关。中央银行要抑制需求,一定会设法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因而准备金作为金融指标也有误导中央银行的缺点。

(三)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一个操作指标,也常被称为“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从基础货币的计量范围来看,它是商业银行准备金和流通中通货的总和,包括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银行库存现金、向中央银行借款、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等。通货与准备金之间的转换不改变基础货币总量,基础货币的变化来自那些提高或降低基础货币的因素。

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已调整基础货币”这一指标,或者称为扩张的基础货币,它是针对法定准备的变化调整后的基础货币。单凭基础货币总量的变化还无法说明和衡量货币政策,必须对基础货币的内部构成加以考虑。因为:

(1)在基础货币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法定准备率下降,银行法定准备减少而超额准备增加,这时的货币政策仍呈扩张性;

(2)若存款从准备比率高的存款机构转到准备比率较低的存款机构,即使中央银行没有降低准备比率,但平均准备比率也会有某种程度的降低,这就必须对基础货币进行调整。

多数学者公认基础货币是较理想的操作目标。因为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对已发行的现金和它持有的存款准备金都掌握着相当及时的信息,因此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是能够直接控制的。基础货币比银行准备金更为有利,因为它考虑到社会公众的通货持有量,而准备金却忽略了这一重要因素。

扩张性货币政策_货币政策 -中国概况

首先,新增外汇占款难以支撑基础货币快速扩张。

2012年新增外汇占款大幅下降,是国内资金面偏紧的重要原因。展望2013年,受益于海外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资本流动获得改善的可能性较大。但由于私人部门外币资产和负债的错配,中长期私人部门依然会增持外币资产。因此,2013年新增外汇占款将获得一定程度改善,但难以支撑基础货币高增长。

其次,央行放松货币的意愿不强,货币乘数难以明显提升。在《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认为,“在中国经济总体上仍处于结构调整阶段,这一过程将进一步释放增长的潜力”。也就是说,货币政策或将以推动结构调整为重要目标,而不谋求逆周期推动经济短期快速反弹,但不排除调整存准率以对冲外汇占款变动。

从紧政策

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行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

(1)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核心是什么?

回笼货币,减少货币供给。讲流动性过剩,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流通中的现金较多,一个是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太多。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超额准备金太多,表示银行手里的钱太多。

(2)从紧的货币政策,有什么影响?


货币政策

从紧的货币政策,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赢利空间,因为企业的信贷成本上升。利率提高了,房地产商从银行贷款的成本上升了一点,但如果房价一直在猛涨的话,那一点增加的成本根本看不出来,一下子就抵消了。对股市直接的影响谈不上,都是间接的,要有一个过程。

货币政策从紧后,在控制物价上涨方面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比较复杂。物价上涨,从CPI指数看,主要是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波动较大。

根据通胀的两个根源,一个是需求拉动型,一个是供给推动型。从需求的角度看,货币的供给较多,需求的因素有:从供给的方面看,主要是猪肉和其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但猪肉价格上涨,跟饲料价格上升相关,而饲料价格的上涨,又是因为粮食价格的上涨造成的。因此,要降低粮价,要增加粮食供给,进口农产品。但进口会对农民造成冲击,农民就没钱了。

从紧的货币政策将会对商业银行带来大的影响。如果不出意料,央行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必然选择,这将对商业银行内部流动性造成大的影响。在九次提高准备金率以后,一些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内部流动性已经有紧缺迹象,继续提高准备金率必将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更加紧张。商业银行首要任务是保证流动性,保证支付,这必将对经营造成严重影响。

2011年央行公告称,将在10月14日发行70亿3月期央票,并重启3年期央票,发行额度200亿。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市场资金的紧张情况有所缓解,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健。

政策工具

一、公开市场业务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

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1998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

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8年3月21日起,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有以下七项:

(一)将原各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帐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帐户。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准备金存款帐户超额部分的总量及分布由各金融机构自行确定。

(三)对各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法人统一考核。法定准备金的交存分以下情况:

1.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投资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各总行统一存入人民银行总行。

2.交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各总行统一存入其总行所在地的人民银行分行。

3. 各城市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其总行统一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行。

4. 城市信用社(含县联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法人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支行。农村信用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现行体制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支行。

5.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法人统一存入其总部所在地的人民银行总行(或分行)。

6. 经批准,已办理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其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其法人(或其一家分行)统一存入所在地人民银行分行。

(四)对各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旬考核。

1. 各商业银行(不含城市商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当旬第五日至下旬第四日每日营业终了时,各行按统一法人存入的准备金存款余额,与上旬末该行全行一般存款余额之比,不低于8%。

2. 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法人暂按月考核,当月8日至下月7日每日营业终了时,各金融机构按统一法人存入的准备金存款余额,与上月末该机构全系统一般存款余额之比,不低于8%。

从1998年10月起,上述金融机构统一实行按旬考核。

3. 各商业银行(不含城市商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法人按旬(旬后5日内)将汇总的全行旬末一般存款余额表,报送人民银行。

4. 现执行按月考核存款准备金的城市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暂按月(月后8日内)将汇总的全系统旬末一般存款余额表,报送人民银行。自10月份起统一执行按旬(旬后5日内)报送一般存款余额表的制度。

(五)金融机构按法人统一存入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低于上旬末一般存款余额的8%,人民银行对其不足部分按每日万分之六的利率处以罚息。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在人民银行准备金存款帐户出现透支,人民银行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金融机构不按时报送旬末一般存款余额表和按月报送月末日计表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七十八条予以处罚。上述处罚可以并处。

(六)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缴来一般存款利率7.56%和备付金存款利率7.02%(加权平均7.35%)统一下调到5.22%。

(七)调整金融机构一般存款范围。将金融机构代理人民银行财政性存款中的机关团体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划为金融机构的一般存款。金融机构按规定比例将一般存款的一部分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存入人民银行。

三、中央银行贷款

a、中央银行贷款

中央银行贷款(习惯上称作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和进行金融调控的传统政策工具。一般来讲,中央银行贷款增加,是“银根”将有所放松的信号之一;反之,是“银根”将可能紧缩的信号之一。到2000年底,在中国人民银行资产业务总量中,中央银行贷款占45%。

按贷款期限划分,我国中央银行贷款有二十天、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期四个档次,现行贷款利率水平分别为3.24%、3.51%、3.69%和3.78%。

b、中央银行贷款的对象

中央银行贷款的对象是经中央银行批准,持有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并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但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除外。”

中央银行以金融机构为贷款对象是由中央银行特殊的职能和地位决定的。与以企业和居民为主要贷款对象的金融机构不同的是,金融机构是社会信用中介,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发行的银行,是社会信用的“总闸门”和最终贷款者,具有及时调节金融机构流动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特殊使命。因此,在贷款对象上,中央银行贷款与金融机构贷款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是,中央银行贷款与金融机构贷款的共同点是,借款人都需要按规定的时限和利率及时归还贷款本息。

中央银行贷款的增加或减少,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或减少。中央银行贷款是基础货币的重要投放渠道之一,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重要手段之一。

c、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亦称高能货币,是指具有使货币总量成倍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在现代货币统计制度中,又将其定义为储备货币。在我国现阶段,它主要由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现金发行(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和非金融机构存款(邮政储蓄在中央银行的转存款)等三部分构成。

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量赖以扩张或收缩的基础。这种扩张或收缩的程度,在数量上常用货币乘数这个概念来表示。在理论上,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可用公式表述为:

M=m・B

M代表货币供应量,m代表货币乘数,B代表基础货币。在一般情况下,货币乘数是相对稳定的,因而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调控基础货币来调控货币供应量。但随着经济金融结构和管理体制的变化,货币乘数也会相应发生一些变化。

货币乘数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基础货币供应增加时,货币乘数以一定倍数放大基础货币的扩张效果;第二,在基础货币不变时,货币乘数自身的变动,同样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d、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但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是通过其资产业务进行的。对中央银行来讲,是先有资产业务,然后才有负债业务,即资产创造负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央银行依法垄断了货币发行权。与之相反,一般金融机构是由负债业务决定资产运用

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贷款,同时还包括再贷款,再贴现以及相关票据业务.是货币政策工具的其中之一.

根据2003年12月27日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可以决定对商业银行贷款的数额、期限、利率和方式,但贷款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四、利率政策

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借贷资金的比率,通常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根据资金借贷关系中诸如借贷双方的性质、借贷期限的长短等,可把利率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法定利率和市场利率、短期利率和中长期利率、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

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所采用的利率;再贴现利率,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

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

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货币政策

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利率调整逐年频繁,利率调控方式更为灵活,调控机制日趋完善。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将逐步从对利率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手段的运用,通过调整利率水平与结构,改革利率管理体制,使利率逐渐成为一个重要杠杆。

1993年5月和7月,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当时经济过热、市场物价上涨幅度持续攀高,两次提高了存、贷款利率,1995年1月和7月又两次提高了贷款利率,这些调整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996年5月和8月,1997年10月和1998年3月,针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已取得显着成效,市场物价明显回落的情况,央行又适时四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基础上,对减轻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利息负担,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金融法令的颁布、政策的规定或措施的推行,把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比价确定或控制在适度的水平而采取的政策手段。汇率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目标和汇率政策工具。

汇率政策的目标有:

(1)保持出口竞争力,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经济增长的目标;

(2)稳定物价;

(3)防止汇率的过度波动,从而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

汇率政策工具主要有汇率制度的选择、汇率水平的确定以及汇率水平的变动和调整。

汇率政策中最主要的是汇率制度的选择,汇率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政府对本国货币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的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和规定。汇率制度传统上分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两大类。

钉住汇率政策的基本观点:通过货币汇率钉住来引入锚货币国家的反通货膨胀政策信誉,同时公众通过调整预期通货膨胀率使得通货膨胀率与锚货币国家的通货膨胀率相一致。如果本国的通货膨胀率要高于锚货币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那么会引起本国的货币实际汇率升值,本国商品的价格相对来讲比锚货币国家商品的价格要高,本国商品的需求就相应地减少,经济活动相应就下降,随后会使本国的通货膨胀率和锚货币国家的长期通货膨胀率相一致。

扩张性货币政策_货币政策 -定向宽松

简介

2011年8月初,金融监管部门年中工作会议日前陆续召开。会议传出的信息表明,未来货币政策整体上难言放松。随着通胀可能见顶,下半年货币政策或适当微调,将采取“定向宽松”方式,适当放松融资条件限制,对三农、中小企业、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给予融资政策倾斜。

根据央行14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700亿元,同比少增1311亿元,该增量较8月份5485亿元的增加额,环比少增785亿元,创下21个月新低。

而直接代表流动性情况的广义货币量(M2)余额78.74万亿元,同比增长13.0%,比上月末低0.5个百分点,创下2002年3月以来的近10年新低。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这表明中国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但由于经济形势有所变化,也不排除短期内有针对中小企业的定向放松政策。

由于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尤其受欧债危机影响,当前日本经济复苏停滞,因此将对该国经济的评估由“缓慢改善”下调为“改善势头停滞”。日本央行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减速状况有所恶化,今后需继续关注欧债危机进展及美国和新兴经济体表现。日本央行同时预计,该国通胀率将维持在0%左右。

欧央行认为,欧元区经济增长将维持疲弱状态,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将影响市场信心。为应对欧债危机与经济低迷,欧央行未来货币政策选项包括进一步下调利率,将隔夜存款利率降至负值以及推出新一轮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

扩张性货币政策_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如果说前两年的货币政策还在稳增长与控物价的矛盾中“左右为难”,那么当前货币政策的目标似乎更为明确――调结构。近期高层的一系列表态,不管是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还是扩大金融参与主体的范围,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货币政策在稳健的基调下,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

在这一过程中,央行无疑面临更大的挑战,毕竟其态度决定了下半年流动性的状态。而除了调节好货币总量,流动性的结构和流向也更为重要,若实行紧缩导致存量资金链断裂,政策的“底线”将难以守住。从“钱荒”事件中央行的表现来看,它虽然狠心了一把,“后娘”的面具却并没有持续太久,只不过是由“慈”变“严”,主要靠警告、震慑来压制风险偏好,促使商业银行以更加谨慎的方式来管理资产负债表,引导货币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

其实,对于下半年的货币政策,日前发布的“金十条”中已经给出明确的方向,即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银监会对此给出了权威解读――不因经济增速放缓转向宽松,也不因当前一时货币增长较快而转向紧缩。对于刚刚经历了“地震”的资金市场而言,这一表态预示着下半年流动性并不会像市场此前所担忧的那样偏紧,有利于稳定投资者预期。

另一方面,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仍然是下半年的大事件。

在国家统计局15日上午公布GDP(7.6%)数据后,财政部当天下午公布了上半年财政数据,上半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6万8千591亿元,增长7.5%,跑输GDP。这是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因为在过去的很多年里,财政收入都是跑赢GDP增速的,这显示出今年上半年增收的难度在加大。

在宏观经济状况不佳导致企业效益滑坡、外贸表现亦差强人意的情况下,加上持续推进的减税“组合拳”,财政收入不能独善其身是理所当然的。但也不必为现在的财政支出压力感到恐慌。毕竟中国财政收入的绝对数值仍处在高位,且下滑幅度仍可承受。

正在推进中的“营改增”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切入口。这个财税体制改革的大“手术”,实施的目的不仅是要减轻企业税负和合理优化税制这么简单,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通过这一改革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达到转变政府职能和中国经济转型的长远施政目标。

当减税成为不得不为之的事情,意味着下半年的全国财政收入增幅也不会太高,那最需要面对的就是财政紧日子怎么过的问题。政府减支是必然的方向之一,就像李克强总理曾经说的:“能让民间办的让民间去办,能让社会办的让社会去办,好多事情政府应该放手让社会、让民间、让民营企业去办。放水养鱼让民间,让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来促进发展,这样才是一个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目前已到了需要慢下来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能走“独木桥”,而是必须要和信贷、监管、产业等多重政策协同发力,才能出现“1 1>2”的效果。

扩张性货币政策_货币政策 -政策与QE

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20日在莫斯科闭幕,会后发表的联合公报敦促各国审慎调整货币政策,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沟通与协调。

公报指出,各国采取的货币政策应有利于稳定国内物价水平和支持经济复苏。二十国集团成员注意到,过去几年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给经济带来了长期风险,因此未来各国应审慎调整货币政策,并且向其他国家传达明确信息。

公报说,二十国集团重申,资金过度流动和汇率无序变动将对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有力、审慎的金融监管体系将有助于应对潜在金融风险。但公报并未明确要求美联储就量化宽松政策退出问题给予清晰说法。

扩张性货币政策_货币政策 -专家观点

货币政策暂观望,预计后续将加码 财政政策猛发力

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对《华夏时报》记者说,货币政策的宽松带来银行间流动性堆积问题,股市、楼市资产价格泡沫也有所抬头,监管层正在反思相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可以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下一步管理层可能会在财政政策方向、力度上有适度调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10103/13117.html

更多阅读

武汉过江限行主要措施 暂定12月30日解除限行 武汉电动车过江

2013武汉过江限行主要措施,长江二桥9月13日开始限行,暂定12月30日解除限行大桥 每日7:00至 22:00,单双号限行,。二桥每日7:00至 22:00,单双号限行隧道:每日7:00至22:00限行尾号 0: 每月1、9、11、19、21、29、31日不能通行尾号 1:每月2、10、12、2

七大板块分布图 现行的创业政策主要有七大板块

各类创业政策不少,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等。创业者要用好、用足政策,全面了解政策是第一步。现行

宏观调控 商业银行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

  加强热点行业信用风险控制,处理好宏观调控和自身发展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环保政策风险防范,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企业信贷准入;谨慎对待以土地拍卖、地方财政收入作为主要还款来源的城建、开发区和公共事业类项目贷款;冷静看待房

2016反假货币工作总结 对货币联盟主要争论的总结

    1999年经济学诺奖得主,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曾经说过:20世纪前后两个时期是20世纪全球经济最稳定的时期,而且本世纪经济史上两件影响最大事情恰恰也是发生在这个时候,即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国中央银行

电子货币的主要特征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特征

所谓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金融机构以及由习惯和历史沿革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国际货币秩序的总和[1]。其中的国际货币制度是指规范国与国之间金融关系的有关法则、规定及协议的全部框架,是各国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

声明:《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主要措施,货币政策-外汇交易》为网友南笙一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