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艺术是十二至十六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现已普及于整个欧洲,这种建筑风格给人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
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g.thic)一词源于中世纪的建筑,是一种发祥于北法兰西、普及于整个欧洲的国际性艺术样式,包含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文学等所有文化现象。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_哥特式艺术 -简介
哥特式艺术十二至十六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这种建筑风格,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的教堂式样,而广泛地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面貌。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英国的林肯教堂、意大利的米兰教堂等。
哥特式艺术的最高成就体现在建筑方面。于公元12世纪末叶继罗马纳斯克式建筑而兴起于法国北部,公元13至15世纪盛行于西欧各地,16世纪意大利人提出这一名词并得到广泛承认。实际上,哥特式艺术与哥特人并无关系。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思潮是崇尚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风格,而哥特式艺术与之回异其趣,并贬为半开化和野蛮的样式,欧洲又把哥特人当做蛮族来看待,所以便把"哥特"强加给这种艺术了。实际上,哥特式艺术是中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显著的价值,无论建筑工程技术或艺术手法都达到了惊人的高度。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_哥特式艺术 -特点
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艺术的特点集中体现在教堂建筑上,它以尖形拱门代替了罗马式的半圆形拱门,建筑物重量及引伸力集中于石柱及拱壁上,外部有许多高耸的尖塔,墙壁较簿,窗户较大,饰有彩色玻璃的图案。内部圆柱较细,光线比较充足,门前饰有许多形象生动的浮雕和石刻。哥特式建筑符合教会的要求,高耸的尖塔把人的目光引向虚无飘渺的天空,使人忘却今生,幻想来世。哥特式建筑物上的许多雕刻,生动自然,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哥特式的建筑遗构现存的知名者不下200余处,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英国的沙里斯堡大教堂等等。
基本性质哥特式艺术形式意志的基本性质是指一种无止息的驱动力,沉静是这个驱动力的目标。然而,哥特式形式意志在寻找沉静、求取解脱的过程中,并不能获得真正的沉静和满足。哥特式形式意志融会于混乱的迷狂中,融会于超感官狂喜的强烈渴望,融会于一种悲怆,可以说哥特式灵魂追求的是一个超越实际与感官的世界。正如哥特理论家沃林格尔所言;“正是这被提升了的歇斯底里,才是哥特式现象最突出的标志”,人们感受到的是心理的沉醉,并最终获得从感觉世界中解脱出来的无上自由感。
第一个哥特式建筑是在法国国王的领地上诞生的。之后整个欧洲都受到“哥特化”的影响。哥特式有人专指建筑,哥特式雕刻最初附属于建筑,公元13世纪后与建筑分离;哥特式绘画巅峰在公元14―15世纪。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_哥特式艺术 -造型特点
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教堂建筑在艺术造型上的特点:首先在体量和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从教堂中厅的高度看,德国的科隆中厅高达48米;从教堂的钟塔高度看德国的乌尔姆市教堂高达161米。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
如果说罗马式以其坚厚、敦实、不可动摇的形体来显示教会的权威,形式上带有复古继承传统的意味,那么哥特式则以蛮族的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教会的神圣精神。它的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的雕刻的装饰,综合地造成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神秘感。有人说罗马建筑是地上的宫殿,哥特建筑则是天堂里的神宫。
哥特式教堂结构变化,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意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从审美的层面看,罗马式建筑较宽大雄浑,但显得闭关自守,而哥特式建筑表现出一种人的意念的冲动,它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也不再是军事堡垒,而是城市的文化标志,标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纪获得一点有限的自由,人们会发现一丝现实世界的阳光透进了黑暗的中世纪。
与哥特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是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
哥特式雕塑是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它的人物形象开始保持独立的空间地位,追求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力求符合真实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动的塑造,使人体逐渐丰满起来,衣褶也随之有了结构的变化,使人感到衣服里面是实在的人体。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哥特式建筑上多采用圆雕和接近圆雕的高浮雕。
哥特式艺术接近生活和写实,遍布欧洲,因此也称国际哥特式风格。晚期的哥特式艺术已明显孕育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_哥特式艺术 -主要分支
哥特式艺术
哥特风格的几个主要分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领域: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笔直的立柱,高挑的天顶,多尖的拱门,这些均可见于许多教堂中。
二、文学领域:充斥诡异、神秘及怪诞色彩的历险故事,故事发生的地界往往是幽暗、孤寂的古堡废墟。一些作家十分热衷于描写人心的黑暗、空虚面,性妄想、恐怖、神秘…这些题材都在哥特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地运用。
三、艺术领域:也指一种特殊的印刷体或手写体,字母华美。在视觉艺术上,浪漫派的画家同样偏爱黑暗、凄凉的景致。
四、服装领域:受建筑风格的影响,哥特服装风格主要体现为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的感觉。而织物或服装表现出来的富于光泽和鲜明的色调是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一脉相通的。
五、音乐领域:由在70年代末期后朋克风格(Post-Punk)演变而来,这种音乐中弥漫着不安、焦虑、悲观和灰暗的气氛,摇滚乐风灰暗低调。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_哥特式艺术 -14世纪以前的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艺术
罗马式建筑与哥特式建筑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有着结实而厚重的墙壁,后者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罗马式教堂建有沉重的拱顶,其稳定性取决于足够厚实的墙壁,以支撑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应力。哥特式的设计者们为了使建筑物更高、让教堂内部变得明亮,在交叉肋拱上又建交叉尖券,把肋拱的承重转移到尖券上,使其承担穹窿四角的重量。这些尖券不仅可以使拱的表面更为平滑,而且比半圆形拱顶更为稳固,并能够跨越各种形状的开间。有了这种结构,艺术家就可在肋拱之间的间隔中填以很轻的石片,从而只要纤细的墩柱或圆柱便可支撑拱顶的重量了。但是另一方面,交叉尖券不但施加向下的压力,还要向侧面施加强大的推力,按以往的解决方法是建造坚固的墙壁,这必然仍使室内处于黑暗之中,因此,建筑师想出了更绝的办法:增加从穹窿基石到侧廊扶垛的外围拱,即所谓的飞拱。这样,这些侧推力就顺利地转移到建筑物的外部和其基础上,从而采用空前巨大的彩色玻璃窗成为可能。礼拜堂也不再像早先建筑那样呈孤立的单元,它们之间的墙壁被除去,造成一种统一的空间效果,昏暗的罗马式室内被宽敞、开放、充满各色光线的结构所取代,成了石头的骨架加彩色玻璃墙的建筑。
中世纪哲学指出,要得到上帝的感召,不但可以通过虔诚的信念,而且可以通过理智的探索;通过复杂而精微、仪式严格而内涵丰富的努力思考,也能够得到上帝的感召。哥特式教堂的形式正很好地说明了这种哲学思想。它们高耸的塔楼和垂直的形式直插云端,意欲企及天堂,外观从总体看虽然刻板,细部却复杂精致、丰富多彩。走进教堂,就像走进一个向上升起的空间。顶部很高,拱、柱和梁又细又长,向上延伸;窗户通常是直棂的,被分成两个或更多小拱,由纤细的立柱支撑着,其中彩色玻璃异常高大,绘有斑斓的圣经故事,色彩多为宝蓝、宝石红色、紫罗兰色、鲜绿色,绚丽夺目,光线透入,照亮教堂的上部以及整个唱诗班席位,整个教堂都漾起目炫神飞的光彩,神秘而辉煌,使信徒们顿有超乎尘世之感,如得到上帝的感召般飘然欲仙,如触到天堂的熠熠光辉。
法国大作家雨果就对哥特式建筑特别喜爱,我们也许仍对他在《巴黎圣母院》中对这种建筑风格的描绘及称赞记忆犹新,巴黎圣母院正是最大的哥特式主教堂之一,也是早期哥特式建筑中较典型的代表作品。正如雨果所说的那样:“首先要说圣母院的门脸儿,建筑史上再没有比它更为壮丽的篇章了。正面的那三座尖顶拱门,那锯齿状飞檐层浮花刻镂,有着28座列王塑像的神龛,那中央的巨型花瓣格子窗户两侧有两棂侧窗,犹如祭师两侧有其助祭和副助祭,那高高单薄的梅花拱廊以细小圆柱支撑着笨重的平台,还有那两座伟岸的沉黑钟楼,连同它们的石板前檐,上下重叠为雄伟的六层,构成和谐宏大整体的一部分――这一切,既是先后地,又是同时地,成群而不紊乱地尽现眼前,连同无数浮雕、雕塑、镂錾细部,强劲地结合为肃穆安详的整体。简直是石制的波澜壮阔的交响乐,人和一个民族的巨型杰作,其整体既复杂而又统―……是一个时代的一切力量通力合作的伟大产物,它的每一块石头上都可以看见千姿百态突现着由艺术家天才所训练的工匠的奇想。总之,是人的创造,它雄浑而富饶,一如神的创造,它似乎从神的创造中窃得双重特征:既千变万化,又永恒如一。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_哥特式艺术 -意大利哥特式绘画
意大利哥特式绘画
公元13世纪的意大利绘画,仍然受拜占廷艺术的强烈影响。十字军骑士在公元1204年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并建立了拉丁帝国之后,许多拜占廷大师来到意大利工作,他们将自己的丰富创作经验传授给当地画家,当地画家接受了拜占廷的艺术传统,创作出许多拜占廷风格的圣像画来。其中比萨画派和佛罗伦萨画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画派。
比萨画派的画家严格地遵守拜占廷艺术创作原则;佛罗伦萨画派最初较比萨更为保守。代表画家为契马部埃。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_哥特式艺术 -意大利哥特式雕塑
意大利哥特式艺术雕像
意大利同欧洲其他地方都不一样。在意大利领土上,最早的哥特雕刻产生在托斯卡纳。意大利的雕刻家曾在法国进行过研究工作,他们把法国哥特艺术介绍给自己的国家。
意大利哥特式雕刻和建筑始于南部西西里一带。这些地方曾受日尔曼皇帝腓特列统治。这位大皇帝非常喜爱法国尼姆斯大教堂里那些哥特式雕像,认为只有像《报佳音和访问群像》那样具有古典风格的雕像才合乎他的审美欣赏趣味,才能表达他那尊贵的地位和形象。尼柯洛・彼沙诺(约公元1220―1280)最初的雕刻艺术活动就是在腓特列宫廷里度过的。他在这里接触到罗马艺术传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观,之后他在比萨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公元1260年,他在比萨创作的布道坛浮雕是尼柯洛风格的代表,具有明显的古罗马晚期的浮雕典范。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_哥特式艺术 -德国哥特绘画
在德国的绘画中宗教题材已不占统治地位,出现了骑士恋爱与宫廷生活的题材。绘制细密画也不仅是僧侣的事,而转向手工业市民。
公元14世纪上半叶,科隆画派著名,它开创了在木板上绘画的技术,促进了架上绘画的发展,他们画的圣像画幅并不大,常常是两扇折叠的拼板画,是用来装饰祭坛的。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_哥特式艺术 -德国哥特式雕塑
哥特式艺术
最先出现在德国的哥特式雕刻虽然是模仿法国的模样,但以端正见胜,并有着民间的特点,还有的是体现德国与法国的融合。
德国的哥特式雕刻在处理人物形象时,很喜欢用怪诞的夸张手法,如魔鬼和地狱里的黑暗势力被表现为丑陋可笑,即所谓的“怪物雕像”。即使在庄严的题材里,依然有怪诞的形象出现。
德国雕塑出现新派和老派,老派与德国罗马式联系紧密,新派则发展哥特艺术新的原则,主要是向法国哥特式学习。新派雕刻突出表现是对个性的刻画。科隆大教堂中的雕刻,标志着哥特式雕塑进入自己发展的最后阶段,雕像异常优美,眼睛富有表现力和充满热情,服装刻画得别具匠心,非常精致生动。
当德国艺术家把注意力转向法国方面,哥特式得到了更加自由的发展。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_哥特式艺术 -法国哥特式绘画
彩色玻璃窗镶嵌画,早在罗马式时期就开始使用,公元13―14世纪又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建筑工程的衰落,彩色玻璃窗画度过了它的黄金时代。这时插图恢复了它的重要地位。
哥特式的插图还常采用建筑物上的装饰纹样为创作题材。公元13世纪巴黎最出名的细密画家奥诺尔的作品中已出现空间感。到了公元14世纪细密画已经有职业画家,这就促进了手抄本插图的发展,世俗性的抒情诗和寓言的插图发达,这时著名的画家有佛兰德斯人波涅夫与埃斯登,他们的画讲究结构的准确性,加上哥特式建筑上的十分复杂的装饰细节的刻画,画面十分精彩。
公元14世纪末细密画开始与一般绘画合流,因而形成了公元15世纪中叶兴起来的版画和书籍插图两种新的艺术形式。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_哥特式艺术 -法国哥特式雕塑
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建筑源于法国,而哥特式雕刻则稍晚,它诞生于公元13世纪初叶。
哥特式雕塑虽然没有脱离“石头圣经”的藩篱,但它克服了过去的粗糙性,向着较为自然的风格迈进。
夏特尔大教堂的雕刻是代表哥特早期完整风格。在侧柱上排列一排雕像,每件雕像是独立的,每个人都有它自己的性格,重要的是恢复了古典晚期以来三度空间立体形的雕塑。盛期哥特式雕刻,在构图布局上,人物动作上都表现出成熟的技巧。兰斯教堂的雕刻是代表。它表现出对揭示精神世界的兴趣,有时还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这清楚表明世俗性质雕塑的出现。
在哥特时期晚期,浮雕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公元15世纪的雕刻艺术,克服了中世纪程式化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也克服了建筑与雕塑结合的形式束缚。随着世俗成份在艺术中的增长,独立的肖像雕刻逐步出现了。这个时期雕刻家对重量体积感产生了兴趣,因而开始追求写实的手法,尤其在勃艮第涌现了一批写实倾向的艺术家。尽管他们的作品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宗教感情,但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生活中世俗的人和人的生活。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_哥特式艺术 -雕塑
哥特式教堂的建筑重视外部装饰,雕刻的人物和装饰花纹布满了教堂内外,大量的雕刻正是体现了这个阶段造型艺术的突进。尤其是雕刻家在作品中追求世俗情感的表现,开始突破了传统模式的约束,使雕刻艺术提高了一大步。
哥特式雕刻和建筑的关系已不同于罗马式教堂与装饰雕刻的关系。罗马式教堂中的装饰雕刻完全服从于墙的平面,使人物的表现受到很大的局限;哥特式的装饰雕刻则跳出了墙的平面,创造了许多半圆雕和高浮雕。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_哥特式艺术 -趣味的复兴
哥特式艺术
近代以来,欧洲的哥特式艺术热潮持续不断。18世纪中期,英国首先见证了哥特式艺术趣味的复兴,这种复兴是由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激发的,中间夹杂着宗教的虔诚、神秘幽微的自然观、悲怆的宿命情怀等因素。
源于19世纪早期的哥特小说,其要素包括神秘、厄运、死亡与家族诅咒等,从而使得“哥特”这个词汇与恐怖、黑暗和超自然的意境相关联。哥特小说对于维多利亚时代文学样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复兴的哥特式建筑在19世纪十分流行,英国的一些贵族乡绅热衷于在他们的庄园里复建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废墟,以满足怀古的幽情。自拿破仑战争以后,已然对文学和建筑产生影响的浪漫色彩和哥特风格也延伸到了女装之中;在欧洲和美国,晚会上的珠光宝气开始渗透到白天,镶马赛克和浮雕宝石的饰针以及与之相配的珠宝逐渐流行,哥特式艺术成为当时激发浪漫主义艺术家强烈的非古典审美情怀的载体。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_哥特式艺术 -哥特时尚与现代服饰
哥特式艺术
1970年代中期,英国正值朋克(Punk)风潮堀起,到了70年代末期,朋克风格之后,后朋克摇滚风格Post-Punk Rock登场,而当时做为哥特摇滚(Gothic Rock)雏形的一个重要摇滚乐团Joy Division在服装上采用大量的现代哥特风格造型。例如:带有大量蕾丝的衣服、象征浪漫的玫瑰,坟墓、吸血鬼、女巫,废墟、哥特大教堂等等,这些种种都是哥特的符号象征。后来这些象征主义元素被多数摇滚乐队和时尚青年男女沿用至今。
在八十年代,哥特服饰时尚由这种音乐风格发展起来,染黑的长发、苍白的皮肤、紧身黑衣、尖皮靴和大量银饰(多用早期欧洲和埃及宗教性的设计)。黑色摩托皮夹克、黑色紧身牛仔裤、黑色网眼丝袜和黑色飞行太阳镜成为哥特族的注册商标。但是这些有点消极、激进、野蛮、散发着反抗情绪的服饰并不被当时主流时尚设计师所接受。
九十年代,哥特音乐在传媒中渐渐失宠,但哥特文化却愈发强大,急速膨胀的夜总会行业使得哥特组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新出现的简便而且便宜的桌面出版系统和家庭录音技术协助产生了大量的哥特杂志和不同质量的小样,这使哥特文化显得活力十足。而好莱坞维多利亚恐怖电影的复兴恰在此时,《乌鸦》、《剪刀手爱德华》、《夜访吸血鬼》等一系列卖座恐怖片为哥特文化注入了新的兴奋点。哥特时尚巧妙地随之有所改变,卷发、高马尾辫和战斗裤是一种风尚、长直发、维多利亚式的丝绒和花边也是一种风尚、皮革与塑料装也都成了风尚,但不同的是这种风格和北美流行的任何东西都无相似之处。哥特时尚中永远流行的只有黑色紧身牛仔裤。哥特风格逐渐演变成一种时尚、一种人生态度和一种社会风景――时尚全是黑色的、态度全是阴暗的,而风景全是模糊的。
到了近现代,哥特服装风格再次盛行。这时哥特风格的服饰不仅仅限制于小作坊的高级服装订制。一些大牌的服装品牌设计师也开始关注哥特时尚。比如:Kenzo、Anna Sui、Issey Miyake等等。被冠以哥特式的时装也常常是不对称的,有时甚至也使用类似纹章的印花图案。当然,所谓哥特式时装只不过是带有些许哥特式艺术的气息,它更多地带有商业色彩,哥特式云云听上去像是一句促销口号。而真正的哥特时尚体现为:
1. 黑色的东西,或其它暗色,如海军蓝、深红;
2. 可以透(龙或渔网状面料),但不露;
3. 银饰;
4. 苍白的皮肤。体现维多利亚时代关于“苍白的皮肤是贵族的标志”这一审美,也可能是反对沙滩文化里“太阳晒出的古铜色才是美的”健康理论。
5. 黑发、漂白过的极浅的金发、红发或紫发。
6. 黑白化妆,白色粉底, 黑唇膏,黑眼影,细眉。
7.自我束缚的装饰和恋物癖的服装。皮革、PVC、橡胶、乳胶都是必不可少的面料。中世纪的束腰也极为常见。
8.领带或带钉子的项圈或紧紧系在脖子上的丝绒绳。
9. T形十字章(古埃及关于永恒生命的标志)、太阳神之眼、五角星、十字架(基督的象征)的饰品以及刺青;
10. 歌剧风格的披肩、斗篷和长手套。
11. 锁链和铁钉。
12. 身体穿孔。一般情况下舌头是首选部位,其次是鼻子,最后是私人部位和乳头。
哥特风格的服饰极端且偏激,只能做为舞台装以及在装发布会上上作为展示类服装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