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早教冯德全新编0岁方案5》是作者在从事早教研究多年收集的案例的基础上,围绕对孩子良好习惯、优良性格、广泛兴趣、视觉语言和智商情商等基本素质的培养问题,精心编著而成,为新手父母培养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提供了科学指导。
0岁方案_《赢在早教冯德全新编0岁方案5》 -基本信息
《赢在早教冯德全新编0岁方案5》
作者:冯德全主编
出 版 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字数: 200000
版次: 1
页数: 302
印刷时间: 2008-1-1
开本: 16开
印次: 1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806669877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孕产妇/育儿 >> 早教指南
0岁方案_《赢在早教冯德全新编0岁方案5》 -内容简介
在全面收集典型、生动、有效的婴幼儿早期教育小故事的基础上,围绕对孩子良好习惯、优良性格、广泛兴趣、视觉语言和智商情商等基本素质的培养,编辑了要让孩子“快乐成才”而“赢在早教”的经验、占评和建议,编进了《0岁方案》学员使用的辅助教材,有利于大众开拓科学早教的思路和方法。对早期教育的一般知识和成就,也做了全面的通俗易懂的介绍。
0岁方案_《赢在早教冯德全新编0岁方案5》 -作者简介
冯德全,1935年1月出生于浙江绍兴。中共党员。从教53年,由小学教到大学,曾任职于武汉市教育局、教科所。近30年专攻科学早教,创建我国第一个早教研究所,是“0岁方案”和“早教革命”创始人,曾荣获全国10大奖项,被公众誉为中国当代“早教之父”。
0岁方案_《赢在早教冯德全新编0岁方案5》 -编辑推荐
《0岁方案》学员辅助教材公开亮相!展示早教经典思路,传授早教系统方法!让普通家庭享受科学早教的乐趣、体验宝宝成长的喜悦!
0岁方案_《赢在早教冯德全新编0岁方案5》 -媒体推荐
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
――巴甫洛夫
人出生后头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人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三年看作是人的一生。儿童是人生的另一极。
――蒙台梭利
这个方案我赞成,关键是要坚持实施下去,让它走进千家万户。
――程思远
如果你们这项试验可以取得好的成果,我认为它的意义决不比某一项大工程的意义小。
――于光远
0岁方案_《赢在早教冯德全新编0岁方案5》 -读者评论
★本书罗列了许多育儿方面的心得,大部分都是普通老百姓的故事,所以显得比较真实。另外本书语言很通俗,可以作为参考手册,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可以参考参考。
当然如果要全方面的育儿,这本书肯定是不够了,可以多多读读其他的育儿专著,特别是与小孩沟通方面的书,更需要阅读,与孩子沟通是最重要的,往往无心的一句话会伤害孩子脆弱的心。
★内容不错,但是要案教育好比孩子关键还是要靠父母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好比榜样。
★这本书对宝宝不同时期的语言或动作的特点介绍的比较详细,应该还是实用的。
0岁方案_《赢在早教冯德全新编0岁方案5》 -书摘
第一章早教的曙光
一、我为什么迷恋早期教育事业
(一)触动心弦
广大读者在来信中向我提出了数以千计的问题,鞭策我深入早期教育的研究和思考。在众多的问题中,有一个问题最触动我的心弦:“你为什么迷恋早教事业?0岁开始的教育果真这样值得你沉醉吗?”
这一质疑太好了,它使我再冷静地思考我多年来如醉如痴、为之倾倒的事业,反复想想为之耗尽心血的胎婴幼儿教育到底有多大的意义。这里,我不想重复《0岁方案》主教材中阐述过的理论,只从这一问题出发,向读者、向我们的函授和面授学员袒露我的心意,以期相互启示和共勉。
我还以为,真想让宝宝一生幸福、快乐成才的父母,也要从迷恋早期教育开始,那么具体的教育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因为早期教育主要是一个认识问题,这是养育好孩子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
我从事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实践、理论研究已满54年了,年轻时对优生优育、胎教早教毫无认识,根本不知“0岁开始教育”为何物,还以为那不就是婆婆妈妈的事吗?
30年前,我才对0岁开始的早期教育有所接触而发生兴趣,那并非因为偶得“天书”所为,而是从对人生的深深遗憾和惋惜开始的。那时我正从事儿童心理和教育科学的研究,接触大量的中、小学生和幼儿,我的观察中许多现象常常令我深思:
为什么有的孩子聪明伶俐、品学兼优,而有的同龄儿却愚笨懒惰、自暴自弃?
为什么小学前的孩童让其无所事事、闲散无聊,而一上小学却背上了沉重的学习包袱,有做不完的作业?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用管束而主动进取,还孝敬长辈,而有的孩子在父母催、逼、哄、骗,乃至喋喋不休的“教育”下仍无长进?
为什么许多家庭中,孩子小时尚能享受天伦之乐,可是一旦孩子长成少年,两代人迅速筑起“壁垒”,几乎没有了共同语言?一个锅里吃饭10余年之久竞不能成为知心朋友,是不是人生的最大悲哀?
一方面,头脑中萦绕着那么多个“为什么”,一方面又看到许多年轻人一不小心生孩子,糊里糊涂做父母的现实,看到有的托儿所和幼儿园只照看照看孩子,满足于小孩不摔跤、不害病、不出事就万事大吉,甚至每天要幼儿午睡三四个小时,睡不着也得躺着(躺在床上最“安全”)……我常常为之遗憾、心疼、焦虑和叹息!
(二)追根究底
1977年,江西赣州出了一颗“星”――一位“神童”,轰动了当时正恢复高考、渴求人才的中国社会,我也被深深地打动了。由于这孩子的祖母对孙儿进行了自发的早教,孩子说话前就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老人同他“对牛弹琴”地交流,讲故事,使他认识世界、接受熏陶,因而他来到人间不久就爱说爱笑,活泼上进。他3岁能数100个物,4岁会认400个字,5岁上了小学,以后对天文、地理、诗歌、自然、数学、历史、棋类等无不感兴趣,甚至还看医书,学着给人“治病”……13岁时竟通过考试,被破格录取为我国第一个少年大学生。
当时我真的欣喜若狂,但决不相信“神童”是天赐的,人哪有老天规定的命运?于是我调查、研究古今中外的“神童”,无论如何要找出“神童”们早慧之谜底。我阅读、调研,写下数百万字的笔记和讲义,不久便出版了我的处女作《神童之谜》和《天才摇篮》。
我认定天下事总有个来龙去脉,绝没有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要在看不见、摸不着、猜不透,似觉神秘的事物中寻找出规律来。人们对不现形的、缓慢变化的事物,感觉往往是迟钝的,我,一个专门研究教育的人,对神秘的育儿现象可不能迟钝,我警告自己定要追根究底,非找出个规律和理论依据来不可!
少年大学生出现后,有的人奔走相告,备感惊奇;也有人不以为然,漠不关心;又有人摆出老资格面孔说:早慧儿并不稀奇,总是少数,仅占千分之三;还有人反对研究“神童”,振振有词地说:教育要面向大多数,我们应“雪中送炭”,而不要“锦上添花”;更有人担心“早慧早天”“聪明短命”,认为“神童”是强迫教育的结果,违背规律……但我决心探索,我坚信寻找科学育儿的新路,对人才成长有普遍意义,设想“神童”是大面积提高人口素质中培养出来的,没有哪个上帝规定一个百分比。我也深信一个社会,既需要普遍提高人口素质,又亟需出类拔萃人才的成长,高层次杰出人才对社会发展有无可估量的价值。中国急需高素质劳动大军,也要各个领域中众多杰出的伟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还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李政道博士访华时曾对国家领导人说过:“在国际上,理科方面的人才一般都是20多岁时出成果,几乎没有例外。”我想20多岁出成果,18岁左右不就应当进入研究生行列了吗?为振兴中华,还有什么比既大面积提高人口素质,又培养出类拔萃人才幼苗更有意义、更值得献身的呢?当时,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同志针对早慧少年大学生的出现说:“人们对人类自己的研究,对于大脑功能还很不熟悉,怎样培养人,也还不甚了解。”于光远同志给我来信则说:“早期教育是一件意义非常大的事情……因为这是我们人类自身进步的大事。”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感谢他们对我的巨大鼓舞。于是我访问家长,观察婴儿,请教儿科大夫和幼教老师。遍寻古今中外的早教著作和资料进行学习钻研,一个时期还每天抱着邻居的娃娃做实验……开始了我“0岁方案”的设计和研究。
早慧儿天生“神”吗?10年以后成长起来的1000多名少年大学生及他们之中已经出现的数百个博士生都天生“神”吗?不!首先一个事实是,他们的婴幼儿时代精神生活都比较丰富,在无意的玩玩学学中吸收了人类文明的美餐,在优良的环境中受到了熏陶。而一般的同龄孩子,不仅受着传统教育观念的约束,而且是在“文化大革命”史无前例的文化沙漠中走过来的,怎能与早慧少年的儿时生活相比呢?
(三)痛心反思
想到这里,我不觉黯然。因为我的两个爱子也是陈旧教育观念和“十年灾祸”的受害者,儿子的童年也不知流失了多少宝贵的时光!尽管我们夫妇在儿子中小学时期进行了一些“抢救”,他们也上学深造,成家立业,成为大学教授,但做父亲的心中最清楚:他们早期生活的“荒芜”,蹉跎岁月所造成的“先天不足”永远也无法弥补。
在我逐步理解早期教育的意义以后,我常常难过地回忆:儿子的婴幼儿那完全依附于我的年代,我们做父母的竞连一个智力玩具也没赠予,一个汉字也没教认;甚至没有与他们同画一幅想象画,同做一只风筝;也没让他们背一首古诗,认一些花草树木……虽然他们的童年尚处温馨之家,也还算品学兼优,但今日想来,他们距离通过早教本来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每当我想起他们的幼年生活较多的单调贫乏,我就会感到无限的遗感和内疚!
然而,在我更深入地研究人的早期教育与全面发展、充分发展的关系以后,痛惜的何止两个儿子流失的婴幼儿年华!回忆我自己的幼年,那就更遗憾了,我甚至常常可怜起我自己的童年生活来!
我小时生活在浙江农村一个贫穷的家庭里,今日想来,儿时精神生活的贫困比物质生活的贫困尤甚。小时候虽然也有一些生活中的美丽火花,例如母亲的善良与爱抚,父亲的期待与希望;我到十里路外的外婆家去“旅游”,还听过父亲讲的一两个故事,姐姐们唱的一两支歌;此外还有上山砍柴,清明上坟,池塘钓鱼,小河戏水,采桑葚、拾田螺、拔野笋、挖红薯……这些都是精神上的佳肴,但总的说来,在那个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其效果“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孩童时代,我有趣、有益的生活经历和快乐的学习活动实在少得可怜!
与今天父母们认真实施《0岁方案》的孩子相比,我对自己的童年怎不追悔莫及呢?看,《0岁方案》教材中《雏鹰早飞篇》的作者们,他们的孩子多么好!这些孩子沐浴在早期教育的霞光中,那样健康活泼,那样多彩多姿,我无限羡慕他们的童年,羡慕他们人生的起步!
本来人生之初的婴幼儿时代,其巨大潜能可在良好环境中能动地释放,可不知不觉解决人生七大主要难题,毫无负担地学得一生所获知识的90%以上。可我的童年直到5岁,除偶尔看到过一本连环画外,未见过第二本画书,没有买过一个玩具,虽然也有星星点点对我有积极影响的回忆,但记得更多的是金子般的光阴常在无聊的游荡中消磨,或在过多的睡眠中打发(冬天冷怕起床,起来也没事干)。至于我回忆不起来的婴儿期的枯燥生活,那当然只有“天知道”了。人生只有一次,童年也只有一次,密切影响后续发展的孩提时代的失落,这不是人生成长中最大的悲凉吗?我相信假如我的幼年那无聊苦度的时日,如能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趣味的学习游戏,广泛的阅读和绚丽多姿的社会见闻来填补,加之后续发展和机遇好,或许我也是荣获诺贝尔奖项的“天才”!当然我无意埋怨我的双亲,在那个年代和那个家庭环境中,他们能把几个儿女拉扯大,已使我感激不尽和永久怀念他们了。
但是最可遗憾的还是今日仍有千万婴幼儿失去优生优育和科学早教的机会。本来早期教育是投资最小、收效最大、最易于办到的事,而陈旧的教育观却偏把希望只寄托在上小学以后,等孩子大脑成熟了再去刺激它发展,这岂不糟践了智慧的嫩芽、人才的幼苗,岂不太令人心疼了吗?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到来,家禽、家畜已引入了许多科学饲养的新方法,而多数家庭养儿育女仍与数千年前哺育孩子毫无二致,这就更令人痛心了。鲁迅先生说过:什么是悲剧,眼看着把美好的事物毁掉就是悲剧。现在眼看着大批婴幼儿的巨大潜能被埋没,是不是人类最大的悲剧?本来你的孩子经过科学早教,能成为健美、聪慧、性格优秀的早慧儿的!
应当承认,当今社会在儿童的生理保健上确实已有长足的进步。但人婴不是动物,他还有心理的、精神的生命需要催发,需要保健。心理、智力、精神品质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第二生命的价值丝毫不亚于第一生命的价值,它是人成为万物之灵、地球主宰的人脑原动力!
所以当我走在马路上或乘车乘船,看到年轻的妈妈怀抱她可爱的小宝贝时,常常忍不住多事地问一声:“孩子多大了,你对他进行早期教育了吗?这可是教育的最佳期啊!”往往问得年轻的妈妈和周围的人们莫名其妙地笑。有的还用审视的目光看我,怀疑我是不是精神不正常了!
(四)奋发之泪
20余年来,我对0岁开始的人类早教确实着迷了,我没有一天不思考如何揭开儿童发展之谜。我努力去推广在“0岁方案”父母大学中不断取得的好经验;在艰难困苦中,凭着一支笔杆一张嘴、一张月票两条腿,四处奔波,八方求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早期教育研究所――儿童潜能开发研究所。我所受到的冷遇和白眼不计其数,有时想起来就要哭,但细细一品味,眼泪却是甜的!我甘愿做一个武训,只要不下跪我什么都干,有时一天写出数十封求援的信。
现在,我们的早教园地里,早慧儿童和卓越青少年如雨后春笋般地催生出来,小画家、小诗人、小音乐家、小发明家、小运动员、自学天才、少年大学生、全国十佳少年,十九二十岁的大学教师等等不断涌现,更有无数个三四岁脱盲、五六岁博览群书,已经在人类知识大海的港湾中嬉戏的孩子。早教对于人的发展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来,真令人兴奋不已!
(五)寻寻觅觅
当然,在早期教育的处女地上,事业还仅仅是开始。不过它出人意料的可喜成果更催促我深入到胎、婴、幼儿的精神世界中去,在眼花缭乱的可喜现象中我常废寝忘食地寻寻觅觅。
我寻觅什么呢?
第一,我寻觅中国人口难题的出路。我国人口膨胀已成最大国情,在严格控制数量激增的情况下,到21世纪中叶,人口也将接近16亿。对这一情况,除不放松控制人口数量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根本的出路。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早期教育则希望“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无穷的人才资源”。如果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提高了,国家就能更多地向自然、向管理、向境外,甚至向太空索取财富,那么人口密度高一点也不足为惧。我们要遵照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人才是关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培养世界一流的科学尖子,要培养世界一流的科学大师,要培养世界一流的科技领军人物,要培养一大批中青年专家”的理想去做,而这许多“世界一流”是在普遍提高人口素质的广阔基础上才会有的出类拔萃。
第二,我在寻觅教育的改革。小平同志早已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给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是我们执行起来为什么不站高一点,干快一点呢?我常常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常有划时代的全新的变革,如大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业,枪炮取代了长矛、弓箭,现代交通把马车送进了博物馆,手机潮淘汰了红极一时的电报通讯……然而教育为什么命中注定只能缓慢地爬行呢?教法上反对填鸭式、提倡启发式,否定满堂灌、主张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不是已喊了几十年了吗?为什么直到21世纪的今日,仍爬不出“一讲到底”的泥潭呢?不仅幼儿靠课堂听讲,中、小学生靠课堂听讲,甚至连大学生还在“满堂灌”,这是不是教育的悲哀?
至于“因材施教”,从孔夫子提倡至今已有2000多年,而今日的学校教育还不是一刀切吗?有的教育者甚至提出“门门功课90分才算及格”的土标准,把全面发展视为学科成绩的平均得分,用高分数充当高素质,抹杀人的个性,忽视人的特长,束缚人的创造性,压抑人的潜力,硬要活生生的人去服从进度、升级。甚至幼儿不许发展“视觉语言”,几岁只能认4种颜色就不得认5种,不然就“超纲”,大逆不道,培养人才成了机器装配线上的流水作业……多么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