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时间-概述,时间-本质

时间 时间-概述,时间-本质

时间英文名Time。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例如月球绕地球周期,地球绕太阳周期,地球自转周期,原子震荡周期等。爱因斯坦说的时间,是参照系内的钟依赖光通过真空到达观测者的示数,这个时间是各处一般不同的,不是客观规律(是主观规律),也就不是科学时间定义,而是偷换了概念(参见《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从一个起点处开始,这也是时间的起点。时间是物理学中的七个基本量纲之一,符号t。在国际单位制(SI)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s,在1967年召开的第13届国际度量衡大会对秒的定义是: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阶间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这个定义提到的铯原子必须在绝对零度时是静止的,而且在地面上的环境是零磁场。

中国时区_时间 -概述


时间

一切宏观物质状态的变化过程都具有持续性和不可逆性,此性质是它们共同的属性,而此连续事件的度量称为时间。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认为,时间是以某种物理对象(比如天体)的运动衡量的,或者说,时间是运动着的“某种东西”。奥古斯丁强调时间在运动中的连续性,即时间总是“现在”的“在场”(leprésent),是“在场”的“现在”的某种变化形式,所以时间形态的万变不离其宗(“现在”)。胡塞尔在时间问题上有两个重大的发现:首先,是保留或滞留(rétention)现象与其对称物“前瞻”或预期(protention)现象之间的区别;其次,是滞留(rétention)或初级的记忆现象与回想(ressouvenir)或第二级记忆之间的区别。康德认为,时间从来都不在场或不显现,时间只是在场或显现的条件。

中国时区_时间 -本质


时间模型

时间是一个计量“事件过程长短”的类别名词
可以说没有“事件”就没有“时间”
以下是细致的分析:

“时间”的“本质”是一个“导程”(导件过程)的“长短”(自然万物都有引导他们存在的东西,我们简称为“导存”;第一次引导事物存在的东西是“本质”和“规律”我们称之为“一次导存”;因此所有的“事件”都是“导存事件”我们简称为“导件”,导件的过程我们简称为“导程”)。比如我们一天24小时记录的是地球“自转一周”这个“导程”的“长短”,一年则是“公转一周”的“长短”。而且每个“导存体”(引导存在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导程”!像我们可以同时“看”、“听”、“嗅”、“吃”、“想”、“踢”、“摸”东西,就是因为“眼”、“耳”、“鼻”、“嘴”、“脑”、“脚”、“手”都是单独的“导存体”,于是都有自己的“导程”(时间),而需要“节省时间”的话,就有:增加“导存体”、减小“导存”难度、选择“导存”重点等方法。如果我们要把“导程长短”,用一个词来表示的话,我们称之为“程量”;如果我们非要给整个“宇宙”的“导程”取个名字的话,就叫它作“宙程”吧!那么描述整个宇宙的时间,就叫:“宙程量”。
如果我们要用“坐标轴”和“线”来描述“程量”的话,我们将会发现,大部分用来描述“程量”的“线”是“弯弯曲曲”的,这是因为在这些事件的“导存过程”中,是“有快有慢”的。换句话说,很多时候“时间”是“弯弯曲曲”的,而不是平坦的,而且每个“导存体”都拥有他们自己的“时间”。
要让我们的细胞在500年后都充满活力的话,那就停止它们“衰老”的“导程”吧,“冰冻”住它们!不过不好意思,那样的话我们也死了,至少在现代这种“解冻”技术不过关的年代来讲。

中国时区_时间 -时间的表示

时间就是物体在空间的位置。时刻指的是物体在空间的位置<ref>http://wenku.baidu.com/view/703166e9aeaad1f346933fec.html</ref>。时刻就是一物体在空间某一位置时,另一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对于‘另一物体’来说,一物体在空间的某一位置就是时刻(见《时间认识》)。这也是用钟表表示时间的一个原因。

中国时区_时间 -时间的应用


时间

1 授时系统
授时系统是确定和发播精确时刻的工作系统。每当整点钟时,正在收听广播的收音机便会播出“嘟、嘟......”的响声.人们便以此校对自己的钟表的 快慢。广播电台里的正确时间是哪里来的呢?它是由天文台精密的钟去控制的。那么天文台又是怎样知道这些精确的时间呢?我们知道,地球每天均匀转动一次,因此,天上的星星每天东升西落一次。如果把地球当作一个大钟.天空的星星就好比钟面上表示钟点的数字。星星的位置天文学家已经很好测定过,也就是说这只天然钟面上的钟点数是很精确知道的。天文学家的望远镜就好比钟面上的指针。在我们日常用的钟上,是指针转而钟面不动,在这里看上去则是指针“不动”,“钟面”在转动。当星星对准望远镜时,天文学家就知道正确的时间, 用这个时间去校正天文台的钟。 这样天文学家就可随时从天文台的钟面知道正确的时间.然后在每天一定时间,例如,整点时,通过电台广播出去,我们就可以去校对自己的钟表,或供其他工作的需要。
天文测时所依赖的是地球自转,而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使得天文方法所得到的时间(世界时)精度只能达到10-9,无法满足二十世纪中叶社会经济各方面的需求。一种更为精确和稳 定的时间标准应运而生,这就是“原子钟”。目前世界各国都采用原子钟来产生和保持标准时间,这就是“时间基准”,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介将时间信号送达用户,这些手段包括:短波、长波、电话网、互联网、卫星等。这一整个工序,就称为“授时系统”。
2 时区
将地球表面按经线划分的24个区域。当我们在上海看到太阳升起时,居住新加坡的人要再过半小时才能看到太阳升起。而远在英国伦敦的居民则还在睡梦中,要再过8小时才能见到太阳呢。世界各地的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各自采用当地的时间, 对于日常生活、交通等会带来许许多多的不便和困难。为了照顾到各地区的使用方便,又使其他地方的人容易将本地的时间换算到别的地方时间上去。有关国际会议决定将地球表面按经线从南到北,划成一个个区域,并且规定相邻区域的时间相差1小时。在同一区域内的东端和西端的人看到太阳升起的时间最多相差不过1小时。当人们跨过一个区域,就将自己的时钟校正1小时(向西减1小时,向东加1小时),跨过几个区域就加或减几小时。这样使用起来就很方便。现今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由于实用上常常1个国家,或1个省份同时跨着 2个或更多时区,为了照顾到行政上的方便,常将1个国家或 1个省份划在一起。所以时区并不严格按南北直线来划分, 而是按自然条件来划分。例如,我国幅员宽广,差不多跨5个时区,但实际上在只用东八时区的标准时即北京时间为准。
3 区时
一种按全球统一的时区系统计量的时间。 每当太阳当头照的时候,就是中午12点钟。但不同地方看到太阳当头照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例如,上海已是中午12点时,莫斯科的居民还要经过5个小时才能看到太阳当头照;而澳大利亚的悉尼人早已是下午2点钟了。所以如果各地方都使用当地的时间标准,将会给行政管理、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等带来很多不便。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天文学家就商量出一个解决的办法:将全世界经度每相隔15度划一个区域,这样一共有24个区域。在每个区域内都采用统一的时间标准,称为“区时”。而相邻区域的区时则相差1个小时。当人们向东 从一个区域到相邻的区域时,就将自己的钟表拨快1小时.走过几个区域就拨快几个小时。相反当人们向西从一个区域到相邻的区域时,就将自己的钟表拨慢1小时.走过几个区域就拨慢几个小时。在飞机场等交通中心.常将世界各大城市所对应的区时,用图表示出来,以方便旅客。
4 格林尼治时间
亦称“世界时”。格林尼治所在地的标准时间。现在不光是天文学家使用格林尼治时间,就是在新闻报刊上也经常出现这个名词。我们知道各地都有各地的地方时间。如果对国际上某一重大事情,用地方时间来记录,就会感到复杂不便.而且将来日子一长容易搞错。因此,天文学家就提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且又方便的记录方法,那就是以格林尼治的地方时间为标准。格林尼治是英国伦敦南郊原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所在地,它又是世界上地理经度的起始点。对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都以格林尼治的地方时间记录下来。一旦知道了格林尼治时间,人们就很容易推算出相当的本地时间。例如,某事件发生在格林尼治时间上午8 时,我国在英国东面,北京时间比格林尼治时同要早8小时,我们就立刻知道这次事情发生在相当于北京时间16时,也就是北京时间下午4时。
我画的时间模型博宇十论对时间的本质有终极解释:时间本质上是人类的自我错觉。

中国时区_时间 -中国五个时区:


新疆时间

(1)中原时区:以东经120度为中央子午线。
(2)陇蜀时区:以东经105度为中央子午线。
(3)新藏时区:以东经90度为中央子午线。
(4)昆仑时区:以东经75(82.5)度为中央子午线。
(5)长白时区:以东经135(127.5)度为中央子午线。

中国时区_时间 -时间定义

人类在生活中总结出时间的观念,其根源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事件的发生次序。当然人们在生活中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事件发生次序的概念,同时也有时间间隔长短的概念,这个概念来源于对两个过程的比较――比如两件事同时开始,但一件事结束了另一件事还在进行,我们就说另一件事所需的时间更长。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运用可以测量的过程来测量抽象的时间。
在物理学中也是类似,时间是通过物理过程来定义的,首先在一个参考系(要求是惯性系,或者是非惯性系,但过程发生的空间范围无穷小)中,取定一个物理过程,设其为时间单位,然后用这个过程和其他过程比较,以测定时间。
但测量时间(即上述比较过程)必须有同时性概念。过程开始有一个同时性问题,过程结束也有一个同时性问题――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要求运动员在发令枪开枪同时起跑,同时计时员开始计时,并在运动员抵达终点线时计时员必须同时停止计时。
这个问题具体见各类相对论书籍。同时性问题,使得古典牛顿力学、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有着不同的“时间”。直观概念告诉我们:任何人在事件是否同时上是可以达成一致意见的(也许某些人会欺骗别人,造成类似侦探小说或政治小说中的情形,不过这是人类“高智商”的表现,我们完全可以用测量用的仪器来代替:),所以我们之后不说人,而说观察者)在相对论中,观察者的运动状态引起同时性的变化,或者说观察者1以v1运动,认为同时的两件事,以v2运动的观察者2可能会认为不同时――这导致时间测量的相对性。
从数学上说,古典牛顿力学中时间参数只有一个,所有参考系共享此时间参数。这其实就是假设所有参考系,所有空间位置可以共享同一个同时性定义。
而狭义相对论认为不同参考系就不同时了,即不同参考系有各自的时间参数t,其间关系由洛伦兹变换决定。广义相对论认为不同地点也会不同时,广义相对论中关于时间有比较复杂的内容,参见广义相对论书籍。
当然请注意:严格说这不是简简单单的“认为”,而是基于两个假设:狭义相对论是光速不变原理。广义相对论是引力本质为时空弯曲等。而这两个假设得到了实验的广泛验证。
上面我们说完了时间间隔测量的问题。但前面也提到:时间的先后次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第一印象。古典牛顿力学中,这一点很容易理解:我们有唯一的时间参数t,所以任意两事件(一个发生在t1,另一个发生在t2)也就有确定的先后次序。那么相对论中呢?相对论中同地两事件先后顺序的确定的,这可以从洛伦兹变换直接看出。但可以肯定,相对论中不同地两事件的先后次序也是随参考系(我很愿意这么说:仪器的运动状态不同,这样能够把事情的本质说出来)不同而不同的。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会不会有可能在参考系1中事件a先于事件b发生,且事件a的发生影响了事件b的发生(最极端的情况,使得b无法发生,譬如一个孩子杀死了他年轻的祖父),而在参考系2中正好反过来?如果是这样,物理学乃至一切原理中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原理――因果律将轰然倒塌。所以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让我们严格叙述这个问题:事件a发生,并发出信号(广义的信号,涵盖一切可以影响到b的方式,但由于a,b不同地,这个信号就需要一定时间的传播),影响b。另一个参考系中正好相反。值得庆幸的是:可以用洛伦兹变换证明,只要信号速度不超过光速(最多使用光,光速),信号就不可能先于b的发生传递到b所在位置。
另外说一句:狭义的另一个假设:任何物理系中物理定律有着相同形式,也是广义相对论所服从的。换句话说,参考系1中对一个物理过程加以测量,得到l1=v1t1。参考系2中加以测量同样也会得到l2=v2t2,尽管可能l1,v1,t1和l2,v2,t2都不相等。当然严格说这个例子不合适,因为v的定义位置矢量导数。但是对一些复杂的物理学定律,如麦克斯韦方程组,这个假设就很重要了。

中国时区_时间 -时间箭头


熵与时间之箭

时间箭头。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百年,逝去就没有重生的余地。但覆水难收的又何尝仅仅是人生!物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凡是与热现象相关的物理过程,都是不可逆的。这里的不可逆,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不可恢复,而是说:这些物理过程产生的结果不可能在不造成其他影响的情况下完全恢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下面给出两个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1.低温热源不可能将热量自发传递给高温热源(或不可能从低温热源将热量传递给高温热源,并不产生其他变化)
2.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完全转化为机械功,并不引起其他任何变化。
可以证明两表述等价。后一个表述有明显的工程痕迹――这来源于对蒸汽机一类将热转化为功的工程机械的研究。这些研究大都与当时那个工业革命的时代相联系,在今天已经没有太多纯理论的价值,但却有一种东西,虽然主流研究已经基本绝迹,还是有非专业学者前仆后继地加以研究,那就是第二类永动机。第二类永动机是这样一种机器――给它一定能量,让它开始运行,接下来它可以将由于摩擦等耗散因素耗散掉的能量全部吸收,接着再将这些能量投入回机械的能量循环。这样的一个永动机如果造出,就意味着我们有办法用今天开采出的能源维持机械的永恒运动(因为一切耗散掉的能量都可以重新利用),使得世界以现今的能耗速度运行到世界末日!但热力学第二定律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耗散掉的能量(内能)绝不能完全转化为耗散前的形式(机械功),这破坏了无论古典牛顿力学还是相对论中的,基本原理的无时间方向性。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引入熵的概念。由于在经典热力学中,引入熵的概念需要很多技术性内容,这里不加赘述,可以参见任何热学教本。这里只给出熵的一个性质:任何绝热(也就是孤立,不被外界所影响)热力学过程,只要初始状态和末态是平衡态(经典热力学中熵对平衡态才能定义,对于这一点的误解,曾导致了热寂说),末态的熵一定大于初态的熵。简单说,孤立体系向着熵增加的方向发展。注意,一般热学书中会说:不可逆绝热过程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20103/14329.html

更多阅读

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概述与应用 运动疗法应用概述

时间:2011-06-07 14:20来源:中国可靠性论坛 作者:Winosor 点击: 6699次我试图通过附件中的内容比较完整地谈一下MTBF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平均无故障时间概述与应用 MTBF Author: Winosor 可靠性基本概念 平均无故障时间 何谓平均无

出售时间创业模式评估:本质不新鲜

学者评弹:  “创意好但本质不新鲜”  对于陈潇网上叫卖“剩余人生”的举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叫卖“剩余人生”在说法上很新鲜,也抓人眼球,“但劳动时间与空闲时间在市场经济里进行买卖,并不算稀奇

第31节:天堂的本质并不在时间与思想之中(5)

系列专题:《心灵导师最后的生命感悟:最后的日记》  "归根结底,知识是在时间的各种历练中累积的,是各种事件、情况等的记录。这种记录自然而然地存储于大脑之中,这种记录就是时间的本质。我们能够明白何时必须记录,以及心理记录是否有必

第30节:天堂的本质并不在时间与思想之中(4)

系列专题:《心灵导师最后的生命感悟:最后的日记》  "我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过,当政治家试图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那些解决方案会引发其他的问题。这种情况一直在反复。"  "先生,你是说时间不是变化的因素?我可以大体理解,但我不确定能够真

声明:《时间 时间-概述,时间-本质》为网友情昌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