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主要代表之一。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著作有《孟子》。被认为孔子的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主张_孟子 -简介
孟子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3次搬家。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孟子》是孟子的代表作。
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的主张_孟子 -生平年谱
周烈王4年 己酉(公元前372年)
孟子
孟子约生于此时
周显王12年 魏惠王13年 韩昭侯6年 甲子(公元前357年)
孟子约十五岁,受业于子思门人
周显王17年 秦孝公10年 己巳(公元前352年)
孟子约二十岁,欲休妻
周显王37年 己丑(公元前332年)
孟子在邹,答邹穆公问
周显王38年 庚寅(公元前331年)
孟子居平陆
周显王39年 辛卯(公元前330年)
孟子到任国,拜访季任
孟子在邹,与屋庐子、曹交问答
周显王40年 齐威王28年 壬辰(公元前329年)
孟子约四十三岁,首次至齐
![孟子 孟子-简介,孟子-生平年谱](http://img.aihuau.com/images/b/10340503/3410030510345981905158.jpg)
齐相储子来见孟子
孟子
周显王41年 齐威王29年 宋君偃后元1年 癸巳(公元前328年)
孟子与告子辩论
孟子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