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泮文,无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他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当代无机化学奠基人之一,从事教育事业近70载。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老党员,他几十年如一日在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80岁开始学电脑,85岁凭借《化学元素周期系》多媒体教科书软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90岁时又紧跟时尚网上开教育博客。
王方定_申泮文 -求学经历
申泮文于1916年9月7日出身于广东省从化县古楼潭村的一个工人家庭,家境贫寒。1935年申泮文在天津南开中学毕业。这时中国正在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的漩涡中挣扎,这位在南开中学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熏陶的19岁青年人立志要接受高等教育,以便更好报效祖国。他考入了南开大学化工系,1937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侵华战争,天津沦陷,南开大学校园毁于日军的野蛮轰炸,学校奉命内迁,奖学金宣告终结,申泮文的大学生涯只得暂告中断。
身受国破、校毁、辍学之痛的申泮文,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毅然投笔从戎,南下参加了南京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准备接受防化训练。但由于日军进攻上海,淞沪告急,他仓促接受了紧急战斗训练后,就奉命开赴上海前线,在淞江一线参加战斗后,他转入化学系继续大学学业,于1940年夏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大学毕业后,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经黄钰生和邱宗岳介绍,进入南开大学化学系,参加了从昆明至天津的复员建校工作,于1947年回到天津,开始了在南开大学的教学生涯。
王方定_申泮文 -事业成功
天津和全国相继解放,申泮文经历了他一生中的第一个黄金年代。他筹建了化学系无机化学教研室并任主任;组建了科研集体,开始从事无机合成科研工作,奠定了学业和事业的基础。1959年,他自告奋勇参加援建山西大学,满怀激情地要在白纸上画最美丽的图画。他完全没有料到,他的雄心壮志为当时正愈演愈烈的左倾路线所不容。他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努力,在1964年就被批判为“与党争夺青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升级为“申家村反党集团”。他多次被拉下讲台,研究室被拆散,学术和社会活动都受到限制。他能做的,就是关起门来搞译著,及在“开门办学”中走遍山西大地对风化煤腐植酸资源进行了普查并绘制了一张分布图。正是这一点不起眼的工作,表现了中国这一代知识分子特有的奉献精神和对事业执著的追求,也使1977年赴太原参观访问的杨石先为之叹息和动容,并于1978年把申泮文二度调回南开大学工作。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肇始。申泮文争取到了老年来临之前的又一个黄金年代。申泮文自己把他的经历总结成一个公式:事业成就=教育+勤奋+机遇+奉献。他认为事业成功的诸因素中,勤奋是最主要、最积极、最起作用的因素,因而他充分利用得来不易的条件和机会,日以继夜地努力工作,出版了一批著作和译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拥有技术专利多项,1979年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1964年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至今蝉联被选为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委员。他曾以极大热情投入到“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等社会活动中去,以一名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的身份,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1980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任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还在改革高等教育、发展成人教育等方面倾注了大量精力。他兼任天津联合业余大学校长;曾任山西大学化学系、浙江师范大学化学系、重庆大学化学系、北京钢铁学院应用化学系兼职教授,及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名誉教授。他热心学术团体的工作,1978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理事会理事,并蝉联至二十二届理事会理事。
王方定_申泮文 -教学前沿
申泮文
教学专著
申泮文的最大贡献是在无机化学教学方面。他是执教无机化学基础课时间最长的化学家之一,至今仍活跃在教学第一线。他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吸收无机化学发展的新成果,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撰写和翻译出版了计60余卷册、1500余万字的无机化学教科书和专著,为教材建设做出了贡献。“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他立即组织力量,一面自己编撰,一面组织翻译,出版了一批适用的教科书,认为这是缩短我国与世界科学技术差距的当务之急。他是“无机化学统编教材”的定稿人之一,又与尹敬执合编了程度稍高些的《基础无机化学》。这两部教材至今仍被广泛地用作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1985年《基础无机化学》出版了维吾尔文版,此书于1988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申泮文深知,60年代以后无机化学已经逐步改变了面貌。同时申泮文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翻译班子,以较快速度和较高质量翻译出版了三部有代表性的英美优秀教材。其中E.M.柏塞尔的《无机化学》是当前公认的无机化学经典著作之一,以理论层次高著称。这样,申泮文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自编和翻译推出一批内容较新、各有特色的教材,满足了不同程度教学工作的需要。
教师培训
有了教材,关键在教师。他于1980年主持举办了全国无机化学主讲教师讲习班,为期一年,配套开设现代无机化学的有关课程,120名学员中多数人成为教学骨干,至今仍活跃在各高等院校的讲台上。他还在太原、哈尔滨、兰州、金华、昆明、青岛等地主持或参加层次不同的(有时包括中学化学教师)中期或短期讲习班,学员少则几十人,多者达200人。在南开大学化学系,他以建设无机化学重点学科为目标,有计划地培养学科带头人,建设教师梯队。他强调教师的成长,主要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工作中出成果、做贡献。他安排开展了无机合成、配位化学、生物无机化学三个方向的科研工作,开设了一整套质量较高的研究生学位课程,为教师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他的这一培养教师的模式于1989年获优秀教学成果奖。
固体化学
申泮文还十分关注固体化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他推动了中国化学会无机合成和固体化学学科组的建立,主持翻译了一本有代表性的固体化学专著――A・R・韦斯特著的《固体化学及其应用》,还倡议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固体化学研修班,培养了一批可以胜任固体化学教学的师资。申泮文总是着眼于全国,着眼于专业建设和无机化学新发展,扎扎实实地搞好教材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又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南开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教研室的建设不断探索改进和提高无机化学教学的各个方面。他对我国无机化学教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方定_申泮文 -科学研究
申泮文申泮文在国内率先开展金属氢化物的科学研究,成果深受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和好评,部分成果已成为863高技术的基础,得到开发应用。从1957年就已初步打下基础的此项研究,在80年代得到开展,并已形成系统。他合成并研究了一系列离子型金属氢化物,包括硼和铝的复合氢化物;合成并研究了三类主要的储氢合金,初步研究了若干种非晶态储氢合金的合成和结构。在离子型金属氢化物的合成中,他创造性地利用廉价的金属钠作为还原剂,先生成用金属氯化物作为惰性盐分散的氢化钠,再通过负氢离子交换得到新的氢化物。这条合成路线,避免了应用昂贵的金属锂,而且氢化温度较低。后来他又改进了用稠环芳烃和四氯化钛为催化体系的合成方法,在更低温度下合成了一系列复合氢化物。这类离子型氢化物,许多是重要的合成试剂和高能燃料,这是一项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
申泮文认为,氢能在未来能源构成中必将占有重要地位。储氢合金在氢能的开发利用中常常是不可缺少的。他用共沉淀还原法合成了镍基和铁基储氢合金,用置换扩散法合成了镁基储氢合金,使储氢合金的化学合成方法得以系统化,所得产品常比冶金法得到的更均匀、更易活化或活性更高。在1984年于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第五届世界氢能会议上,他的工作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他的《储氢合金的化学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被评为优秀论文。他的镍基储氢合金研究成果为一项863高技术项目奠定了基础,一种高性能的镍氢电池研制成功并通过鉴定,成为国家863高科技计划中第一个投入开发的项目。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和森力高技术实业公司。南开大学化学系应用化学研究所也是由他推动建立的。申泮文经常说,科学研究不应该满足于发表论文和取得实验室技术成果,应一杆子插到底,转化成生产力。他自己的科研工作也正是这样做的,取得了又开花又结果的效果。除金属氢化物研究外,他组织推动的大环配位化学和生物无机化学研究都已形成研究特色,取得了不少成果,受到同行的重视。此外,在他的关注下,金属蒸气合成和单晶培养方面的工作也已有初步开展。
王方定_申泮文 -人物简历
申泮文1916年9月7日出生于广东省从化县。
1940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大学)化学系。
1940―1941年任航空委员会油料研究室助理员。
1941―1944年任中英庚款董事会兰州科学教育馆技术干事。
1944―1945年任华中大学化学系讲师。
1945―1946年任昆明天祥中学化学教师。
1946―1959年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教员、讲师、副教授,1952年任第一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
1959―1978年任山西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
1978―1983年任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1978―1990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至第二十二届理事会理事。
1979年―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
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
王方定_申泮文 -主要论著
申泮文1申泮文.普通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
2申泮文.无机化学简明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60.
3尹敬执,申泮文.无机化学简明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64.
4尹敬执,申泮文.基础无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
5申泮文,张靓华.氢?无机化学丛书.第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6尹敬执,申泮文.基础无机化学(维吾尔文版).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出版社,1985.
7朱声逾,周永洽,申泮文.配位化学简明教程.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0.
8申泮文,曾爱冬.氢与氢能.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9申泮文,汪根时,宋德瑛等.LaNi5的化学合成及吸氢性能研究.高校化学学报,1980,1(2):109―112.
10申泮文,周作祥,汪根时等.La-Ni体系吸氢化合物研究(Ⅲ).稀土,1980,3,17―21.
11申泮文,张允什等.储氢材料新合成方法研究(I).高校化学学报,1982,3(4):580―582.
12申泮文,汪根时,宋德瑛等.由钛铁矿制备TiFe及其性能研究.高校化学学报,1983,4(1):112―114.
13申泮文,汪根时,周作祥等.FeTi金属间化合物的化学合成及阴极储氢作用.高校化学学报,1983,4(6)
14申泮文,汪根时,张允什.第五届世界氢能会议文集.1984,2.1303.
15申泮文,张允什,车云霞等.惰性盐分散氢化钠的合成研究.化学通报,1985(7):24―25.
16申泮文,张允什,陈声昌等.氢化铝钙合成方法研究.化学通报,1986(9):31.
17申泮文,张允什,王达等.非醚合氢化铝的制备与性质研究.无机化学,1986,2(3):105―107.
18申泮文,周永洽,郝存生等.钕铁硼三元系理想粉末X射线衍射谱图的计算.无机化学,1987,3(3):122―125.
19申泮文,周永洽,陈静远等.2:17型稀土-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南开大学学报,1988:102―106.
20申泮文.金属―氢系统国际会议,加拿大版.1990.9.
21申泮文,张允什,张佳.氢化铝锂合成新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No.87101196,1987.
22申泮文,车云霞,仲丽佳.氢化铝钠新合成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No.89108196,1989.
23申泮文,车云霞,仲丽佳.氢化铝镁新合成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No.89108189,1989.
24申泮文,季树农,沈性元.海南岛教育工作考查报告.1985年3月政协全国科技组海南综合考查报告.
25申泮文.对《释放高校活力的突破口在哪里》的意见.《人民日报》内参,1983,201.
26申泮文,高校教师队伍结构改革之我见.南开教育论丛,1986(1):59.
27申泮文.为高速度高标准建设教师队伍而奋进.天津民进会刊,1987(1):1.
28申泮文.永志不忘的南开精神.南开中学建校80周年纪念专集.1984.75.
29申泮文.张伯苓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经验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南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6.
王方定_申泮文 -与时俱进
申泮文教授谈到科学发展观不是一句空话,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也是这样。申泮文提出,化学科学应该与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人类社会新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紧密结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申泮文教授作为中国当代无机化学学科奠基人之一,申泮文带领南开大学无机化学创新教学团队,入选我国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作为团队带头人,申泮文院士长期致力于推进教学的传帮带,给青年教师创造条件,把他们推举到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如今他的团队中有院士,有长江学者,还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先后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不仅如此,在南开大学,矍铄老者申泮文,也是校园里同学们注目的一道“风景”:骑着自行车去办公室,上坡不下车,下坡刹车。这位老共产党员以九十多岁的高龄,仍然活跃在基础课教学的第一线,亲自为南开大学本科生授课。他设计出的新的化学专业教学改革方案,深受同行赞赏。
王方定_申泮文 -九旬博客
这位著名的化学家将他的博客取名为“申泮文教育家博客”,通过互联网宣传南开大学和自己的教育理念。这位耄耋之年的网络写手,
申泮文
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经常更新博客的内容。谈起自己的博客,申泮文很自豪:“大部分都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的。我打字很快,然后贴上去就行了。” 申先生常说:“优秀的共产党员必定是伟大的爱国者。没有爱国主义作基础,任何教育都是空谈。”近些年,每年新生入学,南开大学很多院系争相邀请九旬院士申泮文开办讲座。对于这样的邀请,申先生从不拒绝,他说:“能够与年轻人交流,培养他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高尚情操,教育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这是我最高兴做的一件事。”
新世纪以来,申先生已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近年来他领衔的基础化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在化学学院实行课程改革,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同时编撰了整套教材《近代化学导论》。关于这门课程,申泮文先生自诩要给学生“三包”服务,一是包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化学的概况,二是包学生上过这门课之后觉得化学有趣,三是包学生在总体了解化学之后,能够对自己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有一定的规划。“我们这套《近代化学导论》教材第二版的最后一章为‘化学的科学发展观’,同学们会在期末的时候学习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我们这套教材的创新点,教材再版发行,也体现着‘发展’这个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申泮文说。在长达68年的职业生涯中,申泮文这位没有出国留学、没有博士学位的中科院院士创造了诸多第一:最早开展金属氢化物化学研究;编写了我国化学界第一部中文教材;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简明化学教材;第一个在化学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技术,主持完成中国第一部多媒体化学教科书软件。他以70余卷册、4000余万字的著作,成为中国最高产的化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