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疑病症症状_疑病现象 -简介
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疑病症症状_疑病现象 -发病的病因
1.心理社会因素
如婚姻的改变,子女的离别,朋友交往减少,孤独,生活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缺乏安全感,均可成为发病的诱因。有一部分病人系医源性的,医生不恰当的言语,态度和行为而引起患者的多疑,或者医生作出诊断不确切,反复令病人作些检查,则造成病人产生怀疑患有某种疾病的信念。有一部分病人,在躯体疾病以后,通过自我暗示或联想而疑病。
2.素质因素
易感素质也是重要的发病基础,已发现本病在同一家庭成员有类似发作。此类病人人格特征为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谨小慎微,对身体过分的关注,要求十分十美,男性患者病前常具有强迫人格,女性则与癔症性格有关。
原发性疑病症的起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格缺陷有一定关系。错误的传统观念,例如对手淫危害的过分夸张,既往的经历,如亲友死于某种严重的疾病,以及医生不恰当的言语、态度和行为,对疑病观念的形成都可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医源性影响,值得重视。某些病人在就医过程中,长期不能确诊,反复检查,或诊断错误,或治疗失当,或被迫接受手术等,都可能促使疑病观念的产生。
处于青春期或更年期的人,较易出现植物神经不稳定的病状,如心悸、潮热等。对这类生理现象过分敏感、关注,甚至曲解,是疑病性不适感产生的原因之一。
有些病例的疑病症状产生于长期过度紧张、疲劳或受到挫折之后。这时的病人身份有利于患者摆脱困境,取得心理的平衡。如果患者的疾病行为得到亲友和医务人员的支持和强调,则各种症状可近一步固定下来。孤僻、内向、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对身体变动十分关注、具有自恋倾向等人格特点,可为疑病症的发展提供重要条件。
疑病症症状_疑病现象 -发病的症状
疑病症是疑病性神经官能症的简称,是以患者一心想着自己的身体健康,担心某些器官患有其想象的难以治愈的疾病为特征的神经官能症。疑病症的表现主要有:
对自己的身体特别关注。患者常将一般人并不注意的活动,如心跳、肠管蠕动等,或对身体某处的一点不舒适的感觉,如轻微疼痛、酸胀等都有很高的觉察力,并对鼻腔分泌物、粪便带黏液、淋巴结肿大、咳嗽等特别关 注,并由此推断自己有病。
疑病性的烦恼。是对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或假想的“严重疾病”而感到烦恼。患者对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焦虑不安的严重程度与其实际健康状况不相符。
疑病观念。患者确信自己患了某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疾病,其推理并没有违反逻辑的地方,尽管根据并不充分。但他们不能接受医生的解释,不相信医生的诊断。他们总认为自己患了严重疾病,甚至是不治之症,从而整天焦虑不安,情绪忧郁。
疑病症的病因与精神心理因素刺激有关。此病患者应及时接受医生的治疗。
1.疑病的心理障碍有两种表现,一为疑病感觉,感觉身体某部或对某部位的敏感增加,进而疑病,或过分的关注。患者的描述较含糊不清,部位不恒定。但另一种患者的描述形象逼真,生动具体,认为患有某种疾病,患者本人自己也确信实际上并不存在,但要求各种检查,要医生同情,尽管检查正常,医生的解释与保证并不足以消除其疑病信念,仍认为检查可能有误。于是患者担心忧虑,惶惶不安,焦虑,苦恼。此为一种疑病观念,系一类超价观念。带强烈的情感色彩。
2.疼痛是本病最常见症状,约有2/3的患者有疾病症状,常见部位为头部、下腰部或右髂窝。这种疼痛描述不清,有时甚至诉全身疼痛,但查无实据,患者常四处求医辗转于内外各科,毫无结果,最后才到精神科,常伴有失眠、焦虑,和抑郁症状。
3.躯体症状表现多样而广泛,涉及身体许多不同区域,如内有一种特殊味道。恶心、吞咽困难、反酸、胀气、腹痛、心悸、左侧胸痛、呼吸困难,担心患有高血压或心脏病。有些患者疑有五官不正,特别是鼻子,耳朵以及乳房形状异样,还有诉体臭或出汗等。
疑病患者本身应注意以下几点:
(1)相信医生的各项检查。
(2)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不是身体上有病,而是心理上有病。努力放下包袱和心理负担。
(3)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疑病症症状_疑病现象 -治疗方法
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1.心理治疗
开始要耐心细致的听取患者的诉述,让他们出示各种检查结果,持同情关心的态度,尽量不要挑动患者的症状或要他们承认疑病是不可信,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应尽量回避讨论症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可取得亲属的协助,在患者信赖医生的基础上,然后引导患者认识疾病的本质,不是什么躯体疾病,而是一种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就需要用心理的办法去治疗。如果患者的暗示性很高,可以作一些暗示疗法。可获得戏剧性的效果。但如果失败,则就增加了治疗的困难。另外,环境的转移,生活方式的改变,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引导患者作另一种有趣的事情,也可获得一定的改善。
2.药物治疗
为了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可酌情应用安定和三环类抗抑郁剂。
疑病症症状_疑病现象 -易出现暂时性疑病症
疑病症状可继发于多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和躯体疾病,如脑器质性疾病.慢性内脏疾病等。具有敏感、多疑、易受暗示、内向性格的人,在患内科疾病时容易出现暂时性疑病症。
疑病症症状_疑病现象 -疑病症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案例1]
李山同学在高中毕业前夕体检时正巧感冒发烧。医生在为他听心脏时,低声自语说:“心尖区有点风吹样杂音……”李山就紧张地问医生是不是心脏病?严重不严重?医生回答他,这是生理性杂音,不要紧的。但李山同学却放心不下。他联想起上“生理卫生”课的老师曾说过心脏病是有杂音的。现在医生的话只是安慰自己罢了。于是坚信自己患上了心脏病,从此,他到处求医。虽然许多医生都认为他心脏正常,但他总认为医生安慰他。后来,他甚至离开所居住的城市,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四处求医。医生都说他是自己瞎猜疑。他很生气,说:“我难道还真希望自己生病不成?病生在我身上,我自己还不清楚?”最后,经心理医生诊断,李山同学患的是疑病症。
[案例2]
有一个乡村年轻教师,自觉身体不正常有三年多时间。在发病之前曾经在回家途中被自行车撞了一下,跌倒在地,碰破了头皮,左手腕关节也肿了,但一直没有昏迷过。他去乡卫生院,搽了点红药水,配了点消炎药便回家了。到家后,他便一直觉得头痛、头昏、头颅骨凹了一块,甚至感到身上血液流动得特别快,认为自己脑被摔坏了。一周后,他去县医院内科门诊,一位年轻的医生说,他可能是轻微脑震荡,并开了些内服药。可是,回家服药后病情并没有好转的迹象,从此他就认为自己脑子坏了。接着他又出现腹部不适,便认为自己肯定得了癌症,于是终日惶恐不安。他还估计自己活不了多久,便向家人交待后事,并且写了遗书。在此期间他先后去了七八家市场医院的内科、神经科、脑科看过病,做过B超、脑电图、脑CT以及其他多项化验。经常是看一、两次就换个医院,认为医生开的药都没有用,很少按医嘱坚持服药。另外,他还经常买些医学书籍和杂志,对号入座,钻牛角尖,别人向他解释也不管用。后来,他经人介绍前来心理咨询。从个性测试结果看,他在忧虑性、怀疑性和敏感性等方面得分偏高,说明他遇事比较容易敏感多疑和忧虑烦恼。此外,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使他有能力自查许多医学书籍、杂志来验证核实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而这又恰恰把他诱入误区,把为丰富医生学识与交流学术经验而写的典型个案照搬照抄,机械地对号入座,从而产生了不良的自我暗示。在寻找该年轻教师疑病症的症结时,特别是注意搜寻其以往遭受的生活挫折和心理创伤时发现,他小时家境贫穷,从小就很懂事,帮助父母干活、照看弟妹。可是他9岁时他的母亲就离开了他们,这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但他仍然努力学习,成绩在学校里一直拔尖,课余时间还必须帮助父亲打草砍柴,照看弟妹,后来在他参加中学师资培训班学习临毕业前夕,他父亲因操劳过度猝然去世,他当时悲痛欲绝,两天两夜没有合眼、吃饭。就在被自行车撞倒之前,他学校晋升工资,他被刷下来,接着就出现了撞车事件。由引可见,这位中学教师早年的坎坷经历,特别是母亲的早逝和父亲的猝死所带来的痛苦和艰辛,使得他内心产生了不安全感、无助感和孤独感,缺少温暖、关怀和爱。而自己对头部和腹部病症夸大的结果,则可以使他有充分正当的理由来继续扮演病人的角色,心安理得地享受病人的待遇和权利,诸如病休在家养病、爱人的关心照顾、单位领导和同志们的看望和同情,暂时逃避了做为一个健康人所应承担的各种义务。
二、案例分析
疑病症病程迁延者居多,疗效常常不佳,一般的简单解释说服很难奏效,过多的检查和不当的解释会造成许多医源性暗示,患者自己去阅读有关医学书籍又易造成自我暗示,这一些做法都容易使患者的症状变得复杂难愈。因此,青少年患者一定要做好早期的预防工作,即使患上疑病症,也要做好自我调节工作。其主要的调节方法有如下方面:
1.通过心理咨询法加以调节。疑病症患者千万不要自己看了点有关医学方面的书就“对号入座”,认为自己身体的某些不适或与书上描述的症状相似或相近,就诊断为自己患上了某病。实际上许多症状在许多疾病中都可能发生,就是正常人也有所表现。因此,千万不能不去看医生自己就“对号入座”。到医院看病,最重要的有三条:
第一,要相信医生,相信医生的各种检查,相信医生的解释和劝告,相信医生经反复多种检查后所作出的无器质性疾病的结论。
第二,要如实客观地陈述病情,不要夸大和做出不切实际的解释,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的诊断,不要把自己的感觉强加于医生。
第三,要正确看待医生间的诊断不一致的情况。
2.通过心理调整法加以调节。患者通过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病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和认真学习各门学科,把精力、精神集中到其他与“病”无关的事上,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彻底的调整。因此,患者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心理调整工作:
第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它不是身体上有病,而是心理上有病。要在“无器质性疾病”的前提下努力放下思想包袱和心理是负担,从个人“疾病”的小圈圈中跳出来,轻装前进。
第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培养自己的多方面兴趣和爱好,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转移自己对“疾病”的过分关注。无所事事和长期休学是无益的。
第三,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要“终天围着自己转”,视野要宽广些,度量要大些,平时要多为周围人考虑。
3.通过自我暗示法加以调节。自我暗示语可以是:“我的身体其实是很好的,这已被所有检查过的和化验过的结果所证实,医生也都说自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现在自己应该坚信这点了。过去自己感觉到这儿痛那儿痛、这儿不舒适那儿不舒适,都是自己太敏感的缘故。其实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有这样的现象,这不是病,是一种正常人的“不正常”现象,会很快过去的。我今后不去想它了,不舒适的感觉就会消失了。现在我已经感觉到舒适多了,也不再为此而烦恼了,现在我对自己的健康充满信心。”自我暗示语可以根据自己疑病的情况,重新编写。但暗示语一定要毫不犹豫、直截了当,使自己接受“不必怀疑”的观念。一般每天自我暗示一次或数日一次,其效果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