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在西南联大八年间写下了《新原人》、《新原道》、《新理学》等六本合集的《贞元六书》,标志着冯友兰新理学体系的形成。从根本上说,这一体系是以逻辑分析为基本方法,融合新实在论与宋明理学的产物。
六书_《贞元六书》 -内容介绍
封面
前发表一文《论新理学在哲学中底地位及其方法》)见《哲学评论》八卷一期至二期,後加扩充修正,成为二书,一为《新原道》,一即此书。《新原道》述中国哲学之主流,以见新理学在中国哲学中之地位。此书论新理学之方法,由其方法,亦可见新理学在现代世界哲学中之地位。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令之变,新理学继开之迹,於兹显矣。将返北平,留滞重庆,因取巨抄成之稿,校阅付印。新理学之纯哲学底系统,将以《新理学》、《新原人》、《新原道》及此书,为其骨干。《新理学》脱稿於南渡途中,此书什印於北辽道上,亦可纣也已。写此书时,舆沈公武先生有鼎时相讨论,原稿承金龙荪先生岳霖校阅一过,多所措正,并此致谢。
――民国三十五年六月,冯友兰序於重庆。
本套书为线装书,竖排版。
六书_《贞元六书》 -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先生幼聪慧,自6岁起在家孰读书。1915年自中国公学考入北京大学哲学门,学习中国哲学。1920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先生学习西方哲学。1923年毕业回国(次年博士论文出版后获哲学博士学位)。1926年任燕京大学教授。1928年起,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秘书长、校务会议主席等职。30年代初,先生完成了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此书用“释古”的方法对上起周秦,下至清季的中国哲学传统哲学思想钩玄提要、条分缕析,因其取材谨严、持论精确深受时贤赞许。自30年代以来,该书多次重印,为国内外学习中国哲学的标准教科书,其中论断多已成为典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经长沙迁至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在西南联大,先生仍任哲学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他一面教学,一面在颠沛流离之中完成了“贞元六书”,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从而完成了中国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化;继承发展了中国哲学中“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优秀传统,建立了至今最好的人生境界论。先生还对中西文化争论中的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哲学上解决了诸如文化的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文化的体与用、文化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等重大问题,为中国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走向自由之路。抗战胜利后,先生偕家人重新回到北平。1946年受宾西法尼亚大学之邀,赴美讲学。在此期间他用英文写出了一部《中国哲学简史》。该书的思想、语言风格及文化、哲学涵蕴别具风采,深受外国读者欢迎,先后有法、意、南、捷、日、韩等12种语言的译本出版,可谓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奇观。1949年后,先生辞去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校务委员会主席之职。1952年院系调整后转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在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曲折之后,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又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新编》把哲学的历史与历史的哲学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进行论述,不仅成就了一部中国哲学的历史,而且还成就了一部中国的历史哲学。先生在哲学教育和创造领域辛勤耕耘了60余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并在清华大学教育独立和哲学学派形成上做出了重要贡献。1990年11月26日,先生在写完《中国哲学史新编》全书之后盍然仙逝,把丰厚的思想文化遗产和无限的思念留给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