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锣鼓 淮海锣鼓-历史渊源,淮海锣鼓-流传乡间

淮海锣鼓又叫工鼓锣、公鼓锣。是徐淮盐连地区历史悠久的曲种。演出形式简单,不受时间场地限制,内容说古论今,歌颂民族英雄、爱国志士、忠臣良将,诅咒奸臣弄权、昏官扰民、庸吏误国。由于此曲种源远流长,门派众多,争奇斗艳,大家辈出。淮海锣鼓是流传在徐、淮、涟地区广大城乡,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曲种,亦称“淮海鼓书”、“王鼓锣”,与当地流行的淮北大鼓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据传说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就已经形成,其唱腔念白是淮海戏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锣鼓培训_淮海锣鼓 -历史渊源

工鼓锣又名淮海锣鼓,是流行于苏北大地广泛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一种曲艺形式。据艺人口碑,它的形成和大禹治水(史载禹的父亲鲧因治水失败,被处死东海县羽山)有关,但据有关


淮海锣鼓专家考证,大约在清代中叶,工鼓锣才形成了完整的说唱形式。清同、光年间,在苏北地区极为盛行,不仅声名显著的艺人辈出,而且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以派,争奇斗妍。

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和民主政府的关心领导下,工鼓锣艺人组织起来,成立各种“艺人救国会”、“艺人集训队”等进步组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编唱了《打倒小东洋》、《伪军十叹》、《反扫荡》等新书目,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作用。一些艺人利用特殊身份,亲身参加革命战争。有的为革命光荣牺牲。在淮海占役中,艺人踊跃支前,鼓舞士气,被淮海地区民众亲切地称为“淮海锣鼓”。

工鼓锣属吟诵类曲艺,其声腔是在海州一带方言的基础上转化而来,带有似唱非唱、说唱相间的特点。唱腔淳厚质朴,说表丰富多彩,活跃在街前屋后,农家场院,极受苏北地区人民群众喜爱。到1985年统计,连云港市灌云县以此谋生的职业艺人就有两百多人。工鼓锣的书目有150多部,其中现代题材的书目约占三成。

上世纪90年代后,工鼓锣艺人在城乡锐减。代表艺人张同举,曾参加1958年8月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2000年9月,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张同举“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荣誉称号。2006年,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锣鼓培训_淮海锣鼓 -流传乡间


锣鼓淮海锣鼓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流入响水。五、六十年代则为发展和鼎盛时期,它的演唱艺人之多,听众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当年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小城镇,不分男女,不分老少,绝大多数人都爱听书。这是因为当时的文化娱乐形式单一,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贫乏,所以大家都喜爱听唱书。夏天庄稼人聚到晒场上或庭院中,边纳凉,边听书,好不快哉。尤其是冬闲时节,庄稼人更是不分白天夜晚,或二三十人,或五、六十人,聚集在一起,中间摆着一盆火.请一个唱书的连轴转,有时三五天,有时半个月,有时甚至一两个月,多少人听得如醉如痴,涕泪交流,真可谓听唱书落泪,替古人担忧。特别是年岁长一点的老人,他们不分忙闲,不分季节,一年到头都忙于听书,可以说听书是他们的专业。那时候,名气大的唱书艺人可谓十分抢手,而且非常受人崇拜。有些地方的书迷们为请一位“名家”,不怕天寒路远,多少天前就派专人前去联系“订货”。有时为抢一个“名家”,书迷之间能动起拳脚。他们有时不惜高薪雇请,别人出价10块钱一天,他却能出价20,供吃供住不算,每天还有小酒侍候。街头书场也是一个热点摊位。过去,每遇逢会赶集,都有唱书艺人在“猪行”边,或“粮行”旁,寻一块空旷地,摆上一张桌子,一只凳子,敲锣击鼓,招揽听众。在那个时代,听书确实是人们的一大乐事。多少人赶集就是为了听书,所以街头书场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聚集成百上千人。有时还出现这样的奇观:同一个“猪行”或“粮行”旁,能同时出现两个书场,而且同唱一个书目,各展技艺比高低,故意形成对峙局面。这时候的听众就“择优而听”。有时确有个别唱书艺人被听众淘汰出局的尴尬场面,书还没唱几句,演唱者就成了孤家寡人,听众一古脑地就跑到另一个“阵营”去了。自己只好灰溜溜地收起锣鼓“落荒而逃”。

锣鼓培训_淮海锣鼓 -主要形式


工鼓锣淮海锣鼓演唱形式简单,不用乐队,不置布景,也不需化妆,道具只有一桌一凳一鼓一锣。主要通过艺人的说唱渲染气氛,介绍人物,推进情节,叙述故事。演唱者按其演唱书目的情节发展,在说完一段后,其大多在书中主人公命运出现危机或处于重大变故的关键时刻作停顿,俗称“卖关子”,一是为演唱者和听众提供瞬间休息;二为“拿签”,即由演出的组织者或招集人出面,或捧小锣,或用衣服的前襟到听众中筹集演出费,每人5分、一角不等,根据各人意愿。还有的以粮代钱,每人或每户一瓢小麦等等。

淮海锣鼓的演唱形式早期为二人演唱,各司锣、鼓。清代末年以后,方出现单人演唱。到了辛亥革命后,逐渐改由单人演唱,演员自击锣鼓。这种锣鼓都是特制的,小鼓高约6寸,直径不足4寸,鼓形很小,圆如球,旁有一对环,置于叉杆之上。锣较大,圆形,直径约7寸,面平,声响,无脐,跟其它锣不太一样,称“狮锣”。唱词句式很多,变化较为自如,或3字,或5字,或7字,或10字,也有10字以上滚板。锣鼓点非常丰富,它因唱词的不同和情节的变化而变化多端。

锣鼓培训_淮海锣鼓 -传统曲目

淮海锣鼓的传统曲目多以历史故事和演义小说、传奇小说为内容,也有些吟花叹月的抒情小曲。其长篇有40多部,如:《东汉》、《水浒》、《封神演义》 、《意气图》、《月唐》、《说唐》、《隋唐》等。短篇很多,除抒情小曲外,还演出一些摘自长篇的精彩片段。上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也产生许多配合抗战的反映现代生活的新曲目。当时确有很多艺人曾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作出过自己积极的贡献。

锣鼓培训_淮海锣鼓 -艰难历程


表演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前,在灌云、东海、赣榆等地民间演出较多,之后基本无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灌云还有一百余人以“说书”为业,曾形成“东西张、南北徐”四大流派。其中以“东张”张同举最为有名。《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收录他演唱唱段22段。现有采访艺人文字记录数十份,演唱录音30多个小时。

矮小爷作眼霎,观看娇妻一枝花。月影花帽头上戴,活脱脱芙蓉花。美人朵、小菊花。白玉簪、盘龙花。―――张同举唱段《三字紧・五花图》

在急促的小鼓声中,夜晚的乡村晒场上,忙活了一天的村民,还有老人孩子,屏住呼吸,目光在跳跃的鼓锤上闪动。薄薄的雾霭笼罩着破旧的房屋,庄稼在夜风中轻轻晃动,古朴的乡村生活就在这样的“说书”中日复一日,给劳累的日子带来嚼不尽的滋味。

在灌云一带,人们把淮海锣鼓称为“说书”或“唱书”。每逢农闲,七里三乡,东聘西请,说书名角,应接不暇。走多了乡村,“说书先生”早已摸清了观众的心理,把一部观众早就熟知的曲目“加汤附水”(俗称“水词”),任由发挥。就这样,淮海锣鼓在一个个乡村的空地上流传开来。

最让人回味最抓人心神的当然是说书者的“书帽儿”,又叫小书头。这是淮海锣鼓中的一种独特的演出习俗,在开正本之前,都要先唱一小段精彩的开篇。其作用有三:一是为了等那些老观众,使前期观众能不断情节接头听书;二是因为淮海锣鼓艺人有此行规,据说不唱个小段会遭到师门上下及同道的斥责。三是为了向观众或行家亮嗓子,以此先声夺人。今年已85岁高龄的民间艺人张同举,因其成就被江苏省群艺团吸收为团员,1958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他唱的《单刀赴会》“小书头”,据说艺惊四座,技压群芳,还受到了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响水是一个说唱淮海锣鼓艺人较多的地区之一。

锣鼓培训_淮海锣鼓 -主要艺人


《隋唐》有影响的演唱艺人有陆有富、张广福、侯长勤、高德山、王正兵、张祖标、刘仁书、王玉芳、胡正东、李春国、陈素花、王海波、周庆平、吉凤全、曾兆彪等。其中能形成自己演唱风格的代表人物有陆有富、张广福、刘仁书、侯长勤、高德山等五人。

陆有富,男,生于1878年,卒于1949年,响水县响水镇人。他的演唱风格是故事性强,人物鲜活,演唱的口齿清楚,韵味足,地方色彩浓,后移居上海。据传,因语言的关系,在上海时听众不广,收入不丰,为生活所逼投黄浦江而死,其代表书目为《七侠五义》。

张广福,男,生于1880年,卒于1953年。响水县响水镇人,30岁开始学艺,次年即登台演唱。他的演唱音色甜美,语言幽默,举手投足,动作逼真,表演细腻,绘声绘色,很受听众的欢迎。他说唱的主要书目有《隋唐》、《说唐》、《月唐》、《东唐》、《西唐》等,被听众称为“一窝唐大师”。

刘仁书,男,1916年生,响水县响水镇人。他一生没有进过书房门,学唱淮海锣鼓纯属偶然。据传有一次,他去听张广福唱书,听得几乎入了迷,从那以后每逢张广福唱书,他都必到书场听书,而且听后往往是心有灵犀,回到家就在心里悄悄演示。此后不久,他突然登场说唱,而且语惊四座。他除了具有张广福唱书的特点外,还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透视,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当时他说唱的书目,往往都是随听随唱,现炒现卖。他说唱的主要书目有《说唐》、《月唐》、《隋唐》、《全唐书》等。


淮海锣鼓侯长勤,男,1920年生,响水县双港镇人。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上海以说评书为主,后不久回苏北老家,半路改行学唱淮海锣鼓,并拜灌南姓吉的老艺人为师。他说唱的主要书目有:古书《六珠楼》、《大北宋》、《小北宋》、《意气图》、《乾隆传》、《月唐》、《五花图》、《薛仁贵征西》等,现代书目有《烈火金刚》、《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红灯记》等。

高德山,男,1934年生,响水县张集月港人。因生活所迫,13岁就离家学艺。师从淮阴老张集的刘立仁老艺人。他们师徒常年在外奔波,依靠演出谋生。师傅是说唱淮海锣鼓艺人中技艺较好的一位,做事一向认真,对高德山的要求也比较严,不仅教他怎样唱书,还教他如何做人。高学徒两年后方才正式坐场演出。起初在黄圩、湖集、涟水一带演唱,后来他又转移到陈家港、燕尾港、新浦一带。1958年加入灌云县曲艺协会。他演唱的主要书目有《意气图》、《醒世图》、《五花图》等。由于他唱书技艺较好,为人品德也不错,很受听众青睐。

锣鼓培训_淮海锣鼓 -重返舞台

20世纪80年代,不少说书艺人又重返舞台。当时由于文革刚刚结束,“四旧”又刚刚解禁,说唱艺人着实又


淮海锣鼓“红”了一阵子。但好景不长,到了90年代初,说书市场又一次萎缩。这是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娱乐方法也逐步进入多元化时代,电视的普及,录像图书市场的形成,影剧歌舞厅的开放,人们娱乐方式的选择性越来越大,说书的市场也就越来越小,它的听众越来越少,很多说书艺人纷纷改行,另谋职业。如今,在响水的农村或小集镇已很难找到说书艺人的身影了。

“听起似故言,闻者为悲伤”。淮海锣鼓曾经为我们几代人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作出过积极的贡献,它陪同我们一起走过漫长的历史里程,它给过我们激情,它给过我们欢乐。今天,它在我们进入新世纪时却无奈地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衷心地希望,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学艺术不断繁荣的今天,淮海锣鼓能够作为一种娱乐形式,作为一个艺术品种保留下来,并不断发扬光大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核发的“中国淮海锣鼓之乡”牌匾在涟水灰墩办事处正式挂牌。

锣鼓培训_淮海锣鼓 -濒危现状


淮海锣鼓、淮海琴书培训班开班淮海锣鼓起源于涟水民间,亦称工鼓锣或锣鼓书,是徐淮盐连地区历史悠久的一个曲种,曾为江苏四大说唱艺术之一,也是省文艺保护曲目。演唱形式多以单人演唱为主,敲锣打鼓集于一身,演出形式简单,不受时间场地限制,语言淳朴、诙谐、生动,独具浓郁、亲切的乡土韵味,老少皆宜。但随着身怀绝技的老一辈淮海锣鼓民间艺人逐渐减少,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状况日趋明显,加强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已迫在眉睫。

近年来,涟水县已着手开展包括淮海锣鼓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不但为淮海锣鼓成功申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还专门开办了淮海锣鼓、淮海琴书培训班,为这项土生土长的传统艺术培养年轻接班人。

淮海锣鼓 淮海锣鼓-历史渊源,淮海锣鼓-流传乡间

2008年4月23日,由县文化局主办、县文化馆承办的淮海锣鼓、淮海琴书培训班开班。本次培训活动旨在更好地传承、弘扬这一起源于优秀民间艺术,提高群众的参与热情,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全县各地的文广站长、部分淮海锣鼓、淮海琴书爱好者参加了培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20103/17017.html

更多阅读

托福口语 托福口语-历史渊源,托福口语-概念解释

托福口语怎么练_托福口语 -历史渊源托福口语考试的前身为TSE―TestofSpokenEnglish,是需要单独报名的一场口语考试,全程机考,任务包括回答问题、指路、看图讲托福口语故事等。自从2006年实施新托福考试(iBT)以来,口语考试变成了托福考

微软服务器 微软服务器-历史渊源

微软服务器是由美国微软公司所推出的关系数据库解决方案,最新的版本是SQLServer2012,已经在2012年3月6日发布。MicrosoftSQLServer数据库的内置语言是由美国标准局(ANSI)和国际标准组织(ISO)所定义的SQL语言,微软公司对它进行了部分扩充而

魏氏熏鸡 魏氏熏鸡-名称,魏氏熏鸡-历史渊源

魏氏熏鸡由聊城魏兆松始创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驰名于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因当年运河水陆交通便利,得以畅销省内外。魏氏熏鸡_魏氏熏鸡 -名称魏氏熏鸡魏氏熏鸡 传统名吃。魏氏熏鸡_魏氏熏鸡 -历史渊源远香斋魏氏熏鸡由聊城魏

女尊男卑 女尊男卑-历史渊源,女尊男卑-定义

旧时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受到生殖崇拜,人群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母系继承制及男嫁女、从妇居的婚姻居住制度。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母系社会被父系社会所取代,该制度瓦解。但现如今,却有一群人不断

声明:《淮海锣鼓 淮海锣鼓-历史渊源,淮海锣鼓-流传乡间》为网友活得比天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