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与古“百越”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唐代即创造了古壮字,也叫土俗字,是由壮族一些受汉文化教育的文人(也包括巫师)借助汉字或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的。古壮字民间普遍使用的有4800多个字,另外,还有音同义同而写法不同的异体字8000多个。壮族以农业为主,擅长种植水稻。人口:15489630,分布: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等省。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壮族在年宋代史籍中称为“撞”、“僮”。
解放后称“僮”。1965年改族名为“壮族”。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1957年《壮文方案》被国务院批准,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
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的风俗习惯_壮族民俗 -(一)信仰崇拜
壮话信奉多神,受汉族道教影响较深。人们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神明主宰,大至天神、雷神、小至家中的床位、磨房皆有神。因山有神,所以上山伐木搭棚宿营要先祭山神,上山抓石蛤,也要在所到的山溪念咒语祭神,否则发生诸如摔伤、蛇咬等不幸时就被认为是山神的惩罚。进山劳动要将食物、用具以代名词称呼,如把镰刀称之为“青口”,把斧头称作“木棰”,把锯子说成为“过江龙”,把吃饭说作“捅蜂窝”,把大米说成“沙”等,不能直呼物品名称,否则就认为会有鬼神来作祟。人们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祈求神明保护的办法。比如背幼儿过娇,要一边拍打幼儿臀部,一边默念“过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