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 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在青海高原的东部山区,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
盘绣_土族盘绣 -简介
土族盘绣
土族独具特色的刺绣艺术盘绣源于青海省东北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这里地处祁连山东南麓,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错衔接地带。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在青海高原的东部山区,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部,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这里是中国惟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这个古老的民族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土族是个能歌善舞、酷爱美的民族。在土族服饰文化中,最引人注目、最美丽的算是土族花袖衫。这是土族女人的传统服饰,土族语称作“秀苏”,是一种用红黄蓝白黑紫绿等七种色料的布或丝绸制作成套袖,缝于长衫上。由于土族女人喜欢穿五颜六色的花袖衫,所以,人们习惯称她们为“穿彩虹衣衫的人”,土族之乡也因此而得名“彩虹之乡”。
这些花袖衫是土族刺绣,尤其是盘绣技艺最集中的反映。盘绣的操作方法为一针两线,一根线盘,一根线订,特点是针法细腻,用面料、选丝线的颜色搭配讲究,结实厚密、耐于保存,图案主要有石榴、五瓣梅、太极图等,蕴涵着家庭兴旺、幸福长久等吉祥含义,有着千余年的历史。
作为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盘绣称得上是土族女人一生的必修课。一个土族女人的手巧不巧,针线活儿好不好,都可以从盘绣上看出来。土族女人在出嫁前,首先会在娘家办一个个人绣展,将自己绣制的衣服、佩饰、鞋袜等向娘家人一一展示。然后还要在婆家利用新婚庆典之机,向婆家人、亲戚朋友们展示自己的绣品,并向婆家亲人赠送自己亲手绣制的物件。土族女人有了自己的儿女后,又会花费十几年的时间,把刺绣技艺悉心传授给女儿。
盘绣_土族盘绣 -文化溯源
土族盘绣
据考古发现,在青海省都兰县发掘出的土族先祖吐谷浑墓葬中就有类似盘绣的刺绣品,由此可以推知,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发轫。土族盘绣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形成了民俗学、美学等多种价值。与国内其他相比,青海的土族刺绣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对一名土族女子来说,刺绣是她们一生中的必修功课。土族女子出嫁前,首先要在娘家办一个土族刺绣个人展,将自己绣制的衣服、佩饰、鞋袜等向娘家人一一展示,然后还要在婆家利用新婚庆典之机,给婆家人、庄邻和亲戚朋友们展示自己的绣品,并向婆家亲人赠送自己亲手绣制的物件。土族女子有了自己的儿女后,又会花费十几年的时间,把刺绣技艺悉心传授给女儿。如此岁月历经上千年,形成了土族刺绣特有的"气质"。
1700年前,在青海广袤辽远的土地上,活跃着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王国――吐谷浑。吐谷浑部族是游牧在我国辽宁省彰武、铁岭等地的鲜卑族后裔,因为部落同族的纠纷,吐谷浑被迫西迁来到了青海。
从遥远的辽东来到青海后,吐谷浑曾以柴达木盆地为中心,在南至昂城(今四川阿坝)、龙涸(今四川松潘),西到白兰(今果洛扎陵湖、鄂陵湖)的广大区域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这一点,在历次考古发掘中,均得到了印证。 吐谷浑存国350年。似乎历史真的要印证“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一度叱咤风云的宏大帝国,终于在公元663年被吐蕃所灭。
吐谷浑土崩瓦解,吐谷浑创造的文明却没有消亡。不少学者认为,生活在我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等地的土族就是吐谷浑的后裔。
青海土族研究会会长鲍义志曾撰文说:“公元七世纪,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后,一部分吐谷浑人东迁并融入汉族,一部分则降服于吐蕃,并融入藏族,而留居在祁连山、浩门河流域和河湟流域的吐谷浑人,便是土族的先民。”
土族共有近二十万人,今天他们主要生活在我省大通、互助、乐都、民和、同仁和甘肃省的天祝等地,他们的生活方式依旧保留着吐谷浑的古朴遗风,而盘绣正是这种遗风最为显著的体现。
保广元先生是我省著名的土族民俗研究专家。他说,1984年,在我省柴达木盆地出土的吐谷浑时期的丝织品上的几何图案,和今天土族盘绣常见的几何图案如出一辙,这或许就是吐谷浑和土族血脉相承的一个物证。2002年,在我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地区出土了一副吐谷浑时期的彩绘棺椁,其所表现的三杯酒的敬酒风俗,依然被土族所保留。
盘绣_土族盘绣 -工艺特色
题材
土族盘绣
青海的土族刺绣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绣法多样。主要表现在对服饰的精心装饰上,土族人的头饰、衣领、衣胸、辫筒、腰带、围肚、鞋袜以及枕巾、针扎、荷包、烟袋、背包等都有刺绣。
分类
土族刺绣的种类按其针法分为盘绣、拉绣、堆绣等,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用料
盘绣用料考究,加工精细,以黑色纯棉布做底料,再选面料贴上。盘绣是丝线绣,有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七色绣线,绣时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协调,鲜艳夺目。
针法
盘绣的针法十分独特,操针时同时配两根色彩相同的线,一作盘线,一作缝线。盘绣不用棚架,直接用双手操作,绣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针,作盘线的那根线挂在右胸,作缝线的那根线穿在针眼上。上针盘,下针缝,一针二线,虽费工费料,但成品厚实华丽,经久耐用。盘绣的图案构思巧妙,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包括法轮(土语称为"扩日洛")、太极图、五瓣梅、神仙魁子、云纹、菱形、雀儿头、富贵不断头、人物、佛像等几十种样式。
图案
盘绣的图案构思巧妙,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包括法轮(土语称为"扩日洛")、太极图、五瓣梅、神仙魁子、云纹、菱形、雀儿头、富贵不断头、人物、佛像等几十种样式。最常见的图案有"八宝"、"云气"、"太极图"、"富贵不断头"、"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鼠拉葡萄"、"寒雀探梅"、"石榴花"以及十二生肖等。运针细密均匀,图案紧凑大方、生动形象、疏密得当、融叠自然、色泽鲜明流畅、平整干练,十分优美。每件绣品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盘绣_土族盘绣 -传承意义
土族盘绣祝福北京奥运
一千多年来,盘绣以母女相传为主,亦在姊妹、妯娌、婆媳间传承。现代主要传承人有麻宝青、牛玛索等。土族盘绣一直传承至今,其文化与艺术的价值不可低估。土族盘绣色彩缤纷,图案逼真,在形、色、质、意等方面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态度和价值判断,为民族学、美学等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1949年以后,特别是近二十几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人员对土族盘绣做了一些发掘、抢救、保护工作,但这一古老的民族技艺至今仍面临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目前老一辈的盘绣能手大多年事已高,还有不少人已经谢世,一些绝技得不到传承就已悄然消亡,而年轻妇女多热衷于较简单的刺绣技术,如剁绣、机扎等,这些状况造成盘绣艺术后继乏人,濒临灭绝,急需调动各方面力量加以抢救、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李发秀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盘绣_土族盘绣 -面临危险
土族盘绣面临失传的危险
盘绣的用途十分广泛,它几乎涵盖了土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服饰到生活用品,从家居装饰到生产器具,盘绣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
土族盘绣
保广元先生是我省著名的土族民俗研究专家。保广元先生说,土族是一个十分爱美的民族,他们对绚丽的色彩有着别的民族无法比拟的热爱,盘绣因为色彩艳丽和上盘下拉独特针法所创造的结实厚重的质地,格外受到劳动人民的青睐。
在传统的服饰中,土族男子通常是头戴一顶织锦镶边、帽檐卷起的毡帽,身穿袖口镶有黑边、胸前镶有一块彩色绣花图案的短褂,外套黑色或是紫红的绣花坎肩,坎肩上通常还有多达三层的绣花领子。妇女的穿戴则更为花哨,除了我们非常熟悉的彩虹袖的长衫外,还要系上一条宽而长的绣花腰带,而这条绣花腰带更是土族阿姑展示盘绣技巧的“舞台”。
土族阿姑的腰带通常有40厘米宽,60厘米长,按照土族传统,这条绣花腰带,必须由待嫁的女儿亲手绣制,出嫁那天,新娘就要把这条绣花腰带系在腰间,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则会对这条绣花腰带评头论足,如果谁家的姑娘绣制的腰带图案不精美,针脚不细密,在娘家人看来,则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而这样一条绣花腰带,往往需要许多年才能完成。
除了姑娘的腰带外,聪慧的土族阿姑还喜欢用盘绣装点于荷包、烟袋上。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因为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土族盘绣也经历了兴衰和变迁。虽然现在土族盘绣的花色多了起来,可是因为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剧,不少土族年轻人已经不再穿传统的土族服饰,而传统的土族婚礼上必备的绣花腰带,更是被婚纱礼服所取代。更严重的是,因为盘绣工艺复杂,耗时长,不少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盘绣传人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土族盘绣也因此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土族盘绣演变成了一种旅游纪念品,被越来越多的游客认识,可是新的危机也在悄然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