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泰和中学创办于1925年,系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省级文明单位。一所历史悠久、成绩斐然、闻名全国的省重点中学。经过了八十年的风雨历程,如今的泰和中学具有了深厚的人文积淀,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优异的教育教学成果。恢复高考以来,泰和中学的高考升学率一直名列全市前茅,为高校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泰和中学座落在泰和县城东门,南临赣江,占地面积105亩。校园内分教学、观赏、运动、生活四大区域,布局科学合理,环境幽雅美观。校园东南角有当年黄庭坚登临赋诗的快阁。
泰和中学_江西省泰和中学 -简介
江西省泰和中学
江西省泰和中学创办于1925年,系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省级文明单位。今日泰中教学条件堪称一流,近两年投资近二千万元建成的教学大楼雄伟壮观,四栋公寓式学生公寓、现代化餐厅、办公楼、远程教学中心等。图书馆藏书9.3万册,远程教学中心设备设施先进、现代化。
江西省泰和中学创办于1925年,系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省级文明单位,现有教学班48个,学生总人数2600人,教职工198人。
泰和中学座落在泰和县城东门,南临赣江,占地面积105亩。校园内分教学、观赏、运动、生活四大区域,布局科学合理,环境幽雅美观。校园东南角有当年黄庭坚登临赋诗的快阁。
泰和中学刨办于1925年(时称泰和县立中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成绩斐然、闻名全国的省重点中学。经过了八十年的风雨历程,如今的泰和中学具有了深厚的人文积淀,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优异的教育教学成果。恢复高考以来,泰和中学的高考升学率一直名列全市前茅,为高校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
泰和中学_江西省泰和中学 -校史沿革
校园一角
泰和中学始建于民国14年(1925),初名泰和县立中学校。民国12年,全县23个区代表大会议决,根据新学制,创办一所县立初级中学。
民国14年2月,公推孙振渭和戴仁为筹备主事。5月,在全县各团体联席会议上,孙被选为立中学校长。以县城东门(含快阁、黄庭坚祠、盟鸥馆、武庙、涪园和工艺馆)为校址,新建楼房教室6间、学生自修室平房5间、礼堂1座、厨房和浴室各1所,学校总面积32亩。聘请教师8人,8月开始招生,收录初中学生2个班,共63名,学制3年。
开设国文、算学、英文、历史、地理、自然、体操、手工、图画、音乐等课程,以“敏洁”为校训。以后每年招收2个秋季班。又增收1个春季师范班,招收学生40余人,学制2年。师范班至民国18年停办,中学班至民国19年6月停办,民国26年复办,改名为泰和县立初级中学。民国28年秋,日军入侵,县城频遭空袭,辗转迁驻禾市乐家、三都圩、灌溪圩、上田太原书院等地。民国34年春,增设高中班,改名为泰和县立中学。民国36年,省立天祥中学迁泰和,改称省立泰和中学。
1949年秋,泰和县立中学迁回原校址,与省立泰和中学合并为“江西省省立泰和联合中学”,同时并入的还有私立新生中学、国民中学和经纬中学。1950年复称泰和县立中学,同年改称江西省泰和中学。1961年定为省重点中学。文革后,泰和中学进入改革创新时期,逐渐形成师资比较雄厚、设备比较齐全、办学规范的蜚声省内外的省重点中学,长期以来学校重视德育教育,办学严谨,学风优良,形成了“团结、干劲、扎实”的校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努力按教育规律办事,医治文革创伤,发扬优良传统,立足改革,大胆创新,又形成了“团结、奋斗、干劲、扎实”的新校风,成果累累,人才辈出,进入了崭新的时期。
泰和中学_江西省泰和中学 -荣誉
1985年,被教育厅评为“文明学校”。1986年,被省政府评为“文明单位”。1996,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文明单位标兵”。1994年,被评为“省优秀重点中学”。
泰和中学_江西省泰和中学 -学校规模
校园一角
近年来,学校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管理方法,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育思想,新颖的课程结构,开放的办学风格,独特的办学特色大步迈向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在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为了顺应高中教育的发展,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教育不可例外将步入国际化、全球化的形势,校园基础建设、教学设备设施更新,做大做强做优已迫在眉睫。学校不等不靠,用足政策,自筹资金壹仟肆佰多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兴建了三栋有电话、电扇、洗澡间、卫生间等设施的共6664平方米的男生公寓及4100平方米的女生公寓,3100平方米现代师生食堂,9500平方米共52间教室的三栋教学楼,2740平方米的远程教学中心大楼,175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购建了三个语音室、三个计算机室(180台)、一个电子阅览室、二个多功能演播厅、一个课件制作室、双向互动式校园网等一流的教学设施,为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学校管理的先进化,师生素质提高的保障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年的时间几乎重新建设了一个泰中校园,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交口称赞。
今日泰中教学条件堪称一流,近两年投资近二千万元建成的教学大楼雄伟壮观,四栋公寓式学生公寓、现代化餐厅、办公楼、远程教学中心等。图书馆藏书9.3万册,远程教学中心设备设施先进、现代化。泰和中学以其近80年的历史和丰厚的人文积淀,含英咀华,绽蕊吐香,在新世纪里,将为实现新的目标――跻身于全国名校之列而努力奋斗。泰和中学_江西省泰和中学 -发展简史
校园一角
根据泰和中学八十年来的发展历史,可概括为初创、复校、发展、改革创新四个时期,现分述如下:
初创时期(1925年7月一1930年6月)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遵照奏定学校章程,创办了“泰和官立中学预科”,附设在泰和官立高等小学堂内,后因故停办。这可算是泰和中学的前身。
1923年12月,泰和县二十三个区代表大会决定,创设初级中学一所。1925年2月公推孙振渭、戴仁为筹办主事。5月。驻县各团体联席会议公举前县官立中学预科副总监、原吉州十属阳明师范学校校长孙振渭任校长。校名为“泰和县立中学校”。校址在县城东涪园(即泰和中学现址东南隅快阁下)。同年秋开始招生。1927年增设师范班。1930年因故停办。 学校创办伊始,即以严厉治校为准则,制定了校训、校歌、教育方针、管理制度等。校长孙振渭(字川如,沿溪乡荷树峡人),虽是前清举人出身,但思想比较开明,能接受新事物,热心公益事业。民国后,他还曾任泰和、上饶县知事,国民党泰和县党政委员等职,在县内外声望颇高。
初创时期校舍主要是利用快阁、山谷祠、盟鸥馆、武庙、工艺院、筱泉祠等旧建筑,后由各方捐建平房六间作教室,并建简易礼堂一座、学生自修室五间及厨房、浴室等生活用房。
快阁,泰中初创时修理为饭厅及游艺室。(复校时期以及建国之初,仍作教职工饭厅。1973年3月被龙卷风摧毁,1986年重建。)
工艺院,泰中初创时重修,改作学生自习室及教室。(复校时作图书室及教室用,建国后曾先后作教室及学生寝室用。)
筱泉祠。泰中初创时用作礼堂。(复校及建国后,均曾用作大礼堂,以后作教工饭厅。)
山谷祠,泰和初创时作陈列室、会客室、阅报处、消费社。(复校时作校长室、办公室。建国初,作教职员住室,以后作总务处办公室。)
盟鸥馆。泰中初创时作教员住室。(复校时也作教员住室。建国后曾作图书馆、医疗室及职员宿舍。)
曾家祠,泰中初创及复校时承租空地。(祠堂仍属曾氏)辟为运动场。(建国后,曾家祠及四周空地均属泰中。祠内曾作学生寝室及图书馆。)
武庙,泰中初创时重修,作学生寝室。(复校时及建国后均作学生寝室。)
泰和中学自1925年7月创办,到1930年6月停办,中间经历了五个年头。1925年秋招收初一学生63人,分甲、乙两个班。到1927年发展到8个班,1928年9个班,1929年8个班,1930年8个班。全校在校学生最多时近300人,教职员24人。1928年至1929年共有三届初中毕业生,共计140余人,一届师范班毕业生40余人。
学校开办后。首先由孙校长提议、草拟,经全校教职员会议通过,确定了“敏洁”二字为校训,井结合本校实际,以十六句诗歌形式,对“敏沽”作了注释,书写并刊刻在校内大礼堂正面墙上,要求全体师生都要以此为训。
孙校长还亲自为校歌作词:溯我邑昔日兮,改书院为学堂;历初小之阶级,进高小优良。喜我邑今日兮,建中校以辉煌;授完全之普通,期各擅专长。仰登乎快阁,俯临乎澄江;悟作事之宜敏,矢清洁以为常。抚今追昔兮,进步无一疆;愿吾侪同学者,谨守而勿忘。
复校时期(1937年7月一1949年6月)
1937年7月6日,泰和旅省同乡会议决定恢复泰和县立中学,组织了复校委员会,公推陈涵舟、周鉴冰、李有八、刘勉吾等回县筹办,定名“泰和县立初级中学”,控址仍设在原泰和县立中学校旧址,公推彭绩炎任校长。同年8月开始招生。1937年10月6日。举行了复校纪念大会并补行开学典礼,定10月6目为复校纪念日。
复校后,印制订了组织规程、训导标准和实施原则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制定了校徽、校旗、校训、校歌。办学宗旨明确,管理日臻完善。
校训:忠、勇、勤、朴。
校歌:快阎高,武山遥,赣水长,登科环抱。自然作了我们的母亲,前贤作了我们的师保。这儿是我们的摇篮我们的学校。知识就是枪炮要求到,身体就是城堡要锻好,更要把黑暗赶跑,将光明创造。
(校徽:铜质,蓝底白边,等腰三角形,底3 cm,腰4cm)
校长彭绩炎,泰和县城羊马港(今县城北门)人,是泰中初创时期的第一届毕业生。国立武汉大学史地系毕业生,曾在陕西浦城中学、省立同州师范任教。1937年7月接到泰和县政府的电报后,便立即回泰和就任校长兼教史、地、音乐课程。1947年彭绩炎辞职后,由罗自强(泰和冠朝乡罗溪村人,中山大学政治系毕业)继任。
由于日寇侵犯,泰和县城成了江西省临时省会,县城学校向农村搬迁。1939年8月。泰和县立初级中学搬迁至本县早禾市乡乐家村。泰和校舍改为县政府办公。1940年8月迁早禾市梅枧村蒋家祠、新观(庙宇)、宝善堂。1941年8月迁本县三都圩胡氏三公祠。1945年1月迁本县灌溪乡匡家村、老居村、新居村。1945年8月迁泰和县城西门外太原书院(解放后为泰和联合收割机厂)。
泰和县立初级中学,1937年招收初一学生45人分两个班,以后每年招收初中新生50~80人,基本维持三个年级六个班。十二年在校初中生1200余人。1945年开始招收高中生。当年招收41人,分两个班;1946年招收42人,分两个班;1947年招收39人,分两个班。三年在校高中生共计122人。1948年开始附设简易师范班(二年制),当年招收37人,1949年招收38人,均为一个班,二年共计在校生75人。
据1948年统计,有教职员工35人,其中教师27人,员工8人。
1947年1月,创办于1940年、校址在吉安青原山的“国立第十三中学”(主要招收沦陷区的青少年学生入学,属教育部直接管辖)改为“江西省立天祥中学”(属省教育厅管辖)。同年8月迁入泰和县立初级中学原址(即泰和中学现址)并改名为“江西省立泰和中学”,直到1949年解放。
1947年省立泰中办学情况:高中有七个班,学生324人;六年一贯制实验班2个,学生38人;初中六个班,学生282人。学生共计644人。1948年高中增至八个班,初中减为三个班,实验班一个,学生共计308人。
发展时期(1949年7月一1976年9月)
1949年7月泰和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即通告省立泰和中学和泰和县初级中学由县人民政府接管。10月,将省立泰和中学和泰和县立初级中学合并为“江西省立泰和县联合中学”,县立泰中的全部人员、校产归并到省立泰中(即泰和中学现址),同时并人的还有私立新生中学、国民中学,校长由副县长邓秀峰兼任。
1950年2月,改名“泰和县立中学”,校长由县委书记石峰兼任。
1953年5月,省教育厅通知改称“江西省泰和中学”,校长由县长朱荣辉兼任。
这一时期,学校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完善学校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学校,形成了“团结、干劲、扎实”的崭新校风,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跃居全省前列。1961年统教成绩居全省第二位。1962年经省教育厅报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重点中学。泰和中学进入发展时期的鼎盛时期。
解放后,校园面积不断扩大。1952年经县政府批准,将校园西侧孙家村搬迁,孙家村的村舍地、菜园、果木园约30亩划归泰中。 1956年县政府又将学校北侧的原县农林局所属农场共50亩划归泰中作劳动基地。1960年学校向南门村、东门村购买处于校南门外旱地40亩作大操场用。至此,泰中占地面积达到170亩。但是后来又陆续减少。1958年兴建县政府大院,将北部西侧约15亩划到县政府大院;1975年将北部约40亩划给泰和师范作校园;1982年将校园西北角约10亩划给县教育局办公校院。至此,校园面减少至105亩。
解放后,校舍不断扩建。
五十年代初建土木结构平房教室东西两栋,面积1250平方米。
1963年拆除后,建东西两栋马蹄形教学大楼,每栋两层,上下共十二个教室,两栋共二十四个教室。
1953年11月建成一栋仿南昌葆灵女中教学楼的两层办公楼。办公兼作教室用。后作为办公楼兼教师宿舍。(2003年拆除,建文化广场)
1955年建大礼堂一栋,1973年毁于龙卷风。1975年重建,面积1962平方米。(2003年拆除,建文化广场)
以后又陆续建理化大楼(即老高三楼)一栋,三层十个教室共1073平方米;建平房教室二栋850平方米;建学生宿舍六栋2200平方米;新建改建教工宿舍870平方米。
从解放后至“文革”前,泰中办学规格不断扩大,班级、学生数和高中升学人数逐年增加。1950年,初中共5个班,在校生209人;高中共3个班,在校45人。1965年,初中共十四个班,在校生594人;高中共十二个班,在校生535人;初中毕业生120人,高中毕业生215人,高中升学人数167人。
教师队伍也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1950年,教师总数16人,其中本科毕业12人,专科毕业3人,中师毕业1人。1965年,教师总数76人,其中本科毕业38人,专科毕业18人,中师毕业7人。
这一时期,学校在管理方面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教育法规,同时逐步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了学校的奋斗目标,形成了自己的校风。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福建省的教育质量迅速提高,居全国前列。南昌市在全省内也居于前列。1960年,学校派出教察组赴南昌、福建等地考察学习,之后经过大家认真研究,提出了学校的奋斗目标:“超南昌,赶福建,誓夺全省红旗,力争全国先进。”
1962年9月至10月,省教育厅副厅长楚冰率调查组到我校作了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然后在1963年元月省委召开的全省宣教工作会议上印发的《关于泰和中学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泰和中学的办学特色是:团结、干劲、扎实。
这一时期,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柏结合,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学校农场有水田8亩,菜地40余亩,甘蔗地30多亩,并有牛羊养殖场、养猪场、鸡鸭饲养场。师生们积极参加农场和饲养场的劳动,结合教学开展试验话动。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每年有存栏猪200余头,肉牛60余头,羊40多只。鸡鸭鹅上千羽。蔬菜和肉食除自给外,还能供应市场。
泰中的发展离不开上级领导的关怀与鼓励。1957年5月25日,副省长欧阳武、省人大副主任刘九峰、省教育厅长许德瑗等到校视察工作。1958年10月,省长邵式平、省委副书记刘俊秀到校视察工作,刘俊秀向全校师生作《鼓干劲、争上游、为培养又红又专人才而奇斗》的报告。1962年5月,省中学理化教学经验交流会在我校 召开。1962年10月开始,省教育厅副厅长楚冰带领工作组到校考察工作,为时40天。1963年省教育厅厅长王纪明到校视察工作。《江西教育》(1963年第一期)编发了一组文章:《可贵的革命精神》、《在自学的道路上》、《热心・勤奋・负责――访泰和中学的几位老教师》、《泰和中学的总务工作是怎样为教学服务的》,专门介绍泰中的办校经验,并加了“编后”。《人民教育》发表了泰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于晨撰写的《我是怎样做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的》。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革期间,学校曾停课两年。1968年秋季恢复招生,实行二・二分段制。1970年泰和上田初级中学并人泰和中学,并将校名改为“泰和县五・七中学)。1973年恢复原名“江西省泰和中学”。文革初期教导处副主任黄传楫及教师龙天锡、曾访贤被迫害至死。60%以上的教师遭到批斗。1968年50%的教师下放农村,教师队伍遭到空前的摧残。
改革创新时期(1976年10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肖方海、陈重仁等率领全体教师捷乱反正,整顿秩序,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学校管理,充实教学设备,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1979年学校成为首批恢复的省十九所重点中学之一。1981年之后,曾仁、梁振旅等领导在继承和发扬老传统的同时,又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大胆改革创新,1994年在全省重点中学首轮办学水平评估中,获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称号。
1997年以来,以周国栋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立足于提高教师素质和学生素质,着眼于优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育结构,学校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育人成才的目标,培养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精神的人,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1999年以来我校的教育教学迎来了一个高位稳定的发展时期。
八十年代校建步伐较小,校建总面积5343平方米。1990年至1997年校建步伐明显加快,校建总面积达16265平方米,环境绿化美化面积为3885平方米。
1998年至2005年,校建获得飞跃发展,校建面积之大,资金投人之巨,在我校发展史上堪称“之最”。这七年中,学校改建了南校门和南值班室,兴建了高三教学楼、男生公寓、女生公寓、电教大楼、办公楼、食堂、锅炉房、车库、青年教师宿舍、体艺馆等,总面积达28091平方米,资金总额为1601万元。另外新修水泥路,兴建篮球场、电线改为地理电缆、兴建中心广场、植物园、高三楼操场、人文广场、体艺馆前广场等,总面积达26147平方米,已投资232 48万元,体艺馆前广场预计投资100万元。
图书馆。建馆之前,图书阅览室设在大礼堂。建馆之后,设有专门的藏书室3间,26座资料室1间,1130座学生阅览室2间。馆内现有藏书总数5 l万册(其中学生图书4万册,教师图书1 1万册),约计人民币63 76万元。每年订报刊杂志450种,计人民币2.28万元。每年增购图书资料I千多册,计人民币2万元左右。
理化生仪器实验设施。
1978年至1979年实验室设在老高三楼(现在的医疗室),当时理、化各占一间,生物设在三楼(共2间)。1980年理化大楼建成,理化实验室迁至理化大楼,2000年又投资12 4万元扩建了三间理化实验室。1997年东教学大楼建成后,生物实验室迁至大楼东侧(一间解剖室,一间仪器室,一间标本室,一间观察室),条件大为改善。理化生实验仪器药品设备投人也逐年增加,2004年但一年投人就达到37.9万元。
电教设备。有一栋五层近3000平方米的远程教学中心,装备有微机室3间,语音室3间,多媒体投影厅2间,电子阅览室l间,课件制作室l间,电子资源库l间。有电教软件近300件(套),建有卫星地面接收站,互动双控局域网,有计算机250台、印刷机、光电阅卡机、刻录机、扫描仪等电教办公室设备。另外还建有3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各校五十多个教室均安装了34寸大屏幕彩色电视机,设备总投资近300万元。
音体美器材也逐年增加。据2005年元月统计,新增音体美器材总金额为5.05万元。
教学管理独具特色,教学成绩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本着依法治校、以德立校、改革活校、科研兴校、勤俭办校、质量稳校的原则,朝着一流的办学思想、一流的教育环境、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管理水平努力。学校在办学思想、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素质教育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近些年来,学校在继承传统作法的基础上,紧跟形势,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个中心、二级管理、三个目标、四个提高、五大工程”的治校方略。
一个中心:是以教学质量为中心。
二级管理:是“校长负责制”、“年级主任负责制”的二级管理机制。把管理工作强化在年级组。学校的中层科室的工作确定为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目标着重做好“计划性、服务性、指导性、考核性”的四性工作。
三个目标:是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各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科知识的发展要求确定的“学科教学目标、德育教学目标、办校效益目标”。
1、学科教学目标要求高一年级“打基础”,高二年级“育素质”,高三年级“促发展”。 ,
(1)高一年级“打基础”必须做好初、高中学科知识的衔接教学工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工作,学习风气和学习兴趣的养成工作。
(2)高二年级“育素质”必须做好学科知识的外延教学;上好研究性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面对全体学生,严格控制学生在学习上的两极分化。
(3)高三年级“促发展”必须做好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试能力,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考试的心理承受能力。
2、德育教学目标:
(1)高一年级以“养成教育”为主,全面养成学生起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礼貌、行为规范等。
(2)高二年级以“前途理想教育”为主,全面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师爱校、与人合作共事等精神。
(3)高三年级以“信念、意志、品德教育”为主,全面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竞争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及吃苦耐劳精神。
3、办学效益目标:安全事故为零记录,师生违法违纪为零记录,校园环境年年有变化,高考成绩年年有提高,在全市排名争一保二。
四个提高:教师群体素质的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学校建设品位的提高。
五个工程:科研兴校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校园环境塑造工程,高三分流教学工程,学生自治自理工程。
校园一角
在“一二三四五”的治校方略的运作下,学校逐步形成了“团结、奋进、扎实、刨新”的优良校风,“身正、严谨、协作、高教”的精度教风。“爱国、守纪、勤奋、博学”的浓厚学风。学校始终以教育教学质量高而誉满省内外。自1985年连续18年获省文明单位,1996年荣获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先后还获全国“先进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先进集体,省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省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装备先进单位,省职业道德教育“十佳”单位,省电教先进单位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二十余项。恢复高考以来,泰和中学的高考升学率一直名列全市前茅,1999年至2002年连续四年高考获吉安市第一,2003年上二本线以上人数为吉安市第一,比率第二,2004年高考北大清华共三人,全市第一,600分以上108人,全市第一,一本上线133人,全市第一,二本线以上,303人,全市第一。2005年高考各项指标均获全市第二名。本时期先后有三名学生分别获省文史类、外语类、理科类“高考状元”。每年都有几十名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
作为历史名校的泰和中学,正向现代名校阔步迈进。
泰和中学_江西省泰和中学 -校训
敏 洁
事教而快斯有功 煌煌圣训作来崇
一目了却一日事 莫使积压胜且丛
立身清洁最为先 伯夷高风今尚传
形式洁处客貌妍 精神洁处气象鲜
课余闲来登快阁 先得我心有涪翁
案前勿使有余牍 忙里得闲乐趣浓
吟风弄月到澄江 皎皎白鸥望若仙
澡身浴德从兹始 一尘不染意超然
泰和中学_江西省泰和中学 -校长简介
蒋新泉
蒋新泉,男,汉族,1965年12月生,中山大学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江西省教育学会会员,江西省化学化工学会会员,吉安市第一批学科带头人。
1988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泰和中学年级主任、教务主任、副校长兼教务主任、泰和县教育局、体育局副局长、局党委委员。
1988年7月至2003年6月在泰和中学任教高中化学课程。
1988年9月至1999年7月担任班主任从未间断,班上学生不但有95年高考江西省理科状元,另外还有一名学生考取了清华大学,二名学生考取了北京大学。
1996年9月任泰和中学年级主任。
1999年1月任泰和中学教务主任。
1999年7月任泰和中学副校长兼教务主任,分管教学教研期间成绩显著。1999年至2003年泰和中学高考升学率位居吉安市第一名。
2003年3月任泰和县教育局、体育局副局长、局党委委员。
2006年9月担任江西省泰和中学校长。
泰和中学_江西省泰和中学 -教育科研工作条例
江西省泰和中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加快我校建设现代名校的步伐,全面贯彻落实“科研兴师,科研强校”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工作对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牢固树立教育科研的服务意识、指导意识、前瞻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精品意识,正确处理搞好教育科研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辩证关系,密切教育科研与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的关系,使教育科研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同时,为进一步调动和激发教职员工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我校教育科研工作上高水平,上新台阶,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学校教育科研要贯彻落实“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服务实践”的指导方针,坚持“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及“课题研究教学化,教学研究课题化”的原则,积极探索学校管理、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努力推进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以达到科研强校的目的。
第三条:我校教育科研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国家、省级重点高中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联系实际,探索我校教育现代化、打造现代名校的新路子。鉴于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具有超前性、咨询性、探索性和应用性等特点,为此,我们将着重研究高中德育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计划、课程结构、教材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及各学科的教学规律;确定教育科研课题;制定完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设计改革方案,总结、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完善学校教育科研网络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以形成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第二章:教育科研机构及职责
第四条: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校党支部书记、分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校办、教务处、教科所、政教处、总务处主任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教科所主任具体负责教育科研日常管理工作。
第五条:教科所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1、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订学校教育科研中期规划和学年计划,报校长、行政会批准后实施。
2、指导教职员工确定教育科研课题,并进行全面的过程管理。
3、携同教务处、政教处积极培养青年教师,努力培育和推出名师。
4、携同孝务处积极推广优秀课堂教学模式,转化教育科研成果。
5、负责教育科研有关调查与兄弟学校及上级相关部门联系。
6、积极办好《泰中教研》。
7、努力办好教育论坛。
8、携同教务处积极开发和实施校本教育科研。
第三章:教育科研经费
第六条:学校科研经费包括课题设立奖励、课题研究资助、外出学习经费、优秀成果奖励、教育教学技能、竞赛优胜和教师荣誉奖励、教科研岗位考核奖励等。
第七条:科研经费由使用人申请,教科所审核报校长批准。
第八条:科研专项经费的使用范围如下:
1、各项教育科研成果奖励。
2、资料费。指开展教科研究所需的资料搜集、打印、复印等费用以及必要的图书购置费等。
3、调研、会议交流费。指完成教科研工作而进行的作出调研、参加相关培训、会议交流等费用支出。
4、印刷费、咨询费等。
5、进行教育科研的超工作量补助。
第四章:教育科研成果奖励
第九条:教职员工的教科研能力、教科研态度、履行教科研职责情况和教科研成果作为教师业务考核评优,职务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十条:奖励办法
1、课题获市级立项每人50元,获省级以上立项的,每人100元奖励,国家级每人200元奖励,结项顺利通过鉴定,再次奖励(市级每人50元,省级每人100元,国家级每人200元),如获重大成果,产生重大影响的,学校另行奖励(每项300元~3000元)(各级立项费如获立项,经费由学校支付)。
2、对被正式报刊、杂志录用的教育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根据文章发表的报刊、杂志主办单位、质量、社会效益给予一定奖励。原则上奖励比例为 :市级 1 : 1 ,省级1:1.5,国家级1:2。习题类、试卷类、增刊类视情况予以适当奖励,《泰中教研》每篇20元。论文评比如获市级一等奖50元,省级一等奖100元,二等奖50元,国家级一等奖200元,二等奖100元。
3、教育教学能力评比奖励
①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坛新秀(教坛中坚)、名教师、学科(学术)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教科研先进集体(个人)等评比获光荣称号的,给予奖励(县级100元,市级300元,省级500元,国家级1000元。
②教师参加各级教育教学技能评比如优质课、基本功、说课、评课等以及教案、课件制作、自制教具之类,给予以下奖励:优质课:县第一名50元;市第一名、一等奖前三名200元;省第一名500元;一等奖400元,二等奖300元,三等奖200元,国家级第一名800元,一等奖600元,二等奖400元,三等奖300元。基本功、说课、评课:县第一名30元;市第一名80元;一等奖50元;省第一名200元,一等奖100元,二等奖50元;国家级第一名300元,一等奖200元,二等奖100元,三等奖50元。教案、课件制作、自制教具类:市一等奖50元;省一等奖100元,二等奖50元;国家级一等奖200元,二等奖100元,三等奖50元。
③学生参加小制作、小发明、小创作、小论文“四小”比赛获得名次,对直接辅导老师进行奖励:市级一等奖50元,省级一等奖200元,二等奖100元。
(以上①②③三项主办单位应是教育主管部门、业务部门或各类专业学会,其余不予奖励。)
④学校特设校本课程开发奖。
4、凡因教育科研成果对我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特色建设有重大贡献的,学校给予特别奖励(奖金数最高可达1000元)。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一条:本条例在广泛征求全校教职员工意见的基础上,经校行政会通过后,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第十二条:本条例解释权归校行政会,组织实施由教科所携同其它各处室。
泰和中学_江西省泰和中学 -教育科研所简介
校园一角
泰和中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自成立以来,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锐意改革,坚持服务教学,引导教学,坚持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决策和实施进行建议和指导。
学校科研气氛蔚然成风,教师科研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日新月异。教科所肩负着为学校、部门、教师申报立项的各级课题研究工作服务、指导的职责。建立课题论证――申报――立项――运作――成果申报、鉴定――成果推广的制度;加强对立项的各级课题行程性研究指导并提出理论支持;在学校“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发展个性,着眼未来”的课程改革理念下,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教科所努力提高学校教师的科研意识,努力提升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引导、鼓励、支持广大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努力协办《九校教研》,倾力办《泰中教研》。
教科所坚持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努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坚持校本培训。
改革进取,任重道远;建设名校,舍我其谁。泰和中学教科所将在学校新的办学思想和新的课程理念下,提高研究水平和指导能力,提供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咨询,承接各项课题项目,为把学校建设为江西一流名校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科所现任负责人袁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