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战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山东民兵作战方式 地雷战 抗日战争时期

地雷战的兴起。在山东境内,海阳民兵并非最早发明和使用地雷的,但海阳民兵却在实践中发明和制造了数十种地雷,海阳的地雷战在山东却是最有名气的,它在抗日战争n地雷战的兴起和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不仅军队要参与,民兵也是全民族抗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当时民兵武器装备极差,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枪支,容易制造的地雷自然就成了民兵打击日军的主要武器。而且,地雷本身也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在这种条件下,地雷的研制和大规模应用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电视剧地雷战传奇_地雷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山东民兵作战方式] -兴起

军民埋地雷抗击侵略者
地雷战的兴起。在山东境内,海阳民兵并非最早发明和使用地雷的,但海阳民兵却在实践中发明和制造了数十种地雷,海阳的地雷战在山东却是最有名气的,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电视剧地雷战传奇_地雷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山东民兵作战方式] -原因

地雷战的兴起和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不仅军队要参与,民兵也是全民族抗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当时民兵武器装备极差,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枪支,容易制造的地雷自然就成了民兵打击日军的主要武器。而且,地雷本身也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在这种条件下,地雷的研制和大规模应用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电视剧地雷战传奇_地雷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山东民兵作战方式] -发展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海阳民兵并没有地雷,也没有用雷打击敌人的经验。1943年春,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在小


地雷战纪区南埠村召开各区武委会主任会议。县武委会主任栾进阶介绍了平度县大泽山区民兵摆地雷阵杀伤敌人的经验,参谋杨兆龙传授了埋雷方法,并发给各区数颗铁制地雷,海阳民兵才开始认识了地雷,并同地雷结下了不解之缘。同年5月,小纪区瑞宇村民兵副队长于凤鸣在瑞宇、东村庄之间公路上埋下两颗地雷,炸死炸伤从行村出来抢小麦的日伪军5名,揭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

与此同时,其它村的民兵也都积极行动起来,开始用地雷打击日本侵略者。同年秋,赵疃村民兵队长赵同伦从区武委会先后领来了两颗大地雷。回村后,他同赵守福等民兵凑在一起研究出拉线、绊线等几种埋雷方法。10月初的一天,赵同伦率领赵守福等在村西南山枣埠顶附近埋设绊雷两颗,炸死炸伤伪军5名。文山后村民兵得知行村的敌人到河崖、寨头、小纪一带“扫荡”,指导员李树梓和分队长于化虎就带领村爆炸组,在野虎山埋设地雷两颗,“扫荡”的敌人从小纪转回来,刚走上野虎山便踏响了一颗地雷,四五个鬼子飞上了天空。敌人慌作一团,刚转到前山坡,又踏响了另一颗地雷,又有3个敌人见了阎王。其余的敌人吓得胆颤心惊,逃回据点,一个多月没敢出动。大山区叶家村民兵基干队长叶洪福在谢家村埋雷一颗,毙伤日伪军5名;于凤鸣曾两次带领民兵用地雷毙伤日军3名、伪军8名,并炸死副官和翻译各1名,炸死战马1匹。

初期地雷战的成功实践,大大鼓舞了全县民兵的抗日斗志,地雷战开始由点到面在全县普遍展开。起初,地雷战仅在靠近敌人据点的小纪、行村、大山等区开展,后来渐及全县,榆山、龙山、磊石、昌水、高家、徐家店等区一些村庄的民兵,把地雷战成功地运用到反“扫荡”中去,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地雷战广泛开展后,地雷供应不足。为解决这个问题,文山后村民兵于化虎、李树梓、于希水、于进湖等爆炸骨干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讨研究造雷问题。他们经过反复试验,先后研制出了石雷、绊雷等多种雷。此后,赵疃、“五虎村”、栾家、夏泽等村民兵也创造了石雷。

1943年5月,文山后村民兵队长于化虎带领民兵埋了70余颗石雷,全部“开花”,一次炸死敌人17个。县区武委会总结推广其经验后,全县民兵普遍学习造石雷。

自从开展地雷战以来,出来“扫荡”的敌人屡受挫折,不敢轻举妄动。各级党组织就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发动群众“抗捐”、“抗粮”,切断敌人的供养之源,使敌人据点里粮断草尽。被困的敌人又恶虎般地窜出来“扫荡”。盆子山区的民兵就联合起来跟敌人进行斗争。

赵疃、文山后、小滩村适宜打游击战,这三个村地雷战也开展的最为活跃。敌人几次要到内地“扫荡”,都被他们掐住了喉咙,打得狼狈不堪。三个村因此而被胶东军区誉为“特等模范爆炸村”。当时,赵疃的赵同伦、赵守福,文山后的于化虎、李树梓,小滩村的孙玉敏最为有名。孙玉敏虽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却是一员杀敌虎将。她曾到五六里外的村庄去送情报,还只身深入虎穴,瓦解出当汉奸的舅父张贤斌。她曾教会了四十多名妇女埋雷、造雷。他们在雷坑里埋上一些石子、铜钱、碎锅铁之类的东西,使地雷的杀伤力倍增。赵疃民兵创造了空中绊雷,专炸敌人的指挥官和骑兵。这样,不仅打了“蛇头”,还对瓦解伪军起了一定的作用。当时,整个盆子山区成了广大民兵开展麻雀战和地雷战的用武之地。敌人每次出动都以大批的伤亡而败退。

海阳地雷战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海阳民兵运用灵活的地雷战,配合八路军作战,巧妙地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生死争夺,使日军防不胜防,闻雷丧胆,海阳民兵因此而名声大震,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1943年冬,300多日伪军到赵疃村北的东村庄一带抢粮。赵疃民兵闻讯后,便埋伏于附近的仗子山上,并在大路上布好地雷阵。敌人走到离赵疃二三里远时,突然向西转去。这时,埋伏在山上的民兵队长赵同伦果断命令“麻雀组打枪,土炮手点炮,把敌人引过来!”顿时,枪炮齐鸣,人人喊杀。日伪军立即向民兵扑去。民兵们机警地转到雷区方向,继续打冷枪,敌人又朝民兵扑过去,正好陷入民兵布好的地雷阵,炸死炸伤敌人15人。

电视剧地雷战传奇_地雷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山东民兵作战方式] -经过

第一阶段

狡猾的敌人吃过几次苦头后,便想出了一些对付地雷的办法。他们遇见了“踏雷”,就用石灰粉在其周围撒个圈,以防接触;遇见了“绊雷”,他们就远远地用铁钩子勾出来。为了防止敌人排雷,我们又研究出“子母连环雷”,敌人起出母雷,子雷跟着爆炸;敌人捉老百姓在前面踏雷,他们就研究出“拉雷”,把群众让过去,专炸鬼子的大队人马,;敌人无规律的走,他们就实施“飞行爆炸”。在不断的实践中,他们先后制造和改进了“丁子雷”、“水雷”、“梅花雷”等三十余种雷,使敌人防不胜防,屡遭雷轰。那时,赵疃、文山后、小滩是开展地雷战最活跃的村庄,是胶东军区有名的“特等模范爆炸村”。他们把大量的地雷埋到敌人的交通线和进攻地段上,敌人走大路大路炸,走小路小路炸,走崖头、山岭、海滩和庄稼地也难逃挨炸。有一次,敌人出洞到文山后,发现路上埋着地雷,仍然依照旧例,用铁钩子把地雷钓好,然后急忙卧倒,可是一钓却是假的,真雷却在敌人卧倒处爆炸了,汉奸队长和几个鬼子被一同炸上了天。为了对付敌人的扫雷组,民兵们又四处扒出新土,故意露出可疑的痕迹,把雷埋在没有新土的地方,使敌人上当受骗。当敌人发现没有新土的地方设有地雷的秘密后,民兵们又在新土处埋上地雷,在新土旁插上草人,草人身上写着“打倒日本鬼”的标语,敌人一见,必然气愤地上前拔,即遭雷炸。为了麻疲敌人,民兵们还研究了一种在地雷腹中自动点火的“慢雷”。有一次鬼子把起出来的地雷,小心谨慎地带回去研究,忽然轰的一声,地雷爆炸了,把屋子里的敌人炸得粉身碎骨。日伪军走到那里,地雷就响在那里,敌人每次“扫荡”均遭杀伤。当时在群众中曾流传着一首歌谣:“海阳的铁西瓜,威名传天下。轰隆隆,轰隆隆,炸的鬼子开了花。”

第二阶段

为了避免踏雷,敌人又想出了一条更毒辣的手段,这就是让老百姓在前面开路。有一次,敌人要出来抢粮,就从驻地附近抓了一些老百姓,强迫他们牵着牲口在前面踏雷开路,敌人尾随在后面。为了不伤害无故的群众,民兵发明了一种“长藤雷”,等前面的群众走过以后,埋伏在旁边的民兵迅速扯动长线,随着几声巨响,敌人被炸的血肉横飞,而老百姓却安然无恙。

由于敌人连遭打击,兵力损伤很大。为了苟延残喘,便将其外围的日伪军全部集中在行村据点内,强迫周围的群众往里面给养。赵守福、于化虎等民兵就深入到东山、鹏化庄、南泊子等村,发动群众掐断敌人的供给,并组织他们建立武装,学习埋雷技术。据点里的敌人坐吃山空,只好用汽车从青岛往这边运输。我民兵就在敌人汽车经过的青威公路上埋下丁子雷,炸毁了跑在前面的一辆汽车,其余三辆汽车慌忙掉头逃走。民兵们一拥而上,从车上卸下许多大米、白面,全部上缴了区委会。

第三阶段

敌人陆路运粮失败,又改从海上运粮。轮船开到何家村以南,那儿没有码头,船靠不上岸,日军便叫伪军下水扛粮。赵守福、于化虎等通过调查,摸请了敌人下水扛粮的往返路线,便提前把水雷埋在敌人往返的路上,等敌人扛着粮食靠近岸边时,水下的连环雷一齐爆炸,敌人大批倒毙在水中,民兵们趁机把粮食抢走了。以后敌人改用飞机运粮,但狼多肉少,根本满足不了需要。因而只能向“西寺”日军那边丢。但飞机飞的太低要挨打,飞的太高又投的不准,投了三次东西,结果只丢进“西寺”一包罐头,其余的全掉在围墙外边,倒成了民兵们的慰劳品。被困守的敌人坐立不安。

1945年5月19日,日伪军500余人侵扰“五虎村”,陷入地雷阵,五小时走了不足五华里,踏响地雷20多颗,炸死3


地雷战0多人。同年被胶东军区授予“战斗模范村”光荣称号。

1945年5月,日伪军2000余人占据了盆子山区。海阳民兵对敌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地雷爆炸战,取得了重大胜利。5月18日,行村据点的敌人偷袭赵疃。赵同伦、赵守福等预先获取了这一情报,即率民兵在村里摆下地雷阵。敌人闯进村北的树林里,碰响了绊雷;转而扑向十字街口,又踏响“箱子雷”,共毙伤日伪军16名,炸死战马1匹。同月19日,日伪军500余人侵入“五虎村”,从上午10点到下午3点,走了还不足5里路,踏响地雷20多颗。26日下午,索格庄据点日伪军600余人,分三路南撤。文山后村民兵队长于化虎带领爆炸组速摆地雷阻敌。伪军200余人先抵村西,接连踏响三颗地雷,不敢挪步。日军200余人随后赶到,在村西北头踏响一颗地雷,在河边踏响连环雷,死伤甚重。敌军四周皆布有地雷,进退两难,只得抬着40多个死伤者绕路逃到夼里、孙家夼村据点。5月下旬,日伪军在孙家夼村、夼里村安设据点,对民兵活动和群众安全威胁很大。大山区作战指挥部抽调叶家、修家、代格庄、槐家泊等村的20几名爆炸能手,由区武委会主任于东山率领,夜间摸上黄山顶埋设地雷。此后,民兵便夜夜上山埋设地雷,敌人天天挨炸,死伤累累。

第四阶段

日伪军在多次挨炸后,总结出了一条经验:走小路,不走大路;走水路,不走旱路。这倒是使鬼子减少了挨炸的机会,但这条经验很快就失效,民兵们在小路、水路上也埋上了地雷,鬼子照样挨炸。小滩村南有一条河,是行村日伪军到莱阳穴坊庄据点的必经之地。敌人为避地雷,便在水中走。小滩村民兵孙藻训、孙玉敏、孙春旭等,做了九颗水雷,瞅准敌人将到时,迅速将雷埋在河中里。日伪军涉水过河,九颗水雷全部爆炸。6月初,孙家夼据点300多日伪军到行村搬运物资,行至赵疃村东集前埠嘴下,陷入赵疃民兵布下的“长蛇雷阵”,在长达二里的路上,地雷连续轰鸣,敌人左躲右闪,也未能躲开雷阵,被毙伤30多人。

第五阶段

6月的一天中午,日伪军集中一个营的兵力袭击了文山后村。民兵队长于化虎一面派人向附近的部队报告,一面指挥民兵用土枪土炮把敌人诱进河套的地雷区,炸得敌人蒙头转向,扭头向西南方向的山上爬,没想到被埋伏在那里的我军主力十六团所狙击,敌人不得不逼上野虎山,又遭到县独立营的袭击,向东北逃窜,被埋伏在那里的文山西巷民兵打了回来。当敌人第二次被挤进河套时,地雷接连不断地开了花,日伪军死伤70多人,俘虏30多人。在盆子山区人民开展反“扫荡”的105天中,海阳民兵共配合部队埋雷2500多颗,炸死炸伤日伪军200多人。7月,胶东武委会在海阳县高家召开反“扫荡”斗争经验总结大会。大会总结推广了海阳县“五虎村”、盆子山区人民联防抗敌的斗争经验。同时,授予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于晋江、赵同伦、纪常胜、纪中胜、陈桂香、纪彦、纪洪福、栾恒悦、隋良萱、冷世竹等13人为胶东民兵英雄。

海阳地雷战有力地支援了胶东其它地区的抗战。海阳民兵不仅在海阳境内大显身手,而且还奉上级武委会之命,多次组织远征爆炸队,到周边县配合当地部队作战,为当地民兵和部队培训了若干爆炸能手,有力地支援了相关地区的抗战,从而推动了整个胶东地区的抗战,为胶东地区的抗战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最后部分

1943年冬,赵守福、于化虎、赵同伦、栾恒月等60余人,组成胶东爆炸队,开赴莱阳,在莱阳城外布下地雷,日伪军被封锁的不敢出动。同年,县武委会主任栾晋阶等在小纪区笤帚夼村集合民兵50人,夜入莱阳五尺渡,袭击了赵保原的联络点,俘敌6人。撤离时布下地雷,被敌人全部踏响。1945年5月6日,各路日伪军集结莱阳城,赵守福奉命带领远征爆炸队奔赴莱阳城及东漩河一带,埋设地雷20颗,毙伤敌人20余名。
1944年10月,胶东军区调文山后村民兵队长、爆炸大王于化虎5名爆炸队员,到烟潍线开展地雷战,历时四个多月。他们在黄县(今龙口市)、蓬莱一带,教给1000多名民兵埋雷技术。一次,于化虎等在蓬莱城附近埋雷20多颗,毙伤日伪军28人。1945年1月,胶东区武委会派于凤鸣带领4人爆炸组,再赴蓬莱执行任务。在十余天中,于凤鸣等教部队民兵600多人学习爆炸技术,并布雷封锁大辛店据点,毙伤敌人40多人,受到胶东武委会的通令嘉奖。1945年5月初,赵同伦受胶东军区委派,带领赵炳昆等5名爆炸队员,扛着胶东军区授予的“胶东远征爆炸队”的大旗,到胶济铁路沿线的蓝村一带,配合西海独立团作战,并向部队干部、战士传授爆炸技术。同部队一起实验用地雷加炸药,爆破敌人铁路3次,炸毁铁路50多米,致使敌人的铁路运输长期中断。

由于海阳民兵工作突出,特别是地雷战战果辉煌,因而获得了不少殊荣。1943年冬,山东省军区政治部授予海阳“民兵工作模范县”光荣称号。1945年6月,胶东区武委会授予海阳县“战斗模范县”光荣称号。

日军眼中的地雷战

电影《地雷战》是中国经典的早期抗战题材影片,同时也是一部当时民兵们经常使用的教学片。作为八路军在华北抗战中的重要战术之一,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脍炙人口。但是,历史上地雷战的真容,却一直如在云雾中。甚至一度有人撰文,称《地雷战》是“科幻影片”,历史上真实的地雷战对日军几乎没有威胁,反而常常误伤自己人云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论调,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今天的人们对当年的战争渐渐失去感性认识,于是有人便借机来“打扮历史”;另一方面,地雷战和台儿庄、平型关这样的一次性战役不同,它的战果分散,每一次给敌方造成的杀伤有限,不大可能被记入对方战史,因此难以证实。缺乏敌方史料对战果的证实,是地雷战真相难明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如果看曾直接和八路军周旋作战的日军下层官兵的回忆,就能够比较清楚地理解他们对于地雷的恐惧。

《华北战纪》印证中方战史

原日军独混第五旅团第十二独立警备队卫生曹长桑岛节郎,就是这些日军下层官兵中的一员。他所做的战时回忆


地雷战录《华北战纪》(日本图书出版社1978年版)中,就曾经提到八路军用一颗地雷给日军造成九人死伤的战例。桑岛的这本《华北战纪》,其中包含大量可与中方战史对照的珍贵资料。桑岛节郎的书中,提到和地雷打交道有好几次。他自述第一次遭到八路军拉发地雷攻击是在昭和18年,即1943年4月11日,地点是招远县栗下林家。对桑岛来说,幸运的是八路军拉雷稍早,他在尖兵后面的本队中行进,所以没有受伤。

还有,1943年4月,日军独混第五旅团以17、19两大队为主力,讨伐在毕郭等地建立根据地的八路军5旅第14团(即山东纵队第五旅第十四团,团长梁海波)。桑岛随柏崎讨伐队18日偷袭据说暗藏八路军部队的莱阳县姜家庄,结果因为向导带错了路,到达时八路军已经转移。桑岛作为卫生班长,记录这次行动毫无战果:

“虽然向远处转移中的八路军发射过迫击炮和重机枪,但双方没有实质性的交火。敌方遗弃的尸体一具也没有,讨伐队却有两人重伤,可以说日方损失更大些。”两名重伤者之一是第17大队第4中队群马县出身的三轮一等兵。他看到老乡家有一筐鸡蛋,伸手去拿,却触发了鸡蛋筐底下设置的诡雷,当即被炸断一条手臂。
一颗地雷九人死伤

一雷炸死炸伤九名日军的战斗,发生在1943年5月。5月21日,日军第17大队命令桑岛所在的第一中队从招远移驻栖霞县塞里,作为青烟公路上的一个警备据点。青烟公路是当时横断山东半岛的唯一公路,也是独混第五旅团的机动大动脉。塞里则是这条公路去往蓬莱大辛店的岔路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栖霞、蓬莱两县山地纵横,八路军十分活跃。桑岛写道:“青烟公路在蓬莱和栖霞境内山区的路面高出地面六七米,眺望的风景令人心旷神怡。在山峡之间可见点点村庄,一片和平景象――而这些全部是八路军控制的村子!”这次移驻过程颇为艰难。21日,桑岛随第一中队从招远出发,走了一个小时,就在陈家村和八路军遭遇。这次战斗和日军交手的是八路军骑兵。因为这个地方在山东半岛的东北角,王外马甲的《中国骑兵》曾谈到当时纵横华北的129师骑兵团,其作战范围似不及此。桑岛的记录昭示,在冈村宁次指挥日军连续进行四二九、五一等大扫荡之后,冀鲁豫的八路军很可能还有第二支骑兵在敌后活动。这次战斗以日军迫击炮小队炮击开始,到八路军用捷克式轻机枪和步枪在棱线上反击追击的日军,先后打了二十分钟,而后八路军神秘地消失了。日军受到了一定的损失,桑岛亲手用三角巾给一名叫做角田秋治的上等兵包扎。由于角田所受为腹部贯通伤,当时无法抢救,两个小时后痛苦地死去。为了安抚军心,日军23日派出了女性为主的慰问团,到桑岛所在的部队演出,鼓励士气。在这次转移中,桑岛也记录了和地雷有关的事情――在一个叫做郭家店的村子附近,日军发现路中央树起了一个高两米,宽20公分的木牌,上面写道:“山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已在南太平洋战死”。有日本士兵想去移动木牌,被有经验的中队书记官桂曹长制止:“别碰它!”他猜到木牌下必有地雷。桂曹长从路边的水沟摸过去,靠近木牌,用绳子将其拉住,从安全的地方一拖,果然“轰”的一声,如他所推测的那样发生了爆炸。桑岛写道:“山本长官昭和18年4月18日因密码泄露,在从拉包尔前往布干维尔岛布因基地时,遭到美军战斗机的伏击,飞机被击落而战死。这件事当时在日本国内都没有公布,当然,讨伐队的官兵们更是一个人也不晓得。”用这种方式知道深孚众望的山本大将之死,对独混第五旅团的官兵们来说,颇有黑色幽默。25日,日军第一中队开始在塞里东侧一公里处建造炮楼。与此同时,为了掩护这一据点的建设,日军17大队派出第三中队(中队长近藤大尉)、第四中队(中队长柴山茂中尉)和第一中队携手,由近藤大尉指挥,在塞里周围连日进行扫荡。八路军则回避正面战斗,但不时以冷枪冷弹袭扰日军。

桑岛的卫生班也随讨伐队行动。他这样回忆5月31日夜间出动时发生的事情。“连续参加讨伐已经达到了两个月,这次作战渐近尾声。5月31日夜里三点,部队再次从大辛店向西南方出发。我因为过于疲惫,在行军中居然睡着了,而且在昏昏沉沉的状态中走了大约一个小时。突然,“轰”的一声巨响把我从梦中唤醒,惊异中抬头看去,正看到眼前一根十米高的巨大火柱腾空而起。与此同时,感到我身边有人倒地并发出叫声。但是,夜暗中我无法看清他们。三木卫生军曹急忙从军医背囊(日军卫生士官的偕行装具,用于放置抢救和应急处置的医疗用品)中取出手电,光线下可以看到约有十名官兵倒在地上痛苦挣扎。经过确认,无线电通信班所有人员,包括北拮班长以下九人均为地雷所伤。”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依靠仅有的一支手电的微光进行抢救,困难简直无法想象。和枪弹伤、刀伤不同,地雷不规则的破片造成的伤口异常复杂,处置起来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匆忙中,随行军医


地雷战尽其所能地给所有受伤的官兵注射了破伤风血清和坏疽血清。九人的情况全部清查处理完毕,东方的天空已经放亮。此时,才能够从附近的村子招来保安队并弄来一些门板充当担架,由两个小队护送伤员后送到大辛店。由于这一事故(译者注:日军总是把遭到地雷的攻击称为“事故”,而不视为作战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两个小队返回之前,整个讨伐队只能留在原地休息。这样又足足等待了三个小时。仅仅两三名八路军,就把一个大队的讨伐队折腾得狼狈不堪,真是不知如何形容才好。

拉发地雷一击必杀。这次事故遇到的不是普通压发地雷,而是拉发地雷。使用拉发地雷,是八路军作战效率高,而日军甚为恐惧的一种战术。这种战术主要是民兵使用,但华北的日本军队因为这种战术产生的牺牲者比比皆是。

这一战术的作战模式大致是这样的――夜间,监视并发现日军讨伐队从宿营地出发,八路军会派出两三名奔跑迅速的民兵,预先赶到日军进发的前方线路上等待。他们在路上埋设地雷并盖上伪装网,布置拉火索。为了达到“一击必杀”的目的,他们借助遮蔽物在不过十米远的地方隐蔽,其目标通常选择骑马的日军军官。他们会在目标踏上地雷的一瞬间,拉发地雷并伴随着爆炸一跃而起,如狡兔般脱离。由于他们熟悉地形,要想抓住他们实在并非易事。但是,这种任务,显然如果不是特别敏捷和矫健的人也无法完成。
以大队规模进行讨伐,大队部总会有多名乘马军官聚集在一起,正是攻击的绝好目标。昭和17年(1942年)十二月,第三次鲁东作战中,第十九大队的讨伐队在锯齿牙山的山麓就遭到拉发地雷的袭击,当时大队部被炸个正着。虽然大队长池田增雄大佐幸运地没有负伤,但大队副官吉田正中尉(死亡),军医官冈志豆雄中尉(重伤),书记官村田藤信军曹(战死)等七人均被杀伤。

顺便说一下,这次被炸的无线电通信班并非骑马,而是步行的。当时的行军序列是这样的。尖兵,即第一中队;随后是本部;最后面是第三和第四中队。本部的行军顺序是――直辖分队,传令,后勤副官,近藤大尉,三名书记官,军医,会计,无线电通信班,卫生救护班,侦察骑兵,迫击炮小队,行李班。爆炸现场在大辛店西南数公里处的山东省蓬莱县尚家庄。八路军放过了作为尖兵的第一中队,目标直指本部的骑马军官们。但是,因为操作上可能有点迟延,地雷在紧随军官背后行军的无线电通信班脚下爆炸。桑岛此时正走在他们后面,要是走得快恐怕也难免受伤,却是幸运地躲过了一劫。这次事故之后,5月31日下午三点,在塞里进行了这次扫荡行动的结束仪式。在部队解散的时候,近藤大尉发表了讲话,说:“长时间的作战,各位辛苦了。”但是话说得有气无力。如果能在讨伐中取得出色的战果,当然大家都会有精神,在最后一天却一下伤亡了九个人,没精神,是很正常的事情吧。按照桑岛对此战的说明,这次挨了地雷的讨伐作战,让他对自己体力和精神力的自信大大加强。但是,作为大队而言,整个讨伐中一具八路军的遗体都没有见到,反在招远的霞鸣缴获了两匹被遗弃的中国马,算是最大的战果。而日军自己,却付出了阵亡一人,负伤十三人的代价。

地雷战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山东民兵作战方式  地雷战 抗日战争时期

电视剧地雷战传奇_地雷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山东民兵作战方式] -代表人物

赵疃、文山后、小滩村适宜打游击战,这三个村地雷战也开展的最为活跃。敌人几次要到内地“扫荡”,都被他们掐住了喉咙,打得狼狈不堪。三个村因此而被胶东军区誉为“特等模范爆炸村”。当时,赵疃的赵同伦、赵守福,文山后的于化虎、李树梓,小滩村的孙玉敏最为有名。孙玉敏虽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却是一员杀敌虎将。她曾到五六里外的村庄去送情报,还只身深入虎穴,瓦解出当汉奸的舅父张贤斌。她曾教会了四十多名妇女埋雷、造雷。他们在雷坑里埋上一些石子、铜钱、碎锅铁之类的东西,使地雷的杀伤力倍增。赵疃民兵创造了空中绊雷,专炸敌人的指挥官和骑兵。这样,不仅打了“蛇头”,还对瓦解伪军起了一定的作用。当时,整个盆子山区成了广大民兵开展麻雀战和地雷战的用武之地。敌人每次出动都以大批的伤亡而败退。
海阳地雷战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海阳民兵运用灵活的地雷战,配合八路军作战,巧妙地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生死争夺,使日军防不胜防,闻雷丧胆,海阳民兵因此而名声大震,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1943年冬,300多日伪军到赵疃村北的东村庄一带抢粮。赵疃民兵闻讯后,便埋伏于附近的仗子山上,并在大路上布好地雷阵。敌人走到离赵疃二三里远时,突然向西转去。这时,埋伏在山上的民兵队长赵同伦果断命令“麻雀组打枪,土炮手点炮,把敌人引过来!”顿时,枪炮齐鸣,人人喊杀。日伪军立即向民兵扑去。民兵们机警地转到雷区方向,继续打冷枪,敌人又朝民兵扑过去,正好陷入民兵布好的地雷阵,炸死炸伤敌人15人。

电视剧地雷战传奇_地雷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山东民兵作战方式] -电影《地雷战》

基本信息

中文名:《地雷战》


地雷战

英文名:LandmineWarfare

出品国:中国

类型:剧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30103/20488.html

更多阅读

抗战时期八路军编制大全 抗战时期国民党编制

一、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人民军队实行领导的最高组织机构。1937年8月洛川会议决定正式成立。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周恩来、王稼祥(1938年任)、刘少奇(1943年3月任)、彭德怀(1943年9月任),参谋长前为肖劲光,193

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和新四军! 八路军新四军的由来

谁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自去年以来,一些文化精英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声浪,核心是“重写抗战史”,其暗喻国民党才是抗日“中流砥柱”的意思。他们的理由就是,“在抗日战争中,按照大陆的说法,自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6月,国军中少将以上的

军旅影视剧集锦:03抗日战争时期

(点击影视剧名称观看)1937—1946抗日战争军旅题材经典影视剧序号影视剧名称类别出品时间导演领衔主演出品单位1风云儿女电影1935许幸之袁牧之+王

声明:《地雷战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山东民兵作战方式 地雷战 抗日战争时期》为网友記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