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腔 高腔-概述,高腔-高腔腔系

高腔为戏曲声腔一大类型,其外部形式特征首先表现在手段的组合――有“帮(腔)”与角色之“唱”相应和(即一唱众和),同时在帮、唱中不加管弦,而突出使用打击乐――这种帮、唱与打击乐三位一体的组合,有的地区称之为“帮打唱”。在高腔演唱的作品中,元明戏文传奇居于最显著地位;高腔所唱之“曲”,(文词方面)也主要为“南北曲”曲牌,只是其体式已在很大程度上自由化。在腔调方面,各地各路高腔又纷纭不类,大体各有一套地方色彩甚浓的腔调,语音也因地而异。又因主要以普通民众为服务对象,高腔的品性基本属土朴、俚俗一类,算不上“高雅”。


湘剧高腔_高腔 -概述


中国高腔“活化石”弋阳腔 戏曲周活动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高腔由明代弋阳腔演变派生的诸声腔剧种,都属于高腔声腔系统。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只用锣鼓等打击乐器敲击,不用管弦乐伴奏,台上一人唱,台后众人帮腔;音调高亢,富有朗诵性。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川剧、湘剧、赣剧、滇剧、辰河戏、调腔等剧种中都有高腔的唱法。

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是由元明以来弋阳腔或青阳腔同各地戏曲结合而成的,另一种说法是除弋阳腔外,也有由当地民间曲调直接产生的。

以弋阳腔为代表的高腔,渊源是比较清楚的:宋元时期的南北曲,孕育了高腔音乐。从史料和所演剧目等方面,都能看出宋元南曲与高腔之间的渊源关系,此外,在演唱方式和伴奏形式上,高腔的“帮腔”及打击乐伴奏和南曲“一唱众和”及“不被管弦”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高腔在对宋元南曲有一定承袭的同时,对元代北曲也有多方面的吸收。

湘剧高腔_高腔 -高腔腔系


高腔

中国戏曲声腔系统。由明代弋阳腔包括以后的青阳腔衍变派生的诸声腔,如赣剧的高腔,湖北的清戏,川剧的高腔,北京的京腔,湖南长沙、常德、祁阳、辰河诸高腔等。绝大多数高腔剧种仍沿弋阳腔的不被管弦、锣鼓助节、一人启齿、众人帮腔的特点。但有些剧种经过数百年的变迁,有了较大的变化,如湖南辰河高腔以唢呐代替人声帮腔,别有情致 ;浙江的西吴、松阳高腔加入了小型管弦乐队,但仍保留锣鼓和帮腔,使清唱与伴奏、帮腔交替出现,丰富了音乐表现力。近数十年来,川剧、湘剧、赣剧都普遍加入管弦伴奏,形式也趋向多样化。

高腔腔系的曲牌有数百支之多,牌名沿用南北曲,但与昆曲曲牌对照,其音调、节奏、调式、旋法、句法等区别甚大。除保留南曲五声音阶外,有的高腔剧种又与七声音阶并用。滚唱形式至今仍在沿用,并有所发展。高腔诸剧种均有帮腔,这是其他腔系所没有的,而且形式多样,或一字一帮,或帮全句唱腔,或低唱高帮、高唱低帮,或紧唱宽帮、宽唱紧帮,或先唱后帮、先帮后唱等,对抒发人物内心活动、烘托气氛、点染环境都起了重要作用。

湘剧高腔_高腔 -唱腔结构


辰河高腔

1、高腔音乐的外部形式特征

高腔音乐的外部形式特征,可概括为三个字:帮、打、唱。帮,指后台帮腔。打,指打击乐伴奏。唱,指除帮腔之外的脚色之唱。与昆腔、梆子腔、皮簧腔相比,高腔较为独特的演唱形式“帮腔”自然比较突出,传统高腔的帮腔由担任打击乐伴奏的乐队演唱,通常是由鼓师领帮,众乐手齐唱。从戏剧的角度看,帮腔有着渲染戏剧气氛、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等作用。

2、高腔的音乐的结构:

高腔的音乐属曲牌结构,诸剧种的高腔曲牌各有数百支之多。它们仍沿用南北曲的牌名,并按同宫相依的原则,把众多曲牌按表情功能分成若干种类。在音阶的使用方面,多保留了南曲五声音阶的特点,也有的是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并用。高腔中的帮腔是汉族其他传统戏曲声腔所没有的。帮腔源自号子、秧田山歌一领众合的歌唱方式。在戏曲表演中,帮腔有相当的表现力,有预示、强调、断句、揭示内心活动及烘托气氛等表现功能。

3、高腔的唱腔结构

高腔唱腔同昆腔一样,同属于曲牌联套体。高腔唱腔还有一个特点,即“滚唱”。滚唱又称滚,其形式及其在唱腔中的位置都比较自由,常常是对偶句的形式,也不乏长短句。在高腔中,与南北曲曲牌格律(字句格式)完全符合的曲牌已经很少,许多曲牌的体式相当灵活,甚至有些曲牌因“加滚”而与原曲牌格律完全对不上。滚唱在高腔中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对曲牌限制的突破,它对高腔的“自由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高腔唱腔在腔调组织上运用了“乐汇拼组”的方法,所谓乐汇拼组,即以乐汇之类音调片断为基本材料,再根据具体所唱文词的字句格式把这些材料拼组起来――不同“乐汇”拼组成一个个腔句,不同的腔句再拼组成一个个的曲段、曲牌。

高腔诸剧种所用的板式也各有特点。川剧高腔的“一字”,清唱时用节拍自由的散板,帮腔则为一板三眼,唱与帮之间形成节奏对比。湘剧高腔则常以出现切分节奏为特色,形成正规节奏与切分节奏的交替。而浙江诸高腔则往往一种板式运用到底,但在速度上却有或紧或慢的变化。

湘剧高腔_高腔 -代表性剧种


川剧高腔

一、川剧高腔:川剧是多声腔剧种,唱腔包括昆腔、高腔、胡琴腔(皮簧腔)、弹戏(梆子腔)、灯戏五种声腔,各种声腔早期分班演出,辛亥革命(1911年)后,逐渐汇合在一起。其中高腔曲牌丰富、唱腔动人,地方风格浓郁,是川剧唱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川剧剧目繁多,高腔部分最为丰富,艺术特色亦最显著,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

代表性剧目:《秋江》

湘剧高腔:湘剧唱腔中有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四种声腔,用中州韵、长沙方言演唱。湘剧高腔的“四大连台”和“六大记”是演出时间最早,保留时间最长的代表性剧目。“四大连台”为《封神传》、《目连传》、《西游记》、《精忠传》,“六大记”为《金印记》、《投笔记》、《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荆钗记》等。

二、西安高腔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衢州市
西安高腔形成于浙江衢州,因衢州古称西安而得名。它是在弋阳腔影响下形成的地方戏,最迟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以衢州为中心,流传于浙江的温州、金华及江西东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

高腔 高腔-概述,高腔-高腔腔系

西安高腔起源于民间,流行于民间,有《槐荫树》、《合珠记》、《芦花絮》等一批传统剧目。它原来仅以锣鼓伴奏,清道光后与昆腔、乱弹合班演出,受昆山腔和乱弹腔的影响,在保留原音乐特征的前提下加入管弦、昆笛、板胡、提胡等乐器,也有了简单过门。现存的西安高腔唱腔上“大吼大叫”,表演上“大蹦大跳”,舞美上“大红大绿”,乐器上“大鼓大号”,乡土气息浓厚,在剧目、行头、唱法、行当体制、演出程序等方面基本上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古南戏的风貌,对南戏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近代以来,因战乱不断,西安高腔流散于民间。解放后,地方政府对西安高腔进行了抢救,保存了大量相关资料,上演了部分剧目。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西安高腔观众流失严重,人才稀缺,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再次面临新的生存危机,这一状况迫切需要有关方面加以重视,认真对待。


松阳高腔



三、松阳高腔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松阳县

1、简要描述
松阳高腔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浙江八大高腔系统中的独立分支,属单声腔剧种。由于松阳县玉岩镇的白沙岗高腔班演出松阳高腔从未间断,在这一声腔的传承中占有突出地位,故松阳高腔又被称作“白沙岗之土调”,当地人则称为"高腔"。它起始于明代,以松阳地方杂剧为主,吸收昆腔等外来声腔的艺术因素而最终成型,在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时期。松阳高腔现在主要流行于以松阳为中心的浙西南农村地区,远及闽、赣、皖等地。

2、艺术特点
松阳高腔的演出保留了戏曲的原始状态,具有曲调优美、样式质朴的特点。它的唱腔属曲牌连缀体,但演唱时句式、词格可根据需要而随意变化,行腔中常用“衣”、“呀”、“啊”、“哈”等衬词,并以高八度假嗓帮腔,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松阳高腔采用管弦伴奏,是高腔系统中较为特别的一种,乐器包括板、鼓、笛、唢呐、二胡、小锣、大锣、大钹等。原有曲牌一百多支,保存下来的有七十多支。自创建班社起,松阳高腔艺人代代相传,至今已传承23代,其表演带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的特色,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3、角色
松阳高腔的脚色早期分生、旦、净、丑、小、贴、外、夫8个行当,清末以来又增加了二旦、作旦、老外、二花、四花等行当。

4、剧目
松阳高腔现存剧目四十多个,《夫人戏》、《三状元》、《八仙桥》、《买水记》、《鲤鱼记》、《火珠记》、《酒楼杀家》等是其代表作。

5、现状
松阳高腔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浙江省市县各级有关部门先后多次对松阳高腔进行恢复继承和挖掘整理,取得了初步成果。目前,由于松阳高腔艺人年龄老化,年轻艺人青黄不接,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面临挑战,同时民间剧团难以走向市场,面临灭绝的危险,加上地方财政紧张,没有足够的力量扶持,所以松阳高腔的抢救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任重道远,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岳西高腔



四、岳西高腔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岳西县
1、简要描述:
岳西高腔是安徽省岳西县独存的古老稀有剧种,由明代青阳腔沿袭变化而来,有三百多年的传承历史。明末清初,文人商贾溯潜水、长河将青阳腔传入岳西,当地文人围鼓习唱,组班结社,岳西高腔初步成型;光绪初期,外来职业高腔艺人系统传授舞台表演艺术,促成了岳西高腔的进一步发展。

2、剧目
岳西高腔艺术遗产丰厚,其戏曲文学、戏曲音乐、表演艺术及基本活动形式都自成体系,风格独特。通过对岳西境内民间抄本的发掘、搜集、整理,已累积剧目一百二十余种,二百五十多出,可分为"正戏"和"喜曲"两类,其中“正戏”占绝大多数,包括《荆钗记》等南戏五大传奇剧目的精彩折子,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文学价值,其最大特征是继承了“滚调”艺术并发展成“畅滚”;“喜曲”所唱均为吉庆之词,主要用于民俗活动,是岳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岳西高腔的音乐体制基本属曲牌联套体,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唱、帮、打”三位一体,风格古朴。艺人以独有的"箍点"标记指导唱腔,传承艺业。

3、表演特色
岳西高腔剧目的最大特点,便是大量运用“滚调”。它将传统曲牌结构破开,在曲词的曲前、曲中、曲尾、曲外,自由地增加不拘韵律、句式、字数的唱词和说白。滚调的大量运用,带有明显的曲牌体向板腔体过渡变化的印痕。从音乐方面看,岳西高腔具有声调高锐、人声帮和、以锣鼓伴奏的特点,表演起来一唱众和,既古朴喧闹,又委婉抒情。

岳西高腔的另一大特色是演唱与民风民俗融为一体,特定的场合必须唱特定的"专题剧目"。如寿戏要唱《庆寿》、《讨寿》、《上朝》等。贺新屋要唱《观门楼》、《修造》、《贺屋》等。部分演出还有一定的仪式和程序,形成固定的“戏俗”。比如“闹绣”用于“闹新房”,先在大门外唱《观门楼》,进大门后过中厅时唱《过府》,至堂轩落座时唱《坐场》,用过茶烟稍事休息后再进新房。少则十几出,多则几十出,常通宵达旦,尽兴方休。

表演时分两种形式,其一是“围鼓”,属清唱,由五七艺人围鼓而坐,各执一件打击乐器,以鼓板师领头,一唱众和;另一类是岳西高腔表演中居主导地位的表演形式,化装登台演出。岳西高腔的艺人分为正生、正旦、小生、小旦、净、丑、末、夫、外、杂10行角色,扮演剧中人物,基本沿用青阳腔的行当角色体制。

4、现状
清末以来,岳西高腔几度兴衰,新中国成立前夕已处于濒危境地。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组建专业高腔剧团,专门对岳西高腔进行传承和研究。20世纪60年代后,珍贵史料损毁严重,专业剧团体制变异,民间班社活动萎缩,岳西高腔后继乏人,再次面临绝灭的危险。


高腔



五、辰河高腔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辰溪县、泸溪县
1、简要描述
辰河高腔,是包括高腔、弹腔和很少部分昆腔在内的而以高腔为主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且流行于沅江中上游的支流辰河一带,故名"辰河高腔"。

2、历史
辰河高腔源于戏曲四大声弋阳腔。史载山东高腔店卢公,四川为官,明末清初去官还籍,时值战乱,逐客居辰溪,游于士绅中。卢公精音律,懂戏文,乃与诸乡绅士结合地方调子,创曲牌,定唱腔,是为辰河高腔之始。到清道光年间,酵亲王府“小恩荣”弋阳戏班,部分戏子流落到辰州府,把弋阳腔和地方曲高进一步融合,使辰河高腔在民间得到流传。

辰河高腔真正走向民间始自清咸丰年间的“大红班”。由于堂会组织只是给士绅等有钱人家演唱,远不能满足平民百姓看戏的需求,因此在咸丰年间,老艺人杜风林组建大湘西最早的辰河高腔戏班“大红班”,到各地巡回演出,开始走向民间,此后辰河高腔得到广泛流传。

辰河高腔艺术在建国后得到迅速发展。湘西的辰河、沅陵、泸溪等地相继成立高腔剧团,1956年辰河高腔剧目《破窑记》、《李慧娘》等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剧风摩汇演引起轰动,次年进京献艺得到周恩来、刘少奇、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3、艺术特点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辰河高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有48本“目连戏”及《黄金印》、《红袍记》、《一品忠》、《琵琶记》、《装疯油锅》等剧目,在湘西久演不衰,深受群众喜爱。辰河高腔曲调丰富,有曲牌五百余支,适合表达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主要曲牌有归朝欢、降皇龙、浪淘沙、淘金令、扑灯蛾等。
辰河高腔的声腔高亢激昂,音域宽广,可在高、中、低音区回旋,粗放时裂金碎玉,响彻云霄;柔和时则细若游丝,婉转动人。男声用大本嗓演唱,给人以粗犷奔放之感;女声唱腔的高八度花腔委婉清亮,悦耳动听。

演员的表演朴实、自然,带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具有讲究唱功、多唱传奇本高腔、擅演目连戏的特点。演出时的伴奏乐器包括唢呐、笛子、京胡、二胡、三弦、大鼓、小锣、云锣、钹、小鼓等,特制的高腔唢呐声音高亢优美,能与唱腔融为一体,在帮腔和伴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辰河高腔完整地保留了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较早地在戏剧演出中实现了观众和演员的互动,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辰河高腔在国外演出时曾引起轰动,被誉为“中国戏剧的瑰宝”。

4、角色
早期的辰河高腔分生、旦、净、丑、外、副、末、贴八个脚色行当,清末民初之后变为生、旦、净、丑四行,其中生角又分为正生、老生、红生、小生,旦角又分为正旦、小旦、摇旦、老旦等。

现状:由于经费紧张、人才缺乏及受众局域化、老龄化等问题,现在辰河高腔已到了几乎失传的地步,只有少数剧团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坚持演出。需采取措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


常德高腔



六、常德高腔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常德市
1、简要描述
常德高腔为常德汉剧高、昆、弹三大声腔之一。它是在本地原始祭祀歌舞等乡土音乐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明代弋阳腔、青阳腔等早期戏曲声腔而逐渐发展成熟的,主要流行于西洞庭区、武陵山系、辰水、沅水流域,远及鄂西南和黔东一带,1986年更名为武陵戏。明代万历至清代乾嘉年间是常德高腔最为兴盛的时期,此后随着弹腔南北路的兴起而逐渐走向衰落。《祭头巾》、《思凡》、《两狼山》、《双猴斗》、《程咬金娶亲》等是常德高腔中的代表性剧目,解放后又出现了《芙蓉女》、《紫苏传》等新编高腔戏,演出轰动一时。

2、艺术特点
常德高腔有三十余种基本腔和七十余种曲牌,演唱形式有滚唱、帮腔等。其中帮腔受沅水船歌、扎排号子音调的影响较大,分人声帮腔和乐器随奏两类,人声帮腔一唱众和,乐器随奏以大锣、大钹和唢呐伴奏。其唱腔与本地方言紧密结合,并融入了大量本地巫腔、傩愿腔、渔鼓调的音乐素材,表现力很强。演唱时有本嗓、边嗓、夹嗓、小嗓等多种表现方法。

3、角色
常德高腔的脚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其中包括青须、白须、小生等“三生”,正旦、小旦、老旦等“三旦”,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等“三净”。

4、表演特色


高腔《活捉三郎》

表演中唱念以中州韵拼读标准与常德方言声调相结合,为了强调人物的地域特点,也兼用一些外地语言。常德高腔特别重视表演基本功的训练,有一套富于表现力的动作程式,此外还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些特殊的表演范式,形成模拟飞禽走兽或其他动静物态的身法动作。常德高腔的表演中常会穿插一些精彩的特技,往往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演出效果。

5、现状:
早在清代嘉庆、道光时,众多常德高腔班社已相继解体或改唱弹腔,导致大批剧目失传,传承关系几近中断。1954年,常德市文化主管部门举办高腔学习班,挖掘传统剧本二十余个并恢复上演了其中的少数剧目,使几近消亡的常德高腔重新萌发了生机。常德高腔为常德地域文化的有机载体,为研究地方戏曲声腔的流播衍变提供了鲜活的材料。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巨大变迁,常德高腔又一次陷入濒临灭绝的艰困境地,迫切需要得到抢救和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高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瑞安高腔

瑞安高腔也称温州高腔,一般都认为起源于明末清初,即江南一带花部诸腔开始形成之时。有认为是弋阳腔或其支流。其音乐体系属曲牌制,它的某些曲牌腔格旋律与昆曲有相似之处。仙降镇前林村民间老艺人瞿积柳先生曾于1950年改编瑞安高腔,分不托管弦(干唱)的八平高腔与有丝伴奏的四平高腔两种。在84本传统的“正统”剧本中,有《报恩亭》、《循环板》、《雷公报》、《紫阳观》等四平瑞安高腔大戏和若干折子小戏等等,实际上远不止此数,然素以此数为高腔曲牌联套体制,曲牌名称大都佚名。

瑞安高腔的乐队吹奏欢快的唢呐、锣鼓、音乐,在欢快的气氛中,演员按出场为序分:老生、大花、小花、正生、老旦、正旦、青衣旦、文武小生等分别亮相。戏有文戏、武汉、花戏之分。故此称:“生旦净丑,活现历史忠奸善恶;琴笛鼓钹,演奏人间离合悲欢。”

高腔一唱众和,演员在台上演唱时,如果是一句七字,句尾一字或三字由后台或台上的乐队帮唱,温州民间谓之“夹燥塔”。演唱发声以自然音为主,音调高昂激越、显示出古朴、粗犷的艺术风格。演唱时句句帮腔,帮实字,所帮曲词多寡不定,然规律可循,即帮每句之尾腔,只一个帮腔层次(帮腔者一齐同帮),帮腔时有翻高八度,尾音往往呈下滑音,句帮腔句同时锣鼓帮扶,兼为同奏过门。这时以集高腔唱段125段,其中有些曲牌残断或拼杂者尚不少,叫尾声,前尾,快板、慢板、或表演等

彝族民歌之高腔

基本信息

高腔又叫“冬格”或“冬伙”,是彝族民歌中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其曲调高亢悠长、唱腔优美、节拍极为自由,韵味浓厚,颇具感染力。广泛流传于大凉山南部地区,尤其以素有“火把之乡”美誉的布拖一带最为流行。
背景知识

彝族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民族,能歌善舞,有着悠久歌唱传统,男女老幼均喜唱歌,无拘无束,开口即歌,出口成诗,一唱百和,大凡生产劳作、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各种仪式均离不了唱歌。以歌唱作为自娱自乐、自我教育和社会交际的重要手段,善于用诗歌和音乐表情达意。因此,彝族民间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歌谣。高腔即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种。

湘剧高腔_高腔 -唱腔特点

其特点是高音尖腔假声悠唱,一段一乐句,同一曲调稍加变化反复演唱,起腔多作五至八度式大骂,突然跳升至高音,然后以假声歌唱,临未以本嗓音拖腔,然后以四至五度甚或七至八度兀作下跌,嘎然而止,结束全句。其音韵和谐、节奏自由,或热烈奔放、响遏行云,或低沉缠绵、幽怨哀伤,如泣如诉,不绝如缕。

正如诗人何其芳所称赞:“彝族民歌很有特别的色彩,就象在遥远的寂寞的山谷中忽然出现的奇异的迷人的音乐”。内容上,这些歌谣有感而发,信手拈来,最直接地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大凡田间劳作的欢欣,居家日子的恬美,喜庆祥和的祝愿,伤感悲痛的回忆,美满爱情的憧憬和幸福生活的向往等等。涉及彝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广泛,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30103/20514.html

更多阅读

脓胸的胸腔穿刺术 胸腔穿刺术视频

【名称】脓胸的胸腔穿刺术(Thoracentesis of Empyema)【概述】胸膜腔积脓称为脓胸。近年来,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和抗生素的不断更新,脓胸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但由于耐药菌的不断出现和胸部手术的普遍开展,脓胸仍时有发生。根据病程的长短,可

20120708—长沙红色剧院—湘剧—白兔记未完 长沙丧事湘剧高腔

骨干现实老版本至于湘剧白兔记,之前一直看并且认定应当是唯一标准演出版本的,是02年省湘在台湾的演出版本,也曾看出少许改编痕迹,然总觉得大体框架应当未变,这次红色剧院在未知情的情况下看到老版本,只能整场保持“渣男!卧槽刘知远你个死

ST段与T波改变的判别及临床意义 t波高尖 st段抬高

一、ST段改变的判别及临床意义(一)ST段的测量方法1.概述:ST段系J点至T波起点间的平段。ST段代表心室除极后心室肌的缓慢复极时间,这时心室肌细胞处于动作电位的平台期,正负离子的跨细胞膜的移动处于平衡状态,使跨膜电位变化甚微,因而呈等

声明:《高腔 高腔-概述,高腔-高腔腔系》为网友魂小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