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晋书》孙楚语),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他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2004年11月改为日本医学家野口英世)。
夏目漱石哥儿_夏目漱石 -人物生平
夏目漱石夏目漱石1867年(庆应三年)2月9日生于夏目家在江户地方有庞大势力,金之助身为家中幺子(排行第八),由于在他出生前家境已逐渐没落,双亲并不希望这位幺儿的降生,所以出生后一度被寄养在别人家,两岁时便被过继为严原家的养子,此后因养父母情感不睦以及养父的工作影响而经常迁居。十岁时才总算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然而这样的幸福日子极其短暂,父兄一向与他不睦,并对他浓厚的文学志向不以为然;其母在他十五岁时便因病去世,金之助十九岁时就已离家开始其外宿生涯。这些遭遇相信对于金之助的心境及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1874年,七岁,入浅草寿町的户田学校。夏目自幼喜欢汉学,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出世。
1888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中学。与同学--后来的俳句运动倡导者正冈子规结为挚友,22岁那年,便以汉文来评论正冈子规的《七草集》诗文集,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就在这年,首次使用“漱石”为笔名。这个颇具汉学意涵的名字据说其典故取自于中国的《晋书》孙楚传。
1890年,23岁的夏目漱石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英文科就读,成绩斐然。青年时期的他接受了汉文学所蕴含的道德观念、英国文学中的启蒙主义思想以及俳谐文学中的文人趣味和美学观点的影响,大学期间已不时发表学术论文,从事俳句写作。1893年,大学毕业的他在校长的推荐下顺利进入东京高等师范任教。两年后辞职到四国岛松山市中学任教,次年转入九州岛熊本市第五高等学校任英语教师。此后便一直担任教职到33岁,在熊本市定居了四年零三个月。在这四年里,夏目漱石搬了六次家,其中内坪井的旧居就是现在我所探访的故居纪念旧址。对夏目漱石来说,熊本的这座故居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地方,1899年4月,他于《杜鹃》杂志上发表《英国文人与新闻杂志》一文。5月,他的长女笔子诞生于此。8月,他于《杜鹃》杂志发表《评小说》一文。此时,
一千日元上的夏目漱石夏目漱石才刚刚32岁。文学才华已势不可挡。1900年,夏目漱石奉教育部之命前往英国留学两年。留学时期,夏目漱石体认到所谓的英国文学和他以前所认识的英文有着极大差异,精通英文不足以增强国势,这使夏目漱石赖以生存的理想几乎幻灭,再加上留学经费不足,妻子又因怀孕而极少来信,他的神经衰弱因此更为加剧,一直到回国后他始终为神经衰弱所苦,但也刺激他更专注于写作。1903年返回日本,任第一高等学校英语教授和东京大学英国文学讲师,并常给《杜鹃》杂志撰写俳句、杂文类稿子。
回到东京后没多久与中根镜子结婚并于同年升任教授。1905年,38岁时在(杜鹃)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我是猫》,备受好评,应读者要求而一再连载。深受鼓舞的夏目漱石因而有了创作的力量,此后十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之后被神经衰弱之旧疾折磨得相当痛苦。1911年夏目漱石曾拒绝接受政府授予的博士称号。
1915年11月经由林原耕三的引荐,久米正雄、芥川龙之介等人入漱石门下。1916年因罹患糖尿病接受治疗,同年12月9日因大量内出血去世,葬于杂司谷墓地。夏目漱石死后将他的脑和胃捐赠给东京帝大的医学部,他的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
夏目漱石哥儿_夏目漱石 -人物作品
中长篇小说
作品名称相关信息我是猫1905年1月-1906年8月、‘杜鹃草’/1905年10月-1907年5月、大仓书店?服部书店少爷/哥儿1906年4月、‘杜鹃草’/1907年、春阳堂刊‘鹑笼’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