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区 南浔区-历史沿革,南浔区-自然地理

南浔区是浙江省湖州市辖属的一个县级区,地处杭嘉湖平原中部,南连嘉兴,北濒太湖,东接江苏省吴江市,西临湖州城区。南浔区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帮”之称。有名甲天下的辑里湖丝;技艺精湛被誉为文房四宝的善琏湖笔;“朝如轻丝、薄似蝉羽”工艺之花的双林绫绢等传统名特产品。南浔是2003年1月建成的湖州市辖区,前身即东迁县,始建于西晋。截至2013年,辖9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国际旅游度假区,区域面积702平方公里。南浔区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湿润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5.5~C~16~C之间。

南浔_南浔区 -历史沿革

据南浔区境内发现的洪城、花城、上石等古文化遗址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

历史上,南浔隶属关系变化很大。相传夏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南浔辖域隶属扬州。

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

公元前333年,楚以此为春申君黄歇之封邑,始建菰城县,南浔辖域隶属菰城县。

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会稽郡,下设乌程、由拳等县,今区境属乌程县。

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分乌程县东乡置东迁县,县治在今旧馆。南朝宋元徽四年(公元476年),东迁县改名东安县,次年仍复名东迁县。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东迁县并入乌程县。宋太平兴国7年,分乌程县东南15乡置归安县。

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今南浔辖域隶属吴兴县。

1949年5月2日,南浔解放,今南浔辖区隶属吴兴县。

1981年1月,撤消吴兴县,改称湖州市。

1983年7月,撤消嘉兴地区,湖州市改为省辖市,建立城、郊两区,南浔隶属湖州市郊区。

1988年11月,撤消湖州市城、郊区建制,实行市管县又直接领导原城、郊区所属乡镇、街道的体制,南浔辖区各镇直属湖州市。

1993年9月,湖州市区下设城区、南浔区、菱湖区3个区工委。今辖区内南浔镇、练市镇、双林镇、善琏镇、旧馆镇属南浔区工委;菱湖镇、和孚镇、千金镇、石淙镇属菱湖区工委。

2003年1月,根据国务院(国函(2003)2号)和省政府(浙政发(2003)2号)文件精神,湖州市撤消城区、南浔区、菱湖区三个区委、区管委会,设立吴兴区、南浔区两个市辖区。南浔区区委、区政府驻南浔镇,辖南浔、双林、练市、善琏、旧馆、菱湖、和孚、千金、石淙9个镇,南浔古镇管理委员会和南浔经济开发区。

南浔_南浔区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南浔区位于杭州市东北部,地处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东南邻桐乡市,东北毗苏州市吴江区,南连德清县,西接湖州市吴兴区,北濒太湖。

以南浔城区为中心,震泽、七都、八都、青云、桃源、乌镇、织里、练市、旧馆、双林、横街、马腰、东迁、三长、花林、轧村、洪塘等到南浔仅有十五左右分钟车程,使南浔成为江浙数镇的核心。同时南浔处在沪、苏、杭、嘉、湖的中心,南浔区已经成为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无锡、宁波等大中城市的后花园,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疗养、观光游览的最佳胜地。

地形地貌


南浔区

南浔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平原,地势较低,平均海拔在5米以下。境内河流纵横,湖漾密布

,共有河道1035条,总长1674公里,总水域面积84.7平方公里,河网率为12%。地形平坦,仅有数座海拔百米以下的小山。长超山为全区最高峰(98.5米),近郊和孚漾、横山漾边各有一座小山,为龙王山、倪横山;西部有市山、毛山,位于菱湖下昂;东部有一著名土丘,位于善琏,名为含山,含山为蚕花胜地,矗立在京杭大运河畔,为京杭大运河南浔段的标志景观。土壤主要为冲积土和水稻土。全区河网密布,属典型的水网平原。苏南运河(镇江谏壁―常州―南浔),全长224千米,贯穿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常州、镇江、无锡、苏州等县市,沟通了长江、太湖水系,与上海、浙江等周边地区的省际河流相连。浙江段(南浔―杭州),全长120多千米,沟通了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分为东、中、西三条路线,一般以东线代表运河的位置,河道狭窄、弯曲,终年可通机动船舶。

气候特征


南浔区

南浔区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湿润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5.5~C~16~C之间,1月气温最低,平均2.8~C~3.8℃;7月最高,平均28~C~28.3~C。年平均雨日142~155天,平均降水量在1050―1850毫米左右,平均湿度为78%左右,年平均风速为3.2米/秒左右,无霜期224―246天。年日照为45%,气候温和宜人。

南浔_南浔区 -自然资源


南浔区

动植物资源丰富,栽培植物以水稻、大麦、小麦、豆类、油菜为主。桑品种资源丰富,有全国著名的桑树良种――湖桑。目前栽培的优良桑品种有农桑12号,农桑“号等。蔬菜作物水旱俱有,优良品种有南浔大头菜等。豆类作物以菱湖白扁豆著名。区内动物种类繁多,以盛产淡水鱼而闻名遐迩,主要经济鱼类除了号称“四大家鱼”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外,还有鲤鱼、鳊鱼、鳜鱼、鲈鱼、银鱼、鳗鲡等。近几年河蟹、甲鱼、黄鳝、河虾等名特优新产品的人工养殖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无脊柱动物主要是家蚕。家畜中优良品种有湖羊、獭兔等。家禽主要有鸡、鸭、鹅,优良品种有“温氏鸡”。

南浔_南浔区 -行政区划

南浔区位于江浙两省交界处,全区总面积716平方公里,辖一个省级开发区――南浔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华侨投资区)、1个国际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古镇景区),南浔镇、菱湖镇、双林镇、和孚镇、练市镇、五大中心镇,善琏镇、旧馆镇、千金镇、石淙镇四个特色镇,250个行政村,47个居民区。常住人口5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63万人,拥有良田27.72万亩、桑地8.93万亩。

中心城区(南浔新区)

中心城区南浔镇位于浙江省北部,湖州市南浔区东部,东北部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毗邻,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属太湖流域和杭嘉湖平原,居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腹地。南浔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国家卫生镇,全国文明镇,浙江省百强镇,全国工业千强镇之一。 南浔镇作为南浔区的城关镇,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位于沪、宁、苏、杭经济圈中心,是浙江湖州接轨上海的东大门。南浔镇是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南浔镇名胜古迹众多,与自然风光和谐统一,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

以南浔城区为中心,江苏的震泽、七都、桃源、八都、青云、铜锣、庙港、横扇,浙江的乌镇、织里、练市、旧馆、双林、横街、马腰、东迁、三长、花林、洪塘、轧村、漾西、莫蓉、重兆、镇西、晟舍、善琏、石淙、含山等到南浔仅有十五分钟左右车程,使南浔成为江浙数镇的核心。同时南浔处在沪、苏、杭、嘉、湖的中心,南浔区已经成为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无锡、宁波等大中城市的后花园,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疗养、观光游览的最佳胜地。

全镇区域面积141.3平方公里。南浔镇辖32个村委会,7个社区,总人口13.74万。南浔镇是全国文明镇、国家级卫生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魅力名镇 、中国十佳古镇 、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千强镇 、浙江省百强镇、 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科普示范镇、浙江省生态镇和浙江省首批体育强镇。

经济开发区

省级经济开发区――浙江南浔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8月,首期核准启动面积8.5平方公里,1999年被国务院侨办确定为国家级华侨投资区,2006年被评选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2009年底,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规划面积约26.04平方公里的开发区二期(湖州市临沪工业区)核准启动。建区20年来,开发区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集聚、优势明显"的发展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一个以发展工业、引进外资、出口创汇为主导的外向型、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已经形成。开发区下属行政村20个,管辖面积近50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当前,开发区正以开阔的眼界、开明的思路、开放的胸襟,以优越的区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产业基础、一流的投资平台和低廉的投资成本,不断创造着灿烂的未来和蓬勃的吸引力,已成为浙北地区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潜力最大、最受赞赏的开发区之一,是投资者最理想的选择热土。世界500强、世界第三大电梯制造商芬兰通力集团、全球管状电机行业排名第一的法国尚飞集团等世界强势企业相继落户南浔。

练市镇

练市镇位于南浔区东南隅,为省级中心镇。东邻桐乡市乌镇镇,南依石门镇,西连双林、善琏两镇,北接古镇南浔。曾先后经过三次行政区域调整,区域范围扩展至四乡一镇(原练市镇、练市乡、荃仁乡、洪塘乡、花林乡)。全镇区域总面积124.3平方公里。辖41个行政村、2个居民社区。总人口85428人,耕地87245亩,另有外来人口2.5万人。

双林镇

双林镇是位于南浔区中部,历史悠久,江南水乡著名古镇之一。据附近洪城和花城古文化遗址发掘考证,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汉唐时已成村落,名东林;南宋时,北方商贾随宋室南迁集居于此,故又称商林。明永乐三年(1405)与其西二里的西林村合并,更名为双林镇,一直沿用至今。双林镇33个村委会,5个社区,人口7.5万人。

菱湖镇

菱湖镇位于南浔区西南,为省级中心镇。菱湖镇古名“秀溪”,又名“凌波塘,原是被用来种菱的大湖。每年秋季“丛丛菱叶随波起,朵朵菱花背日开”,盛产菱,因名“菱湖”。镇内湖荡遍布,栽桑养鱼,是中国著名的三大淡水鱼基地之一,为中国鱼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保存最好的“桑基鱼塘”模式养殖基地。菱湖辖28个村委会,5个社区,人口8.4万人。

和孚镇

和孚镇位于湖州南郊,南浔区西北部,面积95平方公里,人口约5.7万。和孚镇东邻龙头山,南濒和孚漾,西依龙溪港,湖山相映,具有江南水乡平原地区难得的自然环境优势,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之美誉。

善琏镇

善琏镇地处南浔区东南部,距湖州35公里、杭州50公里,东与练市、双林两镇毗邻,南与德清县新市镇和桐乡市河山镇接壤,西与菱湖、石淙、千金三镇相连,北与双林镇莫蓉交界。素有“湖笔之邦”、“蚕花圣地”之美誉。善琏镇辖15个村委会,2个社区,人口3.05万人。

旧馆镇

旧馆镇位于南浔区中北部,原为东迁县政府所在地,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全镇辖区面积31.35平方公里,下辖13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1.9万人,外来务工人员8000多人。

千金镇

千金镇位于南浔区西南,与德清县新市、钟管两镇交界,南接申嘉湖杭高速公路7公里,西接杭宁高速公路15公里,北接申苏浙皖高速公路15公里,再加上太嘉湖航道贯穿全镇,菱新公路贯穿全境,与杭州城区仅40余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镇辖区面积42平方公里,千金辖10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总人口2.35万人。

石淙镇

石淙镇地处杭嘉湖平原,属南浔区中部重镇,东与双林镇莫蓉、善琏镇交界,南连千金镇,西与菱湖镇新溪相连,北接和孚镇重兆。区域面积为25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有菱莫公路穿越镇区,东接湖盐省道,西连杭宁高速公路,镇域河网纵横,水陆两运便利。石淙辖7个村委会,1个社区,总人口16400人。

旅游度假区

为进一步理顺古镇管理体制,结合南浔古镇保护利用和旅游发展的现实需要,2011年6月30日,经浙江省政府批准,成立南浔国际旅游度假区(南浔古镇管理委员会),作为区政府派出机构,机构规格为正科级。经区政府授权或有关政府部门委托,依法做好度假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直接管辖区范围内共涉及五个社区,分别是百间楼社区、夏家桥社区、适园社区和泰安路社区、增山社区部分,其中古镇区2平方公里,区域人口约1万余人。

南浔_南浔区 -人口

2011年末全区总户数为14.42万户,户籍人口为49.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77人,其中农业人口36.69万人。全区人口出生率7.44 ‰,死亡率8.63‰,自然增长率-1.18 ‰ 。

南浔_南浔区 -经济

概况


南浔区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5.98亿元,同比增长10%;固定资

产投资105.19亿元,同比增长1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3亿元,同比增长17.4%;财政总收入24.02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02亿元,同比增长2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91元,同比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15471元,同比增长15.8%。

第一产业


南浔文园

2012年,全区农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省、市"一号"文件精神和区委"三个年"活动,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以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为抓手;以主体培育为目标,深化畜禽、水产、果蔬三大产业和省级生态循环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继续保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农村各项社

会事业发展的新成就。

据统计,2012年农业总产值达到42.78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种植业产值12.43亿元,同比增长2.4%;林业产值0.05亿元,同比增长1.4%;牧业产值14.81亿元(包括蚕桑),同比下降0.9%;渔业产值12.51亿元,同比增长10.1%。2012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7246元。

南浔区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浙江省林业产业百亿强县和浙江省农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第二产业

2012年,全区工业经济紧紧围绕“奋战五年、再造南浔”的总目标,全力实施工业强区发展战略,以“平台建设突破年、项目建设加速年、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为抓手,积极应对宏观政策从紧、国际经济波动、要素制约突出等诸多不利因素,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各项指标保持稳定增长。

据统计,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08.14亿元,增长6.0%;实现销售收入600.18亿元,利税41.82亿元,利润26.7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1.01亿元,同比增长16.1%,完成工业性投入72.84亿元,同比增长13.4%。

第三产业

2012年全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3.35亿元,同比增长6.2%,服务业占GDP比重为29.3%,比2011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26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市服务业“双百”计划项目共完成年度投资11.69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2.6%。其中商贸业实现增加值27.35亿元,增长15.0%,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32.8%。

南浔_南浔区 -轨道交通

南浔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沪苏湖、南浔―桐乡―海宁两条城际轻轨和一条沪苏湖城际高铁,东上直达上海,北上接苏州,南至杭州,西上可达南京、北京。展望2020年,初定目标是上海地铁连入南浔,预计沪苏湖城际轻轨2015年开工建设。未来南浔―桐乡―海宁轻轨有望接入杭州。

南浔_南浔区 -社会

文化

2012年,南浔区建成首个乡镇图书分馆――善琏镇图书分馆,新建文化活动场地30个,新建、提升和完善农家书屋100个、图书流通点30个。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区图书馆共接待读者132000人次,图书借阅138423册次。大剧院共举办各类大型演出、会议15场。

教育

2012年,全区教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奋战五年,再造南浔"总目标,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主题,按照"强基础、精管理、优队伍、提质量、创特色、促和谐"的工作基调,大力推进"硬件建设攻坚年、教育管理加强年、教育质量提升年、队伍建设优化年"四个年活动,全区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84所,其中市辖普高4所;区辖初中21所(含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25所(含4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幼儿园25所;农村成人学校9所。区辖学校(园)教职工3959人。区辖学校在校学生总数有54788人,其中,小学29404人,初中12234人。

2012年度,全区教育经费总收入48749万元,相比上年46672万元,增长4.45%。其中: 2012年全区预算内教育经费39936万元,比上年增长9.05%;高于地方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0.53个百分点;全区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813.36元,相比上年745.91元,增长9.04%。全区初级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13277.39元,其中生均公用支出3266元。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为11436元,比上年增长20.83%,全区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11322.3元,其中生均公用支出3670.2元。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为9742.11元,比上年增长13.49%。南浔区现为省第三批教育强区,省首批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全区9个镇均为省教育强镇、市示范性教育强镇、市学前教育先进镇,创建率达到100%,率先在全市实现"满堂红"。主要教育指标居全市前列,全区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小学、初中巩固率均达到100%,小学毕业升初中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比率达到99.3%。"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8.5%。

体育

2012年,南浔区全年新创建省级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1个、市级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8个、市级中心村休闲公园9个,新增篮球场54个、健身路径38条、乒乓桌37副、门球场4个。此外,南浔区全民健身中心的主体工程已结顶,计划于2013年底交付使用。

卫生

2012年,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人数达34.75万人,参合率达98.24%,总筹资16677.07万元,其中农民出资5080.55万元,镇财政补助2041.95万元,区财政补助3196.44万元。有189.24万人次的参合农民享受"三条保障线"报销,累计报销金额达16103.55万元,人数受益率为72.57%。其中门诊1855441人次,报销4206.42万元;大病36667人次,报销11897.13万元。稳步实施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2012年全区新农合住院政策内补偿比例达71.48%,与2011年对比增长10.6%。门诊均次费用有了明显的下降,比上年度减少14.51元,减少率为19.32%。

社会保障

2012年城镇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470元,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310元。全区有低保对象3682户7049人,其中,城镇低保对象691户1178人,农村低保对象2968户5685人。全年发放低保金2258万元。

南浔_南浔区 -人文历史

名镇

南浔区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帮”之称。南浔物产丰富,有全国著名的菱湖淡水鱼生产基地,有名甲天下的辑里湖丝;技艺精湛被誉为文房四宝的善琏湖笔;“朝如轻丝、薄似蝉羽”工艺之花的双林菱娟等传统名特产品,享誉海内外。古镇南浔名园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张石铭旧宅、张静江故居和双林三桥、含山笔塔与蚕花圣地、狄港渔庄等构成了江南旅游胜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南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水乡古镇风貌、别具一格的江南园林、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南浔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镇和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南浔历来名人辈出,早在宋、明、清三代就有进士41名,有着“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称。近代涌现了中国最大的丝商群体“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现当代,名人有国民党元老、西湖博览会创始人张静江,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刘承干,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张石铭,近现代体育第一人徐一冰,著名报告文学家徐迟,著名书法家沈尹默、费新等。

浔商

四象八牛七十二条金黄狗

清末民初整个南浔区丝商云集,菱湖、南浔、双林都是中国的四大丝市之一,商贾云集,出现了一大批浔商,尤以南浔镇之四象八牛为典型。

南浔镇四象八牛,即“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为代表的南浔富商,清光绪年间,出现在湖州南浔民间及江浙一带。刘大均《吴兴农村经济》:“南浔以丝商起家者,其家财之大小,一随资本之多寡及经手人关系之亲疏以为断。所谓‘四象、八牛、七十二狗’者,皆资本雄厚,或自为丝通事,或有近亲为丝通事者。财产达百万以上者称之曰‘象’。五十万以上不过百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二十万以上不达五十万者则譬之曰‘狗’。所谓‘象’、‘牛’、‘狗’,皆以其身躯之大小,象征丝商财产之巨细也。”。南浔“四象八牛”之说,属于民间说法,根本无正规的统计和详细记载,七十二墩狗仅仅是泛制指。“四象八牛”之说,反映南浔自南宋淳年(1252)建镇,浔溪、南林、设镇官、南浔,耕桑以富,行商坐贾荟萃,为江南雄镇。

南浔“四象八牛”,都以湖丝发家---《元和郡县志》记载:“湖州外开贡丝布”。早在唐开元年间,湖丝已成为贡品,形成产业――《宋史・食货志》中称:“茧箔山立,续车之声连屋相闻。”。南宋湖丝已出口国外,《嘉泰吴兴志》载:“湖丝遍天下”之说了。辑里湖丝更驰名于国内外,因为辑里湖丝质地洁白细匀,富有拉力,优于其他湖丝,如《南林报国寺记》中所载:“南林一聚落耳,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南浔古称南林)。当时的湖丝生产和质地就数南浔了,清道光年间的诗人董蠡舟在《蚕桑乐府》中赞道:“蚕事吾湖独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天时地利以营丝而富,光绪间成豪绅大户“四象八牛”。

刘镛为“四象”之首,据传刘镛的财富达二干多万两银子之多,被誉为四象中“刘家的银子”之美称。30年代南浔民谣云:“刘家的银子,张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 当刘镛发迹后,深感列祖以来,都缺少文化,虽有财,但无禄,不上门第,故亟力教子读书,应试科举,使他的四个儿子都能进入仕途,刘镛也因儿子的及第,恩封为通奉大夫,达到了荣宗耀祖的目的。刘镛还把女儿嫁给一品大学士徐甫的儿子为妻,另-个女儿嫁给蒋锡绅之子清学部总务司郎蒋汝藻为妻,使刘氏更加光耀了门第,在南浔成了一户有钱有势的大户。

张颂贤(1817-1892),据传他的财富仅次于刘家,占四象之第二位。字竹斋,祖籍徽州休宁,其父张维岳在南浔开一小酱盐店为生。张维岳有两个儿子,张颂贤为老二。张颂贤善经营,遂从事丝业后,全力经营辑里丝出口业务,并开设了“张恒和丝行”,营丝发家后,又着眼于盐务,为盐业界巨头,据张謇《乌程张封公墓碣》:“同治初元,私贩充斥,引滞课绌,盐法太坏。巡抚召商集议,颂贤连约诸商,收余姚岱山之私,轻课减价,以阴敌缘江并海之私。于是商利益滋,官课以充,而家亦日益丰大。”张颂贤有二个儿子,长子张宝庆,字质甫;次子张宝善,字定甫。

张钧衡,字石铭,系张宝庆的独生子,张颂贤的长孙。张钧衡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人,承袭祖业后,经商有方,产业盛丰。他奉母至孝,在自家宏丽的园林“适园”内,为母建佛堂,供玉佛,让母焚香拜佛,还建造一座石塔,篆刻唐柳公权书《金刚经》。张静江,名增澄,又名人杰,字静江,号饮光,另号卧禅,系张颂贤次子张宝善之子。张静江早年参加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为革命捐款效劳,孙中山先生曾说过:“自同盟会成立后,始有向外筹资文举,当时出资最勇而多者张静江也。但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张静江,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张颂贤的两孙被誉为四象中“张家的才子”。

四象中还有庞云曾(金字傍,1833---1889),字芸皋,原籍浙江绍兴,父为师爷,庞云曾也为丝业行学徒出身,故通晓蚕丝经营之道,发家后,开设了“庞怡泰行”,在经营中,结识了杭州胡庆余堂国药店老板,人称“红顶商人”的胡雪岩,在合伙做蚕丝生意的同时,还与胡雪岩同做军火生意,为左宗堂向洋商购买军火。庞云曾有官场朋友的帮忙,后又通过李鸿章,使儿子庞元济在光绪十七年(1891),得慈禧太后旨恩赏举人,特赏庞云曾一品封典,候补四品京堂,恩赠荣禄大夫,光禄大夫之称,故被誉为四象中“庞家的面子”之美称。庞云曾还仿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在南浔开设了规模较大的“庞滋德”国药店,并建有药栈和制药工场,庞云曾有三个儿子,长于庞景麟,早夭。次子庞元济,三子庞元澄。庞元济,字莱臣,别号虚斋,光绪六年(1880)秀才,授例刑部江西司郎中之职。元济,镇人都称他庞莱臣,他善于绘画和古画鉴赏,为国内外有名的古画鉴赏家和收藏家。解放前,中国古代书画只要盖有庞虚斋的鉴定印章,就可认定是真品,连外国收藏家,也愿以重价购买。庞元澄,原字清臣,后改青城,号渊如。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秀才,他致力于教育和创办医院,并提倡西医。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上海捐款支持马相伯为抗议帝国主义势力干涉我国教育,创办复旦公学(1917年改复旦大学),青城列名复且公学募捐公启。元澄也是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会员,是同盟会上海支部核心人物之一。

顾福昌(1796一1868),字成之,号春池,是南浔的四象之一,国学生,因排行第六,创业后,被称为顾六公公。顾福昌早年的家境也属清贫,弃 学从商,起初摆个布摊。后至南浔邻镇江苏震泽开小布店为生,兼营蚕丝后发家,与洋人往来后,遂成为上海早期的丝通事,经理洋务。并开设顾丰盛丝号,属南浔丝商中发迹最早的一家。 顾福昌经营蚕丝致富后,又经营了当时-上海滩上唯一的外洋轮船码头--金利源码头,并成了怡和洋行买办和怡和打包公司经理,还大做房地产生意,被誉为四象中“顾家的房子”之美称。 顾福昌有三个儿子,长子顾寿松,字容斋;次子顾寿藏,字子嘉;三子顾寿明,字颂三。都是有名的古物、金石、书画收藏家。顾氏三兄弟继承父业,经营蚕丝,以顾寿减最有声望,曾任上海丝业公所董事长,有名的爱国教育家顾干翰先生就是顾福昌的曾孙。

邢庚星,是南浔八牛之首,开设邢正茂丝经行,后易名为恒顺丝经行。并开设典当,为南浔开设当铺最多的一家。

周昌大,一名味诗,字乐耆。祖籍浙汇余姚,乾隆中迁浔,开设申泰丝号和申昌丝号,镇人都以周申泰称呼他家,南浔八牛之一。

邱仙槎,字其深,开设启昌丝经行。南浔八牛之一。

陈煦元,原名熊,字竹坪。是一位有名的丝事通,外设裕昌纪经行,南浔八个之一。

金桐,字竹庭。早年弃学就商于上海,成为丝事通,营丝发家。他的大儿子金寿亦,号称“小金山”,南浔八牛之一。

张佩绅,开设源泰丝行,曾在上海商业银行总行任营业部主任。南浔八牛之一。

梅鸿吉,字月槎。开设恒裕丝经行,其子梅展中,开设南浔最早的用机器生产的丝厂,南浔八牛之一。

邵易森,开设森大丝经行,在上海设有邵月记丝号,出品青狮牌丝经。镇人称他为邵森大,南浔八牛之一。

南浔镇的七十二墩狗,包括南浔的四乡。在镇上的有:邱茂泰、邱盖茂、邱义昌、邱德升、沈涂记、沈永昌、沈永丰、沈天长、李恒德、李万顺、李德茂、吴晋昌、吴其昌、吴永记、朱宠茂、朱广隆、庄恒庆、邢丰记、卜同昌、韩怡昌、桂致和、潘泳记、潘大顺、张丰泰、张恒丰、徐世兴、徐惠和、许仁昌、谢森元、刘通德、庞同顺、丁昌记等,都数是开设丝经行致富的。四乡有北小圩张家、桥下张家、吴楼张家、斜桥(土斗)金家、五家亭盛家、石匠(土斗)邱家、七里村温家、子嘶湾陈家、藏谷桥王家等。

南浔_南浔区 -名优特产

南浔盛产河鲜,经当地人巧手烹饪,色香味俱全。此外,南浔周生记馄饨、诸老大粽子、姑嫂饼、丁莲芳千张包、臭豆腐、定胜糕,熏豆茶、百年老店“野荸荠”的橘红糕、糯米棉糖、火腿炒螺丝、清蒸白水鱼……各种地道的水乡小吃和小菜让人赞不绝口。南浔还盛产竹笋,当地人好食之,且做法十分讲究,花样繁多。野荸荠的糕点也是非常有名的。桔红糕、定胜糕与南浔香大头菜一起,被人们誉为南浔”三宝“。

桔红糕

“野荸荠”桔红糕是南浔传统特产,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野荸荠”桔红糕,软而不粘,色泽桃红,桔味醇正,香糯可口。

菱湖雪饺

菱湖雪饺是南浔区菱湖镇的特产,据传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在外的菱湖人回乡探亲,总不忘记买上几盒家乡的特产带回去,吃着就像在故乡一样亲切。菱湖雪饺是传统茶食珍品,“白如雪,形如饺”,口感松脆,甜度适中,不沾牙,风味独特,是江南传统名糕点之一。“雪饺”是个形象化的名称,所谓的“雪”,是一种炒熟了的籼米(一定要用籼米)磨成粉,再加入绵白糖,其色如雪而味甜。

饺坯是把面粉用猪油擦成酥,天冷时猪油极易凝固,要与面粉擦匀(这个全靠手臂上的功夫,而这个也是工艺的关键);捏成坯,裹入细沙(豆沙去皮)做成“饺”,再用猪油氽熟,捞起来后趁热拌上“雪”,就成了“雪饺”。当然,制作雪饺的工艺说说容易做做难,以个头饱满不退皮,上口酥松易化不粘牙者为佳。食用雪饺的旺季在春节前后。在此期间,菱湖人外出探亲访友,多馈赠雪饺。菱湖当地的雪饺才为正宗,只此一地有此一物。

配料:精制面粉、熟猪油、白沙糖、米粉、豆沙、食用油、玫瑰酱、桂花

制作方法

1.精粉、熟猪油加水和成水油面团,做皮面用,称外皮。

2.将精粉加熟猪油和成油酥面,将油酥面包入皮面中,称内皮。压平后卷成长条,分切成块。

3.熟面粉和熟猪油混合成团,制成饺馅。

4.将分成块的油酥面团逐个压平,包入饺馅,馅为玫瑰豆沙馅放盐,然后包成饺子形。

5.锅中倒入食油,至八九成热,将包好的饺子入锅油炸,呈金黄色时捞起。

6.将捞起的饺子放在糖粉和桂花的容器内搅匀,滚上糖粉,就制成了雪饺。

特点

糖霜雪白,酥松甜香。菱湖雪饺,香香甜甜,越吃越好吃。

熏豆茶

熏豆茶是南太湖地区的传统土特产品,农家待客素有自制和饮用此茶的习俗。历史源远流长,为太湖传统风味之一绝。我市许多地区还保持着这一待客习俗。许多农家还用锅粢茶、熏豆茶和绿茶作为招待“毛脚女婿”首次登门的礼仪。换句话说,也就是“毛脚女婿”喝了甜蜜的锅粢茶、咸味的熏豆茶和清淡的绿茶这三杯茶,就算过了丈母家的“第一关”。湖州东郊农村几乎家家户户爱将熏豆茶作为正月招待亲友及婚礼宴席的首选饮品。

其实,熏豆茶中只有少量嫩绿的茶叶,更多的是称之为“茶里果”的佐料,其种类繁多,一饭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叫熏豆,又名熏青豆。采摘嫩绿的优良品种的黄豆,本地人叫“毛豆”,经剥、煮、淘、烘等多种工序加工而成,后再放人干燥器中贮藏备用。它具有馨香扑鼻、咸淡相宜、和胃益中等特点;第二种是芝麻,一般选用颗粒饱满的白芝麻炒至芳香即可;第三种,民间叫“卜子”,其学名为“紫苏”。熏豆茶中所用的紫苏以野生为上。只可惜野生者渐少,多以人工培育者代之。紫苏经炒制以后,不但芳香浓烈,还具有理气开窍、消食和胃的药理作用;第四种为橙皮,是一种产于太湖流域的酸橙之皮。也可用蜜饯中的“九制陈皮”代之,但更多的却由民间自制。他们用桔子皮经煮、刮、切、腌、晒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具有理气健胃之功效;第五种,名为丁香萝卜干,即胡萝卜干。胡萝卜洗净切丝后有两种制法:一以适量的盐生腌后晒干即成;另一种煮熟后腌制,晾干。后者更适宜牙齿不便的老年人食用。

以上五种,是熏豆茶中必备的“茶里果”。一般在冲泡前应以适量的比例调合,装入储存罐中;备用。此外,不少好客的湖州人还根据各自的喜好和条件,在、‘‘茶里果”中加入扁尖笋干、香豆腐干、咸桂花、腌姜片等多种佐料。但其中有个原则务必遵循,那就是所放的佐料既不能是腥膻油腻之物,也不能造成茶汤的浑浊。此外,在佐料的搭配上应根据客人的爱好,做到恰如其分,如果嫌淡,还可酌加食盐和味精。待所有的.“茶里果”投放完毕以后,再放上几片嫩绿的茶叶,以沸水冲泡,一碗兼有“色香味形”特点的熏豆茶就可品尝了。

香大头菜

南浔香大头菜一般在二、三月份加工而成,加工的好坏取决于选料和腌制过程。制作方法要经过整理、晒干、切片、盐腌、装甏等环节。主要风味特点是色泽黄嫩、口味鲜美、咸淡适宜、回味香甜,略带清香,菜头脆嫩,纤维细腻,每个菜头展成扇面形。佐膳皆宜,是加工蔬菜之上品。

风枵

南浔人称镬糍(即糯米锅巴)为风枵。风枵加白糖冲开水叫风枵汤(农村叫待帝茶)。春节期间用风枵汤待客,在农村一带盛行。

臭豆腐干

民间谚云:“臭南浔,辣乌镇”,因乌镇人爱吃辣,南浔人却爱吃“臭味”。

一般吃法有两种:一种是臭豆腐干用油煎,拌上甜葱酱、葱末等佐料即可食用:另一种是臭豆腐干放入葱、酱、姜末等佐料,隔水清炖,即成清炖臭豆腐干、臭豆腐干虽有臭气,但吃起来香,其味甚佳。用南浔人的话来说,这是“纯正的南浔风味”。

双交面

南浔区 南浔区-历史沿革,南浔区-自然地理

在丝行埭靠近三清桥一带,多年来颇负盛名一种交头面,交头有卤汁、牛肉、白鸡、素丝、雪菜等十余种,尤以双交面(又叫酥肉爆鱼面)为上品。镇上状元楼、五福楼等面店都有出售。

绣花锦菜

南浔绣花锦菜外形与普通青菜相似,只是菜茎稍细,菜叶的边缘有细细的锯齿形,叶面上的脉胳富有一种曲线美。此菜炒熟以后,依旧碧绿。品尝此菜,不仅菜汁中有一种清香,而且还有一种比普通蔬菜糯软得多的惬意。奇怪的是此菜只长在南浔方圆十里之内,十里之外这种菜就变种,有形而无香。

双林姑嫂饼

双林姑嫂饼,南浔双林传统名点。扁圆形,厚薄均匀,粉质细腻、油润,呈浅灰色,有麻油香味,酥松爽口,由于体积小面精,一口一块,口即酥溶,咸甜可口。双林姑嫂饼用料讲究,先用上白面粉用文火成嫩黄色,再将炒熟脱壳的黑芝麻磨成麻屑,加糖粉;然后放上熬好的猪板油、少量精食盐,放进适量的水,拌和成酥性面团用印模压制而成。

定胜糕

定胜糕色呈淡红,松软清香,入口甜糯。主要是将米粉放入定胜糕模型内,摁实,面上用刀刮平,上笼用旺火蒸20分钟,至糕面结拢成熟取出,翻扣在案板上即成。

练市酱羊肉

又称红烧酱羊肉。取成年湖羊(雄性为上品),活杀剥皮后,切成大块入锅加之黄酒、酱油、食糖、红枣、姜等佐料烹之。其特点是精而不油、酥而不腻、香而不膻,色泽红亮,鲜美无穷。秋冬的练市,红烧酱羊肉香飘满街,是农家、宾馆、酒店餐桌之佳肴。

金元时期的名医李东垣指出:“羊肉甘热, 能补血之虚。”明代名医李时珍也说:“羊肉补中益气,性甘,大热。” 现代研究证明,羊肉确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及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食用羊肉所产热量大大超过牛肉,所以从古至今一直把羊肉作为补阳御寒的最佳食品。

诸老大粽子

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绍兴人诸光潮来湖州,初在震远茶食店当学徒,继而裹粽卖粽,因粽子鲜美而闻名湖城,人称“诸老大”(意即第一),后于1910年自开诸老大粽子店。诸老大粽子选料讲究,配方严格,烧煮有方,因此,具备色、香、味、形的特色。甜粽黑白分明,细沙夹玫瑰香;肉粽肉色鲜嫩,油光发亮,其外形为长条四角形,清丽修长。诸老大粽子使用祖传配方,大伏天存放一星期不变质,冬天放半个月不走味,因而成了美食奇品。诸老大粽子开发出数十个新品种,如蛋黄粽、香菇粽等,最有名的是洗沙甜粽和鲜肉咸粽。据科学测定,诸老大粽子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及十七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历来为湖州的传统美食,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1989年,诸老大粽子参加商业部组织的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展评,获“金鼎奖”和“部优产品”称号。1998年,诸老大食品总厂,新增经销点三百个,每天有四千只粽子发往上海,此外还远销日本。2000年以来,诸老大粽子畅销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生意越来越红火。

南浔_南浔区 -方言


南浔区

南浔方言,是一种吴语方言,

属于吴语太湖片苕溪小片。

南浔_南浔区 -古镇风情

南浔是浙江北部的一个古镇,位于湖州市南浔区东部,毗邻江苏,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这里文化古迹众多,一入南浔,就会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文化底蕴和灵气,这里有着独具江南风情的明清古建筑群,自然风光和谐统一,下面带你探访一下南浔古镇,让你感受不一样的古色古香。

怀旧的麦芽糖,斑驳的石板路,蜿蜒的小河道,让你真正体验原生居住人们的生活状态。古镇格局独特、风貌完好、文化深厚、民风淳朴而成为江南水乡众多城镇的典范和代表。――烟雨客

南浔_南浔区 -风土人情

中国的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现木雕鱼。秦汉两代木雕工艺

趋于成熟,绘画、雕刻技术精致完美。施彩木雕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木雕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唐代是中国工艺技术大放光彩的时期,木雕工艺也日趋完美。许多保存至今的木雕佛像,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杰作,具有造型凝练、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的工艺特点,成为当今海内外艺术市场上的“宠儿”。明清时代的木雕品题材,多见为生活风俗、神话故事,诸如吉庆有余、五谷丰登、龙凤呈祥、平安如意、松鹤延年等木雕作品,深受当时社会欢迎。

木雕种类纷繁复杂,归纳起来有四大种类:东阳木雕、东清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和广东金漆木雕。这四大流派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各自独特的工艺风格,享誉全国,东阳木雕诞生于宋代的浙江东阳,擅长雕刻,图案优美、结构精巧。清代乾隆年间,被称之“雕花之乡”的东阳地区,有几万名工艺师被召进京城,修缮宫殿;乐清黄杨木雕从清代中期起就成为中国民间木雕工艺品之一,以雕小型黄杨木陈设品而闻名中外;明初有长乐人孔氏,利用天然疤痕树根进行雕刻,是福建龙眼木雕特有的传统工艺,被世人所重视;广东金漆木雕起源于唐代,它用樟木雕刻,再上漆贴金,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南浔_南浔区 -历史文化

至少在四五千年前,南浔区的先民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耕作、渔猎、生息。南宋以来,已是“商贾云集,水陆要冲之地”。这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不仅有名甲天下的辑里湖丝、“文房四宝”之一的善琏湖笔、“轻如朝雾、薄似蝉羽”的工艺之花双林绫绢、全国著名的菱湖淡水鱼,而且汇聚了中西文化、儒商文化、湖笔文化、园林文化、古桥文化、剪纸文化、灯谜文化。

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经济发达,人才辈出,书香不绝。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了进士41名。著名的名胜古迹有嘉业堂藏书楼、刘镛的庄园小莲庄、张静江故居、张石铭旧居、百间楼和宋代古石桥等。与南浔相距7里远的辑里村是著名的辑里丝的产地,辑里丝曾获1815年巴拿马国际金奖。

南浔自然与文化交融,历史与传统互

动,处处散发出江南水乡独特神韵和魅力,吸引着海内外的游人商客。南浔古镇相继获得了 中国十大魅力名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国家级文明镇

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古桥保存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百间楼”是江南保存最完整的沿河古民宅群

“桑基鱼荡”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传统养鱼生态农业模式

荣获“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南浔_南浔区 -旅游资源

南浔古镇地处杭嘉湖平原北部,太湖之南,东与江苏苏州(吴江)接壤,西距湖州市区32公里,是湖州市接轨上海浦东的东大门。南浔历来是江南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1991年被列为浙江省15个历史文化名城之首。

南浔镇历史悠久,南宋以来已是“水陆冲要之地”,“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因滨浔溪河而名浔溪,后又因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而名南林。至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40103/27930.html

更多阅读

浅谈我国工会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现状 广东书院制度沿革

浅谈我国工会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现状——兼议我国工会制度的完善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张宇彬摘要:工会,是社会经济矛盾的产物,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工人开始成立与雇主对抗的组织,这便是工会;伴随着中国近100年来的政治经济大变动,工会制度也

声明:《南浔区 南浔区-历史沿革,南浔区-自然地理》为网友指尖上的星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