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学院是北京市属唯一一所普通高等农林本科学校。其历史可追溯到始建于1956年的河北省通州农业学校,1958年更名为北京市农业学校,1961年迁入现址,1965年升格为北京农业劳动大学,“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现址建立北京农学院, 1998年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4年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良好”成绩。学校占地面积12159亩(校本部1136亩,科技园区1023亩,林场10000亩),是北京市“花园式”单位,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园”和“首都文明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
北京农学院图书馆_北京农学院 -学校概况
学校风景北京农学院是北京市属唯一一所普通高等农林本科学校。其历史可追溯到始建于1956年的河北省通州农业学校,1958年更名为北京市农业学校,1961年迁入现址,1965年升格为北京农业劳动大学,“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现址建立北京农学院, 1998年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4年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良好”成绩。
北京农学院由生物技术系、植物科学技术系、动物科学技术系、经济贸易系、园林系、食品科学系、基础科学系、政法系和外语教学部9个系、部,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3个二级学院组成。现有22个本科专业,有果树学、临床兽医学、作物遗传育种、蔬菜学、基础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果树学、临床兽医学为市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农林经济管理和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为校级重点学科。学校有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农业应用新技术实验室,2个市级学术创新团队。设有都市农业研究所、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果树研究所、禽病研究所、饲料研究所、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传统中兽医国际培训中心等7 个科研机构。
图书馆
学校地处北京北郊,南邻回龙观文化小区,北临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区,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校园内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环境幽雅,被授予北京市花园式单位。学校教学设施齐备,建有各类基础和专业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建立了71个稳定的校外教学科研生产实习基地。图书馆藏书38.3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0个,与20余家单位建立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关系。建成校园局域网,有足球场、篮球场、游泳池、风雨操场和全塑胶标准田径场等较完善的体育设施。定期公开出版《北京农学院学报》。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04人,其中正高33人,副教授129人,占教师总数41.1%;博士61人,硕士190人,占教师总数62.1%。
学校现有各类学生7400人。已形成以本科为主、兼有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以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合格人才为根本任务,形成了“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崇尚科学、面向基层”的优良传统。建校50年以来,已为北京地区和部分省(市)培养各类人才3万多人,大部分已成为基层生产、科研、管理的骨干,不少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农业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校园雪景学校坚持开放办学,重视加强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与英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建立了合作关系。2002年启动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学院合作“3+1”培养模式,2006年秋,首批45位学生已赴英国继续完成学业。
学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北京市的各项竞赛中获得殊荣。学生社会实践获得“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学校被授予“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园”和“首都精神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2020年以前,学校的发展目标是:把北京农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化农林大学。
北京农学院图书馆_北京农学院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学校有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农业应用新技术实验室、北京市兽医学(中兽药)实验室,1个市级社科研究基地――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和2个市级学术创新团队。设有都市农业研究所、作物遗传育种研究
农学院全景
所、果树研究所、禽病研究所、饲料研究所、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传统中兽医国际培训中心等7个科研机构。
学术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近三年来,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11个国家的20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开展了本科“3+1”合作办学项目,与日本麻布大学、波兰波兹南大学开展了研究生交流学习项目,与美国、荷兰的涉农类公司企业开展了专科生“2+1”研修项目。学校积极承办和参与第四届国际板栗学术会、动物福利国际会议、欢庆国际诺鲁孜节暨中塔友谊杏树移栽仪式、中德都市农业发展与合作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和重要活动,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北京农学院图书馆_北京农学院 -院系设置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园林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文法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基础教学部
体育教学部
外语教学部
城乡发展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国际学院
师资力量
学科建设
学校现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覆盖了2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有2个类别涉及12个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有28个本科专业,其中,园艺专业为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园艺、动物医学、农林经济管理3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农学、动物医学、园林、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园艺等6个专业为北京市级特色建设专业。有1个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3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果树学、临床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5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有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兽医学(中医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产品有害微生物及农残安全检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制品与种业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北京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联合申报)、北京市中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申报)、蛋品安全生产与加工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联合申报)、生态环保型海藻活性物质应用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联合申报)、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首都农产品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大学科技园等15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和成果转化基地。
北京农学院图书馆_北京农学院 -所获荣誉
学校针对北京都市型郊区经济的诸多特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科教兴农、科教兴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五”期间,学校科研立项377项,师生发表论文1142篇。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和技术推广奖13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兴农奖项34项次。学校连续3年获全国“科教兴村试点工程先进集体”。2002年以来先后被评为“产学研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农业科普示范先进集体”、北京市“产学研先进集体”、北京市“支援山区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
北京农学院图书馆_北京农学院 -图书馆
图书馆布局
北京农学院图书馆于1979年学院恢复建校时建馆,1987年建成现用馆舍,馆舍面积6,308平方米,阅览座位946个,工作人员30人。除馆办公室外,下设4个业务部门:资源发展部、流通阅览部、系统部、信息咨询部。有科技文献借阅处、社科文献借阅处、中文报刊阅览室、综合阅览室、外文资源阅览室(Harper-adams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电子文献信息中心)等读者服务窗口。馆藏资源较丰富,经过历年的藏书建设,图书馆已形成具有鲜明农业、生物专业特色,涵盖工、经、管、法、文、理专业的综合性藏书体系。读者对象为在校学生、本校教职员工及校外读者。
馆藏文献资源的主要形式:馆藏书刊、数字资源和自建数据库。馆藏书刊:截至到2004年8月底,馆藏书刊为34.4万册。数字资源:是我馆近期发展较快的文献资源形式。目前,我馆拥有中文数据库12个,涵盖了9000余种中文期刊全文及专题文献;外文数据库8个,涵盖了6000余种外文期刊全文及专题文献;电子图书8.5万种。自建数据库:依靠北京市教委的科研经费支持,本馆正着手与学校教学、科研相关的数据库建设,并为研究生教育进行文献储备与积累。
馆于1993年开始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并着手馆藏中文图书数据库的回溯建库工作;1997年底我馆建立了图书馆自动化局域网;1998年实现了计算机借阅及公共目录计算机查询;2000年6月6日通过了北京市教委组织的北京市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评估;2000年11月27日拥有36台微机工作站的电子文献信息中心对外开放。2000年12月,北京农学院图书馆网站正式对外发布;2002年正式启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2003年,在校园网建成后,图书馆网实现了与校园网的连通;2004年初,图书馆对网络接入进行了进一步改造,以10M光纤接入INTERNET,进而通过主页集结资源、拓展服务,同年8月,两个电子阅览室机位增加至160台,其中40台机位的电子阅览室可用于多媒体教学及上机实习。目前,图书馆读者用机达到184台,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图书馆能依托网络为教学科研提供实时、有效的文献信息服务,满足读者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需求。
北京农学院图书馆_北京农学院 -学院领导
党委书记王慧敏
1960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
农学博士。河北抚宁人。2007年9月任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1976年2月参加工作。曾任河北抚宁县石门寨中学教师,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教师,挪威国家植物保护研究所交换学者,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副院长兼植物保护学部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人事处处长,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等职。
院长王有年
1951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硕士研究生毕业。曾任园艺系副主任、系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2004年6月任北京农学院院长。参加、主持并完成国家和省、市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和推广项目20多项,获省、部、市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主、参编出版教材、著作、发表论文60多篇(册)。兼任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主任,《园艺学报》编委,北京市高校果树重点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农业应用新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等。
党委副书记高东
1960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1983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北京联合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团委书记兼学生工作部部长、院党委委员兼团委书记、院党委副书记,机电学院党委书记,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副书记等职务。2008年11月任北京农学院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高喜军
196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教育硕士,高级政工师。1982年12月在黑龙江省绥滨农场参加工作。1987年6月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到北京地质教育中心干部管理学院管理系工作(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兼任地质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室研究实习员。1991年1月调入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工作。1993年任北京电器厂厂长助理(市委组织部选派挂职干部一年)。曾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组织部干部,市委教育工委组织处干部、副调研员、副处长、处长等职务。2008年11月任北京农学院党委副书记。
副院长杜晓林
1955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教授。198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到北京农学院工作。曾任园林系党支部(直属)副书记、基础科学系党支部(直属)书记、党总支书记、系主任、校党委组织部部长、党委统战部部长、校机关党总支书记。2003年1月任北京农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数学基础课教学和科研工作,主编教材3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和教学研究论文近30篇。入选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副院长郑一淳
1956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理学学士,高级工程师。1982年12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83年1月起历任核工业部北京地质研究院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遥感研究室副主任,期间荣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1991年12月起历任国家科委综合计划司年度计划处副处长,重大项目管理处副处长、处长,调研评估处处长;1998年5月任中共北京市怀柔县委副书记;2002年4月任中共北京市怀柔区委副书记;2003年3月任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党委书记;2004年11月任北京农学院副院长。
副院长姚允聪
1959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农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76年3月参加工作,1987年6月到北京农学院任教,曾任北京农学院教师、园艺系主任、教务处处长,北京农学院院长助理兼开发建设办公室主任。2007年4月被任命为北京农学院副院长。
纪委书记朱生利
1952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哲学学士,副研究员。1990年7月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1969年4月参加工作(知青),1972年7月在北京矿务局工作,曾任王平村煤矿团委干事、副书记、书记,矿党委副书记;北京矿务局团委副书记,书记。1986年12月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工作,曾任培训部主任、后勤处长、院长助理;1992年3月任北京市团校校长;1994年10月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2005年7月任北京农学院纪委书记。
北京农学院图书馆_北京农学院 -收费标准
第二十三条学生一律按学年交纳学费和住宿费,收费按北京市教委和市物价局审定的标准执行。普通类本科:
园艺、农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等授予农学学位的专业免收学费;
非农理工本科专业4600元/年;
文理兼收本科专业4200元/年。
艺术类本科:
艺术设计(城市环境艺术方向)本科专业10000元/年。
中英合作类本科(3+1):
国内24000元/年,最后一年在英国的学费、住宿费按英国标准交纳。
高职(专科)类:6000元/年。
住宿费:900元/年,1200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