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 锡剧-简绍,锡剧-历史文化

锡剧别名“滩簧”、“常锡文戏”,其雅号为“太湖红梅”,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发源地为无锡羊尖、严家桥等太湖沿岸农村地区。流行苏南、上海、浙江北部、苏中、安徽东南部。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民国时期称"新戏",抗战时期称"文戏",解放前后叫"常锡文戏",五十年代初称为常锡剧,锡剧是其简称。锡剧的特点在于它生长植根在农村,和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朴实的感情、生动的语言、浓厚的乡土色彩,既是地方戏曲之花,也是通俗化的农民戏曲、农民文艺。

锡剧金玉奴_锡剧 -简绍


锡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一带。发源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常州农村,初为乡民用当地的民歌小曲说唱故事以自娱,称为“东乡调”,后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

由于语音唱腔略异,分“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之后,滩簧吸收了江南民间舞蹈“采茶灯”的身段动作,开始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多为二人一档,在农村中活动,所演节目只有一旦、一生(或一丑)两个脚色,如《双落发》、《磨豆腐》、《拔兰花》、《庵堂相会》,称为“对子戏”。

“对子戏”形式活泼,演出方便,但在演唱内容上颇多局限,于是就出现了两档同场合演,有 4个人演出的“双对子戏”和几档同场有五六个人以上演出的“小同场戏”,剧目除对子戏外,还增加了《养媳妇摇棉纱》、《卖妹成亲》等有较多人物的小戏。进入城市后,又发展为多至几十人同场演出的“大同场戏”,剧目也增加了《珍珠塔》、《玉蜻蜓》、《孟姜女》、《孟丽君》、《玉连环》等大戏。辛亥革命前后,无锡、常州的滩簧戏,正式搬上舞台,并先后进入上海,不久逐渐合班演出,改称“常锡文戏”,1952年定名为锡剧。现江、浙、沪、皖共有锡剧团32个。

锡剧金玉奴_锡剧 -历史文化

地方戏种――锡剧

锡剧的音乐,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锡剧音乐是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它并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锡剧的乐队原来只有一把二胡,现在除二胡外,还有琵琶、三弦、提琴、笛、箫、中胡和小提琴、大提琴参加伴奏。打击乐以四大件为主。[3]
著名剧目有传统戏《双推磨》、《庵堂认母》、《庵堂相会》、《孟丽君》、《珍珠塔》、《双珠凤》和现代戏《红花曲》《海岛女民兵》等。[3]
武进锡剧名人

高林福生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是现今的武进牛塘镇沈家弄高家塘人。而真正使滩簧走向常锡剧的领军人物当属高林福的弟子王嘉大,年轻时被誉为满天红。他承上启下,对滩簧的改革、创新起了开拓性的作用。
王嘉大1885年农历正月三十日,出生于武进湖塘王野鸡村,家境清贫,父亲为塾师,曾随父上过几年私塾。21岁拜滩簧艺人高林福为师,开始其演唱艺术生涯。初学旦角,以青衣见长,后因身材高大,32岁后改演小生,兼及老旦,老生等。只因第一次去上海小世界演出时,广告牌上写的是王嘉大,从此一生阴错阳差改了姓。他开创了化妆滩簧的先声,把滩簧从坐着清唱,发展到又唱又表演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使滩簧进一步具备一个新型剧种的雏形。接着又编演大同场戏,演出题材内容更为复杂丰富,情节曲折角色行当众多的大同场戏。开始以城市的剧目,及其形式来影响农村。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开创了新局面,奠定了一个剧种的基础。解放后,王嘉大写出11个对子戏。省常锡剧团整理上演的《庵堂相会》电影剧本,就是根据他的原稿改编的。1957年,省常锡剧协会筹委会成立,公推王嘉大为主任,主持日常会务工作。1964年7月在无锡寓室里整理剧本,因高温晕倒,导致中风,救治无效,7月初六日逝世,终年80岁。无锡市常锡剧团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追悼会后,灵柩运回武进湖塘王野鸡村安葬。[3]
梅兰珍是常州南门外武进县湖塘镇降子桥人。“梅派”唱腔创始人。她的唱腔声美腔圆,甜糯婉润,华丽多彩,韵味醇厚。在常锡剧旦角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她擅长随着角色思想感情的变化,创设新腔。她系中国剧协会员,著名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家毛主席、周总理生前都看过她演出的剧目。[3]
名称

【剧种名称】锡剧
【别名】武进滩簧、无锡弹簧、常锡文戏
【雅号】太湖红梅
发源流行

【发源地】其一发源地是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原为常州武进地方滩簧。另一发源地是江苏省无锡市羊尖、严家桥等太湖沿岸农村地区。1921年,两地“滩簧”合流更名为“常锡文戏”,戏中增加了老生、老旦、丑角等人物。[4]
【流行地区】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江苏中部、安徽东南部

锡剧金玉奴_锡剧 -发展演变

前期

锡剧是在辛亥革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成的。在滩簧阶段,一般以它经历的三个重大演变过程来划分的。清乾隆以后,吴语滩簧已盛行。在常、锡一带乡村传唱的男女叙事对唱山歌,逐步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而形成的滩簧调,系吴语滩簧的一支,后来又吸收苏南一带“采茶灯”中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滩簧小戏,先有小旦、小丑,后又有小生,并从坐唱变为在田头广场作简单动作表演的走唱,化妆极为简单,男角色身穿长衫或短衫,头戴瓜皮小帽或毡帽,手

锡剧
拿折扇(短衫者不拿);女角色身穿短袄、长裙,脸上略施脂粉,头戴假发髻,插绢花,手持方帕,都以“小生、小丑”、“小生、小旦”、“小旦、小丑”为主的“对子戏”,也叫“三小戏”。
演出剧目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为主,反抗封建婚姻和旧礼教的居多,也有一部分是对地主阶级进行嘲讽的,表现朴实、真挚,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生动风趣,女角色均由男子扮演。声腔仅有[簧调],一把二胡伴奏(有时是扮演者自拉自唱)。此时既无班社,也无班主和职业艺人,纯属农民及乡镇小手工业者自演自娱活动。艺人们称这时期为“对子戏”阶段。
道光年间,开始出现了半职业或职业滩簧艺人,也开始出现女职业艺人。少数艺人进入常州、无锡等城内演出,由于演出繁忙,需增添人手,艺人们开始收徒传艺,组织班社,至光绪年间,逐步形成常帮、锡帮、江阴帮和宜兴帮。“对子戏”阶段持续了近百年,流传越广,一些农村知识分子也加入滩簧队伍,加以班社间的竞争,首先使剧目内容丰富,情节复杂起来,出现了除三小外又有老生、老旦、滑稽等三至五个角色的剧目--《借黄糠》、《陆雅臣卖妻》、《珠花记》等。在原单一的[簧调]的基础上,派生出了[长三调]、[行路调]等曲调。在吸收民间小调上又增加了[紫竹调]、[春调]等。由于“对子戏”剧目的发展,曲调的丰富,加上内容的增多,故事情节的复杂,也就突破了原有的形式,使剧种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同场戏阶段中的“小同场”。同场戏可分为“小同场”和“大同场”两个阶段,“小同场”是在农村演出时的产物,而“大同场”则是进入城市以后的产物,这是锡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小同场”大约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二十余年间。辛亥革命后的国民政府有关当局,视滩簧“伤风败俗”“俚俗淫秽”,也多次下令取缔。滩簧艺人被迫走街串巷或向外地流动,大多数艺人流落在乡土僻壤,送艺卖唱,养家糊口。
中期

由于沪宁铁路通车,这为滩簧进入大城市创造了条件。―大同场1914年滩簧艺人袁仁义、孙玉彩、李庭秀、过昭容、周甫艺、王嘉大等先后进入大上海,初期只是走街串巷或进茶馆、酒楼演唱。1916年,袁仁义、李庭秀、邢长发等组班称“无锡滩簧”在年底进入“天外天”游艺场演出,之后又转入“大世界”三楼,另有孙玉彩、王嘉大、周甫艺等组班称“常州滩簧”,于1919年进入小世界(劝业场)等地演出,1921年常州班改为“常州文戏”,无锡班改为“无锡文戏”。同年,常帮艺人周甫艺和锡帮艺人过昭容合议,两帮合作于先施公司游乐场同台演出。从此两帮合流,统一改称为“常锡文戏”。锡剧进入上海和苏、锡、常等大城市后。一方

锡剧
面有了较稳定的演出场所,先后出现了一批较稳定的长年不散的“四季班”,活动于沪宁一线的班社,著名的有:袁(仁义)家班、孙(玉彩)家班、周(甫艺)家班、李(庭秀)家班、刘(荣炳)家班等。另一方面也得以与兄弟剧种接触、交流和竞争,首先在剧目上获得显著发展。先后从“宣卷”和“弹词”引进了《珍珠塔》、《玉蜻蜓》、《双珠凤》、《孟丽君》等;从徽班中吸收了《琵琶记》、《蔡金莲》等;由京剧移植了《贩马记》、《樊梨花》等。在十里洋场商业文化的影响下,为竞尚新奇,招徕观众,从30年代中期开始演出了一大批机关布景、灯光彩台的连台本戏和公案戏:《狸猫换太子》、《封神榜》、《彭公案》。同时也上演取材于现实题材的《山东马永贞》、《杨乃武与小白菜》等一批时装、清装戏。
由此,常锡文戏已进入了大同场戏时期。――新生期抗战爆发后,江南沦陷,大部分班社撤离上海和沪宁铁路沿线城市转向农村,有的被逼解散。一批演员枉遭毒打、关押和迫害。解放后,锡剧终于走上了健康兴旺的道路。1950年,苏南行政公署举办民间艺人讲习班,同时将流落各地的“常锡文戏”统一改称“常锡剧“,并成立了苏南文联、常州、无锡三个实验常锡剧团,挖掘整理传统戏《宝莲灯》、《翠娘盗令》,移植改编了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赤叶河》、《白毛女》、《翻身姐妹》等十个剧目。1953年4月由苏南文联实验常锡剧团和苏南文工团部分人员组建成江苏省锡剧团。此后,常锡剧便简称为“锡剧”。
后期

锡剧
后期,各剧团废除幕表制,建立剧本制,强化导演制,并在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了艺术革新,先后参加了1954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和1957年4月举行的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走上新路》、《水泼大红袍》、《江阴血战记》、《白马告状》等获一、二等奖和剧本奖、演出奖;多名演员如姚澄、王兰英、沈佩华、王彬彬、梅兰珍等获一、二等奖。这些剧目和演员各具特色,艺术风格各异,为剧种赢得了荣誉。除整理改编剧目和戏曲音乐创新外还不断编演现代戏,如《红色种子》、《白丹山》、《红花曲》等。其中《双推磨》、《庵堂认母》、《孟丽君》、《农家宝》、《姑嫂比武》、《三亲家》等被拍摄成电影、电视,这更扩大了锡剧在全国的传播和影响。

锡剧金玉奴_锡剧 -历史


锡剧大约清乾隆、嘉庆至道光年间,锡常乡民用当地的民歌小曲说唱故事以自娱,称为“东乡调”。

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由于语音唱腔略异,又分“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滩簧吸收了江南民间舞蹈“采茶灯”的身段动作,并曾用采茶灯、花鼓戏的方式演出,故又被称作“花鼓滩簧”。

之后,滩簧戏多为二人一档,在农村中活动,所演节目只有一旦、一生(或一丑)两个脚色,称为“对子戏”。

20世纪2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京、簧合班”,即是滩簧班子和京剧演员的合作。

1908年后,滩簧戏进入城市,又发展为多至几十人同场演出的“大同场戏”,开始演出大规模戏。

辛亥革命前后,无锡、常州的滩簧戏正式搬上舞台,并先后进入上海,不久逐渐合班演出,改称“常锡文戏”。

20世纪30年代,又吸收了杭州武林班的大陆板,苏州文书调的“玲玲调”,苏州滩簧和申曲的“迷魂调”与“三角板”,京剧的“高拔子”以及《春调》、《紫竹调》、《九连环》、《绣荷包》等江南民间小调,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


锡剧

1935年,江苏严禁滩簧。伪江苏省第一区党务指导员办事处下令无锡县党部严加取缔“淫剧”。9月27日,无锡第一台、中东、中央、耀记等戏院在报上联合刊登宣言,责难当局对滩簧“既不改良,又阻止改良,是对不起无锡社会的”,同时,各戏院联名向伪省党部、伪省教育厅具呈宣称:“誓死反抗任何不公道的待遇”,要求“派员来无锡调查处理”。10月5日,伪省党部派委员潘国俊前来调查观看,无锡第一台在《人报》、《锡报》上刊登广告,使用“无锡文戏”名称“公演《克宝桥》”。潘委员观后表示“甚为满意”,并称“无锡文戏在艺术上、社教上评价都是极高的”“(滩簧)假使都能这样,是绝无疑异的”,对递送的一份《无锡文戏改进意见书》表示同意。当即成立了“无锡文戏改进委员会”,聘请当时在无锡社桥“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担任戏剧教授的谷剑尘为委员(谷教授为浙江上虞人,二十年代初,即和应云卫等在上海组织成立“戏剧协社”,还和沈雁冰、郑振铎等成立了“民众戏剧社”,影响很大)。“无锡文戏改进委员会”在谷剑尘的主持下,讨论了“无锡文戏实行彻底改革的方案”,发出了“征集各界对无锡文戏批评改进之意见”,作出了“训练滩簧演员的办法”,规划了“定期出版研究专刊”`等等措施,使“无锡滩簧”进入了“文戏时期”,也为锡剧开创了新局面。随后,苏州成立了“苏锡文戏改进会”,上海成立了“常锡文戏改进会”,江阴成立了办事机构。后来,文戏渐衰,锡剧又归纳为“锡帮”(含江阴、苏州、常熟),“常帮”(含宜兴),乃有“常锡剧”之名称。

1952年“常锡文戏”定名为“常锡剧”,

1954 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常锡剧”统称“锡剧”。

锡剧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目前苏、沪、浙、皖共有锡剧团32个左右。

锡剧 锡剧-简绍,锡剧-历史文化

锡剧金玉奴_锡剧 -常用曲调

锡剧是江南水乡民间音乐的特色,柔和抒情,清快悦耳,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结构,这种板腔体式,可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近似朗诵),并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锡剧常用的曲调系统:
1.慢大陆:如《珍珠塔》方卿在花园中,采萍送方卿一锭银后感慨的唱段:“姑母.你枉为方家骨肉亲.不及丫头小采萍...”就是慢大陆的曲调。
2.中极大陆:如《珍珠塔》方卿和姑夫见面的一段唱.双推磨开头何宜度出场唱的‘炮竹声声震天响---满腔怒火高万丈’的八句就是中极大陆调.
3.快板大陆:激动时唱的
4.大陆倒板:出场在幕后唱的.
5.大陆紧拉慢唱:如《珍珠塔》跌雪中“姑母私利太气人,一点没有骨肉情....”
6.大陆流水如《玉蜻蜓》庵堂认母(周东亮、袁菊芬)唱的“数到这尊长眉仙.历历往事在眼前...”
7.新大陆:吃面条里结束用的
8.南方调:结束或者其他地方用的,比较欢乐.
9.反派洪调:反面人物上场唱的如《摘石榴》里“小生名叫那个赵自茂.”
10.三角板:是唱和说的一中.四句中第一和第四为唱,二、三句为道白。
11.慢簧调:如《双推磨》何宜度唱的“豆浆味道”
12.中极簧调:经常用的
13.簧调开篇:如【拔兰花】中“春二三月草回芽”。
14.老簧调:如《珍珠塔》中姑母看相的唱“我把你从头看到脚更下....”如《双推磨》中推磨时用的也是老簧调.后为紫竹调。
15.簧调流水:如《吃面条》里女唱的“...他啊一到外面就糊涂好样不学学坏样...”
16.簧调紧拉慢唱:比较着急和伤痛时唱的。
17.反弓簧调:《梁山泊祝英台》里“十八相送”和《海霞》里的“线儿长”。
18.长三调:如《摘石榴》里刘金秀上场唱的“悟桐落叶正交秋..”
19.媒婆调:媒婆做媒出场时唱的。
20.行路调:如《双推磨》何宜度帮苏小娥挑手时唱的“”
21.说头板如《珍珠塔》中“哭塔”中女腔“一见珠塔痛断肠....”“说头板”开头四句或八句必须转“哭调”再转“簧调”...
22.哭调:如《珍珠塔》“跌雪”中男腔哭调“一见珠塔心惊喜,不由方卿泪滔滔”...转中极簧调“昨日花园错怪你...”
23.迷混玲:如《嫁媳》中“风卷残荷正秋天...”
24.玲玲调:如《双珠凤》中“枝头鸟儿”枝头鸟儿声嘹亮...
25.太平调:如《双推磨》中苏小娥---黄昏敲过一更鼓.房内走出我苏小娥....
26.摇板:剧本戏里用的很少.而在“幕表戏”里用的很多。
还其他的民间小调,如金陵塔,补缸调,银钮丝紫竹调,绣红苞、四季春调,哭七七.道情调;孟姜女、湘江浪;无锡景、山歌调等等.....

锡剧金玉奴_锡剧 -曲调种类


剧的主要曲调为〔簧调〕,后又创造了一些新腔,增加了板式变化,尤其是〔大陆调〕从单一曲调成为变化丰富的腔类。此外,锡剧还吸收了江南的大量民间音乐,改编了〔南方调〕、〔陈调〕、〔新金陵塔调〕、〔柴调〕等。
簧调是江南山歌融合苏州弹词曲调发展而成的,旋律优美流畅,长于抒情。有老簧调、簧调慢板、老旦反弓调等十多种板式。
大陆调是锡剧第二主要唱腔,源于武林班的“大锣板”(也称“大陆板”),开始仅上下两句,后仿簧调曲式结构,创造了“清板”。
南方调原为“南方歌剧”的主要唱腔。30年代至40年代,上海一度出现多种类型的“南方歌剧”,主要在游乐场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与演员密切合作,对锡剧音乐风格进行统一加工,并分清主次,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多种板式唱腔,如“簧调”腔类新创了新簧调、芥菜花调、簧调流水板、反宫簧调等;“大陆调”新创了紧拉慢唱、大陆流水板、二八板、垛板、慢三眼板、新大陆调、弦上调(大陆反宫调)等板式,使它从单一的曲调发展为仅次于“簧调”的另一腔类;“玲玲调”除新创男腔外,也发展了流水板、自由板等板式。此外又吸收江南的民间音乐,改编了〔南方调〕、〔陈调〕、〔新金陵塔调〕、〔柴调〕、〔洪发调〕、〔乱鸡啼〕等曲调。
舞台表演

1.表演
锡剧在发展到古装戏为主后,主要参照京剧的表演程式和艺术手段。部分剧团还聘请京剧和昆剧演员进行辅导,学习京、昆的舞蹈身段、形体动作,向载歌载舞、唱做念打方向发展,但一般仍以“唱”为重点。
2.舞台美术方面
常锡文戏时期均仿效京剧,采用“守旧”和一桌两椅。建国后,除部分传统剧目外,多参照话剧的舞美设计,古装戏化装兼用越剧小头面和京剧大头面。在采用幕表制时期,有一批常用套语,形成表现各种人物和事物的“赋子”,约四十余篇。

锡剧金玉奴_锡剧 -特点

22、哭调:如《珍珠塔》“跌雪”中男腔哭调“一见珠塔心惊喜,不由方卿泪滔滔”...转中极簧调“昨日花园错怪你...”
23、迷混玲:如《嫁媳》中“风卷残荷正秋天...”
24、玲玲调:如《双珠凤》中“枝头鸟儿”枝头鸟儿声嘹亮...
25、太平调:如《双推磨》中苏小娥---黄昏敲过一更鼓.房内走出我苏小娥....
锡剧

锡剧是一个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情趣和特色的戏曲剧种,它的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结构,常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

锡剧金玉奴_锡剧 -传统剧目



锡剧传统剧目约计有277个,如:《卖馄饨》、《卖桃子》、《卖汤团》、《卖花带》、《卖草囤》、《卖水饺》、《卖排骨》、《摘毛桃》、《摘菜心》、《摘石榴》、《借汗巾》、《借披风》、《借黄糠》、《盘陀

山烧香》、《牙痕记》、《烧骨记》、《咬舌记》、《灰阑记》、《蓝衫记》、《金环记》、《鲫鱼记》、《红鞋记》、《吕布与貂蝉》、《宝莲灯》、《红鬃烈马》、《武松杀嫂》、《薛刚闹花灯》、《金玉奴》、《斩经堂》、《昭君出塞》、《陈杏元和番》(《二度梅》)、《隋炀帝看琼花》、《梁祝》、《碧玉簪》、《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包公案》、《七侠五义》、《血滴子》、《珍珠塔》、《双珠凤》、《玉蜻蜓》、《白蛇传》、《孟丽君》、《孟姜女》、《何文秀》、《杨乃武与小白菜》、《描金凤》、《啼笑因缘》、《秋海棠》、《枪毙阎瑞生》、《黄慧如与陆根荣》、《苦命的女单帮》、《卜灵望》、《陈阿尖》、《一条黄瓜三扁担》、《显应桥》、《庵堂认母》、《庵堂相会》、《双推磨》、《君臣游苑》、《红花曲》、《海岛女民兵》……[6-8]

锡剧金玉奴_锡剧 -代表名家


姚澄、王彬彬、梅兰珍、王兰英、汪韵芝、王汉清[9]
倪同芳、杨企雯、吴雅童、薛静珍、小王彬彬
周东亮、袁梦娅、黄静慧、潘华、潘佩琼、张金华

曲调

主要曲调为簧调,包括老簧调、反宫老旦调以及簧调慢板、中急板、开篇、长三腔、哭腔、说头板、滚板、行路快板等板式唱腔。20世纪30年代,又吸收了杭州武林班的大陆板,苏州文书调(由苏滩和评弹衍变出来的一种说唱曲调)的“玲玲调”,苏滩和申曲的“迷魂调”与“三角板”,京剧的“高拨子”以及《春调》、《紫竹调》、《九连环》、《绣荷包》等江南民歌小调,使唱腔更加丰富多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与演员密切合作,对锡剧音乐风格进行统一加工,并分清主次,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多种板式唱腔,如“簧调”腔类新创了新簧调、芥菜花调、簧调流水板、反宫簧调等;“大陆调”新创了紧拉慢唱、大陆流水板、二八板、垛板、慢三眼板、新大陆调、弦上调(大陆反宫调)等板式,使它从单一的曲调发展为仅次于“簧调”的另一腔类;“玲玲调”除新创男腔外,也发展了流水板、自由板等板式。此外又吸收江南的民间音乐,改编了《南方调》、《陈调》、《新金陵塔调》、《柴调》、《洪发调》、〔乱鸡啼》等曲调。改革后的锡剧音乐,面貌一新,曲调柔和、流畅、轻快,具有“江南丝竹”特色。

常用的曲调举例

1、慢大陆:如《珍珠塔》方卿在花园中,采萍送方卿一锭银后感慨的唱段:“姑母.你枉为方家骨肉亲.不及丫头小采萍...”就是慢大陆的曲调。
2、中极大陆:如《珍珠塔》方卿和姑夫见面的一段唱.双推磨开头何宜度出场唱的‘炮竹声声震天响---满腔怒火高万丈’的八句就是中极大陆调。

3、快板大陆:激动时唱的
4、大陆倒板:出场在幕后唱的.
5、大陆紧拉慢唱:如《珍珠塔》跌雪中“”
6.大陆流水如《玉蜻蜓》庵堂认母(周东亮、袁菊芬)唱的“数到这尊长眉仙.历历往事在眼前...”
7、新大陆:吃面条里结束用的

8、南方调:结束或者其他地方用的,比较欢乐.
9、反派洪调:反面人物上场唱的如《摘石榴》里“小生名叫那个赵自茂.”
10.三角板---是唱和说的一中.四句中第一和第四为唱,二.三句为道白。

11、慢簧调:如《双推磨》何宜度唱的“豆浆味道”
12、中极簧调:经常用的
13、簧调开篇:如【拔兰花】中“春二三月草回芽”.

14、老簧调:如《珍珠塔》中姑母看相的唱“我把你从头看到脚更下....”如《双推磨》中推磨时用的也是老簧调.后为紫竹调.
15、簧调流水:如《吃面条》里女唱的“...他啊一到外面就糊涂好样不学学坏样...”
16、簧调紧拉慢唱:比较着急和伤痛时唱的.
17、反弓簧调:《梁山泊祝英台》里“十八相送”和《海霞》里的“线儿长”

18、长三调:如《摘石榴》里刘金秀上场唱的“悟桐落叶正交秋..”
19、媒婆调:媒婆做媒出场时唱的
20、行路调:如《双推磨》何宜度帮苏小娥挑手时唱的“”
21、说头板如《珍珠塔》中“哭塔”中女腔“一见珠塔痛断肠....”“说头板”开头四句或八句必须转“哭调”再转“簧调”...

还有其他的民间小调如,金陵塔,补缸调,银钮丝紫竹调,绣红苞四季春调,哭七七.道情调;孟姜女.湘江浪;无锡景.山歌调等等.....

伴奏乐器

以正、副二胡为主,琵琶、三弦、扬琴为辅,箫、笛等管乐器也开始伴奏唱腔。

唱腔

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版式变化体结构,常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主要曲调为簧调,曲调柔和、流畅、轻快。

乐器

以正、副二胡为主,琵琶、三弦、扬琴为辅,箫、笛、中胡、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也有参与。

锡剧金玉奴_锡剧 -角色行当


锡剧

锡剧的角色行当虽有分工,但较粗略,分为几个发展阶段:
对子戏阶段,男角称"上手"(或称"左口"),女角称"下手"(或称"右口")。

小同场时期,角色增多,角色行当已由对子戏的"三小"发展为小生、老生、滑稽(丑)、老旦、花旦五行。

大同场时,进一步分行,小生有"风雅"、"文武"之分,老生有"家庭老生"、"文武老生"、"奸雄老生"之分,滑稽有"潮流滑稽"(演唱时事新闻)、"呆派滑稽"(又称"冷面",以阴噱见长)之分,老旦有"家庭老旦"、"彩旦"之分,花旦有"青衣悲旦"、"文武花旦"、"闺阁花旦"、"风骚花旦"、"小旦"(又称"丫头旦")之分。

各行根据不同角色,又分成各种小行:

小生:分风雅小生、文武小生、反派小生(亦称"滑稽"小生)。

风雅小生扮演各类青年书生,重唱工,如《珍珠塔》的方卿等。

文武小生扮演各类青年武将,文能唱、武能打,如《五虎平西》的狄青等。

反派小生扮演各类纨绔子弟,唱腔多为大段〔中急板〕,如《何文秀》的张堂等。

老生:分家庭老生、文武老生、奸雄老生。

家庭老生扮演员外、官员一类角色,重唱工,如《珍珠塔》的陈培德等。

文武老生扮演各类将帅,亦要能唱能打,如《换刀杀妻》的李广等。

奸雄老生扮演各类阴险奸诈的官员,唱念都用虎音,如《五虎平西》的庞吉等。

滑稽:分潮流滑稽、呆派滑稽(亦称"冷面滑稽")。

潮流滑稽扮演各类诙谐风趣人物,善于演唱当时当地新闻,如《盘陀山烧香》的单宝林等。

呆派滑稽扮演各类呆傻、憨厚人物,善以"阴噱"取胜,如《双珠凤》的来富等。

老旦:分家庭老旦、彩旦。

家庭老旦扮演各类心地善良的老年妇女,重唱工,如《珍珠塔》的方杨氏等。

彩旦扮演正直泼辣或虚情假意的中老年妇女,表演上能唱能做,动作灵活,如《何文秀》的杨妈妈等。


锡剧花旦,分青衣悲旦、文武花旦、闺阁花旦、风骚花旦、小旦。

青衣悲旦扮演各类端庄稳重的贤妻良母,重唱工,如《铡美案》的秦香莲等。

文武花旦扮演各类青年女将帅,要文能唱、武能打,如《三请樊梨花》的樊梨花等。

闺阁花旦扮演各类官家千金或名门闺秀,唱段较为细腻、文静,如《西厢记》的崔莺莺等。

风骚花旦扮演各类风流妇女,唱做都较为放荡,如《天雨花》的辛含春等。

小旦扮演各类美丽窃窕的少女或聪明伶俐的丫环,唱做都较为活泼,如《玲珑女》的李翠英等。

锡剧多数班社演员较少,行当一般不齐,演员分工不专。

锡剧金玉奴_锡剧 -传统剧目及名家


锡剧锡剧传统剧目约计有277个,如:《卖馄饨》、《卖桃子》、《卖汤团》、《卖花带》、《卖草囤》、《摘毛桃》、《摘菜心》、《摘石榴》、《借汗巾》、《借披风》、《借黄糠》、《盘陀山烧香》、《牙痕记》、《烧骨记》、《咬舌记》、《灰阑记》、《蓝衫记》、《金环记》、《鲫鱼记》、《红鞋记》、《吕布与貂蝉》、《宝莲灯》、《红鬃烈马》、《武松杀嫂》、《薛刚闹花灯》、《金玉奴》、《斩经堂》、《昭君出塞》、《陈杏元和番》(《二度梅》)、《隋炀帝看琼花》、《梁祝》、《碧玉簪》、《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包公案》、《七侠五义》、《血滴子》、《珍珠塔》、《双珠凤》、《玉蜻蜓》、《白蛇传》、《孟丽君》、《孟姜女》、《何文秀》、《杨乃武与小白菜》、《描金凤》、《啼笑因缘》、《秋海棠》、《枪毙阎瑞生》、《黄慧如与陆根荣》、《苦命的女单帮》、《卜灵望》、《陈阿尖》、《一条黄瓜三扁担》、《显应桥》、《庵堂认母》、《庵堂相会》、《双推磨》、《君臣游苑》、《红花曲》、《海岛女民兵》等。

较有影响的剧目为经过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双推磨》、《庵堂相会》、《珍珠塔》、《双珠凤》、《孟丽君》,创作的现代戏《红花曲》以及从越剧移植的《庵堂认母》均先后摄制成影片。

此外,尚有《拔兰花》、《红楼梦》和现代戏《走上新路》、《红色的种子》等。

著名演员有姚澄、王彬彬、梅兰珍、王兰英、汪韵芝、王汉清、杨企雯、吴雅童、薛静珍、小王彬彬、周东亮、袁梦娅、黄静慧、潘华、潘佩琼、张金华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40103/28914.html

更多阅读

纳西族历史文化概略 纳西族的文化

纳西族历史文化概略杨杰宏一、纳西族人口与分布根据1999年的人口普查,纳西族现今人口为30.88万人,居住在云南有29.55万人,占云南总人口的0.7%,丽江市有23万人,其中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有12万人,古城区有8万人,宁蒗有2万人,永胜有9000多人,华坪

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方案初步完成标签:保护规划太原2010-09-11 18:51 星期六规划方案保护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不再因无序开发建设而遭受新的破坏,围绕太原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实施多层次、多类型、多途径的保护,使

关于开发岐伯山历史文化资源 广州岐伯男士养生馆

摘转 关于开发岐伯山历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新密——“中国岐黄文化发祥圣地”的研究报告新密是黄帝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深厚的黄帝文化资源中,包含着中华药神岐伯和岐黄文化的历史信息。据历史典籍、民间传说和新

声明:《锡剧 锡剧-简绍,锡剧-历史文化》为网友氧气萌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