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区 西峰区-基本概况,西峰区-行政区划

西峰区隶属于甘肃省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泾河上游,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原腹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07°27′42″―107°52′48″,北纬35°25′55″―35°51′11″,东邻西安、咸阳,西连平凉,南通天水、宝鸡,北接银川。长约47.7公里,东西宽约34.8公里,总面积996.35平方公里,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峰区现辖5个镇、2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共25个社区、117个行政村、1050个自然村。总人口32.52万人,有汉族、回族、满族、藏族、壮族、朝鲜族等十二民族。西峰区所在的董志塬面是天然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素有“陇东粮仓”、“陇上明珠”之称。

西峰_西峰区 -基本概况

在中国西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西峰。西峰区地处甘肃省东部,座落在世界黄土层积淀最深厚的董志塬腹地,是陕甘宁金三角区的一块充满生机的热土和战略要冲,是中东部地区联结西北地区的纽带。再辖了7乡2镇,2个街道办事处,117个行政村,总人口32.52万人,有汉、回、满、藏、壮、朝鲜等十二民族,是庆阳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西峰区

西峰属于半干旱大陆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作为先周始祖,黄河农耕文化和中国传统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它奠定了周代几百年的历史源头,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和传统农业的先河,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最早见证。

西峰素有“陇东粮仓”的美称,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阜民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副产品种类齐全,品质上乘,在农业资源、特色产品生产、加工、出口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西峰商贸繁荣,城乡经济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独具黄土高原风情,一年一年的香包民俗文化节、金秋果品节、商品贸易会,既有深邃的文化底蕴,又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受到各界客商的一致青睐。

西峰石油资源丰富,沙石、粘土、矿泉水等优质矿种分布广泛,开发价值极高。

西峰_西峰区 -行政区划

西峰区辖3个街道、2个镇、5个乡:北街街道、南街街道、西街街道、肖金镇、董志镇、后官寨乡、彭原乡、温泉乡、什社乡、显胜乡。


西峰区

1985年以原庆阳县部分地区设市。因西峰镇而得名。

1985年,撤销庆阳县西峰镇,设立西峰市(县级),以原庆阳县的西峰镇和温泉、什社、后宫寨、显胜、肖金、陈户、董志、彭原等8乡为西峰市行政区域。

2002年6月2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55号)撤销庆阳地区和县级西峰市,设立地级庆阳市。庆阳市设立西峰区,以原县级西峰市的行政区域为西峰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九龙南路。

2000年,西峰市辖2个街道、1个镇、8个乡:南街街道、北街街道、肖金镇、后官寨乡、温泉乡、什社乡、董志乡、显胜乡、陈户乡、寨子乡、彭原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31766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北街街道31875南街街道41153肖金镇40299寨子乡12887后官寨乡30768彭原乡36778董志乡37627陈户乡14362什社乡24785温泉乡31038显胜乡16097

西峰_西峰区 -自然资源

西峰是黄河文明哺育的历史古城。自古便以物产丰富、土地肥沃而著称,曾以“陇东粮仓”而闻名遐迩。华夏始祖轩辕皇帝曾带领臣民在此耕作。五千年前,先民们在这里开始制陶、种植和畜禽饲养,中华农耕始祖―公刘与后稷之业教民稼穑于此,这里成为周祖的发祥地。明时始有西峰之称,因其地处长安西北,且居高原之上而得名。古丝绸之路穿境而过,故有“控振萧关,襟带秦岭”之称,史载为商贾云集,兵家之争之要冲。时至嘉靖年间,这里的食盐、皮毛、棉花、粮油、山货、药材等交易达到鼎盛时期。


西峰区

西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粮食作物以冬小麦为主,并盛产玉米、高梁、谷子、糜子、洋芋和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油菜、胡麻、药材、蔬菜、瓜类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中,黄花菜驰名中外,杏仁、白瓜籽、什社小米誉满全国。苹果栽植处于最佳纬度区,产量高,质量好,年产可达27200吨,以色泽艳,糖份高,耐贮藏而誉满全国。全市水能天然蕴藏量8820千瓦,地下水较丰富,水质良好。蒲河、巴家咀等地石英砂资源丰富,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还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西峰旅游资源丰富。这里已发掘多次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遗址。位于西峰西南茹河与蒲河交汇处的北石窟寺,为甘肃四大石窟之一。坐落在肖金街头的宋代金城寺砖塔,结构独特,造形雄伟。西峰城南九公里处的小崆峒山,与平凉崆峒山遥遥相对。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一块悲翠”的南小河沟,草木葱芜,风景秀丽。坐落在西峰市北大街的庆阳地区博物馆,藏有复制的黄河古象及民间剪纸、刺绣、皮影等艺术精品。

西峰_西峰区 -地理位置

西峰区地处甘肃东部,泾河上游,位于董志塬腹地。北靠庆城县,南接宁县,西和镇原县毗邻,东与合水县相望。是庆阳市党政机关所在地和全市政治、商贸流通、文化、交通中心。


西峰区

本区系黄土高原沟壑区,海拔1421米,地势由东北向西向倾斜。地形南北呈一扇状,长约47。7公里,东西宽约34。8公里。以市属董志、彭原两乡为中心地带的董志塬,塬面较为完整,地势平坦广阔,是全省最大的黄土高原区。

本市属半干旱大陆气候,具有季内及黄土高原气候的双重特点,冬.夫多风干燥,夏秋雨水较多,暴雨多集中在7、8月份。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西南风。1998年日照总时数2510。0小时;年降水量521。7毫米;年平均气温10。1C,年无霜期148天。

西峰_西峰区 -交通通讯


西峰区

西峰区是庆阳市的交通枢纽,以公路运输为主,干支纵横,四通八达。班国可直达西安.咸阳、宝鸡、铜川、延安、银川、固原、兰州、天水、平凉等三省十多个大、中、小城市。

邮电通讯全区现有邮政局7个,电信局(所)2个,农村投递路线1090单程公里,邮总长度111公里。电报电路总线9路。长话电路数1985路。全年电信业务总量完成3557.65万元,电信业务总收入2928.52万元,年末全市拥有电话装机总量27120门,新增电话用户6640户;邮政业务总量(不变价)完成625.77万元,总收入达到884.85万元。

西峰_西峰区 -城市建设

城市建成区面积11.8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总长度75.24公里,供水管道总长98公里,日供水能力达到5万吨,排水管道总长40.39公里。安装路灯1690基,新增公共交通车132辆,出租车600辆。城市道路清扫保洁面积70万平方米,垃圾日处理能力197吨。城区绿化总面积132.0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1.9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17.4%。
全区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是,开通“十一条路”、开拓“三条大街”、开辟“三处广场”、建设“六个小区”、扩建“四大市场”、亮化“六条街道”,新建“十五座公厕”,透绿“二十个单位”。

西峰_西峰区 -科技教育

1995年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称号,并先后三次通过复查验收。目前,全区建成科技示范乡5个,示范


西峰区村38个,示范户2799户,示范点138个。发展农研会等科技服务组织65个,市属学(协)会12个,民营科技企业13户。2002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4542人,高级技术人员45人,组织实施各类科研课题19项,共取得科研成果12项。

辖区共有各类学校177所。其中高等学校1所,普通中专5所,成人中专2所,职业中专2所,普通中学25所,聋哑学校1所,小学125所,幼儿园16所。普通中学中,民办私立中学3所。截止2002年底,共有教职工6224人,在校学生98020人,比上年增长8.4%,初等教育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分别为100%。全年被大专以上学校录取新生1403人,比上年增加458人,增长48.47%,录取率75.96%,比上年提高20.6个百分点。

西峰_西峰区 -民俗文化

民间刺绣


民间刺绣

西峰的香包刺绣是岐黄中医药文化、周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结合的产物,是色与彩、布与线、形与神兼蓄齐备的艺术。它起源于夏商奴隶制时代,经过漫长的封建时代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带着原始的气息,合着时代的脉搏,从远古走来。

西峰的香包刺绣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域特色: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精细纤丽;既有浓烈娇艳,又有清纯素雅;既有大写意,又有纯工笔。其构图简洁明快,寓意传统吉祥;色彩浓烈艳丽,过度跨越色谱;绣面厚实凝重,形态稚拙传神;工艺细密精整,针脚平齐如画;针法丰富多变,品种千姿百态。是继湘绣、苏绣、川绣之后的又一绣种,已形成陇绣风格。

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

庆阳民间剪纸,天真浑厚,古拙质朴,极其鲜明的体现了中华先民对生命崇拜的原始图腾文化,从气质、感性中流露出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基因,被誉为“田园诗”、“抒情民歌”。过去,民间在逢年过节、婚嫁寿庆时都要剪出一些花鸟,人物等图案,贴在窗子上,俗叫窗花,以示喜庆。现代剪纸更体现了神奇的美学特色,丰厚的民俗内涵,伴随新时代而绽放异彩。庆阳剪纸的特点,造型粗放厚重,线条分明,粗中有细,细中有粗,块面与线条、虚与实、阴与阳相结合,将粗犷、奔放、夸张、古朴、细腻、工稳结合一体,构象独特。全区从事剪纸艺术的作者有150余人,其中西峰的田秀茂、马秀珍、金香莲、吉彩琴、杜秀梅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他们从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文化层次展现着自已的艺术才华,使庆阳剪纸丰富多彩、异工同曲,成为一绝。

陇东唢呐


陇东唢呐

西峰地处董志原腹地,董志原周围沟壑纵横,沟、原、梁、峁独居。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对稳定的文化空间,孕育滋生了内涵独特的陇东唢呐这一乡土民族民间艺术。其独特的曲牌音乐体系、庞大的演奏群体、广泛的民俗应用、浓郁的地方风格、悠扬悦耳的众多曲牌,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一个独特乐种,以西峰为中心,分布在周边庆城县、环县、合水县、宁县、正宁县及镇原县部分乡镇。

陇东唢呐在明代就有流传,有四百年的发展历史,从清代开始逐步成熟至民国达到兴盛。建国初又有了新的生机;“文革”期间却被当作“四旧”扫除,逐渐沉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文化部门开始修撰集成,进行挖掘抢救,陇东唢呐重新得到复苏;八十年代初至今为振兴变革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改变了过去口传心授的传承方法,实现了乐器规范化,演奏曲目统一化的目标,改变了过去“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状况,乐手们可以随意搭班,相互交流,提高了演奏技艺,以全新的姿态活跃在陇原大地。1999年西峰区唢呐演奏的新创曲目《披红挂花》在第九届全国“群星奖”甘肃参评节目选拔赛中获三等奖;2002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庆阳演出,特意邀请100人的什社唢呐队伍参加,2005年第四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开幕式上,西峰区组织了什社80人的唢呐方队进行了表演。

陇东唢呐,经过百年的演变,它的主要作用是活跃和满足了穷乡僻壤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表现为每逢娶媳嫁女、丧葬祭奠、乡村庙会、节庆典礼、新居乔迁、贺寿、给婴儿过满月等民间活动为其助兴,表现民间民俗活动的广泛性。陇东地区红白事中的“接请客”、“送大客”、“娶新人”、“迎花”、“拜堂”、“闯帐”、“请灵”、“出门告”、“家祭”、“朝奠”、“请先生”、“请客”、“跑报”、“乐祭”、“游食”等繁杂的礼仪活动中总是乐手在前,鼓乐先起,具有领先特征。西峰陇东唢呐融民间文学、民间器乐、民间礼仪习俗、风土人情于一体,具有稀有珍贵的价值。

陇东唢呐经历史融铸,形成了众多的优秀曲牌,主要有《壮元游街》、《地里兔》、《秋季生》、《终难山》、《刮地风》、《大摆队》、《鸭子拌嘴》、《十里亭》、《放风筝》、《孟姜女》、《哭颜回》、《雁落沙滩》、《苦龙哭海》等不下百种,欢快处让人不禁喜笑颜开,悲伤处使人难免珠泪滚滚。新中国成立后,唢呐艺人们又吸收改造了民歌,优秀的革命歌曲如《军民大生产》、《拥军花鼓》等曲调,更加丰富了其艺术表现力。

从1983年至今,在市、区政府的倡导下,在专业音乐工作者努力下,先后编辑出版发表了《陇东唢呐曲精选》、《陇东红白事民俗礼仪调查报告》、《陇东唢呐初探》等专著和论文。建立了什社乡唢呐基地,特聘梁平正等专业教师对民间艺人进行了有组织的培训,目前已形成了上百人的骨干队伍,并辐射到周边地区。

西峰_西峰区 -旅游景观

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

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西峰区西南25公里处,蒲河茹水交汇处东岸的覆钟山下。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明、清数代增修扩建,形成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窟群面积7500平方米,窟院面积5000多平方米,现存窟龛296个,石雕造像2126身,碑刻题记150余方。文物大多保存完整,内容丰富,是世界石窟艺术的珍品,被誉为“甘肃四大佛教石窟”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旅游价值。北石窟寺背山面水,自然风景典雅秀丽。春天姹紫嫣红,鸟语花香;夏日泉水叮咚,凉风习习;秋季霜叶烂漫,硕果累累;冬至瑞雪纷飞,幽静而壮观,人文景观独特。近几年来,在文管所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北石窟寺及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发展。旅游市场逐渐形成,北石窟寺文物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逐渐形成协调统一的良好局面。

南小河沟风景旅游区


南小河沟风景旅游区

南小河沟风景旅游区位于西峰区西13公里,为泾河支流蒲河左岸的一条支沟,属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的一个综合治理示范点。它北倚青山,南拥松树林,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可以见百鸟,视游鱼。南小河沟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林种复杂,景观多样,以南小河沟为中心,拥有近三千亩的各类林地以春花、秋叶吸引游客;上游有花果山水库水面140亩,中游修成垂钓鱼池11个19亩,下游有“陇东第一坝”。独特的自然环境,旺盛新鲜的水源和良好的植被,使南小河沟成为黄土高原区域较为典型的天然旅游避暑胜地和一块区内罕见的水上乐园,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一块翡翠”。置身南小河沟之中,感受青山碧水,微波荡漾,绿树环绕,游鱼泛飞,轻舟穿梭,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仿佛置身江南水乡。

东湖公园


东湖公园

东湖公园是庆阳市目前唯一的一处大型综合型游乐场所。位于西峰区九龙路北段繁华地段,占地约170亩,总投资860多万元,内有峰、湖、亭、桥观赏景点和水、陆、空等游乐设施;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广大游客和市民理想的游览、休憩场所。东湖公园始建于1988年,1992年初具规模,1993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至今已接待游人200余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园以来,各种设施及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二十亩水面碧波荡漾,游船穿梭其中,曲桥、云桥横贯水上;亭廊依山傍水,陆上景观有叠石、假山;喷泉、水榭长廊、“流香亭”、“掬月亭”等雕塑十多处;游乐项目有碰碰车、弹跳床、游泳池、旱冰场、飞机、火车、音乐茶座、喷泉、游戏厅、戏曲厅、蒙古包等游乐项目三十余项;园内餐饮、食品、风味小吃和摄影摊位遍布其中,花卉品种齐全,名目繁多,是游人尽情娱乐和花卉爱好者赏心悦目的理想之地。

陇东民俗博物馆

陇东民俗博物馆地处西峰南郊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风景旅游区,是庆阳唯一的一个专门搜集、整理、挖掘、陈列陇东民俗文物的机构。展览馆建设突出了当地传统的地坑院式民居风格,由十八孔窑洞组成,建设面积3600平方米。

庆阳是周祖文化的发祥地,民间工艺品做工精美、花样繁多,尤其皮影、剪纸、刺绣、陇东道情堪称“四绝”。民俗展览馆以弘扬和发展陇东民俗文化与古农耕文化为土线,设有刺绣、剪纸、皮影、木偶、泥塑、手工艺品、农耕用具等七个展室,陈列民俗文物3200多件。这些质朴、古拙的民间艺术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保留着上古时代原始的文化形态,反映出陇东地区深厚的历史民俗文化底蕴。

董志塬


董志塬

董志塬是由于地板裂变挤压垄起和黄土移动堆积而形成的,距今已有二百万年历史。西周时,处西周与西戎的结合部,是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叉地带。《民国丛书・左文襄公在西北》载“董志塬在马莲河两岸,纵一百五十里,横二百八十里,扼陕甘两省关键”。董志塬是甘肃省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区,塬面宽广,一望无际,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八百里秦川,比不上董志塬边,形象地表述了董志塬的广袤无垠。《后汉书》中有“慨然有董正天下之志”的记载,表明董志之地名始于汉代。“董志”一词,有董正天下之意,内涵一种精神,代表一种力量,可反映董志塬人民的志气和愿望,犹如今之命名,总是寄寓一种期望一样。以董志为董志塬命名,独具一格,是恰如其原的。今之董志塬,东起马莲河西岸,西到蒲河东岸,南至长庆桥,北过驿马以北的桐川乡,直接野狐沟。南北最长处110公里,东西最宽处50公里,面积达910平方公里,是庆阳十二个大原面积的4/5,乃陇东第一太原。塬面共有21个乡镇,35万多人,乃陇东粮仓的中心区,真不愧为“有董正天下之志”也。

新兴园

新兴示范园(简称新兴园),位于西巴公路沿线,后官寨乡沟畎村,距西峰城区10公里,总占地面积2000亩。园区地理位置独特,四面环沟、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环境优美,水、电、路、通讯畅通,设施齐备,自然绿化面积达到60%以上。

新兴园是西峰区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的集休闲度假、风情旅游、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大型自然生态园区,计划投资1亿元,利用5至10年时间完成。建成窑洞宾馆、别墅、喷泉、游泳池、垂钓中心、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网球场、射击场、桑拿洗浴、会务接待多功能健身、植物园、森林公园、围猎场、动物园等项目。

目前,已完成投资500万元,建成窑洞宾馆20孔、别墅8幢、喷泉2处,游泳池、垂钓中心先后开业,其他项目已破土动工,增加就业244人,成为我区的又一大旅游景点。

西峰_西峰区 -节庆活动

窑洞民居


窑洞民居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西峰黄土同整个黄土高原一样,是在地质年代的第四纪早更新世晚期形成的风成土状堆积物,距今已120万年。黄土层厚度一般为50至100米,最厚处可达200米。因黄土层深厚,土质密实,极适宜于挖洞建窑,数百年至千年不易倒塌。千百年来,窑洞一直是西峰人民的重要居所。窑洞类型很多,但按大类分基本上有三种:

一是明庄窑洞。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齐,然后修庄挖窑洞,有一庄三窑和五窑的,也有五窑以上的。在董志原上,还有利用胡同修庄的,由于崖势不高,不得不挖进几米再挖窑洞,往往形成三面高,一面低,这种庄子被称为半明半暗庄。

二是下沉式地坑院窑洞。这种窑洞都在平塬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5至8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道或斜洞子,直通塬面,作为人行道。这种窑洞实际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明显。

三是箍窑。箍窑一般是用土坯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卷窑顶而成。窑顶上填土成双面坡形,远看象房,近看是窑。许多人还在箍窑上面撒了瓦,以保护窑顶不被雨淋,使箍窑的寿命更长。近年又出现了砖面箍窑,比泥土箍窑更坚固耐用。

窑洞按用途细分还有很多。如为了防盗,在正面窑上面再打个小窑,名曰高窑;在窑内一侧再打个能藏东西的小窑名叫拐窑;若因窑小,在盘炕的地方再掘一小窑叫炕窑;为了躲避战乱,在庄附近另挖一长道深洞,叫地窨子。住家院落中的窑洞因用途不同,名称也有所不同,有客屋窑、厨窑、畜圈窑、柴草窑、粮窑、井窑、磨窑、车窑等等。

窑洞是农民生活的摇篮。它对黄土高原人民的繁衍生息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窑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国建筑工艺的伟大创举,是人类居住史的“活化石”。西峰因其所在的地理环境成为庆阳窑洞民居文化的代表。

荷花舞


荷花舞

西峰区是周先祖公刘开创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地。周代的遗俗和农耕文化是孕育出民间荷花舞文化的历史人文环境,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享誉世界舞台、载入《20世纪中国民族舞蹈经典》的“荷花舞”就源于这里,庆阳也因此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荷花舞之乡”。

“荷花舞”原名“云朵子”、“地游子”,又称“地飘儿”、“云影子”、“地云子”等,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叫“跑花灯”、“莲花灯”、“荷花舞”。源于周族的赛社祭祀活动,在巫文化的影响下变成一种“乞雨”的巫神活动。西峰区内庙宇较多,道教文化盛行,每逢庙会或春节时,社火队都排演“云朵子”。它是民间社火中长期保留的娱神节目。

荷花舞集曲艺、音乐、纸扎、民间美术于一体,从“云朵子”、“云影子”、“莲花灯”等民俗观念酝酿成的这种民间舞蹈,不仅仅是西峰区域历史――中国农耕文化源头地的历史遗存,也是中国农业文明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产物。它的特征是道具别致,由云盘、云朵、油灯、莲花构成的舞具,民俗意味性极强,反映了周代农耕活动的文化内容。云盘象征甘霖,云朵象征四海太平,油灯象征五谷丰登,莲花象征祥和润泽。由此构成的意念来自周代祭祀中的赛社活动,象征远古农耕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存的企盼,期冀风调雨顺,太平盛世的民间观念。

荷花舞的队形有龙摆尾、燕穿梭、十字套的队形变化,它的艺术价值是壮观中寓柔雅,轻捷中有平稳,所以又称“地飘儿”、“地游子”,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表现了农耕民族对主宰降雨的龙的崇拜,以燕子的穿梭寓意生机和甘霖普降及剪子股的十字花套队形表示太平,表达华夏民族文化的心态和灵魂的舞蹈创造,是地方传统文化对远古龙、凤文化的传承,是中国古文化对地方民俗的渗透。

荷花舞的发源、演变传承经历了一个漫长历史。在群众中产生了艺术感染和心理共鸣,同时影响扩展到周边的宁县、庆城县、正宁县等地,方圆几百里。它的着装古雅,色彩大红大绿,足刹黄土地,云朵齐裸骨,一扭一摇一弯的舞步,油灯忽悠不熄不灭的功夫,舞姿把功夫用在以腰带动云盘、荷花的转动上,披纱轻飘,甩袖悠然的轻盈舞姿,如同水上荷花摇曳,这种独树一帜的民间特色舞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荷花舞定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到此采风,将“云朵子”改编定名为“荷花舞”,在波兰演出获金奖。从此荷花舞登上了艺术舞台。成为中国舞蹈艺术保留节目之一。与此同时,西峰区寨子乡社火队依“云朵子”设计出新的构型道具,增添了新的内容进行社火演出。90年代庆阳师范学校荷花舞作为校园文化的典型进行设计排练。本世纪初,“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连续三届排演成500人阵容的大型舞蹈,受到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喝采。

荷花舞起源于周先祖公刘开创中国农耕文化的董志原上,建国后被中国舞蹈界推上世界舞坛。但它的原汁原味的艺术风格依然保留在西峰区的社火中,并被改编成500人参与演出的大型舞蹈。荷花舞的源起,对周文化在民间的遗传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华夏农耕文化滋生的温文、典雅、优美的艺术形象更具有探索价值。在现代的艺术园地里,轻捷、飘逸、热烈的舞姿和气氛更是群众文化活动保留的舞蹈艺术。

徒手秧歌


徒手秧歌

秧歌,也叫秧歌舞,即在锣鼓伴奏下既歌又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它起源于北方,是产生于农田里的一种歌舞。因劳动强度大,需长时间弓背弯腰,为了消除疲劳、疏松筋骨,休息时人们就在田地里扭起来。为防止踩坏秧苗,就见空插脚,于是出现了“扭秧歌”的交叉步子。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秧歌最活跃的时期。每遇节庆活动,人们都要扭秧歌,大大丰富了秧歌的内容,出现了秧歌剧、秧歌小演唱等。3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批很有艺术价值的秧歌文艺作品。

庆阳的秧歌有两种,一种叫秧歌舞,一种叫秧歌剧。秧歌舞只舞不歌,俗称“扭秧歌”,始终突出一个“扭”字。在原地表演的,也有在行进中表演的。原地表演要变换各种队形,聚散分合,动静有序,看起来使人眼花缭乱,妙趣横生。秧歌舞表演人数,可多可少,有男有女,双排偶数。人物化装多式多样,有工人、农民、军人、学生,还有老汉、丑婆、大头娃娃等;徒手秧歌是庆阳秧歌的一大特点。演员赤手空拳,不拿八哥道具,这种表演形式难度较大。也有拿手帕、扇子、烟斗、花朵、镰刀、斧头的。腰中多束红绿彩带,扭动时如花海翻浪,异常耀眼。秧歌剧与秧歌舞不同,它也以“扭”为主要表演特征,但它是载歌载舞,而且有故事情节,只不过是剧情线条比较单一罢了。当年陇东解放区流行的《夫妻识字》、《兄妹开荒》就是这一艺术形式的代表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秧歌这种文艺表演形式广泛流传。人们用秧歌歌唱翻身解放后的喜悦心情,歌唱人民领袖和社会主义新事物。每年春节、国庆和其他重要节庆活动,都有秧歌队出现,秧歌队成为街道文艺活动的主流和亮点。2002年,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期间,阳的秧歌更是盛况空前,使国内外宾客大开眼界,特别是徒手秧歌,使来宾大饱眼福。他们说:“像这样数万人的秧歌队伍,在国内真是少见。”

西峰_西峰区 -地方特产

黄花菜


黄花菜

黄花菜又名金针菜,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食用部分为含苞未放的花蕾,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保健蔬菜。

西峰区 西峰区-基本概况,西峰区-行政区划

西峰区有栽植黄花菜的传统,而独特的地域和自然条件,使这里生产的黄花菜色泽亮黄、肉厚味醇、营养更为丰富,品种具全国同类产品之首,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远销欧美,东南亚和港奥台地区,具有较大的市场开发潜力。目前全区栽植的品种有马兰黄花和线黄花,其中以叶宽、根系发达、花蕾长、肉质厚的马兰黄花为主栽品种,约占总面积的80%以上。黄花菜主要分布在彭原、显胜、陈户、什社等乡,其中以彭原乡栽培面积为最大。多年来农户只习惯于在庄前屋后、田边地埂零星栽植,面积小,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上世纪80年代,黄花菜繁殖、丰产栽培和系列加工被列入科研课题,1984年西峰的黄花菜被外贸部誉为"蓓蕾牌"西北特级金针菜,并颁发了出口产品荣誉证书,到了九十年代,农业部门开始引导农户从事产业开发和规模经营。2002年,庆阳市将黄花菜规模发展作为特色产业之一,积极争取"国家特产经济开发中心"立项,为全市产业开发提供项目上的支撑和政策上的保障。2004年庆阳市黄花菜产业化百万亩工程全面启动,加快了全区黄花菜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开发。据统计,2004年全区黄花菜留存面积达到3万亩,年产干菜量约4000吨,产值2800万元,亩均收入933元。全区围绕8个乡镇,48个重点村,建成300亩栽植片12处,500亩栽植片3处及西长公路千亩片带1处。已建成的庆阳华兴土特产有限公司和华蕾农科贸有限公司黄花菜加工企业,年加工量3000吨左右,实现了工厂化生产,使产品的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基地全面推广黄花菜无公害生产技术,制定了严格的生产操作技术规程,认证黄花菜绿色A级产品1300吨,建成彭原乡邵寺绿色黄花菜中心示范区1处,示范面积2400亩。

黄花菜作为西峰区特色农产品之一,经过几年的开发,已成为全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经济作物,并表现出了具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陇东粮仓


陇东粮仓

以广袤无垠的董志塬为中心,12条大塬汇成了苍茫雄浑的黄土地,是黄土高原保存最完整的一块原面,这里沉积的黄土层,深达150多米,堪称世界之最。特别适于农耕。而位于董志塬腹地的西峰区,属内陆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是适合农作物生长的一块宝地。很早以前就有"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边"的俗语。加之,苍茫逶迤的子午岭森林,雄踞庆阳市的东北部,又是一座天然的水库。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早在夏、商时代,周祖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40103/29076.html

更多阅读

五通桥区 五通桥区-基本概况,五通桥区-自然地理

五通桥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距乐山城区20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03°39′-103°56′,北纬29°17′-29°31′。总面积474平方千米。总人口32万人(2004年)。区人民政府驻竹根镇,邮编:614800。代码:511112。区号:0833。拼音:WutongqiaoQu。丘陵地区3

洞头县 洞头县-基本概况,洞头县-地名由来

洞头区是浙江省温州市的市辖区,是温州市四大主城区之一,古称中界,地处浙南沿海,瓯江口外,由168个岛屿和259座岛礁组成。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20°59′45″-121°15′58″,北纬27°41′19″-28°01′10″之间。洞头区总面积2777.3平方公里,其中海

平谷区 平谷区-地区简介,平谷区-基本概况

平谷区地处北京、天津、河北三个省市的交界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平谷区位于北京和天津两大中心城市之间,北京的东北部,天津的西北部,属北京市辖区。西距北京市区70公里,东距天津市区90公里,是连接两大城市的纽带。之间有京平蓟高速

西峰区 西峰区-基本概况,西峰区-行政区划

西峰区隶属于甘肃省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泾河上游,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原腹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07°27′42″―107°52′48″,北纬35°25′55″―35°51′11″,东邻西安、咸阳,西连平凉,南通天水、宝鸡,北接银川。长约47.7公里,东西宽约34

声明:《西峰区 西峰区-基本概况,西峰区-行政区划》为网友半岛荼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