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地级)市区解放前的旧称。特产有风筝、年画等,驰名海内外。潍县自古为东莱首邑,北海名城,文风昌盛,科甲蝉联。清代,山东共出了六名状元,光绪年间,就有两名状元出在潍县。明清乃至民国时期,潍县经济繁荣,乾隆年间曾有“南苏州,北潍县”的说法,曾任职潍县的郑板桥更是留有“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的诗句,成为当时潍县社会民生的绝佳写照。
潍_潍县 -潍县掠影
潍县,今山东省 潍坊市(地级)市区解放前的旧称。特产有风筝、年画等,驰名海内外。潍县自古为东莱首邑,北海名城,文风昌盛,科甲蝉联。清代,山东共出了六名状元,光绪年间,就有两名状元出在潍县。明清乃至民国时期,潍县经济繁荣,乾隆年间曾有“南苏州,北潍县”的说法,曾任职潍县的郑板桥更是留有“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的诗句,成为当时潍县社会民生的绝佳写照。
潍_潍县 -潍县历史
潍县大集
潍县古城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当年,秦始皇修筑的驰道,穿越潍坊城区,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从此,这里成为京东古道的重要枢纽,商贾聚会,物资集散,堪称胶东咽喉、工商重镇、军事要冲,城池的规模也由此出现。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形成的正式国道,起源于春秋时代的诸侯争霸战争。当时的战争主要以车战为主。因此,为方便战车通行,各国都十分注意修筑道路。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巩固统一局面,加强统治地位,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下令修筑驰道。其中,京东道就经过潍坊地区。
交通的方便使潍坊的地位大大上升,成为当时驰道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具体到潍县古城所在的地方,尽管当时还没有建立城池,但已经是车水马龙、各种货物堆积如山的著名集市了。到汉代,潍县古城形成了土城。
奠定潍县古城重要地位的,还有一处著名的地方,就是潍水古渡口。潍水古渡口遗址在潍坊市东圩渠村东端,而东圩渠位于寒亭区朱里镇的潍河岸畔。早在2000多年前,秦国弛道在潍河上就有一处重要渡口,历经两晋,到了隋朝,潍河改道东移,渡口也随之迁移,并且历史性地选择了在东圩渠安家落户,从此千余年如一日的车水马龙,迎来送往,十分繁荣。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于下密县置潍州,取界内潍水为名(潍水,即今潍河),潍州之名始于此。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州为郡,以郡统县,改下密县为北海县,属北海郡。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以北海、营丘、下密三县复置潍州,治所在北海县。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废潍州,省营丘、下密入北海,属青州。
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以青州北海县建为北海军,置昌邑县隶之。干德三年(公元965年)又废北海军,升北海县为潍州,又增昌乐县,潍州辖北海、昌邑、昌乐三县,北海为其治所。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在州之上设“路”,潍州属京东路。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京东路分为东、西两路,潍州属京东东路。
金于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攻占潍州,仿宋旧制,仍置潍州,属金京东东路。潍州辖北海、昌邑、昌乐三县和固堤镇,州治所仍在北海。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京东东路改称山东东路,潍州属之。
元太宗六年(公元1234年)后,潍州为元领地,北海仍为潍州治所。潍州元初领北海、昌邑、昌乐三县及司候司。宪宗三年(1253年)省司候司入北海。至元三年(1266年)省昌乐县入北海。领二县:北海、昌邑,州治所不变,设在北海,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
明朝时洪武十年(1377年)撤潍州,改称潍县,属莱州府。
清时属登莱青胶道莱州府平度州。
民国1913年属胶东道。1925年属莱胶道。1928年废道制,直隶于省。1929年至1931年将清末潍县的16个区划为10个区,今潍城区为第一、二、三区大部和第十区一部。1938年潍县属山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8年4月潍县城解放,于潍城、坊子及二者之间的毗连地区设立潍坊特别市,直隶于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局时驻益都县)。同年7月昌潍专区成立,潍县属之。1949年6月3日潍坊特别市改名潍坊市,直辖于山东省。1950年5月撤销潍坊市,并入潍县。同年11月恢复原潍坊市,属昌潍专区。1958年12月撤销潍县,并入潍坊市,隶属不变。1961年10月复置潍县。1967年昌潍专区改为昌潍地区,1981年5月改为潍坊地区,潍坊市与潍县均属之。1983年8月撤销潍坊地区,设置地级潍坊市;同时撤销潍县(此潍县改为寒亭区),并入地级潍坊市。
潍_潍县 -老潍县--潍坊的风筝文化及历史
风筝,古名“纸鸢”,又名“鹞子”,是普及于山东各地的一种玩具,尤以潍坊为盛。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鸢”,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开始兴盛,走向民间却是在明代。到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相传有位姓陈的哑巴艺人扎得风筝新颖好看,放得又高又稳,远近闻名。这时,清明节前后竞放风筝也成了当地的踏春风俗。据《潍县志稿》载:“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板桥横亘,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凌空纸鸢,高入云端。”“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维妙维肖,奇巧百出,”曾做过七年潍县县令的大诗人兼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这样的诗来怀念潍县:“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把潍县的风筝特点和放风筝的风俗描写的淋漓尽致。“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步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草新来春燕多”,这是潍县诗人郭麟对他家乡清明寒食放风筝的真实描写。到近代,潍县成了国内外闻名的风筝产地和市场,有首《竹枝词》是这样描写当时风筝市场的盛况的:“风筝市在东城墙,购选游人来去忙,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风筝飘洋过海,被带到美国、日本当作艺术珍品馆藏起来。新中国建立后,潍坊风筝作为潍坊市的象征,更加受到当地人民的珍爱和重视。从1984年起,潍坊市连续成功地举办了国际风筝节;1988年,潍坊市被国内外风筝界选为“世界风筝都”。潍坊风筝走向了世界,真正达到了它的鼎盛期。自1984年至今潍坊已成功举办30届潍坊国际风筝会。 个性是艺术成功的标志。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潍坊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风筝的故乡--山东潍坊“老潍县”。
潍_潍县 -潍县名人
明长城设计者,巡抚刘应节。
刘应节
(1517~1591),宇子和,明中期大臣,潍县(今寒亭区)刘家庄子村人。1543年(嘉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任户部广东司主事。1576年(万历四年)回到家乡。回乡后,他出资修建了“麓台书院”,并亲自讲学。他不仅为官清正,善于作战,而且也富有文才。他一生写了很多文章,其中《蓟门奏议》、《沿边军筹》、《白川文集》等颇有水平。1591年历历十九年)去世。吊唁者络绎不绝,万历皇帝遣使凭吊,并追赠他为太子少保。
周亮工
明末清初潍县县令---周亮工(1612~1672)明末清初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字元亮,又有陶庵、减斋、缄斋、适园、栎园等别号,学者称栎园先生、栎下先生。江西省金溪县合市乡人,原籍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崇祯十三年进士,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入清后历仕盐法道、兵备道、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等,一生饱经宦海沉浮,曾两次下狱,被劾论死,后遇赦免。生平博极群书,爱好绘画篆刻,工诗文,着有《赖古堂集》、《读画录》......着述颇丰。周亮工在吴桥兵变、孔有德叛变的情况下,守卫潍县---直到明朝灭亡。其着述,受到当代文豪鲁迅的特别推崇。
郑燮
郑燮
(1693.11.22―1765.1.22),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
县县令,书画史。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借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
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着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享年七十三岁。
陈官俊
(?―1849年)字伟堂。男,汉族。清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潍县城里人。
陈生于殷实之家,考取进士后,点庶吉士,又授编修。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大考二等,升右春坊右赞善、左赞善。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入直上书房。1818年(嘉庆二十三年)大考二等,迁司经局洗马,升翰林院侍讲。以后累迁提督山西学政、侍读、右春坊右庶子、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礼部左、右侍郎、工部尚书。1839年(道光十九年),因受弹劾,经吏议革职。清宣宗?宁看到部议奏章后,念其旧情谊,授意枢臣宽宥。革职不到一年,即起用为通政使司通政使,以后又累擢户部侍郎、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尚书。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其母夏氏90岁寿辰,清宣宗御书“耆臣寿母”匾额与“福、寿”字,并赏赐珍绮寿礼,以示殊荣。不久,擢官俊为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并恩准官俊在紫禁城骑马。
陈官俊在上书房授读时,?宁在上书房读书,登基后,复使皇长子奕纬从官俊读书,官俊认真教授。故宣宗对官俊礼遇特厚。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官俊逝于位上。朝廷恩礼有加,悼惜良深,晋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
郭梦龄
(1795―1854年)字文与,又字小房,号砚农。男,汉族。清道光癸未进士。潍县城里人。
郭梦龄出身于仕宦家庭。1825年(道光五年)任直隶龙门县知县。龙门县内有土豪5人,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人称“五虎”。梦龄到任后,将其就地伏法,以平民愤。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湖北农民起义军克崇阳、通城,攻通山、蒲圻。时梦龄任湖北武黄同知,随从总督裕泰去蒲圻增援,收复崇阳、通城,俘首领锺人杰解京,因“功”受道光帝两次召见,赏戴花翎。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升任四川顺庆知府。该处为川北难治之地,梦龄到任后,励精图治,修补朱凤书院,振兴文教事业,深得人心。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调任甘肃兰州道按察使。该地少数民族起事,拘捕多人,总督林则徐命其复审,梦龄认为他们罪有可原,多数释放。林则徐疑其审判失误,查阅供词后,对他极为称许。
1851年(咸丰元年)升任山西布政使,次年任山西巡抚。1853年(咸丰三年)回任布政使。八月,太平军攻占垣曲、绛县、曲沃,平阳告急。当时巡抚哈芬统兵驻泽州府,臬司郭用宾驻潞安,省城守军不多。梦龄以平阳为省城保障,急请巡抚派兵至平阳迎击,以阻太平军逼近省城,同时报请朝廷派大军增援。哈芬闻垣曲失守,拔营北去,声称去韩侯岭防堵,并令省城守军前往。梦龄上书朝廷,守兵无多,势难外调。上书不久,哈芬被撤职,命梦龄暂任巡抚。他自责前在布政使任内,黎城、潞城失守,请求处分,部批降级留用,后又自行检举,部批革职回乡。
1854年(咸丰四年)病卒。1856年(咸丰六年)山西百姓公举入祀名宦祠。
陈介祺
(1813-1884)字寿卿,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