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学院 宜春学院-学校简介,宜春学院-历史沿革

宜春学院(Yichun University)始建于1958年,初名宜春大学,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综合性本科国有公办普通高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坐落于江西省宜春市区。2000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宜春师专、医专、农专和宜春市职工大学合并组建为宜春学院。面向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就业,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到2013年学校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20000余人,拥有本部校区、北校区、西校区、继续教育校区、高安校区5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50余万平方米。设有19个教学院、6个校级研究所,拥有文、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育、艺术10大学科门类,有60余个本科专业。

宜春学院_宜春学院 -学校简介

宜春学院 宜春学院-学校简介,宜春学院-历史沿革

宜春学院 校本部大门

宜春学院是2000年合并组建的一所多科性本科院校,是一所有着长期办学历史,又有着崭新发展历程的省属高等院校,是拥有800多万人口的赣西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大学。

学校所在地―――宜春市位于江西省中西部,是国家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江西省双拥模范城、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

宜春学院_宜春学院 -历史沿革

宜春师专
宜春学院 历史沿革宜春师专的前身是宜春大学。1958年4月,中共宜春地委、行署为了集中力量办好本地区高等学校,决定将原南昌专区师专、医专、体专、萍乡师专、宜春县办大学、丰城县办大学合并成立宜春大学。经省委批准,宜春大学于1958年6月10日正式成立。宜春大学成立时是一所以师范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设有中文、数理、生化、医学、体育五个专业。1962年3月,全省高等学校调整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在专区一级保留六所师范专科学校,原来以大学称呼的改为师专。宜春大学据此撤消机械系,改名为宜春师专。1962年6月,九江大学撤消,并入宜春师专。1964年4月,经国务院文教办公室批准,撤消宜春师专。同年9月,宜春师专宣告撤消。1977年10月,经省委批准,在宜春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办起了江西师范学院宜春分院。1978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宜春师范专科学校重新建立。1986年6月20日,师专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

宜春医专


宜春医专的前身是南昌专区医学专科学校,1958年9月25日成立。1958年12月,南昌专署迁宜春,改名为宜春专署,南昌专区医学专科学校亦改称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校址设在清江县樟树镇的天主堂。1959年6月10日,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宜春大学。设立医学科。1960年2月,经上级批准,中共宜春地委、行署决定,撤消宜春大学医学科,成立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并从樟树迁往宜春,设在宜春中山西路滩下。1962年3月,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共宜春地委决定,撤消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7月,江西省卫生厅决定,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的学生并入九江医专,10月,撤并工作全部完成,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宣告停办。1978年5月29日,江西省委决定,建立江西医学院宜春分院。1984年8月27日,经省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将江西医学院宜春分院改为江西省宜春医学专科学校。9月14日正式挂牌。1986年6月20日,医专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
宜春农专・宜春农专的前身是宜春农学院,1959年6月创办。1960年6月,宜春地委、行署将宜春农学院由樟树迁往宜春县西郊岐山下新校址。1962年5月,宜春农学院停办,更名为宜春专区农业干部学校。1968年4月,宜春专区农业干部学校与中共宜春地委党校合并,成立宜春地区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并由原校址迁往宜春卫校办学。1975年4月,宜春地委又决定在原宜春农学院旧址组建宜春地区“五七”干校。
1979年4月,“五七”干校撤消复办宜春农业干部学校。1984年8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宜春农业干部学校的基础上,筹建宜春农业专科学校。1985年2月,宜春农业专科学校正式挂牌成立。1986年6月20日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

宜春大学

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创办于1979年,1981年9月4日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1982年8月19日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

宜春学院_宜春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宜春学院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宜春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宜春学院软件服务外包学院、宜春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宜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宜春学院医学院、宜春学院美容医学院、宜春学院体育学院、宜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宜春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宜春学院师范教育学院、宜春学院高安校区。

专业建设

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学校专业涵盖文、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育、艺术等10大学科门类,有60余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本科类

经济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法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学:学前教育、体育教育、运动训练

文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法语、翻译、广告学

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应用化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工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土木工程、制药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

农学:农学、园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园林

医学:临床医学、麻醉学、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

管理学:工程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

艺术学:音乐学、舞蹈学、表演、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美术学、书法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专科类

生化与药品:中药制药技术、药物分析技术

土建:园林工程技术

制造: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

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

财经:会计、市场开发与营销、物流管理

医药卫生:护理、医疗美容技术

旅游:酒店管理

文化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

艺术设计传媒: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法律:法律文秘

师资力量

截止2011年11月,学校有在职教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博士、硕士占50%以上。学校先后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江元生教授等100多位高级专家担任兼职、客座、名誉教授。

截止2012年3月19日,学校有江西省模范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7人。

教学建设

办学成果

2004年-2013年,学校参加科技文化活动的学生达4万余人次,其中,共有240人次获国家级奖励,542人次获省级奖励。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学生获奖情况年年有进步。2004年获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05年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06年获全国二等奖1项、全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2006年7月,学校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获特等奖,并获全国5个优秀组织奖中唯一以学校名字命名的优秀组织奖。

招生就业

学校面向全国多个省(市、区)招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结构日趋合理,生源质量逐步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江西省同类院校前列,先后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对外交流

2006年10月,首批88名留学生入校就读,结束了宜春没有留学生教育的历史;学校被评为“全国留学生管理先进单位”。2006年3月、10月,国际美容联盟协会主席拼托先生先后两次专程来校视察,签订系列合作协议,并将亚洲美容培训中心设在学校。

宜春学院_宜春学院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0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0多篇,生物医药、美容医学、两系杂交水稻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乌索酸标准样品”通过国家审定并成为江西第一个国家标准样品。

科研设施

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学校有6个校级研究所,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重点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学术资源

学校学报

《宜春学院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刊物、“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宜春学院学报》于2006年获评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其“国家基金课题研究”栏目于2008年获评江西省新闻出版局与江西省教育厅“优秀栏目”称号。

馆藏资源

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宜春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30余万册,电子图书近100万册,并购有“中国学术期刊CNKI”、“超星图书”、“维普”、“EBSCOhost”等数据库。馆藏有《四库全书》(7万9千余卷)、《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永乐大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医统正脉全书》、《坎贝尔骨科手术大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大英百科全书》(93年英文版)等,并初步建立了宜春地方文献库。已基本形成了以重点学科文献建设为中心,兼顾理、工、农、医、文、史、法律、经济、外语、艺术、体育等多学科文献并存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学术交流

2006年11月上旬,学校先后承办国际抗衰老中胚层疗法培训班和首次海峡两岸医学美学学术论坛。

宜春学院_宜春学院 -机构设置

党务机构

行政楼

1、党政办公室(高教研究所挂靠)2、纪委(监察室、审计处)3、组织部(离退休人员管理处)4、党委宣传部5、党委统战部
6、学工部(学工处与团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行政机构1、人事处(工会)2、教务处3、科研处(学科建设处)4、招生就业处(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5、财务处
6、总务处(基建处、资产与设备管理处)7、保卫处(人武部)8、国际合作交流处(国际教育学院)
教学机构1、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赣西民俗文化研究所挂靠)2、政法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3、经济与管理学院4、外国语学院
5、音乐舞蹈学院6、美术与设计学院7、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8、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9、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配微化学研究所挂靠)10、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组织培养与遗传工程研究所挂靠)11、医学院12、美容医学院(医学美容研究所挂靠)13、体育学院14、继续教育学院15、职业技术学院16、师范教育学院(师范教育教学部)17、高安校区

宜春学院_宜春学院 -校园文化


学校标识

校徽
校徽宜春学院校徽标志的设计有两种基本方向,一是具象类的,二是抽象型的。具象的形式,假物托志,用于表达一种精神与文化的内涵。抽象型的是通过使用抽象的图形或符号,使人产生联想来诠释所要表述的理念。
该校校徽的设计同时运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即把具体的形象融合于抽象的符号之中。具象的组合因素是:雄鹰、太阳、狂飚,它们都结合在字母“Y、C”的组合上。“Y”是数字“1”(狂飚)与“C”的复线形状(鹰的形体)的构成体。
Y、C是汉语拼音YICHUN(宜春)的缩写,用于突出学校的地域性。
C(鹰)的三条复线是重复、渐变构成,以反映该院学科门类多的综合性特点。
狂飚(数字“1”)用了黄至红的过渡色,寓意火红的时代,火红的事业。
主题图案的色彩使用红、黄、蓝三原色,对比效果强烈、鲜艳、夺目,强化了视觉识别性。
校歌由全体师生员工征集作词,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原

宜春学院校徽
院长尹经民作曲。
宜春学院校歌
男:千万双翅膀从明月山奋起
迎着新世纪朝阳
女:千万片征帆在秀江竞发
遨游知识的海洋
齐:啊~该们的大学意气昂扬
谱写青春青春乐章
啊厚德、尚能博学、笃行

铸造美好人生希望
啊厚德、尚能博学、笃行
铸造美好人生希望
男: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
探索科学的殿堂
女:伴随着校园飞扬的旋律
追求绚丽的理想
齐:啊~该们的大学桃李绽放
播洒文明文明馨香
啊厚德、尚能博学、笃行
拥抱无限人生辉煌
啊厚德、尚能博学、笃行
拥抱无限人生辉煌
校训厚德、尚能、博学、笃行
精神
忠诚大爱求是创新
社团组织

截止至2013年3月份的统计资料显示,全校共有学生社团151个,其中35个接受校团委指导、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管理,121个挂靠各院交团总支指导、院学生社团联合分会管理。经过不断的发展,学院涌现出一批优秀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合唱团、思想政治教育协会、礼仪队、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创业者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歌者协会、吉它协会、书画协会、社会实践协会、医学院科技兴趣协会、政法学院法律援助者协会、政法学院北斗辩论协会、经管学院博雅辩论协会、文传学院话剧团、美设学院蓝羽漫画社、生资学院环保协会、体育学院健美操队和理工学院无线电协会。其中社会实践协会是学院唯一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的学生社团。

宜春学院_宜春学院 -学校领导

宜春学院现任领导院长肖华茵

副院长

龙进党委书记王晓春梅光泉党委副书记王宜安曾晓春纪委书记彭外生李明斌党委组织部长余新卫蒋钰周瑾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50103/29340.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宜春学院 宜春学院-学校简介,宜春学院-历史沿革》为网友長槍陪戰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