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有人做过大量的家庭人员统计,又叫家系调查,凡是家中父母双方有近视者,其子女有近视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家系。父母一方有近视者,子女近视率居中。父母没有近视者,子女发病率最低。近视是中国人群中患病率较高的眼科疾病。在城市的发病率高达30%以上。它给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带来许多不便。因此许多年轻的患有近视的夫妇十分担心自己的近视能否遗传给下一代。; 生理性近视是一种比较轻度的近视,近视程度在300度以下,而且多发生在中小学生中,其近视的程度变化也较小,一般到中年后趋于稳定。
近视遗传_遗传近视 -认定成因
近视1、相似比较法:双亲与孩子的眼球及外观具有相似性,如果孩子与一方的眼球外观相似,而且这一方近视明显,外观也与95%以上的人有明显差异,则此种情况的遗传概率较大。而相反,即便双亲都是近视,孩子也未必具有遗传性。2、对于一些中高度近视患者,因戴眼镜等原因导致眼球严重变形(主要是突出),判断这种情况,往往经过初步治疗,待眼球突出情况基本恢复后再做判断就比较准确。
3、有人认为先天性近视是遗传性近视,但这属另一认识范畴。很小就近视者未必是遗传性近视。另一观点是关于眼球结构的遗传,其观点是有些人的眼球结构容易患近,而另一些人却不易。
4、如果单纯从双亲近视判断孩子近视的遗传性或从基因角度去认定(右图中下图不是凹面镜,是凹透镜),虽然有一定依据,但从治疗方法及目的选择上就显得意义不大,因目前还没有与之相关的治疗方法。
5、从染色体基因角度看“有研究表明我国高度近视眼的发生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即父母双方均为高度近视者,子女100%为高度近视;父母一方为高度近视者,子女50%为高度近视”――尽管这种认识尚待证实,但至少说明孩子近视与双亲的关系密切。此外,还有生活习惯的迁移――因为父亲经常看书,儿子就经常看书,因为父亲是电脑操作员,孩子就经常上网;因为双亲都是知识分子,所以孩子学习也很用功等诸如此类的习惯带有很大的感染性,因而表现为遗传性,但实际上并无遗传性,这也是应当注意的一个方面。
近视遗传_遗传近视 -影响因素
遗传近视1、遗传素质:近视眼有一定遗传倾向,已被公认,对高度近视更是如此。但对一般近视,这一倾向就不很明显。有遗传因素者,患病年龄较早,多在6.00d以上。但也有高度近视眼者,无家族史。高度近视眼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近视眼属多因子遗传病。
2、发育因素:婴儿因眼球较小,故均系远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也逐渐加长,至青春期方发育正常。如发育过度,则形成近视,此种近视称为单纯性近视,多在学龄期开始。一般都低于6.00d。至20岁左右即停止发展。如幼年时进展很快,至15~20岁时进展更速,以后即减慢,这类近视常高于6.00d,可到20d~25d或30d。这种近视称为高度近视或进行性近视或病理性近视。此种近视到晚年可发和退行性变,因此视力可逐渐减退,配镜不能矫正视力。很少在出生时就有近视眼,但有极少数为先天性的。
3、环境因素:从事文字工作或其他近距离工作的人,近视眼比较多,青少年学生中近视眼也比较多,而且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其患病率明显上升。这种现象,说明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与近距离工作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青少年的眼球,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调节能力很强,球壁的伸展性也比较大,阅读、收发室等近距离工作时的调节和集合作用,使肯外肌(主要是内直肌)对眼球施加一定的压力,眼内压也相应升高,随着作业的不断增加,调节和集合的频度和时间也逐渐增加,睫状肌和眼外肌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调节作用的过度发挥可以造成睫状肌痉挛,从而引起一时性的视力减退。但经休息或使用睫状肌糜烂剂后,视力可能改善在完全恢复。因此,有人称这种近视为功能性近视或假性近视。但巩膜组织在眼外肌的长期机械性压迫下,球壁逐渐延伸,眼轴拉长,近视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而且不能再被阿托品等所缓解。特别是青少年时期,不注意视觉卫生,是形成近视眼的直接原因。不注意全身健康更能促使近视眼的发展。
最近有人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观察“环境与遗传因素在近视患病中所起的作用。”其法为对于原视力正常的学生,在两年后的随访中对影响近视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其结果如在遗传因素方面:父母双方均无近视、一方有近视、双方均有近视的子女中,近视新患病率之比为1∶2.6∶3.8;在环境因素方面:课余阅读时间为1~2h∶3h∶4~5h的近视新患病率之比为1∶2.1∶3.2。因此,遗传和环境是影响学生发生近视的两个重要因素。
近视遗传_遗传近视 -原因
遗传近视近视的成因比较复杂,影响因素也很多,主要的因素大致划分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营养体质因素。
1、遗传因素:根据大量的调查资料,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高度近视和遗传有关,中度以下近视则存在较大的分歧。高度近视的遗传类型,多数调查资料的结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此父代与子代可以不同时出现近视。遗传又往往受客观环境,即生活条件的影响使之变异,增加了遗传的复杂性。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是近距离作业和不良的作业环境,这是最古老的学说,虽然至今仍存在一些争议,但是从大量国内外有关调查研究报告看,已公认遗传与环境是近视眼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指出环境条件是决定近视眼形成的客观因素。但是,在近距离阅读或近距离工作的影响下,为什么能产生近视?对此还没有一致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1)调节学说:绝大多数近视是在青少年时代出现,由于青少年眼的调节力特别强,对近距离工作学习有高度适应性,所以看近也不易疲劳。但是睫状肌长时间过度紧张,睫状肌会发生疲劳甚至痉挛而出现调节性近视,不及时消除持续发展则可成为不可逆转的真性近视。或通过其他途径影响到眼球轴的延长。
(2)辐辏学说:近距离工作使用调节时,也需要两眼同时内转的辐辏功能加强,由此可以导致眼肌对眼球加压,而引起眼球轴的延长。
(3)环境适应学说:幼儿时期眼球小,多数呈现远视,随着年龄增长眼球增大达到正视状态。在这一发育过程中近距离阅读过多,眼球为适应这种调节需要而成为近视。这一学说受到许多反对,但是在发育期可塑性很强,对近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已是共识。
其他学说不作介绍,需要再提一下的是诸如照明光线、阅读姿势、对比度、字小模糊、距离太近和阅读时间长等外部因素都能影响以上因素的作用。
3、营养体质学说:从一些资料分析到,微量元素镉、锶和锌等的缺乏和体质的薄弱也可影响到近视的发生,但是这些因素是通过什么途径影响近视则各有说法。
总之,从以上可以看出近视是有许多因素可以引起,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体质因素的相互影响,而非某单一因素而成。
近视大致分为三度。从临床症状上分:病程二年以下,度数200度以下,视力0.5以上,多为假性近视;病程四年以上,度数400度以上,视力0.2以下,多为真性近视;位于二者之间为半真半假性近视。从网友年龄上分析,视力保护不好,会继续加重。可配戴眼镜或做激光手术并要注意用眼卫生。
近视遗传_遗传近视 -十大征兆
首先,除个别情况外,大部分近视眼发生在孩子的青春期前后:男孩14~15岁;女孩13~14岁。所以,在孩子进入初中前后,一定要特别注意他们的视力变化,发现视力下降,要及时就诊处理。
其次,平时要细心观察孩子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发现以下情况,就有可能是近视发生的早期征兆,应当引起警惕。
眯眼:当远处目标看不清时,孩子往往采取眯眼的办法来弥补,因为眯眼时眼睑可以遮挡部分瞳孔,减少弥散光线,减少散光的影响,从而暂时提高和改善视敏度。
眨眼:频繁眨眼在一定程序上可缓解近视,增加视力清晰度。不少人在流泪时,看东西也会更清楚一些。
揉眼:看不清目标时,常用手揉眼睛,以企图更好地看清楚些。
歪头:常发生的是歪头看电视,也是由于在歪头时,可以减少部分弥散光线的干扰和影响,有些孩子甚至会养成歪头的习惯。
皱眉:皱起眉头,企图使双眼都“用力”,以此来改善视力。但实际上这样做由于眼外肌压迫于眼球,反而使近视眼的发展速度加快。
扳眼:少数孩子在看不清远处目标时,常用手在外眼角,用力将眼角皮肤向外扳扯,达到同歪头眯眼一样的效果。
斜眼:部分近视孩子合并发生外斜视,一只眼看前方时,另一只眼偏向外面。所以,发现眼斜时也一定要先查视力。
凑近:常常表现在看电视时往近处凑,尽量靠近电视机,看书写字时。趴得很近、很低。
抱怨:由于视力不稳定,一些孩子会抱怨教室光线太暗,或说因黑板反光看不清,还有不少孩子说晚自习时视力差等。
出错:远处目标不清楚,见了熟人也不打招呼。考试时会抄错题,暗处行动时可被东西绊倒或碰伤,还有的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常须借别人的笔记来抄写等等。
近视遗传_遗传近视 -预防措施
遗传近视近年来,青少年近视眼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同时始发年龄又有下移的势头。青少年近视眼通常是由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使眼的调节与辐辏过度,眼外肌对眼球压力增加,久而久之造成了视远物不清楚、远视力下降。近视眼的好发年龄为7~17岁,10~15岁则是发病年龄的高峰。这是因为青少年眼球的生理特征加上某些外界因素如不良的学习环境、不良的用眼习惯以及身体素质等,很容易引起眼球发育异常,从而导致近视眼。因此预防近视眼必须从小重视。那么,有哪些预防措施呢?
1、近距离用眼的时间不宜过长,每隔45~60分钟要休息10~15分钟。休息时应隔窗远眺或进行户外活动,使眼球调节肌得以充分放松。
2、近距离用眼时的光线要适中。近距离用眼时光线过强或太弱均是造成近视眼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夜晚或光线暗的环境下,照明最好采用40~60W的白炽灯,放在书桌的左上角。这是因为白炽灯的光线比较柔和,显色性能良好,眼球容易适应,防止了光线过强或过暗所带来的用眼疲劳。
3、近距离的用眼姿势要正确。近距离用眼姿势是影响近视眼发生率的另一个因素。近距离用眼时,桌椅高低比例要合适、端坐,书本放在距眼30cm的地方。坐车阅读、躺在床上阅读或伏案歪头阅读等不良的用眼习惯都将增加眼的调节负担和辐辏频率,增加眼外肌对眼球的压力,尤其是中小学生的眼球正处于发育阶段,球壁伸展性比较大,长时间的不良用眼姿势容易引起眼球的发育异常,导致近视眼的形成。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机体素质的好坏与青少年近视眼的发生也有密切关联。比如说,营养不良、患急慢性传染病、体质虚弱、偏食或贪吃甜食的孩子常见有近视眼。
5、长期以来,已有不少调查证实,近视眼的发生有一定家族性,父母亲均为近视,子女患近视的多,父母亲均无近视,子女患近视的少,父母一方有近视,子女患近视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所以儿童近视眼与父母关系十分密切。
由于父母婚姻不当,妊娠期不良而造成儿童眼睛畸形、斜视、屈光不正、弱视等为数不少,有的父母为了孩子眼病的诊治,到处奔走,默默地承受内心的痛苦,无限的代价;也有少数父母,不悔恨自己而对孩子冷酷无情的放弃治疗,更有甚者,以孩子的眼疾来申请再次生育……真为这些无知、愚昧、无情的父母感到痛心、内疚,也更加怜爱那些受害的孩子。在这里要告诫这些父母,要知现在,何必当初!为了造福于子孙后代,优生优育不可抗拒。
因此日常生活中青少年的饮食要荤素搭配合理,不偏食,保证各种营养成分齐全均衡。平日里要加强体育锻炼,如跑步、做广播操、打球、踢毽子等。此外,眼保健操也是预防近视眼、自我保健的好方法,可以在读书写字的间隙做眼保健操,以起到解除眼疲劳的作用。
近视遗传_遗传近视 -生理性近视
测量视力近视是中国人群中患病率较高的眼科疾病。在城市的发病率高达30%以上。它给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带来许多不便。因此许多年轻的患有近视的夫妇十分担心自己的近视能否遗传给下一代。;
生理性近视是一种比较轻度的近视,近视程度在300度以下,而且多发生在中小学生中,其近视的程度变化也较小,一般到中年后趋于稳定。这种近视受环境影响较大。遗传的表现型是通过该人所带有的全部基因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作用下表现出来的,从胎儿、婴儿到成年的过程中,环境始终是造成近视的潜在因素,也就是遗传上的表现型=遗传型;环境。除此以外,如果孕妇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对于胚胎的眼球、巩膜组织的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早产也是近视的一个患病因素。双生子近视患病率高达40%以上,显著高于非双生子的患病率。这是因为双生子在胚胎发育期间营养分配给两个胎儿,从而引起营养不良,直接影响眼球和巩膜组织的发育。双生子早产率占40%,早产儿巩膜发育不完善或提前接受过多的氧气,使婴儿的视网膜发生水肿,造成玻璃体容积增加,眼轴拉长,成为近视的患病因素。此外,婴幼儿时期如果栓在面前的玩具过近,常常是患近视的诱发因素。上学期间不规律的生活或看书、写字的不良姿势、过近距离,也可引起眼球长度的变化,而导致近视眼的发生。尽管在前面讲了高度近视可以遗传,但也不必过分担心,因为降低这种遗传病是完全可能的。首先,孩子应该注意用眼卫生,学习时的照明度要合适,光线不要太强或太弱。看书时,眼睛和书的距离应保持在30厘米左右。少年儿童连续看书写字的时间不宜过长,大约40分钟左右就应休息一会儿。看书写字的姿势应端正,不走路看书或躺着看书。看电视时要注意距离,电视亮度应适中。还要做眼保健操和预防疾病及增加营养,保证睡眠时间等。其次,如果是个年轻的高度近视患者,将来在选择配偶时,可尽量选择没有近视病的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自己身上的有害遗传因素在后代身上表现出来。同时妇女从怀孕起,就要从营养、精神、环境等方面做好胎儿的保健工作。
近视遗传_遗传近视 -调查概况
遗传近视
近视眼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有人做过大量的家庭人员统计,又叫家系调查,凡是家中父母双方有近视者,其子女有近视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家系。父母一方有近视者,子女近视率居中。父母没有近视者,子女发病率最低。另外世界上黄种人近视眼发病率最高,东南亚包括我国在内近视发病率40%以上,白种人中等,而黑人、爱斯基摩人近视眼很少,这说明种属遗传作用。我国专家作过双胞胎调查,双胞胎同时患近视或同时不患近视,即一致率,结果表明双胞胎一致率(近视)高于非双胞胎。而双胞胎中,同卵双胞胎近视一致率又高于异卵双胞胎,这也说明近视眼是遗传性疾病。专家们还通过公式计算出遗传因素在近视眼形成原因中占65%。
反过来,近视眼也并非完全由遗传决定的,父母有近视并非子女全部有近视,有近视遗传因子者,因子不表现或叫不外显,这时近视不发病。有一些先天性近视,而且往往度数较高,所幸只占近视眼的极少数。这类近视有家族史,是遗传决定的。
父母为近视眼,其子女易患近视眼。近视的遗传程度随度数的加深而增加。一般来说,低于-3.00D的近视与遗传关系不大;-3.00D---6.00D的近视与遗传关系密切;高于-6.00D上的近视几乎都与遗传有关。
患者分类
在临床上,我们一般把近视患者分为无遗传性、有遗传性;有遗传的患者又分为:轻微遗传、明显遗传和显著遗传。在疗效上:轻微遗传几乎对疗效无影响,明显遗传者对疗效有影响,但不好界定,预防上得重视一下;显著遗传者,因为很少,在本处治疗人数还不多也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说法。此外,据本人观察有明显遗传的患者很少,有显著遗传的患者非常少,二者加起来可能不超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