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龙(Mandschurosaurus)是鸟脚亚目(Ornithopoda)、鸭嘴龙科的一个属,生活在中生代的白垩纪晚期,其化石发现于中国的黑龙江省,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种恐龙化石。
满洲的衰落_满洲龙 -概述
满洲龙
满洲龙,是鸭嘴龙科的一属恐龙,高4.5米,长约8米,俄国地质学家把它命名为满洲龙,化石是从中国满洲的上白垩纪地层发现的,模式种是阿穆尔满洲龙(M.amurensis,又名黑龙江满洲龙),化石是一副保存较差的不完整骨骼,由俄罗斯科学家于1914年在黑龙江的河岸挖掘出土,它是第一个在中国发现的恐龙,并在圣彼得堡的中央地质勘探博物馆中展示,不过大部份的部件是由石膏构成。
满洲的衰落_满洲龙 -参数
恐龙名称: 满洲龙拉丁文名: mandschurosaurus
恐龙食物:植物
生存年代: 500万-98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
生存地点: 中国
恐龙种类:鸟臀目・鸟脚类・鸭嘴龙科
来 历:中国的第一只恐龙化石──满洲龙
满洲的衰落_满洲龙 -考古发现
1915年至1917年,俄国地质学家连续到中国进行了三年的大规模考察和发掘,采集到一批恐龙化石。他们把采到的化石进行了修理,并配上三分之一的石膏模型,把这些化石装架起来,陈列到彼得堡地质博物馆里。研究认定这是一种鸭嘴龙,高4.5米,长约8米,俄国地质学家把它命名为满洲龙。
在1925年,这只满洲龙就是被苏联古生物学者riabinin所命名的第一只中国恐龙的成员。
1977-1979年之间,黑龙江博物馆人员在同一地点进行挖掘,获得众多恐龙的骨架标本。
1979年,Brett-Surman认为它是疑名,后来的学者则主张它们是有效属。
2004年,杰克・霍纳(JackHorner)将模式种归类为疑名。
满洲的衰落_满洲龙 -生物特征
这些骨骼多数为鸭嘴龙类,也有一些是食肉类恐龙的骨骸牙齿。鸭嘴龙类被监定属于满洲龙,其中两件经修复装架展示在黑龙江省博物馆中。这个产恐龙的岩层,被称为鱼亮子组,是由灰绿色砂岩、紫红色页岩和砾岩组成的。地质学者推测这些骨骼是当时生存在大河具三角洲河道中恐龙族群,伴随着还有一些陆龟背甲的化石。
满洲龙明显是很大型的鸭嘴龙科,最少有米长。正模标本最初曾被认为是糙齿龙,后来在1930年被建立为新属,满洲龙属。满洲龙的有效性曾有一些争议:经年来,曾有三个物种被置放在此属中,包括黑龙江满洲龙、蒙古满洲龙(M.mongoliensis)及老挝满洲龙(M.laosensis)。
嘉荫出土的这些满洲龙化石颜色大多是深褐色或黑色,埋藏在砾岩中,石化程度很高,质地坚硬,黝黑发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含化石的砾石层是含油层位,因此地下的石油长期浸泡化石的缘故。
满洲的衰落_满洲龙 -科学研究
满洲龙
鸭嘴龙是恐龙家族中的晚辈,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是一类以植物为食的素食恐龙。它们那两条巨大的后腿与长长的尾巴构成一个类似于三脚架的装置,足以支撑其笨重的躯体。它们前肢短小,自由地悬在身体上部,可以用来抓取树上的枝叶。它那高昂的头上长着一张偏平的鸭子似的嘴,嘴里长着数百颗小牙齿。这些牙齿呈棱柱形,牙根细长,一层层地镶嵌排列着。这样,当上层牙齿磨蚀殆尽,下层的牙齿就长上来补充。因此鸭嘴龙就有了能够自我修复和更新零件的用于研磨粗纤维性食物的高效器官,这也许正是它们特别适应于白垩纪晚期的生态环境的原因,因为到了白垩纪晚期的时候,地球上柔软的蕨类植物已经衰落,而多粗纤维的、较硬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已经开始成了地球植被中的优势类群。
嘉荫县不仅出土了属于鸭嘴龙的满洲龙化石,还发现了似鸟龙化石和大量的植物化石。对这一生物群落的研究和分析表明,现在如此寒冷的黑龙江畔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气候温暖潮湿、植物茂密繁盛,气候条件与现代的海南岛差不多。
中国出土的第一条被科学命名的恐龙并没有被珍藏在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地质学工作者和古生物学家在那条恐龙的附近又找到了新的恐龙化石地点,发掘出了一批新的满洲龙化石。这些化石现在陈列在黑龙江省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等科普场所里,正在向观众讲述着6500万年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