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晓月,是洛阳八大景的第五景。
晓月_天津晓月 -简介
天津晓月天津晓月洛阳八景之一。天津桥初建于隋大业三年,原是一座浮桥,是洛阳南北交通的要冲。唐时改为石桥,又称洛阳桥。北与皇城南门端门相应,南与定鼎门大街相接,桥上原有四角亭、栏杆、表柱,两端有酒楼、市集,行人车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拂晓,漫步桥上,举首可见一轮弯月垂挂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偶而又传来洪亮悠扬的钟声。清雅幽静的意境使“天津晓月”成为著名景观。可惜自宋以后,战火连绵,建筑物大多被毁,天津桥亦未幸免。民国年间在附近建一碑亭,伫立于洛河中央,其西今又建两座大桥,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凭吊。
晓月_天津晓月 -典故
隋炀帝大业元年,也就是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强行把他父亲的龙椅塞到自己的屁股底下,并迁都洛阳。那时的洛阳,楼阁虽然破旧,榆柳虽然萧疏,却不失帝都的气派,悠悠洛水穿城过,襟怀之内有人烟。为重建洛阳,隋炀帝在汉魏故城以西9公里处重新选址,每月役使200万工匠昼夜施工,短短10个月就建起了洛阳新城。新城南跨洛河,面朝伊阙,西临涧水,巨大的身躯安卧在邙山脚下。为了区别西京长安,洛阳新城故称“东京”,很快又改为“东都”。
设计新城的杨素和宇文恺,在进行设计的时候特别注意洛河点缀城区的作用,认为洛水就像天上的银河,而洛阳就是天帝的居所“紫微宫”,这样,就必须在洛河上再架一座“天津桥”,因为“天津”的原意就是“银河”。
那时的洛水,自东向西穿城而过,河上已经有了大大小小几座桥,隋炀帝来了,要再架一座桥,而且是一座别致的大桥,洛阳人自然是欢迎的,就纷纷前来观看。
只见那大桥是大船一字排开、直达对岸,船与船之间用铁锁链缚连,桥面平整,桥身稳当。桥建成之后,过客穿梭,游客徜徉,好不热闹。
可惜好景不长,过了12年,李密率领瓦岗军攻打洛阳城,天津桥附近是主战场之一。隋将王世充慌忙迎战李密,大战三场,先胜后败,守城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洛水。打了胜仗的李密干脆再下狠手,最后一把火烧了天津桥。当夜月色月蒙胧,冤魂飘逸,天津桥上的月亮,第一次看到了王朝角逐所带来的惨烈景象。
这座用大船连成的浮桥,全长500米,是我国最早的大型浮桥,为使形体高大的楼船能顺利通过,桥体还可以自由开合,这在我国古代建桥史上是个了不起的创举。桥北端,正好与皇城的端门相对应;桥南端,与长达5公里的定鼎门大街(当时定鼎门在安乐窝之南)相连,南北通衢,一桥相牵,好不气派。
隋朝命短,不到40年便玩儿完了。大唐盛世,自然要为天津桥“再塑金身”。这次重修,没再采用浮桥的形式,而是在原址上建起了石基桥,称天津桥,又称洛阳桥。桥长三百步,宽二十多步,桥上有四角亭、栏杆、表柱,两端有酒楼,从早到晚,人来车往,熙熙攘攘,至凌晨,晓月当空,成为一景。
晓月_天津晓月 -相临景点
白马寺龙门石窟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广化寺青要山白园汉魏故城杜康仙庄北齐平等寺造像碑藏梅寺抱犊寨程颢程颐墓范仲淹墓都城博物馆杜甫墓二里头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