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乐曲《夜莺》是希腊作曲家雅尼作的;杨诚俊悲剧电影《破舱》的主题音乐。歌曲来源于安徒生创作的童话,在这个童话中,一只不起眼的夜莺的歌声让中国皇帝为之落泪,然而失去了自由的夜莺不能自由的歌唱,于是悄悄地离开了。当皇帝重病的时候,夜莺回来为皇帝歌唱。(西方文学里的"夜莺"意象,是悲伤的象征,相当于中国文学里的杜鹃。李商隐有诗云:"望帝春心托杜鹃"。--注)
夜莺_夜莺 -内容简介
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的故事:夜莺美丽的歌声打动了国王,它成为国王的宠儿。但不久之后,一只能发出曼妙乐声且外表华丽的人造小鸟获得了更多赞美,于是,夜莺飞
夜莺走了。然而,当国王的生命面临死神的威胁时,人造小鸟却唱不出一个音符,还是真正的夜莺用婉转的歌声驱走了死亡的阴霾。
夜莺_夜莺 -作品赏析
中国描写
虽然在“l8世纪时,欧洲对中国的崇拜达到了异乎寻常的高度”,但进入l9世纪后,随着经济交往中利益冲突日渐升级,加之文化语言的差异阻碍了交流的深入,西方对中国这个遥远而强大的“他者”摆出众益明显的轻视姿态,相应地,在文学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被丑化的中国形象。尽管一些浪漫主义者仍然把中国化为理想的圣地,但这种误读实以西方的标准界定中国,并非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在这样的潮流中, 《夜莺》的中国想象便显现出别具一格的特性,那就是鲜明的平等性。
主要角色间的关系是平等性的重要表现。平凡的小鸟与高贵的国王,不论从生物学的维度还是从社会学的维度,安徒生都把自身的象征物置于表面弱势的地位,这至少说明,他宁愿对陌生的异域采取仰视的姿态,也无意从傲慢与偏见出发对其作出强制性的规定,这种低姿态使为角色提供了平等对话的可能。所以在童话中,时时可以看到夜莺与皇帝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尽管他们的生命行走在截然不同的轨道,正如中西文化间的天壤之别,即使他们也曾彼此错过,但庙堂之上的皇帝仍可以被夜莺的歌声感动至落泪,以树林为家的小鸟亦珍视皇冠一如珍视皇帝的眼泪。这似乎暗示,即使安徒生对中国所知甚少,即使明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他仍然相信,植根于心灵深处的高贵情感是相近互通的。
黄金这种贵重金属,作为中国通行的货币,往往是财富与荣耀的象征,完全吻合19世纪之前的西方人对中国的集体想象。因而黄金、黄金制品、甚至黄金的光泽,一向是西方文学与文化界定中国的常用套话。套话具有语义单一、稳定的特点,它是对异国形象的固定表述,释放出关于异国的“基本信息”,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反复使用”。对此类套话,安徒生显然非常熟悉。比如,他曾经为一位朋友的女儿克里斯汀制作过一本画册,其中有一张以中国为主题的拼图,安徒生为它题写了一首小诗:“中国人吃的是玫瑰糖浆,棕嘴用的是绫罗绸缎,半座房子镀得金光闪闪。”在这里,玫瑰糖浆、绫罗绸缎、金光闪闪,都是富足奢华的标志,这组词单一的语义完成了对中国这个繁华盛世的重言式书写。可是在《夜莺》中,安徒生并没有完全沿用这种固定的书写模式,尽管在能指层面他仍然用黄金装点中国宫廷,但是住所指层面却赋予了它财富与荣耀之外的相反含义。
上述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或许说明,安徒生的中国想象本身是微妙而复杂的。对这个既难目睹也甚少耳闻的国家,他并未如许多18世纪的作家那样武断丑化或刻意美化。尽管他熟悉文学中关于中国的各种套话,但他没有把中国当作各种模式化要素简单叠加拼凑的集合;另一方面,尽管拥有惊人的想象力,他也未对这个古老、神秘的东方古国进行天真行空的书写。他的中国想象似乎力求在客观模式与主观幻想间寻求平衡,既沿用固定表达,又在一定范围内赋予其新的意义。因此,《夜莺》里的中国形象,使呈现为一个多义的混合体。那里是民主、文明、充满温情的,但并非与冷漠专制、甚至愚蠢绝缘;那里充满了一派华丽繁荣的生机,但繁华风光又极可能掩盖着华而不实的空虚。所有这些想象与非想象性的因素被巧妙地熔于一炉,构成了童话中清晰而错综的中国形象。
生态思想
《夜莺》开篇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如画的御花园:“它完全用精致的瓷砖砌成,从御花园里可以看到世上最珍奇的花儿。那些最名贵的花上都系有银铃,好使走过的人一听到铃声就不得不注意到这些花儿。这花园是那么的大,如果―个人不停地往前走,他就会遇见一个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有很高的树,还有一些很深的湖。这树林一直伸展到蔚蓝色的深沉的海边。这树林里住着一只夜莺。它唱得非常好听。”在这里,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人类中心主义初现瑞倪。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如画美学创造出了如画环境,此如画环境是对自然的格式化,是海德格尔式的人对自然的“座驾式”统治的具体体现。自然不仅成了依据人的观念改造的客体,而且成了人消费的客体,是以自然美的名义对自然权利的剥夺。人们把那些最名贵的花移栽到皇宫,并系上银铃,好使走过的人一听到铃声就不得不注意到这些花儿。
在几经周折找到夜莺后,夜莺得到的待遇却是“只有白天出去两次夜间出去一次散步的自由,每次有12个仆人跟着。他们在它腿卜系了一根丝线,而且老是牵得很紧。所以像这类的出游并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夜莺象征的大自然不过是因为能讨得皇帝的欢愉而显得有价值。在机械夜莺出现后,真夜莺在没有人注意的情况下,飞回了绿色的树林。随后它遇到了所有朝臣的咒骂:说它是个忘恩负义的东西。可见人类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来衡量自然界的生物。
安徒生是社会与人性的洞察者,是为人类社会忽略忘却“自然”这一倾向担忧的思想者。他的《夜莺》寥寥六千余字,是作者所经历的现实生活和关于中国幻想相结合的产物。他立足于大自然,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用童话的形式构建了生态侵理和生态美学的桥梁。安徒生童话的根本精神传递了一种“自然人”而非“社会人”的情感,体现出了一种“审美”而非“实利”的注意力。
夜莺_夜莺 -作者简介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是一个将民间传说、道德说教和幽默诙谐与他自己的非凡想象力结合起来的丹麦作家,他创作的童话故事不仅对儿童而且对成年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他出生在Odense城的贫民窟。他的父亲是一名鞋匠,但受过良好的教育。
1837年印刷的第三卷童话故事包括了《美人鱼》(The Little Mermaid)和《皇帝的新装》(The Emperor's New Clothes)。安徒生其它著名的童话故事有《丑小鸭》、《打火匣》(The Tinderbox)、《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Little Clausand BigClaus)、《豌豆公主》、《白雪公主》(The Snow Queen)、《夜莺》(The Nightingale)、《坚定的锡兵》(The Steadfast Tin Sold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