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以及旧社会官方养牲畜的小孩子叫牧童。指放牧牛、羊的儿童。《吕氏春秋・疑似》:“入於泽,而问牧童;入於水,而问渔师。”唐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王西彦《鱼鬼》:“不过,我们牧童却有自己的娱乐。”
牧童的诗意_牧童 -词语概念
词目:牧童
拼音:mùtóng
基本解释
[cowboy;cowherd;shepherdboy]放牧牛羊的小孩
引证解释
指放牧牛、羊的儿童。《吕氏春秋・疑似》:“入於泽,而问牧童;入於水,而问渔师。”唐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王西彦《鱼鬼》:“不过,我们牧童却有自己的娱乐。”[1]
牧童的诗意_牧童 -相关古诗
吕岩诗
原文吕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1)铺开:展开
(2)横野:宽阔的原野
(3)弄:逗弄。
(4)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5)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际。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似乎在和晚风嬉戏。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休息了。中心思想
《牧童》描写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展示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写法借鉴
《牧童》一诗描绘的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像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诗歌开篇的“铺”字和“弄”字即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对牧童自由自在的形象的刻画更把那份安闲、舒适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在清新的笔触中现我们展示了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得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赏析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牧童艺术作品图片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表现了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传达出了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
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是虚指,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
作者介绍
吕岩[唐]一名岩客。字洞宾,河中永乐(一云蒲坂)人。(唐才子传作京兆人。此从全唐诗)生卒年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咸通初中第,两调县令。值黄巢之乱,遂携家归终南,放迹江湖间。相传他后来在长安酒肆,遇到仙人锺离权,遂得道,不知所终。这就是民间盛传的“黄粱梦”故事,许多小说家戏曲家,都取以为小说、戏曲的题材。岩所作诗,流传甚多,全唐诗辑为四卷,行于世。
..
吕岩(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