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综合性大学。1983年成立,学校坐落南山半岛,面临后海,遥对香港。占地1.44平方公里。现拥有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教育学等8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56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3个、二级学科点66个,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领域2个,博士学位学科点3个(其中一级学科点1个);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6741名,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1245名,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14名,外国留学生920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514名,成人学历教育学生18000人。当年建校,当年招生,被邓小平同志称为“深圳速度”。学校设有22个学院(含省级软件示范学院)。截止到2012年,学校设有25个教学学院,75个本科专业,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另有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0个;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9个,其中工程硕士具有授权的领域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深大是广东省重点高校之一。
深圳的大学_深圳大学 -学校简介
深圳大学学校坐落在南山后海湾,依山起伏,外海内湖,荔枝成林,花木繁荣,环境优美。校园面积140万平方米。深圳市委、市政府寄予学校的历史重托是,以改革为动力,建设一所为经济特区提供骨干人才和高端人才培养、高端智力服务、高端科技成果的特区大学,一所走上国际、能够与世界各国高等院校平等交流互相观照的窗口大学,一所努力创新办学体制、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的实验大学。教育部高度重视特区大学建设。两院院士张维教授首任校长。清华大学为主,援建建筑、电子类学科;北京大学为主,援建中文、外语类学科;中国人民大学为主,援建经济、管理类学科。社会各热情支持特区大学建设。香港企业家邵逸夫、于元平、胡应湘、梁国勋,南太集团、三星集团、杜邦公司和深圳18家大型国有企业与一批校友企业捐资助学。党和国家领导关心关注特区大学。1984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叮嘱办好。1993年夏季,江泽民同志题写校名。
深圳的大学_深圳大学 -学校规模
概况
深圳大学校园学校规模适中。教学科研设施优良。有本科生20000多人,硕士研究生1600多人,博士研究生20多人(联合培养),各类留学生800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20000左右人。校园总面积44万平方米(2160亩),按2006年8月全日制在校生18348人计,生均占地78.48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59.62万平方米(另在建2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345499平方米,生均18.83平方米,其中教室110536平方米,实验室102565平方米(含教学实验室50450平方米),图书馆51589平方米,体育设施用房62542平方米,学生活动中心楼4128平方米,行政办公楼14139平方米;学生宿舍197639平方米,生均10.77平方米;学生餐厅等其他建筑物53105平方米。教室座位18511个,89.6%的教室多媒体化。教学计算机5857台。每百名学生配备多媒体和语音座位98.89个、教学计算机31.92台。2006年12月,全校仪器设备总值39999.88万元,按折合在校生数24584人计,生均16271元,其中教学实验设备10463.56万元,生均4256元。实习基地126个。图书馆藏书376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50万册,生均102册。学校初步建成数字化校园,建有完备的校园网服务系统和校园一卡通身份识别、选课注册和货币支付系统,网络端口29861个,生均1.38个。
本科教育
深圳大学1995年通过国家首批本科教学合格评价。学校确立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的理念,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的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主干,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了普通话测试中心、英语口语测试中心、应用心理学研究与咨询中心、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中心、体质健康测试中心等5个素质教育中心和一批教学实习基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双语教学,开展中外双校园、双语种的合作培养,先后与英国女王大学、兰开夏中央大学、日本熊本商科大学、韩国大田大学互派学生,互认学分;建立和健全了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具有英语水平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好、思想观念新、社会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涌现出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4年全球最具有影响力商界人士和获得CCTV2004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新锐奖的腾讯公司总裁马化腾、勇攀珠峰的梁群等一批优秀毕业生。建有教学学院23个,本科专业52个,综合了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在校本科生19437人,各类留学生609人。办学以学生为本,育人以素质为本,素质以做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主干,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培养素质好、基础好、上手快、转型快的事业骨干。
研究生教育
深圳大学深圳大学198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开始与兄弟院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新增3个硕士点;1998年新增6个硕士点;2000年新增9个硕士点,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招收培养光学工程博士,新增20个硕士点;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成为工程专业硕士授权单位,新增2个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领域。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3个博士点和26个硕士点。目前拥有博士学位学科点3个(其中一级学科点1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3个、二级学科点66个,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领域3个,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1600多名,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22名。全校现有硕士生导师237名,博士生导师37名。博士生导师中,牛憨笨院士,谢维信、曹龙骐教授等已有超过10年的博士生培养经历,各博士生导师与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培养博士生80多名。学校高度重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规范和强化研究生教育管理,健全管理机构,落实管理人员,完善规章制度,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培养,鼓励学生投入特区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有力保证了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率达100%,毕业生迅速成为用人单位的技术、业务骨干,深受社会欢迎。有一批毕业生考取博士研究生,到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美国加州大学、英国女王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
成人教育
深圳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主要从事夜大学本科、专科、二学历专科、脱产专科等学历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学历文凭班和各类非学历培训,师资力量主要以深圳大学各院系教师为依托,是深圳市政府投资兴建的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成人教育基地。20多年来,为国家和深圳特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深圳的大学_深圳大学 -办校理念
深圳大学学校坚持本科立校。以本科教学为中心,适应本科教育大众化,树立并践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办学以学生为本,育人以素质为本,素质以做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主干,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精心锻造教学特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素质好、基础好、上手快、转型快的事业骨干。建设省级名牌专业9个(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建筑学、生物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法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近四年,在校本科生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13篇,其中,英文论文14篇,SCI收录9篇,EI收录15篇,ISTP收录6篇,CSSCI收录3篇;学生申请发明专利4项(其中1项已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2004~2006届学生考取研究生的人数分别是106人、162人、201人,逐年增加;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学校坚持学科兴校。建有12个省级重点学科(光学工程、政治经济学、国际法学、文艺学、传播学、光学、细胞生物学、材料物理与化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结构工程);1个教育部和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光电子器件与系统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ATR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室);1个科技部国家生化中心(深圳国家生化工程技术开发中心);7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激光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现代通信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微生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微纳光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2个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1个深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深圳现代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
深圳大学学校坚持科研强校。建立以代表性成果为评价对象、以学术影响和社会贡献为评价标准的科研水平评价制度,设立政府奖后奖、学术创新奖、成果转化奖、重大项目奖。2003~2006年承担纵向科研项目615项,其中“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112项,国防科研项目25项;承担横向科研项目818项。教师发表论文5787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019篇;出版专著224部、译著30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2项。2005年实到科研经费6100万元,2006年突破9000万元,其中横向课题经费超5000万元。
深圳的大学_深圳大学 -师资力量
深圳大学学校师资优秀。2006年8月,在编教职工1795人,专任教师1221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236人,副高职称456人;硕士学位510人,博士学位464人,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38%。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44人,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教育部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6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2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2人。教师平均年龄40岁。学校特聘双聘院士6人。
深圳的大学_深圳大学 -文化建设
校报
1994年5月。《深圳大学报》是深圳大学党委机关报,办报宗旨是紧紧围绕高等教育的中心,全面报道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各方面情况。是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之间架起的一道桥梁。教职员工和学生可以通过报纸提出批评和建议。关注文化观点和科技动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的一大特色是学生参与办报,这是报纸信息渠道增多,稿源充足,版面内容丰富的重要保证。编辑部由1名指导老师和27名学生编辑和学生记者组成。
深圳大学
办报初期,万事开头难。学校编制有限,党委宣传部只能派一名专职教师负责。稍微有办报经验的人都会认为,一个人办一份半月刊的报纸,谈何容易!一般大学的校报编辑部都有至少三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决定让学生参与办报,而且要让学生参与办报的各个方面:组稿、采访、编辑、校对、排版、分发等等。就这样,临阵受命教师带领一群学生开始了办报的日日夜夜。办报之初,一缺钱,二缺设备,三没有办公地点,学生队伍又不健全,困难重重。但为了刊号按时按质出版。他们一人当几个人用,白天不够用,晚上加班加点,地方不够用,他们就在图书馆前草地召开“露天编委会”;经费不到位,自己先掏腰包。功夫不负有心人,创刊号如蹒跚学步的婴儿终于走出了房门。如果把青春比喻成春天,那么大学生无疑是走进春天的富有特色的一群。若说校报编辑部里的学生记者们与普通的大学生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们自愿地肩负起了一份负责编辑出版深圳大学党委机关报--《深圳大学报》的重任。付出的汗水会得到期回报的。几年来,《深圳大学报》所取得的成绩无疑是令人骄傲的,连续多年在全国、广东省高校好新闻评比获得好成绩。在去年的中国高校校报协会举行的好新闻评比中,荣获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一个,成为获作品最多的高校之一。在今年广东省高校好新闻评比中,选送的六件作品全部获奖,并博得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其中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总分再次名列第一。而当得知几年来他们一直是只有一名老师领着一班学生在办报,评委竖起了大拇指。广东省高校校报理事会会长冯益谦对此赞不绝口,而广州外语外贸大学校报主编董小平则更把全部编委带来,目的只有一个,“取经”。临走时还把《深圳大学报》的工作规章、图表、工作计划全部复印带走,说是“拿回去好好研究研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绩是与这班年轻人的努力分不开的。白驹过隙去,弹指一挥间。《深圳大学报》100期千呼万唤中诞生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校报编辑部纷纷发来贺信,表示祝贺。
深圳大学《深圳大学报》创办至2008年末,已出版108期。记者们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讯、散文、小说、诗歌、评论达200多篇,获奖30多人次。他们与《光明日报》、《中国青年》、《中国教育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南山报》《大学生》、《写作》、《绿洲》等报刊均有联系。指导老师杨咏被选为广东省高校校报理事会的常务理事,并成为《中国教育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南山报》等多家报纸的特约记者或通讯员;学生记者像赖永辉、范永泉、朱钰、秦庆文、管伟、杨国君、陈豪、刘敬文、林庆春等也是多家刊物的特约记者或通讯员;而刘建安,随着他的诗一起被载入《中国名人录》。由著名诗人臧克家主编的《写作》杂志编辑部陈勤奋编辑,专门打电话来,夸奖校报第四版文艺版的文章好,准备陆续在"大学生文萃"栏目选登;而由华中师范大学校报主编的大型作品《心潮》也收集了记者们的许多作品;四川外语大学报的主编陈世富写信称《深圳大学报》是他看到的最好的校报之一;北京一著名教授特地来信要求寄赠报纸。
图书馆
深圳大学深圳大学图书馆建于1983年9月。图书馆大楼位于校园教学区中心,于1986年落成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为23441平方米,楼高七层,配备中央空调,环境优雅,设有各类阅览室18个(参见馆舍布局),检索终端座位、多媒体视听座位、阅览座位和自修座位约2000个。为满足扩大招生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新馆大楼正在建设中,面积为25000平方米。多年来,图书馆以服务学校教学科研为宗旨,并以积极的态度服务社会,致力于改革、开放,努力把本馆建设成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中心、学术活动中心、学生读者的第二课堂和开放型的学术性图书馆。多年的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图书馆曾获全国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工作评估总分第一名及电脑应用单项第一、广东省高教先进集体和深圳市先进单位等多次奖励。现为全国高校图书馆学会委员馆成员。
截至2007年12月,本馆(含资料室)藏有中外文纸质图书268.5万余册,报刊3164种,各种非书资料约6万件(参见统计资料)。以丰富的港澳台版藏书为特藏,共收藏6.6万册港台图书。拥有丰富的数字资源,其中,电子图书126万册,数据库166个(内含全文电子期刊3.9万份)。生均纸质图书102册,电子图书50册。
自动化管理
深圳大学1987年,本馆全部业务实现电脑化管理,所采用的“深圳大学图书馆信息管理集成系统”(SULCMISⅢ)为本馆自行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该系统经国家教委技术鉴定,曾获全国高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广东省、深圳市及深圳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多项奖励;性能稳定、使用方便,是一个中国人设计、中国人适用,在国内率先进入实用阶段的信息高速公路上新一代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为读者利用馆藏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目前,该系统已应用于海内外百余家图书馆和相关单位。学校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为港澳台培养各类人才2000余名。与英国等国外高校开展双校园合作培养本科生,累计已超过2500名,培养质量得到英国国家文化委员会的优秀评价。与英美日韩多所大学结成姐妹学校,每年互派教师、学生。现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920名留学生。
深圳的大学_深圳大学 -荣誉奖励
深圳大学学校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风校风良好。学校先后获得“广东省文明单位”、“全国基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学生军训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 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