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恨》最初刊于1947年5---6月上海《大家》月刊的2---3期,后收入1983年6月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的《惘然记》,是张爱玲举起同年写成的剧本《未了情》改编而成。
恨_《多少恨》 -内容简介
《多少恨》
一个老套的,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故事。男女主人公很有缘,从邂逅,初识,到进一步的了解,相爱,似乎都那么
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可这爱情所处的环境并不是“水晶般透明的玻璃宫殿”,世俗的舆论与偏见织成的大网早将他们紧紧罩住,只是主人公兀自沉迷爱河不自知罢了。虞老太爷,夏太太的出现,姚妈的冷嘲热讽也许都是然,而他们的爱情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必然的结局。缘,就是如此脆弱,轻轻一扯,它就断了。
想起一支古老的苏格兰民歌,大约是叫《罗梦湖》的:
“你走高的路吧,
我走低的路~~
我与我真心爱的人永远不再相逢,
在罗梦湖美丽,美丽的湖边~~”
颇符合女主人公辞别时,惆怅,无助的心情,有些哀怨的调子,舒缓的,为这段绝妙的爱情,送终。
恨_《多少恨》 -作者简介
张爱玲,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1921年生于上海,1995年离去于美国洛杉叽,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
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
张爱玲
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
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一度又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本来在文坛成名是件好事,可是这在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状,最后只得远走它乡!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
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
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有保持超脱的,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节称赏,《十八春》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二;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恨_《多少恨》 -书名由来
一直都认为,张爱玲是温婉、浅淡、柔美的。初看《多少恨》,依然是这样的感觉。小说从头到尾,没有激烈的情节起伏,所有的人、经历的事、失落的情,都笼罩在一片迷离的温婉、浅淡的哀伤、莫名的柔美里。
掩卷深思,却惊异地发现,在《多少恨》叙事行文、转承起合的温婉、浅淡、柔美里,暗藏着一对冲突异常激烈不可调合势如水火的矛盾:生活与爱。
生活与爱,存在于大千世界的每个细节,出没于人类现身的所有场景。很多时候,它们彼此水乳交融互相依存难分难舍。但在《多少恨》里,却被张爱玲截然分开,成为她谋篇布局的一条主线,阐释着她对生活与爱的观点。
在张爱玲笔下,爱,首先是邂逅。邂逅,是初遇时彼此的防备与漠然,是对视时莫名的心跳与疑惑。当然,仅仅
《多少恨》只在电影院邂逅一次,家茵与宗豫肯定不会产生更深的情绪。既然,一次不够,就来两次吧。于是,家茵与宗豫又机缘巧合地见面了。一切,在张爱玲精心设计的邂逅里慢慢展开,演进,爱的火焰在两人心里点燃。
爱,其次是浪漫。在家茵家里,当两人终于互相表白,明了对方心迹后,家茵给宗豫削梨,宗豫坐在她的对面,一次又一次地叫“家茵”;而家茵呢?却只会在宗豫离开后悄悄地叫几声“宗豫”。两人互叫对方名字的过程,何其浪漫。彼此的情与爱,在宗豫当面一次次深情呼唤、家茵暗地悄悄轻声细语的浪漫里,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看了,一叹再叹。
爱,在张爱玲这里,是唯美的,也是克制甚至“洁”制的。虽然没看过小说《色戒》,但我可以肯定,张爱玲《色戒》的叙述肯定“洁”于李安《色戒》的表演。《多少恨》里的爱,没有一次拥抱,一次亲吻,甚至连手也没拉过,更别说李安设计的那些玩意了。爱,在张爱玲这里,也是弱小的,特别是当爱遭遇强大到几乎覆盖一切的生活时,就更是弱小得如暴风雪中小草的生命一样,随时都可能夭折。
为了表现生活的强大,张爱玲安排了更多的人物来展现她心目中的生活。虞老先生的生活是不知节制、没有羞
《多少恨》耻、为了自己可以出卖女儿的风尘浪子生活;姚妈的生活是说三道四、贪心势利、东家长西家短的市井奴民生活;夏太太的生活是委曲求全、无可奈何、可恨又可怜的旧式女子悲哀生活……在这三种强大的生活之外,虽然有小蛮童稚天真的生活,有宗麟与秀娟合谐娟秀的生活,但张爱玲的用意却再明显不过:这些生活,无一例外地排斥家茵与宗豫的爱。张爱玲笔下的生活,与她笔下的爱截然相反,是卑劣、龉龊、下作甚至丑恶的。唯美纯粹的爱,与这样的生活发生冲突,谁胜谁负,一读便知。
在这些生活面前,家茵只有一个办法:“哭”。哭,这种主动示弱的行为,被张爱玲借来表达家茵的爱遭遇生活时的弱小。而宗豫呢,在生活面前对自己的爱虽然也许充满了信心,但当家茵选择离开时,他只好“简截的说:‘好,那么――’立刻出去了”。
一段美好的爱,在强大的生活面前悄无声息地死亡了。
爱,是美好的;而生活,是无情的。爱,虽然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爱终究不是生活,生活也不只是爱,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矛盾,许多冲突。张爱玲想告诉我们的,也许是:美好的爱,一旦遭遇世俗的生活,就会与她和胡兰成的爱一样,面目全非,不可收拾。于是,她将这篇小说取名为《多少恨》。因为,爱与恨,并没有根本的区别,都只是无法与生活相提并论的细微情绪。爱,在恨中;恨,亦在爱里。
恨_《多少恨》 -内容分析
《十八春》和《多少恨》都有张爱玲自身的影子,自食其力,父母离异,男女主人公没有了先前小说的斤斤计较
《多少恨》和盘算计谋,有的仅仅是两情相悦的爱恋,没有过多明显的言语,只是一种心灵相契的爱情,然而最终总是无法逃脱命运的摆布,让自己笔下的女人忧伤却又坚强地选择离开。
张爱玲的小说《多少恨》是这么开始的:
“现代的电影院本是最廉价的王宫,全部是玻璃、丝绒,仿云石的伟大结构。这一家,一进门地下是乳黄的,这地方整个的像一支黄色玻璃杯放大了千万倍,特别有那样一种光闪闪的幻丽洁净。电影已开映多时,穿堂里空荡荡的,冷落了下来,便成了宫怨的场面,遥遥听见别殿的萧鼓。”
我想,正是这样一段精彩的如同电影镜头的描写吸引了我的眼球。这家现代电影院的意象是一幢玻璃王宫――令人想起童话“玻璃鞋”辛德理拉的故事――而其基调是乳黄色的,“像一支黄色玻璃杯放大了千万倍”。以电影院为背景,在小说叙事上就成了巧妙的自我指涉,《多少恨》原来就是根据张爱玲编写的电影剧本《不了情》改写衍申出来的一部通俗小说。而这样一个故事正是她所眷恋的……
小说中,不难发现张爱玲对于女主人公虞家茵的美的描写,是一种无法取代的典型的张爱玲笔法“她那种美看着仿佛就是年轻的缘故,然而实在是因为她那圆柔的脸上,眉目五官不知怎么的合在一起,正如一切年轻人的望,而一个心愿永远是年轻的,一个心愿也总有一点可怜。”
当然,小说初始的描述似乎也别有用意,为女主角在故事中的地位略做了些暗示:她的悲哀,何尝不像唐朝宫女
《多少恨》的“宫怨”?她也正是张爱玲笔下最具留情的人物,眼看着她与夏宗豫的关系就可以得到升华,然而她毕竟是一个现代女子,无法回归传统,而夏宗豫也使君有妇,宫中有人,她终于不听父亲势利的劝告做他的姨太太而忍痛离开。相对于“白流苏”、“红玫瑰”乃至“王佳芝”,那个平凡却又倔强任性的女子大约更趋近于张爱玲心中的理想形象。
再说那个可恶又可悲的父亲“虞老先生”,“她从前太恨他,太认识他了,真正的了解一定是从爱而来的,但是恨也有它的一种奇异的彻底的了解。”无论他做什么,说什么又是为了什么,他始终是她的生身父亲,血浓于水的那份亲情牵绊着她的内心。恨又如何?
那个可以说是无赖的家伙竟也配“父亲”这个伟大的称号?要知道在我眼中父亲是儿女生命中一道重要的起航标啊!可这个所谓的“父亲”却为了敛财,终日以女儿的幸福,甚至是女儿家清白的名节作赌注四处搬弄是非,最后逼得女儿不得不远走,悲哀地结束那本应十分美好的爱情。
“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夏宗豫不情愿地娶了“一个没有知识的乡下女人”,成日过着奔忙且无法与妻同步的生活,家茵的出现更是让他振作“离婚”的念头,不想却让闲言碎语毁灭他与家茵原本纯洁,毫无企图的情感。尽管心中彼此相爱,但事与愿违,家茵不愿卑鄙的自己与宗豫携手,终究被逼无奈地离去。人生是一大初戏。欢聚与离别。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戏也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一切终是命运,到底也不过是凄惨的一笑。家茵和宗豫的缘分在张爱玲的笔下也从此无法得以蔓延,“凄清的一两声”,一切都死灰般地沉寂在了无奈之中。
四十年代的“孤岛”上海有幸在这片废墟中开放了一朵色泽艳丽、娇媚低首的罂粟。“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我这种拘拘束束的苦乐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每次看到小市民的字样我就局促地想到自己。”张爱玲如是说。“张爱玲的上海且弥漫了女人日薄西山的凄楚和遗憾。失意是永恒的主题,夕阳西下总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恨_《多少恨》 -爱,逃离
今夜里,蓝色的月光,寂寞的鸟鸣,还有家茵那团“剪不断,理还乱”的绒线让我忧伤,寂寞。而这种感觉是和任何人都无法倾诉的。张爱玲说:“极度的快乐和忧伤都是要远离人群,无法与人分享的。”
这样的寂寞在读这篇《多少恨》的短篇小说里得到了深深地体会:一个美丽善良的家庭女教师和成熟多情的男主人之间寂寞的爱情故事。而这种的寂寞在小说中也无处不在,触手可及:“为什么眼睛里有这样的悲哀呢?她能够经过多少事呢?可是悲哀会来的,会来的。”“打碎的那瓶香水,虽然已经落花流水杳然去了,香气倒更浓
《多少恨》了。”“梦里的时间总觉得长的,其实不过一刹那,却以为天长地久,彼此已经认识了多少年了。原来都不算的。”隔着那灰灰的,嗡嗡的,蠢蠢动着的人海,仿佛有一只船在天涯叫着,凄清的一两声。”
当家茵终于能清醒地认识到与使君有妇的宗豫是没有未来,没有结果的时候,她选择了逃离,爱的逃离,为了宗豫,为了小蛮,她知道,他这一生,伤心的事已经够多的了,不能让她的女儿―小蛮,也像家茵一样恨自己的父亲。恨,是多么可怕的一个字。家茵永远也不要她深爱的人背上这个包袱。
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少恨,不了情,终是梦里的一场美丽幻影!而这一艘远去天涯的客船,载得动她许多的忧伤吗?滚滚红尘中可曾遇见爱人的一滴泪,一抹愁?张爱玲把这天地间最苍凉最绝望的疑问留给了这渐渐远行的客船,留给了一生也无法忘记家茵的宗豫。
家茵是冰雪聪慧的,花开最美的时候凋零,爱得最深的时候逃离,而那瞬间的芬芳,刹那的光辉,却在记忆里长开不谢了,是永恒了。爱,不在于朝朝暮暮,不在于执子之手,爱,是一种永恒的怀念,淡然而美丽,是记忆里一场忧伤的旅行,只有开始,没有终点。
家茵离开了,她得到了宗豫永恒的爱,永生的怀念。张爱玲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凋零了的美丽,是一种无法与人倾诉的寂寞,要远离人群,像一树璀璨的繁花,正一瓣瓣轻轻落下,在夜空中散发出淡雅,忧伤的芳香,每一个字都是一首诗,一首忧伤华美甚至心痛的诗。而这凋零的一瞬间,正好,你,邂逅了。
恨_《多少恨》 -电影
《多少恨》中孙俪
张爱玲最近炙手可热,一部《色・戒》以及其复杂的历史背景,让属于文学领域的张爱玲,走进大众视野,形成了一股解读张爱玲,重翻历史,剖析爱情和情欲的热潮。不过,一旦往张爱玲的方向谈论,大家难免会被电影中的抑郁和恨意牵引。不仅一部《色・戒》,还有众多由张爱玲的小说而改编的电影,从《半生缘》到《白玫瑰与红玫瑰》,无一不含着一丝来自女性的冷眼和恨意。有意思的是,张爱玲第一次担当编剧,为电影撰写剧本,所写的作品就叫《多少恨》,1947年,电影上映,改名为《不了情》。
贫穷女教师爱上有钱男主人是女作家最热爱的命题之一,该书也是张爱玲最为通俗的小说,原先也是电影剧本改的。悲情女主角虞家茵有一张“圆柔的脸”,有一个不成器的老爸,还有一颗不合时宜的自尊心。孙俪成为网友心中的女主角最合适人选。男主角宗豫个性比较模糊,任何一个成熟男人来演观众都意见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