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围绕麦收的前后,记录了一个人的两种处境,两种生活。一个人又是怎么去应付招架这一切的……表达出了复杂人性的本来面目。
麦收 纪录片_《麦收》 -剧情
《麦收》
时值六月,麦尖已经泛黄。她从北京回到河北老家。她爹趴在炕上输液;她娘出门赶集了……生活好像从来就是这样,平常,没有意外。
早先一段日子,在北京东郊,一个叫高西店的混乱肮脏的街边,在一个没有名字没有转灯的昏暗的小发廊里,这个才满二十岁的农村丫头,她的妓女生活便露出一角……
她说决不跟客人动感情,却瞧上一个姓许的嫖客……
她瞧不起高西店的老板娘,因为她“太贪财了”……
她忘不了先前带她来北京入行的头一个老板――陈哥,可惜,去年冬天他出了事……
她爹病重,她把所有的钱都贴给家里,自个儿打算揣着一百块钱再回北京混……
一晃,麦子熟透了,可阴雨连天,不能开镰……
麦收 纪录片_《麦收》 -影片特色
该片主人公是生活在北京胡同的暗娼,也就是性工作者。
这类故事,电影描绘得很多。《小武》《陈默与美婷》《安阳婴儿》《烧烤》《客村街》,也许还有更多。
然而纪录片,是中国内地的首创。导演徐童,首次执镜,还担任了该片的监制、编剧和剪辑。
这个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出身、曾办过摄影展的男人,用两万元,耗时半年,完成影片。“我喜欢她们。”在昆明举办《云之南记录影像展・2009年春分》展映会后,徐童面对观众提问“为什么选择性工作者作为拍摄题材”时,率真地回答。
这时的他,或许没有想到,这部纪录片在香港地区和台湾省放映时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不少关注性工作者的社会团体到场示威,上台遮挡银幕,要求观众罢看。
他们的观点是,徐童侵犯了性工作者的隐私。
麦收 纪录片_《麦收》 -关于主人公
“牛红苗游走在农村故乡和北京之间,把卖淫赚来的钱,都给了家里作为父亲的医药费。她的客人,都是附近的打工仔,工地开铲车的,开塔吊的,货车司机,看小报亭的。他们也从农村来到城市,他们赚来的钱通过卖淫女和寄给妻儿的生活费又流回了农村。”
徐童在与台北观众的见面会上说,一年多前拍摄这部影片,最初的动机是写小说,为的是让这些真实人物能有发声的机会。
影片的女主角牛红苗是在高店发现的,高店是小说里经常会提到的地方,也是他个人特别关注的地方。
当时徐童看到牛红苗时,她正坐在马路牙子上打电话,那一幕让女主角的人选立马确定为她。
拍摄这样的纪录片,徐童说,就像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在拍摄过程中,都是和这些性工作者们生活在一起的,是一种很自然的拍摄。当然一开始时也遇到了很棘手的问题,要性工作者谈论她们工作的内容,确实不容易。
在信任没有建立的基础上,真相就无法获知。但是通过一步步的沟通,和互相之间的加深了解,直至最后成为朋友,知道的内幕也就越来越多,故事也就越来越丰富。
但是,他也笑称,其中还有一半是靠运气。
看过影片的人都知道,影片中有人捂着镜头,说“别拍”,也有人始终捂着脸。
在后期制作时,徐童原本是想将其删除的,但后来考虑到纪录的真实性,就故意将这些片断保留了下来,没有进行剪切。在画面处理时,也故意没有在人物脸部打上马赛克,就是想要维持影片的完整性。
但在云南放映后的第二天,徐童还是成为攻击的对象,有观众指责他未经所有拍摄者同意就展出影片。
同时,更多的观众签名支持本片,《云之南纪录影像展》完全按观众签名人数统计出观众奖,这个奖项最后依然被《麦收》夺得。
徐童特别提到“她们的工作涉及到一些私密镜头,这些都是在被拍者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在拍摄时她们甚至会帮我拿三脚架,对着镜头做出胜利的手势”。“纪录片牵涉的人很多,根本不可能去征求每位摄入镜头者的同意,但完成后还是同主角们签署了协议,在内地放映两场后,承诺不会再在内地放映,影片中的人物也改用假名和隐去详细地址。放映前还咨询了公安部门,确保这些性工作者不会因此被捕。”徐童说。
麦收 纪录片_《麦收》 -影片制作
“北京的城市景观几乎从未出现。只在一两个空镜头中,你能隐约看见天边模糊不清的高楼建筑。画面空间里充斥的是一片片胡同,陋巷,垃圾满地,凌乱的高压电线,摩托车板儿车穿行其间,如果没有字幕,你会分不清楚这段究竟是在北京还是河北。她们只是从一个农村到达另一个农村。这里逼近繁华,但依然是繁华都市的外围,充斥着前来打工的外来人口,等这里被扩展为城市的时候,她们将再度迁徙,被挤压到更边缘的地方去。”
《麦收》一共有三条主线:父亲的病。一段恋情。麦收。
“影片中牛红苗父亲住在危重病房,随时可能因血管破裂死亡。”观看过《麦收》的背景电影学院教授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