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秋,中国大陆女演员和歌手。河南省南阳人,先后毕业于南阳戏曲学校和河南大学音乐系,后任河南大学音乐系教师。1994年获得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专业组通俗唱法的荧屏奖。1989年演出第一部电影《血誓》以来,至今已经主演了50余部600多集影视剧,并为很多电视剧配唱了主题歌。
台湾李艳秋_李艳秋 -基本资料
李艳秋
姓名:李艳秋 拼音:liyanqiu
生日:09-25
星座:天秤座
现住地:北京
籍贯:河南南阳
民族:汉族
身高:162厘米
地区:大陆
国籍:中国
语言:普通话
职业:影视演员(歌手)
喜好:读书娱乐思考
专长:表演,唱歌,舞蹈
习惯:思考
毕业院校:河南大学音乐系
毕业专业:民族歌剧专业
学历学位:获文学学士学位
台湾李艳秋_李艳秋 -个人经历
李艳秋
提起“李艳秋”这个名字,人们首先会想到她是一名影视演员:《都市放牛》中寻求自我价值的农村女娃水苗;《最后选择》中机敏果敢的警察英子;《大命运》中个性十足的摇滚女歌手唐雨;《风雨梅家楼》中柔情似水的梅田恬;《老城墙》中年龄跨度很大的方玉惠;《小白玉霜》中命运跌宕的评剧艺术家……这些不同性格、不同阅历、不同年代的人物,无一不被李艳秋演绎得活灵活现。 从第一次于1989年被潇湘电影制片厂《血誓》摄制组“拽”上银幕至今,李艳秋已出演了50余部600多集的影视剧。也有人说李艳秋是一名歌手,因为电视剧《都市放牛》、《悲喜四季》、《银楼》等20多部电视剧的主题歌都是由她配唱或者创作的,她的首张专辑也在紧张的筹备当中。虽然1994年舍弃了在河南大学教书的职位,毅然跟大导演尤小刚的中北公司签约而踏入演艺圈,但在河南大学音乐系的学习经历,让李艳秋对通俗歌曲的演绎及创作始终抱有特殊的感情,她说自己只有抓住一切可能把握的机会,动情地过把放歌的瘾。其实,早在中央电视台1994年那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李艳秋就获得了专业组通俗唱法“荧屏奖”。其实李艳秋还是一名出色的戏剧演员,十多岁时她就考入南阳戏曲学校,主演了戏曲《白蛇传》、《五女拜寿》
李艳秋
等剧目;考入河南大学专修歌剧之后,她又主演了《白毛女》、 《叶子》等歌剧,她主演的戏曲电视《五福临门》,因为对地方戏曲的演唱做了一次成功的大胆尝试,而在全国戏曲电视剧评比中获“五个一工程”优秀奖。李艳秋透露:不久前她的一位老师专程到北京请她出演一台歌剧,这让她兴奋异常。如果可能,她会重新站在那个令她魂牵梦萦的舞台,再痴痴地陶醉一回。更少有人知道的是,早在1997年李艳秋就在电视剧《女刑警队长》中做了一回制片人――不是去演制片人,是真的当制片人。她的感触是:“比单纯做演员累多了,但最终的成就感也比做演员大多了。” 影、视、歌、戏、制,真的要做个“五栖王”吗?昨晚正在跟片方洽谈剧集合作的李艳秋在北京通过电话告诉记者:“不是说要刻意挑战自己的能力或潜力,只是真的喜欢表演,喜欢所有跟表演紧密相关的东西,不同的阶段我有不同目标,但所有目标只有一个指向,那就是用我的努力给观众创造享受。”
台湾李艳秋_李艳秋 -媒体评价
李艳秋:阿容的“竹笋精神”催人向上
李艳秋
国庆长假期间,首部全景式反映深圳原住居民客家人故事的电视剧《阿容》正在深视公共频道以每天4集的速度热播。此次,“深圳制造”再次浓墨重彩地瞄准深圳这片热土和深圳人,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热切关注。剧中女主角阿容的坎坷人生和奋斗历程感动了大批观众,“像竹笋一样,再大的石块压着也要钻出来”的抗争精神,更成为许多观众热议的话题。 《阿容》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深圳制造”,由深圳作家编剧、深圳力量参与投资、并且全景式反映出深圳本土客家风情和历史,通过40年的时间跨越,塑造了阿容这个“中国式阿信”的艺术形象。昨天,本报记者专访了阿容的扮演者、实力派演员李艳秋,听她讲述《阿容》背后的故事。
当“客家女”学会炒花生、酿豆腐
李艳秋是一个实力派演员,曾在《血誓》、《国歌》、《风雨梅家楼》等影视剧中有出色的表演。她与《阿容》的结缘是在湖南拍摄《风雨梅家楼》的时候,张今标导演偶然看到她,觉得她可塑性很强,适合出演年龄跨度大的角色。后来筹拍《阿容》时,张今标就想到了李艳秋。
为了成为真正的客家女,李艳秋翻阅了大量的客家文化资料,还在拍摄前提前来到深圳体验生活,先在作坊里学炒花生、酿豆腐,再跟村子里的小姑娘学习挑担。虽然学戏曲的时候练过功,但几场挑水的戏对李艳秋来说还是一大挑战,“水捅特别重,而且水还要装满,加上有时候因为配合的原因,一场挑水的戏要拍十几条,晚上回去一看,肩膀又红又肿。”
李艳秋
《阿容》的拍摄过程跟阿容的经历一样“难”,因为是在夏天最热的时候拍的,李艳秋的戏量又特别大,为了赶进度,三个月的拍摄时间里,她几乎没有休息一天,除了有一次中暑晕倒以外。全剧杀青的第二天,李艳秋绷紧的神经一下子垮掉,她病倒了。“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我出演的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客家女性。”李艳秋说。 学客家话唱起主题歌
“我从天上来本是月中花大风吹我到海边路到尽头便是家……”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首旋律优美的主题曲也是出自李艳秋之口。
出演能歌善舞的客家女,李艳秋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她毕业于河南大学音乐系民族歌剧专业,唱歌是她的拿手好戏。“只要听一遍,我马上可以进入状态开始唱。”李艳秋说。
话虽如此,李艳秋毕竟不是客家人,对粤语和客家话都不熟,而《阿容》虽然全剧是普通话对白,但是里面大量的山歌童谣都是客家方言。李艳秋告诉记者:“我本来是学音乐的,演唱技巧没有太大问题,但要用客家话来唱难度就很高了。”因此,她的客家山歌和台词都是编剧梁佛金手把手地教会的。“梁老师要求特别严,要唱到他这个本土客家人都满意才行。”最后,梁佛金评价她用客家话和普通话演唱的主题曲都“很地道”。
“竹笋精神”让人学会珍惜生活
接到《阿容》的剧本,读完以后李艳秋哭了很久。“当时憋得很难受,觉得阿容的经历实在是太苦了,其实每一个故事都很平凡很自然,但是全部都发生在她身上,这种苦难就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
李艳秋认为,“像竹笋一样,再大的石块压着也要钻出来”的抗争精神是阿容这个角色最闪光的地方。“她的身上浓缩着深圳女性的不少特质,体现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客家人的韧劲、善良、质朴,在她身上很典型。所以我在表演上就紧紧抓住这份顽强来表现。”
李艳秋
剧中,母亲教给阿容的“竹笋精神”是她遇到困难时支撑过去的动力源泉。李艳秋认为,“竹笋精神”具有教育意义,给人向上的力量。“看了阿容的故事,你会感叹我们现在的生活过得太好了,这部电视剧让人学会珍惜生活。” 李艳秋说,自己虽然外表有几分柔弱,但是骨子里也很有主见,很要强,和阿容有几分相似,这对自己扮演这个角色也增加了几分自信。“虽然我没有阿容那么复杂的经历,但是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我是相通的,特别是那份‘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咬牙撑下去’的坚持。”
从18岁演到58岁是“大考验”
阿容被称为“中国阿信”,谈到与日本电视剧的异同时,李艳秋表示,阿信是好几个演员在演,而阿容除了童年有一个小演员以外,自己要从18岁一直演到58岁,整整40年的年龄跨度,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
李艳秋说拍完《阿容》以后,她就爱上了深圳这座城市,只要去香港路过深圳,就会停留一两天,甚至有过在这里定居的打算。“主要是因为拍戏的时候结交了不少好朋友,拍摄《阿容》让我认识到了深圳人的热情友好。”
台湾李艳秋_李艳秋 -影视作品
电影作品
《血誓》―马月娥
《国歌》―苏菲
《吕正操1942》―刘沙
李艳秋
《边关无狼烟》―李南艳
《火红的杜鹃花》
《乡村守望的女人》
电视作品
40集《都市放牛》―水苗
作品剧照
30集《英雄无泪》―鞠花
16集《难舍真情》―厉萍
23集《危险进程》―戴莹
![李艳秋 李艳秋-基本资料,李艳秋-个人经历](http://img.aihuau.com/images/b/12430503/4312030512435348985835.jpg)
25集《风雨梅家楼》―梅田恬
18集《最后选择》―英子
20集《老城墙》―方玉惠
12集《新儿女英雄传》―杨小梅
18集《李氏家族》―张满凤
20集《第八警区》―易琳
20集《与爱同生》―李悦萍
30集《甜蜜的烦恼》―王莹
20集《谍影》―山口、梅芝兰
15集《小白玉霜》―小白玉霜
24集《新谢小娥复仇传奇》―谢小娥
8集《陈云在临江》―于若木
30集《雅宝路女人》―祁红
《阿容》剧照
20集《西门豹》―西门夫人
20集《男人脊梁女人背》―李灵芝
20集《阿容》―阿容
30集《皇粮胡同十九号》―费阳
音乐作品
李艳秋
歌剧《白毛女》--喜儿
新编歌剧《叶子》--叶子
主题曲目
《一天天想你》――电视剧《难舍真情》片尾歌
《你还是走了》――电视剧《都市放牛》片尾歌
《心意纷飞》――电视剧《非常接触》片尾歌
《爱过》――电视剧《悲喜四季》片尾歌
《说钱》――电视剧《银楼》主题歌
《江湖》――电视剧《凤在江湖》主题歌
《客家女》――电视剧《阿容》主题歌
《大鹏湾情歌》――电视剧《阿容》插曲
《选择》―电视剧《雅宝路女人》片尾歌
音乐作品
《潮湿的心》
《你的天空》
《小村风流》
《留得青山看斜阳》
《感动》
台湾李艳秋_李艳秋 -博士
李艳秋,1962年出生,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光电工程系教授,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日本理化研究、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和日本Nikon等单位任副教授、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2001年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入选者。微细加工技术编委,国家自然基金委第十一届评审专家组成员,国家集成电路装备及成套工艺重大专项专家,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暨国家光刻技术研究中心咨询专家。
长期从事物理学和光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光学技术与仪器(先进光刻与分辨力增强技术、微纳加工及检测技术,光电技术与精密仪器)。完成并验收通过国内外项目13项,成果鉴定一项。负责或参与国家自然基金、863、973等项目。多次做国内外学术会议邀请报告或担任分会主席。
近10年发表的学术论文116篇,发明专利22项,光刻仿真软件版权5项, 参编中国电气工程大典一章(MEMS技术)、篇主编。
2006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