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于1986的第二篇小说《继续操练》,讲述了两个主人公,在学校已经开始尔虞我诈,毕业分配到社会上,仍然勾心斗角。小说结尾,两人双双惨败,一齐回到栖身四年的学生宿舍回忆当年,两人决心“继续操练”。
李小棠_《继续操练》 -简介
《继续操练》,―篇小说。李晓作。(见《上海文学》一九八六年第七期)讲的是两个华大中文系毕业生,四眼考上了华大的研究生,黄鱼分配到最为抢手的报社当了四版记者。四眼因为他的导师王教授剽窃了他的论文――“《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怡红夜宴的座次排列”。他来找黄鱼,求他公布这个消息。于是黄鱼回到华大,找到系里第一快嘴的侯老师,把这事说了。这中文系本来就是壁垒森严,连这个派系的助教向对方的女研究生求爱,都被斥为异己,在中文系各宗派的勾心斗角之中,王教授托病躲起来了,黄鱼这里立刻门庭若市,各派系的中文老师都来找黄鱼说话,最后是新当主任的李教授用丰田来接他去。结果呢,四眼的硕士论文的答辩还是没有通过。黄鱼和四眼只好回到他们在大学的那间宿舍里去“继续操练”。
李小棠_《继续操练》 -作者简介
作家李晓-巴金之子
李晓,原名李小棠,巴金之子,1950年生于上海。1966年初中毕业时适逢“文化大革命”爆发,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去安徽农村插队,在那里生活了7年。1976年因父母身边无子女调回上海,在食品厂当工人。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分配到上海市某国家机关工作至今。1985年开始学习小说创作,李晓的作品集中描写丑陋的生活场景,鄙俗的小人物,关注环境对人的扭曲异化过程。1986年发表处女作《机关轶事》。《继续操练》是他的第二篇小说,描写知青返城后的经历。发表后博得普遍好评,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在《青年文学》1988年第8期上发表的《天桥》获1987―1988年《小说选刊》和《人民曰报》文艺部主办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有小说集《小镇上的罗曼史》、《继续操练》、《天桥》等。小说创作之外有译作和电影剧本问世。 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李小棠_《继续操练》 -获奖情况
1985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0年获上海40年优秀小说奖,1992年李晓的《小镇上的罗曼史》、《继续操练》和《天桥》三部作品获得该年度庄重文学奖。
李小棠_《继续操练》 -评价
李晓的讽刺作品《继续操练》,书中语言辛辣幽默,讽刺形象入木三分。杨健将李晓的《继续操练》归类为知青文学的新写实主义作品。
李小棠_《继续操练》 -作品鉴赏
在某种意义上这篇小说可以称之为“新儒林外史”,因为从内容上来看揭露和抨击某类知识分子的阴暗心理是它的主题,而从艺术上看讽刺与揶揄是它的基本美学风格。
人物形象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群高级知识分子:有着作等身、誉满海内外的刘、柳二老,有掌握着华大中文系实权、身为教学骨干的王、李、张、赵四大教授,还有一批等待接班的后起之秀。但小说不是写一般人理解的高级知识分子们知识渊博、温文尔雅、为人师表、忠厚善良的那一面,而是写它们自私、无聊、卑鄙、无耻、残忍的那一面。他们心地狭窄,勾心斗角,过河拆桥,落井下石。刘、柳二老因为一字之争居然结下半个世纪的冤仇,而且各自培植亲信,拉帮结派,将矛盾作为遗产传给后人,没完没了。
王教授为了坐稳系主任的位置,弄虚作假,厚着脸皮拿学生的文章装璜门面。李教授为了抢系主任的位置,置师兄师弟情分于不顾,居然将四眼灌醉,然后挑拨离间,落井下石。
柳老门下的张、赵二教授或侯老师等,或借机出气、或混水摸鱼,对四眼发起了联合攻击。相形之下,四眼倒成了英雄。虽然他好耍小聪明,野心勃勃,好吹牛皮,但他毕竟有真才实学,并且以自觉不自觉的方式和自私、虚伪的人们抗争。但他在充满阴谋和自私的争斗中终于成为牺牲品,所以只是个“悲剧英雄”。
无情地揭露高尚下面的卑鄙、文雅下面的庸俗,是这篇小说内容上的一大特征。这应当说是一种突破,在当代小说中,用这种眼光处理这种题材的作品尚不多见。故事本身是令人痛心而且令人厌恶的,但作者能够超然于这种痛心和厌恶,用艺术的眼光和手段处理这个题材,从而使小说获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功。人物形象的个性化、故事情节的富于变化等等都显而易见,而最重要的,是它那种讽刺、揶揄甚至带有一点恶作剧色彩的独特风格。
风格
这种风格主要是由三方面的因素构成的。
首先是对主要人物的性格进行富于喜剧色彩的夸张。比如四眼,他的语言和行为方式都是戏剧化的。来报社找小李诉苦,他说着说着就唱起来:“天哪,你瞎了狗眼枉为天”。说自己写那篇文章是花了如何大的力量,用的是“一百六十个不眠之夜,字字看来都是血”这种曹雪芹用过的语言。只有他和小李两个人一起谈话,最后也煞有介事、风度翩翩地一鞠躬:
“我说完了,谢谢大家”,而小李的回答,同样是煞有介事、一本正经:“总统先生,能否请你就拜在王老门下一事发表些感慨?”人物语言和行为的这种极度夸张与人物自身的平凡与渺小形成反差,产生喜剧效果。
其次是作者有意使用描写徒手搏斗、武打或战争的术语来描绘文质彬彬的读书人的故事。说刘、柳两派的论战是“双方将士在课堂上拿千百年前的文人骚客打现代战争”,说论文答辩的走形式、答辩者与被答辩者达成默契是“看上去拳拳到肉,其实相隔甚远”,并用京剧武打的道白来比喻主考官的发问:“兀那赋子,端的可恶,呀呀呸,受你爷爷一刀”。在关于四眼答辩的描写中,称柳老教授的门生为“主攻手”,说李教授没给四眼提问题是“念着叔侄情分,不愿亲手了结他”。其他还有“头几个回合,四眼操练得不错,防守严密,还抽空回记冷拳,逼得教授倒退几步”、“主考官数到十,把惊堂木敲定”这类机智而诙谐的比喻。这种写法一方面使那些文绉绉的人变得滑稽可笑,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揭示了那些文绉绉的行为的“撕杀”本质。
其三是叙述语言的机智、俏皮。当然,这些语言都是通过小说中那个特殊的角色“小李”表达出来的。在小李眼里:刚进大学的学生们趾高气扬,“男的像刚会打鸣的小公鸡,女的像刚能下蛋的小母鸡”;姓温的中提琴手拿起中提琴是“拿起吃饭家伙”,听了他实在不高明的演奏,“前后左右的人都低眉合目,仿佛喝过白日鼠白胜的药酒,一个个倒也”;四眼学习成绩好,“一见考试,就兴奋得直搓手,脸上冒出色迷迷的表情,好像桌上放的不是考卷,而是一盘炒虾仁什么的”。小李对对门那家报社的女大学毕业生有意思,则说“小姑娘长得甚合孤意”,他鼓励答辩失败的四眼,说:“我们是正宗男子汉,头顶开砖,背枕钉板,走起路来两卵蛋碰得叮当响”。这些语言一方面塑造了叙述者小李机智、风趣而又有些玩世不恭的形象,同时使小说具有了总体上的喜剧色彩。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小说赋予“操练”这个词的丰富含意。四眼问小李是否平时“什么也不干”小李回答“还没操练到这种水平”;姓温的中提琴手拙劣的演奏是“把音乐这东西操练得那么难听”;中文系老师讲课是“摇头晃脑地操练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创造社太阳社的文艺主张”;毕业时给同学赠言“最后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类的屁话都操练上了”;“我操练起天真无邪的笑容”;“从今与四眼再度携手,继续操练”;等等。在这些用法中,“操练”一词的含意显然不一样。有时表现为嘲弄,有时表现为亵渎,有时又表现为一种乐观而顽强的斗争精神。这些用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操练”这个词的本意,因而产生了幽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