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戏剧理论家、剧作家、民俗学家齐如山回忆他在同文馆的学习生活
同文馆乃经曾袭侯纪泽等奏请,于同治元年成立,即附庸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在乾隆年间,因西北边疆屡与俄国有交涉,所以在北京设立了一个俄罗斯文馆,附属在理番院,因同文馆成立,也就归并了这边,共有三国文字。普法之战以后(即德法之战),德国日强,于是又添了德文,我入同文馆之初,还名曰布文,通称布国文字,布者布鲁斯也,后来称普鲁斯,后来才改写德文二字。甲午中日之战,日本已强,又添了日本文,彼时名曰东文馆。其所以名为东文馆者,有两种原因,说来也很可笑,一因甲午之战,官员们为堂堂中国同一小日本打仗,说起来丢人,意思是它不配与中国为敌,避免中日合称,而云中东之战,所以名曰东文,二因其他四国文字都是西文,所以此名曰东文。其实都是鄙陋之见。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在汉人一方面,政府无法控制,招学生太费事,於是由八旗官学中挑选,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人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因为这种的学生,向来功课成绩不好,八旗官学虽腐败,这种学生也站不住、或将被革,倘到同文馆,或者还可以混一个时期。这是最初招生的情形,而且还有一层,这些学生入了同文馆以后,亲戚朋友对于本人,因为他是小孩,还没有什么鄙视,对于学生们的家庭,可就大瞧不起了,说他堕落,有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亲戚关系,断绝来往。甚而至于人家很好的儿媳妇,因她家中弟弟入了同文馆,便一家瞧不起这个媳妇,而且因之便受了公婆之气。社会的思想,对于这件事情看得这样的严重,大家子弟不但不愿入,而且不敢入,因之后来之招生就更难了。因为不容易招学生,所以订立的章程,对于学生有极优的待遇。初进馆,便每一个学生每月给三两银子的膏火,这个数字就等于旗门子弟的一份马甲钱粮,旗门中的子弟,靠念书吃饭的固然也有,如中举人进士等等,但是千不挑一。平常所希望者,就是成年之后,靠着拉弓射箭,挑一份钱粮,就是入营当兵之义,每月有一担米之外,还有三两银子,这是旗门中唯一的希望。于是同文馆想以利诱,入了同文馆,就等于挑上钱粮,以为如此一来,则大家一定都是愿来的了,其实还没有人愿来,于是把每月膏火逐渐增加,初进馆每月三两,学一二年之后,洋文有成绩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为八两,后增为十二两。彼时每月十二两银子,这个数字是很大的,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学生得到八两银子,便不完全是学生了,就得帮助教新来的学生,但自己仍须接着学习,最高得到十五两,那就完全是副教习,自己不再学习了。以上这种待遇,已经很优了,可是还有特别的。馆中的章程是三年一次大考,不过不满三年的学生,不准与考。考试最优者,可以保举为部司务,再三年如果考的再优,则可保举为主事。主事已经是六品官员,而且科举中了进士,前二十几名为翰林,其次就为主事,分与各部当差,从此就是国家的命官,一个未出学校门的学生,登时就变成国家的官员,请看这待学生还要多优?不但此,入馆学几年稍有根底后,驻各国的使臣,还要以奏调充当翻译官,待遇更优,且也有保举。
同文馆_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
简称同文馆。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九日,恭亲王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设管理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