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千佛洞敦煌石窟群之一。位于今甘肃省安西县桥子乡南三十五公里峡谷两岸。现存洞窟二十三个,有壁画、塑像者八窟,东岩三窟,西岩五窟,多为单室窟。东千佛洞壁画艺术,是中国自创的变文与变相结合的产物,均属中原风格。
千佛洞_东千佛洞 -简介
东千佛洞东千佛洞位于甘肃瓜州县城东南86公里的长山子北麓,现存23窟,壁画总面积486平方米,彩塑38尊,是一座精美不可多得的西夏艺术宝库。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千佛洞尽管在艺术风格上归类于敦煌石窟群,但在管理关系上,与归属敦煌研究院的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不同,东千佛洞由瓜州县负责日常保护和管理。
千佛洞_东千佛洞 -名称由来
东千佛洞,又名接引寺,因其位置处于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以东而得名。
千佛洞_东千佛洞 -历史
始创于北朝(公元386~534年)。唐、五代、西夏、元、及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重修,逐渐形成规模较大的石窟群。
1987年8月、1991年8月,甘肃省文化厅拨专款进行两次整修加固,清理残损泥塑造像,开挖水井;并由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对壁画地仗脱落及酥碱起甲病害进行加固、修复,修补残破部位,清洗烟熏壁画、摄影录像;安西县博物馆会同省考古研究所全面测绘记录等。这一系列抢救保护措施,使洞窟基本恢复原貌夫。
千佛洞_东千佛洞 -规模与形制
规模
现存洞窟23个,有壁画、塑像者八窟,东岩三窟,西岩五窟,多为单室窟。
形制
形制有长方形中心柱燧道窟、圆形穹窿顶窟、方形平顶窟,其中第2、4、5、7窟均为长方形中心柱窟,尚存部分佛、菩萨塑像,但多为清代重修,唯第4窟西夏高僧像,身着俗装,保存完好。
千佛洞_东千佛洞 -文化渊源与风络
文化渊源
其文化渊源与莫高窟、榆林窟一脉相传,但东千佛洞的西夏洞窟内容丰富、技艺精湛,其中“净土变”、“药师变”、“说法图”、“文殊普贤变”、“密宗曼陀罗”等壁画,表现了西夏“妙能自创、自成一家”的独特艺术情调,这在“水月观音”壁画中得到了完美体现,而“密宗曼陀罗”壁画菩萨的服饰则格外现代化,身穿体恤装、超短裙、长筒丝袜,仿佛一妙龄摩登少女。
艺术风络
从壁画内容风格而言,显教经变汉密图像均属中原风格。藏密传自西藏,都有一定的西藏、印度、尼波罗影响,
东千佛洞的西夏壁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佛教艺术对佛国世界的追寻,其实是对人间社会的再现和升华,壁画中的僧人、行者、官吏、侍女、伎乐,包括其衣冠、旌节、舞蹈、乐器及装饰图案,可以说是西夏社会生活的再现。
信仰
从佛教信仰思想而言,多属显密结合、汉密藏密结合的综合型信仰。
千佛洞_东千佛洞 -重要意义
著名敦煌学家段文杰先生在其发表的《新发现玄奘取经图探讨》一文中说:“安西榆林窟和东千佛洞六幅“玄奘取经图”的发现,是稀世之珍,在研究佛教思想的演变,研究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研究《西游记》成书之前主要人物艺术形象的创造和完善过程,是难得的形象资料”。
千佛洞_东千佛洞 -旅游事件
香港记者13年前留名东千佛洞:趁讲解时题字
港媒记者在敦煌壁画刻字留念香港一媒体记者宋寅在中国著名文物古迹甘肃瓜州东千佛洞题字留名一事,在尘封13年后,2013年5月被网友曝光,引来一片谴责。5月27日,瓜州县文物局回应称,针对东千佛洞的参观管理存在的缺陷和漏洞,瓜州县文物局向全国人民道歉,同时保留对该事件及相关人员责任的调查追究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