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桅子,茜草科常绿灌木,高0.5~2m。花期5~7月。果期8~1月,生长于低山温暖的疏林或荒坡、沟旁、路边。分布于贵州、江西、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南、福建、等地。主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疳;淋证;叶血衄血;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
别名:木丹,支子,山桅子,枝子,黄鸡子、鲜支、卮子、越桃、小卮子、 黄荑子、黄栀子、黄栀、山黄栀、山栀
形态:茜草科黄桅子常绿灌木,高0.5~2m。幼枝有细毛。叶对生或三叶轮生,革质,长圆或卵状披针形,长宽各7~14cm和2~5cm,先端渐尖或短尖,全缘,两面光滑,基部楔形,有短柄;托叶膜质,基部合成一鞘。花单生枝端或叶腋,大形,白色,极香;花梗极短,有棱,萼管卵形或倒卵形;上部膨大,先端5~6裂,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花冠旋卷,高脚杯状,花冠管狭圆柱形,长约3mm,裂片5或更多,倒卵状长圆形;雄蕊6,着生花冠喉部,花丝极短或缺,花药线形,子房下位,1室,花柱厚,柱头棒状。果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有翅状纵棱5~8条,长2.5~4. 5cm,黄色,果顶端有宿存花萼。花期5~7月。果期8~1月。
生长于低山温暖的疏林或荒坡、沟旁、路边。
分布范围:贵州、江西、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南、福建、等地。
繁殖:
1.气候土壤: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以排水良好、肥沃疏松而较湿润的砂质壤土或粘质壤土为佳。
2.整地: 育苗地,先深耕33cm左右,除去石砾及草根,再行造畦,畦高17cm,宽1.3m。打碎土块,耙平,每亩施基肥2000kg。然后按行距27cm,挖宽7cm、深3cm的横沟,以待播种。
3.种植:
3.1.种子繁殖:播种期分春播和秋播,以春播为好。在2月上旬至2月下旬(立春至雨水)。选取饱满、色深红的果实,挖出种子,于水中搓散,捞取下沉的种子,晾去水份;随即与细土或草木灰拌匀,条播于畦沟内,盖以细土,再覆盖稻草;发芽后除去稻草,经常除草,如苗过密,应陆续匀苗,保持株距10-13cm。幼苗培育1-2年,高30余厘米,即可定植。
3.2.扦插繁殖:扦插期秋季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春季2月中下旬。剪取生长2-3年的枝条,摈节剪成长17-20cm的插穗。插时稍微倾斜,上端留一节露出地面。约一年后即可移植。
3.3.定植:2-3月间定植,按株距1.2-2m,作好直径50cm,深30cm的穴,并用堆肥10kg与细土拌匀作基肥。每穴栽苗1株。
4.田间管理:幼苗期须经常除草、浇水,保持苗床湿润,施肥以淡人粪尿为佳。定植后,在初春与夏季各除草、松土、施肥1次,并适当壅土。
采收及贮藏:
于10月中、下旬,当果皮由绿色转为黄绿色时采收,除去果柄杂物,置蒸笼内微蒸或放入明矾水中微煮,取出晒干或烘干。亦可直接将果实晒干或烘干。
炮制方法:
1. 生栀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 2. 山栀仁:取净栀子,用剪刀从中间对剖开,剥去外皮取仁。 3. 山栀皮: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 4. 炒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取出,放凉。 5. 焦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 6. 栀子炭: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须存性,取出,放凉。 7.《雷公炮炙论》:凡使栀子,先去皮须了,取人,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赤金末用。
药性苦;寒
归经心;肝;肺;胃;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功效分类清热凉血药
主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疳;淋证;叶血衄血;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未掺或调敷。
用药禁忌脾虚便溏者忌服。 1.《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 2.《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