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妓院》,2005年第7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获奖影片。1998年,由美国纽约新闻记者泽娜・布里斯基制作完成。影片讲述了一个新闻记者教加尔各答红灯区的孩子摄影的故事,在片中摄影成为一种改变人命运的可能性。该影片以独特视角呈现了红灯区的拥挤人潮以及流光溢彩背后不为人知的瞬间,片中的主角由4个女孩、3个男孩组成,给整部纪录片带来了令人启发性的画面。
生于妓院_《生于妓院》 -简介
印度红灯区成长的小孩,面对贫穷、苦难和绝望的环境,是否有机会挣脱与他们母亲相同的宿命?一群在加尔各答风化区生活的孩子们,在导演的带领下,逐步接触平面摄影的学习经过。没有窥奇刺探,没有故作悲情,导演花了数年时间持续观察,以直指人心的震撼力度,实至名归地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生于妓院》的制作人是泽娜・布里斯基,她带给拍摄地――印度加尔各答红灯区的孩子的第一份礼物是20多台照相机,随之而来的是更多无价的东西:社会影响力,以及孩子们的希望与机会。她最大的心愿是,让这些孩子获得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尊重,并且不再仅仅因为他们母亲的职业而受到歧视。 这部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人们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它把人们带到很少有机会去的地方,了解到很多无法想像的东西。通过该片,人们知道原来抚养妓女的孩子是多么不容易。更令人惊讶的是,故事还表现了存在于那种最丑陋地方的少有美丽。1998年,纽约新闻记者布里斯基来到加尔各答,打算拍摄一些关于妓女的东西。最后她不但了解了她们,而且了解了她们的孩子。而孩子们对她和她的相机产生了兴趣,不久当她从纽约返回后就带来不少照相机,开始对那些孩子进行摄影培训。 这一培训来自她突发的灵感(虽然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她决定组织一个摄影班,让片中7个小主角拿着相机去记录他们身边的世界。实际上,正是这4个女孩、3个男孩给整部纪录片带来了迷人而深藏启发性的画面,并以独特视角呈现了红灯区的拥挤人潮以及流光异彩背后不为人知的瞬间。
拍卖照片筹钱上学
这些小小摄影家极为严肃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甚至看起来有些像冉冉升起的评论家和艺术家,专业地分析着光线和不同作品。最终,《生于妓院》呈现的不仅是具有摄影天赋的孩子,更是他们的坚定信念,以及持续的毅力。
正如12岁的阿维吉特在片中所说:“我对未来已经没有任何憧憬了。”他唯一可以依靠的母亲在这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被皮条客烧死,但是没有人关心这个悲惨的事情。好在还有艺术抚慰孩子的心灵,他们的作品是他们的财富,他们的作品值得每个人把它挂在自家墙上。与此同时,布里斯基也一直努力安排帮这些孩子拍卖作品,以筹些钱来让他们接受教育。尽管布里斯基一再强调,自己不是社会工作者,但她和她的合作导演罗斯・考夫曼一直没有停止宣传那些孩子的事迹。所以说,他们并不是旁观者,他们参与了这些孩子的生活。
拍摄手法含蓄感人
其实,布里斯基对这些孩子的帮助有目共睹,除了带他们到海滩和动物园进行摄影实习,在印度和美国组织这些孩子作品的展览外,她还激励他们不断地为梦想奋斗。这部电影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的拍摄手法。导演没有像其他纪录片一样使用大量胶片,然后通过感伤和自白来表现故事,而是简洁地以孩子们的所见构建影片。比如,她只是通过孩子们在一个破烂动物园对一些奄奄一息的动物拍摄的过程,以此含蓄表现这些孩子的现实生活,让人看了不禁思绪万千。 片中,当一个智力发育不全的10岁小孩说:“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我能到另一个地方并且接受教育,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呢?”
对于《生于妓院》,有评论说:“如果你的孩子抱怨着又要去学校上课的时候,也许你应该带他来看这部影片。尽管片中那些妓女母亲对这些小孩的教育都是低俗的语言,但是只要你能暂时容忍这些,忽略这些,就能让你的孩子知道他们现在所拥有的,看似理所当然的东西是多么来之不易,也许这才是影片的核心价值。”
生于妓院_《生于妓院》 -主角沦为妓女
2008年2月27日,据媒体报道,片中的主人公,印度小女孩儿Preeti Mukherjee已经沦为亚洲最大的红灯区中一名性工作者,而2005年她还在洛杉矶的柯达剧院手捧小金人激动落泪。
Preeti在妓院的名字改为Puja,她在2005年获得奥斯卡奖一年后就开始了在妓院的性服务,她说她依然记得当初获奖时和其他参演人员相拥的温暖。Preeti称获奖后,片中的很多小演员留在美国读书,Preeti回到了印度读高中。Preeti说片子的导演泽娜・布里斯基当时给了她妈妈很多钱,要求其给孩子自由,但Preeti最后还是走了母亲的老路。Preeti说她已经有了笔记本电脑、昂贵的手机、很多钱,并租得起非常豪华的房子。Preeti还称泽娜想把她救出去,但是她对现状很满足,“虽然眼神还是流露出对自由的渴望”。
报道称Preeti会成为性工作者的原因还不清楚,但警方表示曾解救过Preeti并将她交还给母亲。警方还表示Preeti现在已经成为色情交易的一部分,很多有权势的人物都参与其中,而且不允许Preeti重获自由。
生于妓院_《生于妓院》 -影评
看完片子,给我的冲击和震动很大,不单是他们生活的艰苦异常,还有他们手中拍出来的美丽和纯净以及命运的压力。
那些孩子嘴里说出来的话实在是超乎常人的冷静成熟,他们对于自己家庭的背景一清二楚,片子里说了在他们母亲工作的时候,他们拉上帘子在一旁玩耍。对于将来,他们都想走出他们出生的地方,导演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了他们希望。但是,片子结尾时,7个孩子只有一个留在了寄宿学校,另一个自己离家出走上学,其他人要么被家人带回,要么自己选择离开。(花絮里2年后一半的孩子有比较好的结果,让我欣慰不少)。影片开始时那个最安静听话的孩子留了下来,选择了有希望的生活。选在影片最后一个交代,配的音乐突然变的十分悠远,我想导演算是给了大家一个充满希望的最光明最向上结局,让人十分欣慰感动(她的母亲去世,她和祖母相依为命,父亲曾经企图卖掉她),而最刚烈大胆的那个却被母亲带离学校(片子里他们家三代为娼,并不贫穷)。导演在片子中说道“我看到他们,觉得自己也做不了什么,感到很难过”,当然,最后导演还是做了些什么,但是选择权不一定在孩子这里。看到这种地方,常会让人感到命运的无奈。性格决定命运?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片子里那些特别的照片,人文气息出乎意料的浓厚,当然,拍摄的时候有专业人士的指导筛选和色彩处理,但是那些展出的作品确实让人觉得异常的心灵感动。影片里一些片断,海边,动物园孩子们开心的玩耍,那些真善美的东西,实在是和红灯区黑暗的环境反差太大。另外,去了影片的官方网站,那些照片以不菲的价格出售,不知道有多少钱会到孩子们那里呢?
虽然可能镜头里经过了导演的加工和处理,但是很多东西还是让人愿意去相信,去感动,去思考的 。
最后说一下音乐,片尾曲和车上跳舞那段真的很悦耳,其他配乐都很有民族特色,又不失端庄严肃,真的很赞。
生于妓院_《生于妓院》 -奖项
导演在台上拿第7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第7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日舞影展最佳观众票选奖。
本片荣获“第7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大奖”(DOCUMENTARYFEATURE)。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新闻记者教加尔各答红灯区的孩子摄影的故事,在片中摄影成为一种改变人命运的可能性。印度红灯区成长的小孩,面对贫穷、苦难和绝望的环境,是否有机会挣脱与其母亲相同的宿命?一群在加尔各答红灯区生活的孩子们,在导演的带领下,逐步接触平面摄影的学习经过。
生于妓院_《生于妓院》 -剧情简介
1998年,纽约新闻记者布里斯基来到加尔各答红灯区,打算拍摄一些关于妓女的东西。最后她不但了解了她们,而且了解了她们的孩子。而孩子们对她和她的相机产生了兴趣,不久当她从纽约返回后就带来不少照相机,开始对那些孩子进行摄影培训。这一培训来自她突发的灵感:她决定组织一个摄影班,让片中7个小主角拿着相机去记录他们身边的世界。实际上,正是这4个女孩、3个男孩给整部纪录片带来了迷人而深藏启发性的画面,并以独特视角呈现了红灯区的拥挤人潮以及流光溢彩背后不为人知的瞬间。
导演泽娜布里斯基(ZanaBriski)与罗斯考夫曼(RossKauffman)纪录在红灯区认识的那些孩子的惊人转变。专业摄影师布里斯基给孩子们上摄影课并给他们相机,点燃了这些孩子内心的潜在艺术天份,他们住在最污秽、看似绝望的世界。这群孩子拍的照片不仅展现过人观察力与天份,更反映出一种更伟大、激励人心、撼动社会的真实面相:艺术确是一股解放心灵、赋予才能的极大力量。
“小小摄影师的异想世界”不滥情,没有一般拍摄贫穷世界所呈现的赚人热眶e面。布里斯基花数年的时间与这些孩子相处,参与他们的生活。孩子们拍摄的相片是其心灵的照影;而非只是稀珍奇品或原始图像,那是一项无可抹灭的创意精神的力量之真实见证。
小小摄影师童言童语
阿吉(Avijit)"我以前想当医生,后来想当艺术家。现在我要当摄影师..."
酷哥(Gour)"我要在相片中展现这里人民的生活,我想表达人的行为。"
琪琪(Kochi)"我不敢在外面照相,大人会数落我们;会说:「相机从哪带来的?!」"
麻吉(Manik)"我们去海边照相,我从来没看过海,我觉得好惊奇!"
宝贝(Puja)"有天我打开相机,整卷底片全曝光了,我以后不这么做了。"
小妮(Shanti)"泽娜阿姨教得很好,我们都牢记在心。我们太喜欢拍照,喜欢到忘了工作!"
小奇拉(Suchitra)"手上有相机,我就很开心。我觉得我在学习...可以成为有用的人。"
塔塔(Tapasi)"第一次拿到相机的时候,感觉真棒。以前我们绝不可能碰相机...我们看别人拍照,希望自己也有相机。
生于妓院_《生于妓院》 -相关介绍
阿维杰特・哈尔德生于妓院的印度孩子们
他生于印度加尔各答市一家妓院,而现在他已经是美国纽约大学的一名学生。她是他的小伙伴,而今却已经沦落风尘。为此,他准备拍摄一部关于她的电影。
电影改变命运
据英国广播公司2010年2月7日报道,20岁的阿维杰特・哈尔德正在美国纽约大学电影学院求学。这一切都源于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生于妓院》的拍摄。1999年,美国导演考夫曼等人教哈尔德和另外7名性工作者的孩子如何拍照,记录自己在加尔各答红灯区的生活。
“拍摄电影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在发生什么,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纪录片,我们只听说过好莱坞电影。”哈尔德说。影片展示了哈尔德的家。那里的生活犹如一团乱麻。他的爸爸吸毒,他的妈妈常年患病。在十几岁的时候,哈尔德的妈妈便去世了。
电影制作者建立一个慈善组织,帮助8名儿童上学,并鼓励他们爱上摄影。他们的照片在加尔各答和纽约展出,并在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筹集资金。在这些展览中,哈尔德拍摄的照片备受瞩目。他应邀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参加摄影比赛。
哈尔德说:“《生于妓院》改变了我的生活。2005年,我第一次观看了这部影片,后来它还获得了奥斯卡奖。这是我生命中最难忘的时刻,我第一次意识到我可以发出声音,人们希望知道我的生活故事。那时我已经入学5年了,也开始学习英语,这是一个非常鼓舞人的故事。”
求学美国
他自己申请赴美国学习,并最终被接受。2005年,在电影制作者成立的慈善组织的帮助下,他赴美国新罕布什尔一所学校学习。后来,他决定选择电影制作为职业。“制作电影非常有意思,我很快乐。”他说。在慈善组织的资助下,哈尔德目前正在纽约大学影视学院学习。“我的教授欣赏我的作品,这给予我信心。”雄心勃勃的哈尔德很快掌握了电影制作的窍门,并且适应了美国的生活方式。他正在编撰一本他在印度和美国拍摄的影片集,还在学习西班牙语和法语。业余时间,他还去打工挣钱,回国探亲。他的祖母并不懂得他在美国干什么,而他的爸爸正在戒毒。
不同结局
然而,并非所有《生于妓院》的小主人公都像他一样幸运。其中一名女孩,已经沦为妓女。导演考夫曼说,他曾经试着劝阻她,但未能奏效。“我们只能做这么多,我反复劝说她和她的家人,但她最后还是成为一名妓女。这是一个悲剧。”
但他们建立的慈善组织继续帮助其他孩子,近来又资助一名女孩前往美国求学。他们还与另一家基金会联手,在加尔各答建立了一所学校。大约250名孩子在那里接受教育和职业培训。而哈尔德则准备拍摄一部电影,反映那位成为妓女的女孩的生活。尽管他意识到在美国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但他还是不希望离开家乡。“我希望纽约就是加尔各答,那样我就能生活在家乡了。”他叹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