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各种原因,不能在规定时间参加考试,向校方提出申请的一种考试形式。
缓考申请书_缓考 -概述
学生考试期间因考前突然生病、其他形式(补修、提前修、选修、重新学习等)考试与正常考试发生冲突或其他意外原因而不能参加考试者,应于考前向院系提出书面申请,填写书面缓考申请表(附有关证明材料),经院系主管教学主任同意,办理缓考手续,领取缓考通知单(交缓考课程任课教员进行成绩登记使用),本学期成绩记为“缓考”。由院系报教务处备案。 经批准缓考的学生有一次正常缓考机会,学生须在下学期到学生所在学院教务科查询缓考课程安排。
缓考申请书_缓考 -出现原因
缓考
缓考试卷与补考试卷难度相当,很多申请缓考的学生目的之一是能考个好成绩或避免不及格。一位学生表示,申请缓考成功,将比参加正常考试的同学要多出一个多月的时间复习,况且缓考成绩照样可作为保研、评定奖学金、评选优秀学生等的依据,如果是补考这些则就不作数了。但申请缓考的学生也有风险,一旦缓考不及格,就得直接重修,没有补考资格了。
考研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大四学生纷纷逃课或申请期末考试缓考,每天上课的学生寥寥无几,很多人都抱怨学校课程设置有问题,期末考试就该给考研复习让路。 为了冲刺考研,大四学生大面积逃课,大规模申请缓修缓考,一些工科院校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验不能缓,就找人“捉刀”。许多老师只能睁只眼闭只眼,正常教学难以保证。
缓考申请书_缓考 -校方规定
缓考
在各高校教务部门出台的规定中,缓考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清华大学自2005年开始施行的《清华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对缓考有明确规定。学生因病不能参加课程考核时,应在考前向所在院系教学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缓考申请,同时提交医院的相关证明,经批准后申请缓考方能生效;因事一般不批准缓考。
有些高校明确规定缓考申请需要由主管教学的院长或系主任签名,如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而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也规定了选修课、实验类或者其他没有补考的课程不能申请缓考。
但“开个病假条”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不少学校在这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如部分高校规定开具病假证明的必须是县市级以上的医院,这些能开具证明的单位把关也十分严格。
除“生理病假”外,北大、清华等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都建立了“缓考建议”制度,学生可请“心理病假”。这些学校规定,认为自己存在应试心理问题的学生均可到中心申请接受缓考评估。对于来访的学生,心理咨询师会用20~30分钟了解他们的情绪状态、认知水平、缓考动机以及现实压力等。来访学生心理状况较差,如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睡眠困难、过度紧张、焦虑等,无法参加即将来临的考试,咨询师可以建议学生缓考。
据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咨询师介绍,这套“缓考建议”制度非常严格,评估的主要标准是心理状态,咨询师不会从学生考不好的后果角度去进行评估。对于非情绪状态不佳、只是怕考不过影响前途而申请缓考的学生,他们不会开缓考建议书。另外,考虑到有些同学可能仅仅是临考紧张,这种缓考就没有意义了。因此,中心还规定,从申请缓考到拿到缓考建议书需要两到三天。
缓考申请书_缓考 -特殊缓考群
缓考
各高校设立缓考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给确实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参加考试的学生提供方便。但这项规定也给了不少投机的学生“活用”缓考制度的机会。多数学生是因为怕复习不充分,考卷“满目疮痍”甚至有“挂科”危险才想办法申请缓考的,但有少数成绩不错的“好学生”也在其列。
按照大部分高校目前的规定,缓考科目只要参加补考并通过,对成绩没有任何其他限制,因此对保研、出国、找工作等不会有任何不利影响。“缓考后成绩按正常成绩记录”,这一规定是“好学生”们申请缓考的最大动力。
北京林业大学大四学生刘蕾(化名)已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在同学眼中学业成绩非常好的她也有过缓考的经历。大三时,她选了一门自己认为比较有难度的专业课程,因为期末复习不充分,怕出成绩后影响自己的整体成绩,最后影响评奖学金和保研,她无奈中想到了最后一招――缓考。
缓考申请书_缓考 -各方反应
“现在大学生最关心的都是就业、考研,没心思上课是很正常的。再说上大学不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吗?”有的学生在网上发帖建议,“大四的课能不能挪到大三上,或者干脆取消大四,本科上三年就毕业。”一部分学生认为大四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自学能力,去不去上课影响不大,但大部分老师对此表示担忧。“大学三、四年级是学生专业知识深化、升华的黄金时期,本科生如果缺了这些课,就会造成专业知识的欠缺和知识面狭窄。”郑州轻工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袁道强介绍,一般高校一、二年级开设的大都是基础课,而专业系统理论、专业实践、专题研究、毕业设计等都放在三、四年级。对于大部分本科专业来说,大四教学课程的时间保障还是不能含糊的,否则教学质量必然要打折扣。
这是一种很不公平的现象,大家都知道复习时间宝贵,申请缓考无疑为他们争取了很多备考时间,分数自然会高一些,拿奖学金也自然容易一些。”采访中,不少同学都坦承“看不惯”这种现象。
“缓考并非免考,虽然争取了一些备考时间,但代价还是很大的。”浙江林业大学辅导员殷老师说,如果没有不可抗拒的原因,她不建议学生缓考。
殷老师解释,缓考一般在下学期初与补考一起进行,投机缓考虽然在短期内减轻了学习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其实是加重了假期或下学年的学习压力,同时对其他同学而言,确实也是不公平的。
心理咨询师同样不推荐学生选择缓考。经常接触申请缓考学生的北大心理咨询师何瑾建议,学生要勇敢地面对考试,不要轻易选择缓考。在她看来,无缘由地缓考与其说是逃避考试不如说是逃避失败、逃避挫折。大学生有追求完美的心态很正常,但有些同学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希望自己的成绩“完美无瑕”,这是比较极端的想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心理健康。 “很多学生在考试期间都会有轻度焦虑,这是很正常的。一定的焦虑能把人的身体调到战斗状态,精神兴奋,精力充沛,这是有利于考试发挥的。所以,缓考不应成为逃避考试、逃避挑战的‘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