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木寺,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下辖的一个小镇。一条小溪从镇中流过,小溪虽然宽不足2米,却有一个很气派的名字“白龙江”,如按藏文意译作“白水河”。小溪的北岸是郎木寺,南岸属于四川若尔盖县,属于甘肃的“安多达仓郎木寺”和属于四川的“格尔底寺”就在这里隔“江”相望。一条小溪分界又联结了两个省份,融合了藏、回两个和平共处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据一方地存在着;晒大佛,做礼拜,小溪两边的人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信仰的执着。
郎木寺天气_郎木寺 -环境
郎木寺
一条小溪从镇中流过,虽宽不足2米,名“白龙江”。溪北是甘肃的“赛赤寺”,南岸属四川若尔盖县的安多达仓郎木寺,中间夹着回族的清真寺,两个藏传佛教的寺庙在这里隔“江”相望。
一条小溪融合了藏、回两个和平共处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据一方地存在着,晒大佛、做礼拜,小溪两边的人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信仰的执着。
郎木寺天气_郎木寺 -现状
郎木寺图册
如今郎木寺所处的四川、甘肃交界,自古就是川、甘、青各族民众朝拜黑虎女神的圣地。藏传佛教兴起后,在那里建寺已历千年,但仍被命名为“虎穴仙女寺”――郎木寺。而且,在四川达仓郎木寺内,最受民众尊崇的是传说中的老祖母郎木,其原来居住的洞穴,那是圣地中的圣地。洞外地下涌出的泉水,就是嘉陵江主源之一的白龙江的源头。
郎木寺分为两部分,一个为四川达仓郎木寺寺院,也叫做格尔底寺,虎穴、仙女洞、郎木寺大峡谷以及肉身佛舍利都位于四川郎木寺这边。另一个是甘肃寺院,也叫赛赤寺,通往天葬台的方向,两个寺院隔着小溪相互守望。
尽管郎木寺的名气与日俱增,不过它目前仍然是一个安静而风格独特的小镇。
郎木寺天气_郎木寺 -实用信息
最佳旅行时间
5月-9月最佳。这时气温凉爽宜人,草原开满格桑花。 但冬季岁气候寒冷,却有丰富佛教活动。
衣着指南
天气明显冷,山上风特大,夏天去的话要带一件外套,早晚很凉;冬天去的话要做好保暖措施,帽子、手套必不可少。
餐饮住宿
郎木寺镇上住宿条件齐全,酒店、民宿、青年旅舍等高中低档不同等级的住宿地点都有,价格几十到几百块不等,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在很多特色的藏式客栈或青旅里每天晚上都会有客栈老板、当地的藏族朋友和游客一起欢歌畅谈,十分畅快。镇上也有多家餐馆,大多是藏餐和川菜,如果吃不惯还有一家丽莎餐厅可以提供西餐(有特色的苹果派和牦牛肉汉堡,在国外背包客中名声很大,不过价格也不便宜),因为当地贫瘠物资多从外面运来,所以价格比内地稍贵。
其他
1. 进入两座寺院游览前最好找到一个当地人或者寺内僧侣帮忙讲解,寺院故事十分精彩。
2. 建议不要为了猎奇心理观看天葬,观看时请保持肃穆,尊重逝者家人。
3. 郎木寺附近有骑马游项目,马队在镇上有咨询门店,价格在150-400元之间不等,骑马目的地包括白龙江源头、红石崖、花海等地。
4. 在郎木寺旅行可以顺便将附近的甘南最美村落扎尕那和四川境内的若尔盖花湖、唐克一并游玩,镇上的客栈里都可拼人包车。
郎木寺天气_郎木寺 -交通信息
合作到郎木寺的车票50元,每天6:30、7:20、12:00各一班。(淡季时偶有变化);
夏河到郎木寺71.5元,每天6:40、7:40各一班。(淡季时偶有变化);
兰州到郎木寺无直达班车,可乘坐兰州到迭部的班车,至郎木寺桥处下车然后徒步约3公里可以到达。
郎木寺天气_郎木寺 -主要景点
格尔底寺
格尔底寺位于郎木寺镇的四川部分,寺内的五世格尔登活佛肉身殿是郎木寺景点中的精华,供奉着圆寂后几百年都不腐坏的活佛肉身,十分神奇。不过肉身殿并不能随时看到,大约三五天会开放一次,只有有佛缘的游客才能见到。除此之外,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格尔底寺里还有很多值得参观的殿堂,每一座都有奇幻的故事,可以寻找一位当地人一一讲述,感受宗教故事的奇幻。
白龙江峡谷
白龙江峡谷的入口就在格尔底寺内最深处,可以徒步或者骑马进入游览,峡谷周围怪石林立,景观奇幻秀美,峡谷里有几片小草原可以野餐,还有“仙女洞”、“老虎洞”、“中阴洞”等充满宗教奇幻故事的景观。从峡谷尽头上山一直到达山顶,还可以看到整个郎木寺镇美丽的全景。
甘丹赛赤寺
甘丹赛赤寺在甘肃省一侧,建筑金碧辉煌,每一尊大殿都以镀金为顶。清晨晨雾缭绕,大殿却金光闪闪,非常适合摄影。寺院后山有一座天葬台,若征得去世者家属同意可以前去观看天葬,需要从寺院后山爬山约40分钟到达。天葬只有在当地人去世的时候才有,这种家属为逝者丧葬的场面不建议以猎奇心理前往观看。
郎木寺天气_郎木寺 -节庆活动
瞻佛节
瞻佛,藏语称为“贵格先”,字面意思为“展示丝绸佛像”,我们平时俗称“晒佛”。瞻佛的目的,是将佛的伟大形象展示于人间,让僧俗信众通过心灵去感受,由此而顶礼膜拜,赞叹供养,祈愿佛法长住。
每年正月十三日是郎木寺举行瞻佛的日子。 上午大约九时,瞻佛仪式正式开始,宽大的瞻佛台上缀帖得光滑整齐的石板闪着亮光,在作为挂轴的瞻佛墙上卷简佛像徐徐展开,一队僧人在瞻墙顶端紧攥幅边,一队僧人在下面接展,左右两边又是两队僧人,四方合力小心翼翼地将一幅大约十丈宽大约三十六丈的佛像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一刻,僧俗一片静穆,默念经文,祈求幸福吉祥……
郎木寺天气_郎木寺 -民族融合
传教士
上个世纪40年代,一位美国传教士踏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一住就是十几年, 直到1957年才离开。他在这里完全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之中,冬天,他穿上厚厚的藏袍,戴上狐皮帽,脚上穿着与当地人一样的皮袋子,然后骑上马去狩猎。他喜欢背着叉子和子弹袋,骑上高头大马在雪地里飞奔。夏天,他与牧民们一起耍坝子,畅饮青稞酒,跳锅庄,在开满各色野花的草原上打滚。似乎他的传教算不上成功,因为今天已经看不到除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之外其他宗教的痕迹。他的传教,如奔腾的白龙江一样,在岁月的流转中去了远方,留下的只是一个过程――曾经在这里走过。
十几年的经历,对于人生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十几年与当地人的相处,让他感受到了一个有着久远历史的民族的生活。神奇的传说、秀美的山川以及豪放粗犷的民风,在他心中永远定格。他将耳闻目睹记之于笔下,最后,写成了一本英文书《Tibetlife》,在美国出版后,便有更多的西方人知道了青藏高原东缘的群山、草原、寺院和藏民族。
2001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托尼来到了这里,他循着他老师当年的足迹进行采访,就像詹姆斯的那本《消失的地平线》引来了稻城热一样,郎木寺正因为《Tibetlife》的影响,汇聚了五湖四海的游客。
三座寺院
许多人都认为郎木寺就是寺院名,其实,这里有三座寺院。在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格尔底寺的入口处,还有一座清真寺。蓝天白云下高高耸立的叫醒楼与浑圆的佛塔并立,显得十分壮观。与格尔底寺遥相对应的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赛赤寺。他们的全名分别是安多达仓纳摩寺,即格尔底寺,郎木寺清真寺和安多达仓赛赤寺。
寺院在群山的环抱中静静地伫立着,飘舞的经幡传导出浓浓的宗教气息,虔诚的信徒磕着等身长头来此转经。转动的经轮转去了今生的苦难,转来了来世的幸福。逝去的人在赛赤寺院后的天葬台上等着神鹰将灵魂捎往天堂。独特的地理环境,秀美的山川以及民风民俗组成了郎木寺的一切,汉藏回三个民族的居民都在白龙江畔浣衣汲水,呼吸一方清新的空气,过着平静安稳的幸福日子。
四川一侧的格尔底寺地势比较开阔,成群的牛羊在寺院旁的草场上悠闲地吃草,寺院的喇嘛在大殿里庄严地诵经。进格尔底寺,可以见到雄伟瑰丽的四个大殿,闻思院,也是主殿即大雄宝殿所在,医学院、时轮殿和护法殿,木瓦木楼的僧舍建于其中,随山势层层叠叠,喇嘛们的红僧衣时隐时现。大雄宝殿旁是最负盛名的肉身舍利塔,这里供奉着五世格尔登活佛的法体,这是全藏区历史最长、保存最完好的肉身法体,尽管时光已过去了200多年,但肌肤仍有弹性,面容仍然如昔,在每天的诵经声中佑护着信徒的平安吉祥。
与格尔底寺遥遥相望的是在甘肃境内的赛赤寺。过小桥,随着缓坡,漫游赛赤寺,最后爬上赛赤寺的高处,远望郎木寺乡和纳摩峡谷宛若仙境。赛赤寺的赛赤在藏语里是法台的意思(法台相当于寺庙的主持),由于创建者曾是拉萨甘丹寺的法台而得名。在藏传佛教格鲁派中,一般对担任甘丹寺主持者尊称为“甘丹赛赤”。
郎木寺最热闹的是正月,届时将举行默朗大法会,即通常大众所说的传昭法会。寺院的喇嘛纷纷出动,带上面具跳神、演藏戏,还要举行盛大的展佛活动。
郎木寺天气_郎木寺 -国际化
郎木寺是旅游胜地
郎木寺不仅仅是一个古镇的名字,也是一座寺院的名字。其实,郎木在藏语里是仙女的意思,因纳摩峡谷口的石崖上有一天然溶洞,洞内的岩壁上有一酷似美女的天然浮雕像而得名。
郎木寺四面群山环绕,林木茂密,风景十分优美,有“东方瑞士”的美誉。它建于1748年,由格鲁派高僧―――第五十三任噶丹赤巴萨木察坚赞僧格创建。它的规模和名气虽没有拉卜楞寺那么大,但主持的声望却出奇的大,据说在藏区活佛中地位仅次于班禅。
坐落在山坳里的郎木寺镇,寺庙屋脊上的法轮、金鹿在阳光的辉映下金碧辉煌、熠熠闪烁,僧俗民众宁静悠然,一派佛界风光。
走进郎木寺古镇,不仅处处透出几分神圣和神秘,也显露出些许的休闲和随意。高原的太阳总是那么灿烂,阳光夹杂着从寺院传出的浓浓的烟味,在整个小镇弥漫;通往寺院的弯曲小路上,磕长头的草原牧民一步一拜,艰难行进;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背着背包,拿着相机,不停地拍摄着高原小镇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
郎木寺虽然是个居住着几百户人家的小镇,却也是个“国际化”的小镇。镇上的3000多居民,以藏族牧民为主,还杂居着一些汉族和回族居民。实际上分属两个镇,这边是甘肃的郎木寺镇,而另外一边是四川的红星回族乡,属于诺尔盖县。所以回族居民不少。而游客来自四面八方,经营者也来自天南地北。德国、法国、丹麦、瑞典、意大利等国的游客随处可见,甚至还经常会碰上以色列的游客,一年四季络绎不绝。
郎木寺天气_郎木寺 -旅游攻略
一看小镇
郎木寺小镇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不同于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的那些风光小镇:熙熙攘攘的人群、挂满招牌的商铺、招揽生意的商贩、浑身现代符号的古迹这里一切都来的那么自然,那么恬静,那么和谐,那么原汁原味。静谧是圣洁中的静谧,精致是苍凉中的精致,和谐是天地人神之间的和谐。它没有青藏高原那种伟力的震撼,是汩汩流入人心的一种感受!
这里的山,这里的谷地,这里的小镇,一年四季总是氤氲着轻云薄雾,山总是那么神秘,谷地总是那么幽深,小镇总是那么静寂。小镇虽小,但又能包容万千大象:春天,山花烂漫;夏天,牛羊遍野;秋天,霜染大地;冬天,冰清玉洁。
登高俯瞰小镇极具特色,群山环抱,松柏相拥,一色木板房顶的民居、僧舍经过高原阳光的照射和风吹雨淋,泛着灰中带青的光,层层叠叠,密密麻麻,顺山势铺陈开来;红墙白塔镶嵌其中,庙宇金顶熠熠生辉,与茫茫的木板灰色融为一体,跳荡又不失和谐;白龙江逶迤穿过小镇,似山巅飘落的哈达,氤氲中小镇显得格外神秘圣洁。
看小镇一早一晚尤具诗意。清晨,炊烟与云雾缠绵,担水的寨民、眼睛惺忪的孩童在蜿蜒的木房间的小道上,有事无事地你来我去;红衣的喇嘛,有的平静悠然地料理着自己的琐事,有的顺着登高的山道向着天空散撒着祈祷吉祥的龙达(印有经文的方开小纸片),让走惯了急匆匆都市脚步的人,也有了几分适然。尾随着红衣喇嘛搭讪攀谈,问些自己想问的事情;蹲在寨民的门口,扯着一些儿趣的话题,让自己的思绪与炊烟云雾一起缭绕缠绵。傍晚,人们伴随着夕阳完成一天的回归,炊烟与云雾依然如故地缠绵,只是多了些许牛羊咩叫的回荡。
听小镇也是一早一晚好:寺院里的法鼓、法号,早晨低回,傍晚悠扬,给清静的小镇平添了几分神秘与圣洁。然而,也有一种高亢,这种高亢具有极强的穿透力,直抵云霄,播发四野,回荡山谷,这就是清真寺唤礼塔上阿訇唤礼的喊声。两种文化和合相处,恰似美妙乐章中的声部合弦。
据说,郎木寺的“走红”跟老外有关。当国人还在一个劲儿地往九寨沟蜂拥的时候,却有一些老外不事声张地穿过若尔盖草原的最北端,来到了甘南最南端的这片净土,“发现”了郎木寺这个曾经的世外桃源。于是乎,国外一批批背包客纷至沓来,并几度将这小镇闹得人满为患,甚至把国内众多“驴友”的眼球也吸引过来。从此,小镇又多了另一族人群。
二看风情
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泓水、每一个洞,仿佛都有自己的传说和故事,白龙江当然也不会例外。白龙江的故事主体应该是白龙,那么,白龙江真的有白龙吗?应该说有。有人见过吗?也应该说有人见过,或者说有很多人见过。在哪里见过?在天上。这天上就是湿地的上空。湿地周围是长长的高峻的山岭,湿气在空中形成长长的云雾带,雾气幻化而现龙,曰:白龙。这是科学的解释。当地寨民可不这么认为,“龙”时隐时现,来去无踪,完全符合龙的出没特性,为此也就有了诸如白龙治水、白龙降吉祥的说法了。至今,白龙江源头经幡簇拥,拜人不竭,龙达常飞。
白龙江发源于108个山泉,汇集在山谷中一片不大的湿地,从草丛中走来的丝丝水流便是白龙江的源头。白龙江流过镇子,宽处数米,窄处可跨越,由于地势落差较大,水流比较急。江上没有任何雕饰的小木桥,便是两省的通道。
这里寨民的藏族生活习俗很纯,服饰很少有现代符号,地道的藏衣、藏袍,头饰酷似康巴藏民,性格也似康巴汉子――豪爽、好客、强悍。为了体验一把地道的藏族饮食文化,我们在桑巴家住了一天一夜,共饮、共眠、共做酥油茶、共食藏粑。酥油茶和藏粑是藏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饮食。做酥油茶其实并不难,先将酥油放在碗里,用开水将其融化,然后加入藏粑面,加入少许盐和糖搅拌均匀即可,加盐加糖的多少视自己的口味而定。做藏粑和做酥油茶在程序上和使用的原料上都差不许多,只是少放些水将藏粑面与其他辅料在碗中揉成面团而已,然后攥在手中一截一截地掰着吃。藏粑面是用青稞制成的,食用时将藏粑面中揉入营养丰富的酥油,热量非常大,再与酥油茶一起饮食,既可抵御寒冷的气候,又便于旅途携带,这种简单方便的饮食习惯构成了藏族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种植青稞在藏区有着悠久的历史,青稞不仅耐寒而且产量高易管理,食用方便,用途甚广,是深受藏民喜爱的一种粮食作物。青稞除了食用外还可以酿制成酒,藏族是一个非常喜欢饮酒、纵情歌舞的民族,哪里有酒哪里就有他们的欢声笑语,似乎酒神赐予了这个民族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虽然由于游客的到来,他们也见过很多来自外面世界的汽车,但还是被我们的三菱OUTLANDER EX新潮的外观所吸引,纷纷要求我们给他们与OUTLANDER EX拍摄合影照。
这里的商业,就一个深山小镇来说还算发达,有一条商业街,相对寨子里的巷道宽敞了许多,多是经营一些当地人日常需要的生活用品,很少有人做旅游商品生意。小小的店面,还是超市经营模式。藏民几乎没有做生意的,即便做也是依靠自己家宽敞的住房开办小型旅社,供游人住宿。开店做生意的大多是汉族人和回族人,几个回族娃娃便能张罗一个不小的杂货摊子。
如果春季或秋季游客来这里,遇到牧民转场那可真是眼福。这里草原辽阔,水草好,牧民的畜养量很大。一家一户大多在千只或几千只以上,几家牧民往往联合一起转场,近万只大小牲畜在山野间很有气势,非常壮观。这里的牧民驱赶牲口有让人叫绝的绝技:人骑在马上,手里提着一条挽在臂上的长长的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着一块有重量的东西,(如带环的小铁坠),驱赶离开大群的牲口时,将一端拴有铁坠的绳子使劲地抡,让铁坠尽可能多地储存能量,然后猛然投掷出去,飞向目标,百发百中,指谁打谁,指哪打哪。
我们就遇到了骑着马驱赶牲口的牧民,结果他们看到我们的三菱OUTLANDER EX后,要求比试一下。尽管让了有四五百米,但是我们还是很快很轻松地追上了飞奔的骏马。OUTLANDER EX的起步表现优异,动力也很强劲。虽然路面有些颠簸,但我们在车内感觉依然很舒服。就在我们刚超过马头时,不知道从哪里突然冲出来一头牛,我们在乱石路面上紧急刹车,好在配备了EBD系统的ABS和ASC(主动稳定控制系统),我们只是虚惊一场。
在藏族建筑文化体系中,就建筑类型来说,大致有五类:一是民居建筑,二是风情建筑,三是寺院建筑,四是宫殿建筑,五是桥梁建筑。郎木寺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寺院建筑,二是民居建筑,三是风情建筑,除寺院建筑有规定的建造要求外,其他都是地道的、原汁原味的民间建筑。寺院内部除了有大量的装饰壁画、彩绘外,门窗立柱、房梁屋檐等也都要精雕彩绘,着色浓艳,对比强烈,从而窥见了藏族装饰美学的伦理兴趣和建筑艺术的宗教韵味。小镇的民居建筑很具特色,一江相隔,数米之遥,也在细微之处体现着分属甘肃、四川两个不同省份的地域文化符号。甘肃一侧土木结合以土为主,四川一侧土木结合以木为主,建筑形式大体一致,或阁楼或平房或四合小院,房顶一律以木片复盖,以石片压牢。这些久被高原阳光照射和风吹雨淋的木片,泛着灰中透青的光,层层叠叠地铺陈于山坡谷地,映衬着红墙寺庙、金顶白塔,宛如一幅浓妆淡抹的巨型风情画卷。
至此,还有一句不能不说也不能多说的话要告知影友、“驴友”,这里还是全国惟一的一处默许观望天葬的地方,天葬台就在不远处的山冈上。
三看佛事
藏族的佛事活动很多,郎木寺规模较大的佛事活动,主要有晒大佛和活佛讲法两大活动。晒大佛是每年一次的例行性佛事活动,时间大致在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左右。郎木寺与其他地方不同,每一年要晒两次大佛。为什么呢?是小镇有特许的规矩呢?还是小镇恣意妄为呢?这些都不是。佛家礼制森严,小镇不敢为,大镇也不敢为。原因就是小镇有两座寺院,且分属两个不同的省份。
晒大佛,就是晾晒寺院中供奉的大型的佛教唐卡。一般来说,唐卡是一幅宽近10米、长近20米的长方形的巨型佛教绣品。唐卡的画面结构一般是,中间部分为佛祖释迦牟尼绣像,四周绣有佛教传说故事。晒大佛的仪式非常隆重,规模非常宏大,周边信众都要前来膜拜。晒大佛之前要有一系列的法事活动和仪式,从大殿请出巨型佛祖唐卡以后,由数十名盛装的红衣喇嘛扛在肩上,前面仪仗开道,后面锣鼓齐鸣,护法僧分列两边,亦步亦趋送往晒佛台。唐卡的正面护有金黄色的绸缎,当唐卡在晒佛台上铺展开来之后,在朝阳的照射下,金光四溢,仿佛佛光照临大地,此刻掀起了晒大佛活动中的第一个高潮,数万信徒,情感激荡,匍匐于地,顶礼膜拜。当金黄色的绸缎徐徐拉开之际,大慈大悲的佛祖,笑对信众,笑对人间,信徒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激情,纷纷向佛跪行,哪怕只能前行半步,仿佛也能满足一分心愿。
从艺术的角度考察,唐卡是展现藏族绘画艺术、刺绣艺术和佛教美学文化的集大成者。唐卡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距今已有1300多年。唐卡大体可分为丝绢唐卡和彩绘唐卡两个大类,藏区的每个寺院都会有大量的唐卡,他是信徒们观修和礼拜的对象。目前,我国最为著名的一幅唐卡收藏于拉萨布达拉宫,制作于元末明初,以29026颗珍珠以及珊瑚宝石等镶嵌而成。唐卡的大量绘制是在公元1368年至1911年的明清年代。这个历史时期的唐卡绘制,早期与晚期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早期唐卡构图严谨,特别注重人物肖像描绘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晚期的唐卡着色浓艳,线条细腻,画面饱满,追求艳丽的装饰效果。
活佛讲法不是每年都有的,有时三年两年,有时十年八年,不定期。笔者有幸目睹过一次“德合仓活佛大法会”。
那是在秋天的时节,兰州的朋友告知近日将在郎木寺举办“德合仓活佛大法会”,并说这次法会与上次法会已经时隔8年之久,规模定当空前。得此激动人心的消息,我当天便飞往兰州,第二天驾驶三菱OUTLANDER EX直抵郎木寺。到郎木寺的那天,离法会的日期还有两天,郎木寺的沟沟壑壑里已经布满帐篷,几千顶或许上万顶,雾霭中白茫茫的一片连着一片。这些帐篷有当地藏民的,但多数是甘、川、青三省交界地域的藏民,他们举家迁徙,在此或驻留十天八天或驻留半月一月。
讲法我们听不懂,但见信徒们的激情与慷慨,他们用洁白的哈达包裹着钱,为了让包裹着钱的哈达投掷得更远一些,在哈达中再包裹些小的石块,在人山人海的人群中向着讲法台的方向投掷。后面的投掷给前面的,前面的再投掷给更前面的,好像多级接力赛,一级接一级,你投掷给我,我投掷给你,密密麻麻的人头上方,哈达飞舞,像翻滚的银浪,刹那间讲法台的前端隆起了一座座哈达堆成的银山。
讲法连续三天,第一天结束了。散场时人们涌向煨桑周围,“疯狂”地抢夺堆放在那里的芦苇草,没有抢到芦苇草的信众,紧紧尾随芦苇草的拥有者祈求索取,然后将草揣在怀里,似得珍宝。对于“看客”、“驴友”这是不得不问的事情。据说这些芦苇草经过了活佛的点化,当晚睡觉前将芦苇草放于枕头底下,夜间必然会做梦,梦中能给人们带来未来转世的信息,算是来世的约定。
我们双掌合十,默默地为他们祈祷,为他们祝福――做一个好梦,约定来生。
摄影提示
郎木寺的冬日是摄影创作的黄金季节,从郎木寺经过一个小木桥, 便是格尔底寺的寺区。那里有一条小河,是摄影家们拍摄的主要景点之一。小河散发着水蒸气,当地的藏族同胞三五一伙,早晨在那里洗浴、饮水、挑水,如生活在世外桃源,这种景观只有在冬季才会出现。为了突出其光影效果,最好是在太阳出来的时候,逆光拍摄比较好。
交通:从夏河到郎木寺有两条路,一条是近道,从小桑科穿越经阿木去乎、尕海、碌曲到郎木寺,另一条路是先奔向合作,再经尕海、碌曲到郎木寺,其中从阿木去乎到郎木寺都是213国道。包车司机一般都愿意走近道省油,但路况较差,213国道相对好一点,四川境内都路况都不错,包车总耗时一般6个小时左右,最低费用300元/车(小面的)。如果乘班车,应该在夏河坐最早的班车到合作,再乘到若尔盖或迭部的班车。桥头右拐是通往郎木寺的小路,一般会有“兰驼王”小三轮拖拉机接送,1元/人。从郎木寺回兰州,郎木寺没有直接到兰州的车,一般都在合作转车.到合作42元/人,在合作汽车总站可以换乘到兰州的车,一般下午到兰州1:30、3:30、4:10有三班。到临夏的车就更多些。
小镇住宿
下车的地方就是郎木寺乡的中心,向前走一点即是郎木寺宾馆所在的十字路口,这里住宿的目前有郎木寺宾馆,白龙宾馆,四川的仁青宾馆等。一般房间的价格也就是15-20元左右一个床铺,国定假日期间,价格会略有上浮。郎木寺的住宿还是蛮多的
小镇饮食
丽莎餐厅已经搬到通往甘肃郎木寺的小桥旁,东西还是不错的,称得上是一个知名餐厅,下午有苹果派和巧克力蛋糕等供应,旺季期间可能游客会比较多;
阿里餐厅是位于临近四川郎木寺售票口的一间不起眼的小屋,这里也有很多仿西餐和清真炒菜;不过我们觉得在阿里餐厅坐坐,和阿里聊一聊真的是一种享受。当地有一些清真烤饼,趁热吃味道不错。
其他还有一些清真或川菜的小餐馆,价格都算可以,
门票:甘肃郎木寺门票30元,包括了天葬台的。四川的格尔底寺30元。
注意事项
这里海拔3600多米,上下楼有明显的呼吸急促感,一般人头一天晚上睡觉有一定的头疼,以后没事了,应该说高原反应不太明显。天气明显冷,山上风特大,夏天去的话要带一件外套,早晚很凉;冬天去的话要做好保暖措施,帽子、手套必不可少。
推荐景点:甘肃的赛赤寺院要是要参观的,四川的格尔底寺也是必看的;仙女洞、白龙江源头、以及大峡谷是要去看看;四川这里的插箭台可以爬上去看看郎木寺全景;边上的天葬台也是一定要去看看的;有空的话,强烈推荐去跌部的温泉洗把澡,你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舒服。
二看风情
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泓水、每一个洞,仿佛都有自己的传说和故事,白龙江当然也不会例外。白龙江的故事主体应该是白龙,那么,白龙江真的有白龙吗?应该说有。有人见过吗?也应该说有人见过,或者说有很多人见过。在哪里见过?在天上。这天上就是湿地的上空。湿地周围是长长的高峻的山岭,湿气在空中形成长长的云雾带,雾气幻化而现龙,曰:白龙。这是科学的解释。当地寨民可不这么认为,“龙”时隐时现,来去无踪,完全符合龙的出没特性,为此也就有了诸如白龙治水、白龙降吉祥的说法了。至今,白龙江源头经幡簇拥,拜人不竭,龙达常飞。
白龙江发源于108个山泉,汇集在山谷中一片不大的湿地,从草丛中走来的丝丝水流便是白龙江的源头。白龙江流过镇子,宽处数米,窄处可跨越,由于地势落差较大,水流比较急。江上没有任何雕饰的小木桥,便是两省的通道。
这里寨民的藏族生活习俗很纯,服饰很少有现代符号,地道的藏衣、藏袍,头饰酷似康巴藏民,性格也似康巴汉子――豪爽、好客、强悍。为了体验一把地道的藏族饮食文化,我们在桑巴家住了一天一夜,共饮、共眠、共做酥油茶、共食藏粑。酥油茶和藏粑是藏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饮食。做酥油茶其实并不难,先将酥油放在碗里,用开水将其融化,然后加入藏粑面,加入少许盐和糖搅拌均匀即可,加盐加糖的多少视自己的口味而定。做藏粑和做酥油茶在程序上和使用的原料上都差不许多,只是少放些水将藏粑面与其他辅料在碗中揉成面团而已,然后攥在手中一截一截地掰着吃。藏粑面是用青稞制成的,食用时将藏粑面中揉入营养丰富的酥油,热量非常大,再与酥油茶一起饮食,既可抵御寒冷的气候,又便于旅途携带,这种简单方便的饮食习惯构成了藏族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种植青稞在藏区有着悠久的历史,青稞不仅耐寒而且产量高易管理,食用方便,用途甚广,是深受藏民喜爱的一种粮食作物。青稞除了食用外还可以酿制成酒,藏族是一个非常喜欢饮酒、纵情歌舞的民族,哪里有酒哪里就有他们的欢声笑语,似乎酒神赐予了这个民族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虽然由于游客的到来,他们也见过很多来自外面世界的汽车,但还是被我们的三菱OUTLANDER EX新潮的外观所吸引,纷纷要求我们给他们与OUTLANDER EX拍摄合影照。
这里的商业,就一个深山小镇来说还算发达,有一条商业街,相对寨子里的巷道宽敞了许多,多是经营一些当地人日常需要的生活用品,很少有人做旅游商品生意。小小的店面,还是超市经营模式。藏民几乎没有做生意的,即便做也是依靠自己家宽敞的住房开办小型旅社,供游人住宿。开店做生意的大多是汉族人和回族人,几个回族娃娃便能张罗一个不小的杂货摊子。
如果春季或秋季游客来这里,遇到牧民转场那可真是眼福。这里草原辽阔,水草好,牧民的畜养量很大。一家一户大多在千只或几千只以上,几家牧民往往联合一起转场,近万只大小牲畜在山野间很有气势,非常壮观。这里的牧民驱赶牲口有让人叫绝的绝技:人骑在马上,手里提着一条挽在臂上的长长的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着一块有重量的东西,(如带环的小铁坠),驱赶离开大群的牲口时,将一端拴有铁坠的绳子使劲地抡,让铁坠尽可能多地储存能量,然后猛然投掷出去,飞向目标,百发百中,指谁打谁,指哪打哪。
我们就遇到了骑着马驱赶牲口的牧民,结果他们看到我们的三菱OUTLANDER EX后,要求比试一下。尽管让了有四五百米,但是我们还是很快很轻松地追上了飞奔的骏马。OUTLANDER EX的起步表现优异,动力也很强劲。虽然路面有些颠簸,但我们在车内感觉依然很舒服。就在我们刚超过马头时,不知道从哪里突然冲出来一头牛,我们在乱石路面上紧急刹车,好在配备了EBD系统的ABS和ASC(主动稳定控制系统),我们只是虚惊一场。
在藏族建筑文化体系中,就建筑类型来说,大致有五类:一是民居建筑,二是风情建筑,三是寺院建筑,四是宫殿建筑,五是桥梁建筑。郎木寺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寺院建筑,二是民居建筑,三是风情建筑,除寺院建筑有规定的建造要求外,其他都是地道的、原汁原味的民间建筑。寺院内部除了有大量的装饰壁画、彩绘外,门窗立柱、房梁屋檐等也都要精雕彩绘,着色浓艳,对比强烈,从而窥见了藏族装饰美学的伦理兴趣和建筑艺术的宗教韵味。小镇的民居建筑很具特色,一江相隔,数米之遥,也在细微之处体现着分属甘肃、四川两个不同省份的地域文化符号。甘肃一侧土木结合以土为主,四川一侧土木结合以木为主,建筑形式大体一致,或阁楼或平房或四合小院,房顶一律以木片复盖,以石片压牢。这些久被高原阳光照射和风吹雨淋的木片,泛着灰中透青的光,层层叠叠地铺陈于山坡谷地,映衬着红墙寺庙、金顶白塔,宛如一幅浓妆淡抹的巨型风情画卷。
至此,还有一句不能不说也不能多说的话要告知影友、“驴友”,这里还是全国惟一的一处默许观望天葬的地方,天葬台就在不远处的山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