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以小腹疼痛为主症者,称“产后腹痛”。临床主要表现为新产后,下腹部疼痛,且多为阵发性疼痛,不伴有寒热等症,应与伤食腹痛和感染细菌的腹痛等相鉴别。伤食腹痛,多有饮食不规则、不洁史,痛主要在脘腹,常伴大便的异常;感染细菌之腹痛,多有全身恶寒发热之症状,恶露臭秽,其腹痛持续不减而拒按等。平时应注意保暖勿受风寒,且保持营养的充分。
产后腹痛_产后腹痛 -疾病概述
产后腹痛产后小腹部疼痛为主者,称产后腹痛。以新产妇多见。是指产后子宫收缩时引起的收缩痛,又称“产后痛”、“宫缩痛”。轻者不需治疗,腹痛可逐渐消失。
中医将产后腹痛归人“产后腹中疗痛”、“儿枕痛”范畴。病因为产后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不通则痛。可由于产后伤血,百脉空虚,血少气弱,推行无力,以致血流不畅而瘀滞;也可由于产后虚弱,寒邪乘虚而入,血为寒凝,瘀血内停,不通则痛而致。
产后腹痛可因血虚体质,或产时失血过多,冲任空虚,胞脉失养,或气血虚弱,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迟滞而痛;亦可因产后起居不慎,寒邪乘虚而入,或饮食生冷,血为寒凝,或产后情怀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产后恶露排泄不畅而致。
产后腹痛_产后腹痛 -病因病理
产后腹痛产后腹痛的原因是由于子宫收缩所致,子宫收缩时,引起血管缺血,组织缺氧,神经纤维受压,所以产妇感到腹痛。当子宫收缩停止时,血液流通,血管畅通,组织有血氧供给,神经纤维解除挤压,疼痛消失,这个过程一般在1―2天内完成。
初产妇因子宫纤维较为紧密,子宫收缩不甚强烈,易复原,且复原所需时间也较短,疼痛不明显。经产妇由于多次妊娠,子宫肌纤维多次牵拉,复原较难,疼痛时间相对延长,且疼痛也较初产妇剧烈些。
产后腹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疼痛时间超过一周,并为连续性腹痛,或伴有恶露量多、色暗红、多血块、有秽臭气味,多属于盆腔有炎症,应请医生检查治疗。
产后腹痛_产后腹痛 -辩证分析
产后腹痛
产后腹痛的发生,主要是血虚胞脉失养,气弱不行,或血瘀,胞脉受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腹痛。
产后腹痛,首辨虚实。血有留瘀而痛者,实痛也;无血而痛者,虚痛也。一般可以痛的性质和恶露的色、质、量辨其虚实。治疗以调理气血为主,虚者补而充之,实者行而通之。
产后腹痛_产后腹痛 -疾病分类
产后腹痛产后腹痛,妇女下腹部的盆腔内器官较多,出现异常时,容易引起产后腹痛。一般说来,引起女性下腹部疼痛的原因,可以分为月经周期相关引起的疼痛和非月经周期引起的下腹疼痛。
产后腹痛类型:
1、月经疼痛
月经疼痛是一种临床表现,而不是独立疾病,所以没有包治月经不调的药物,也无专门技术,只有找到致病原因,对因治疗才能达到事半功倍效果,不确诊就滥用激素,人工周期和中医“调理”,只能是起到暂时“效果”,停药复发不说,有的还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致癌。
2、非月经周期疼痛
子宫病变造成的月经疼痛,例如子宫肌腺症、子宫肌瘤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按照程度的轻重给予不同方式的治疗。
产后腹痛_产后腹痛 -临床症状
产后腹痛产妇分娩后下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产科常见病证。又称儿枕痛。多因产时失血过多或受寒,或产后触犯生冷、寒凝血瘀而致。治疗以调理气血为主。产后腹痛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代《金匮要略》。宋代《妇人良方大全》指出此病可因外感内伤,或瘀血壅滞而致,并称产后瘀阻腹痛为儿枕痛。明代《景岳全书》强调此病的辨证应分虚实。清代《傅青主女科》主张用生化汤加减治之。
产后腹痛可因血虚体质,或产时失血过多,冲任空虚,胞脉失养,或气血虚弱,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迟滞而痛;亦可因产后起居不慎,寒邪乘虚而入,或饮食生冷,血为寒凝,或产后情怀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产后恶露排泄不畅而致。
产后腹痛的常见证型有:气血虚弱。证见产后小腹疼痛,喜暖喜按,恶露量少色淡,兼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治宜益气补血,方用圣愈汤加减。血瘀阻滞。证见产后小腹疼痛,拒按,腹部有明显冷感,得热则减,恶露量少、色紫黯、夹血块,胸胁胀痛,四肢不温,面色青白,舌质紫黯、苔薄白,脉沉紧。治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方用生化汤加减。
产后腹痛_产后腹痛 -诊断鉴别
产后腹痛
分娩后下腹疼痛,称作“产后腹痛”,古称“儿枕痛”。有的人腹部疼痛剧烈,而且拒绝触按、按之有结块、恶露不肯下,此是瘀血阻在子宫引起;有的人疼痛夹冷感,得热痛感减轻、恶露量少、色紫、有块,此是寒气入宫、气血阻塞所致。
产后腹痛病大多是瘀和寒引起,但也有失血过多子宫失于滋养而表现隐痛空空、恶露色淡的,此当以补养法治疗。分娩时防止产后出血,产后勿食生冷,注意保暖,情志要舒畅,在产后即服3~5剂生化汤,可以减少或预防此病的发生。如果腹痛剧烈并伴有其他兼证,如发热、腹泻,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