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作品原文,《五代史伶官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北宋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一篇著名的史论文章,同时也是一篇精辟的政论文章。欧阳修从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后失天下的兴亡史中,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深刻的论断。这一历史经验的总结,既是对当时朝廷的告诫,也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五代史伶官传序》历来被列为典范的论说文,不仅因为这篇文章表现出了欧阳修对历史与政治的真知灼见,而且文章也显示出了很高的艺术技巧,成为后代写作上的楷模。

五代史伶官传序_《五代史伶官传序》 -作品原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五代史伶官传序_《五代史伶官传序》 -注释:



《五代史伶官传序》

①《五代史》:记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共53年的历史。有新旧两种,《新五代史》为欧阳修著。②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xù),923-926年在位。他宠用伶官(宫庭演员),任其横行不法,激成兵变。③晋王:庄宗之父李克用,西突厥沙陀族人,曾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封晋王。④梁:指后梁太祖朱温, 曾追随黄巢,降唐,成为军阀,与李克用长期对峙。⑤燕王:刘仁恭父子。刘因李克用之荐而为卢龙军节度使,据幽州。后背晋,其子刘守光受梁封,为燕王。⑥契丹:即辽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与李克用结盟,不久又与朱温联合反晋。⑦乃父:你的父亲。⑧少牢:古代祭祀燕享,单用猪、羊称少牢”。
①系燕父子以组:913年,李存勖破幽州,擒刘仁恭。刘守光出走,不久亦被擒。组:丝带。②函梁君臣之首:923年,李存勖灭梁。梁末帝朱友贞及大臣皇甫麟自杀。③一夫夜呼:926年,唐军哗变。李存勖出京避乱,所部二万五千人,不久即散,李被乱兵杀死。④忘:通亡。⑤忽:寸的十万分之一。微:寸的百万分之一。

五代史伶官传序_《五代史伶官传序》 -作品译文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五代史伶官传序_《五代史伶官传序》 -作品作者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汉族,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五代史伶官传序_《五代史伶官传序》 -背景简介

文中所议论的后唐庄宗李存勖是沙陀族人李克用之长子,是五代的风云人物。李克用临终之前,以三矢付庄宗,要他报仇,叮嘱切切。李克用死后,李存勖嗣位称晋王,他谨记父亲遗言,讨刘仁恭、伐契丹、灭后梁,建立了后唐政权,但称帝后,却沉迷于奢侈享乐的生活中,宠信伶人,不问国事。四方藩镇见伶人被宠爱,纷纷贿以财物、谋取私利,而那些正直的臣僚因不肯行贿,为伶人谗言所诬陷,竟无辜被杀。后唐国政于是日趋衰败,动乱接连而生。李存勖本人最终也死在他极为宠信的伶人郭从谦的手中。 欧阳修目睹国家积弱不振的现实和当权者的骄奢淫逸,忧心仲仲。正是出于以古鉴今的考虑,欧阳修在这篇史论中,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见解,意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敲响警钟,可谓寄语深长,发人深省。

五代史伶官传序_《五代史伶官传序》 -文章主旨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作品原文,《五代史伶官

本文阐述了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的道理。文中通过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盛衰、成败的历史事实,论证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满招损,谦得益”都是人事上的成败之道。欧阳修希望统治者明白的,就是这一“自然之理”。这一古往今来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教训,就是欧阳修写这篇序文的主旨所在。

五代史伶官传序_《五代史伶官传序》 -文章分析


李存勖

全文可分为两大段。第一段的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是一个反问句,它是用反诘的语气,提出了一个肯定的论断,即国之盛衰,在于人事。反问句的使用,使得文章在开始处,就给读者一股巨大的逼人力量。紧接着作者为自己的论断摆出了鲜明的论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这是一句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话语,也是有力的论据。如果读者是一个熟悉李存勖事迹的人,那么从这一句话中就可以承认作者论点的正确性。真可谓开门见山,简明有力。接下来就是论证的部分。作者从“所以得天下”与“所以失之者”这两大段分别加以论述。从“世言吾王之将终也”至“可谓壮哉”,论证了国家的兴盛在于人事;从“及仇雠已灭”到“何其衰也”,论证了国家的衰亡也在于人事。一兴一亡,一得一失,用历史上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形象鲜明,对比强烈,事实胜于雄辩,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全段最后用“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这一选择问句做结,不仅是为了与开头紧相照应,而且是为了使读者严密有力的论证影响下,主动地得出与作者完全一致的结论。

第二段的论点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从全文看,第一段长,第二段短,象是第一段较为重要,其实不然。实际上第二段是第一段延申,也是它的升华。从全文看作者并未停留在对于盛衰之理是在于天命,还是在于人事这一问题的探讨上,而且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究盛衰之理在于怎样的人事。因此,第二段以极为明快的手法,在引述一句《尚书》之后,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也即全文中心论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于这一论点,作者仍然是用李存勖的故事来做为论据,加以论证的。由于事实读者已经熟知,所以这里仅用”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十五字两句话来说明,简要明畅,且有千钧之力。在全段的末尾,也是全文的末尾,作者又进一步阐发了提出这一中心论点的现实意义,直接向统治者发出了告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者苦口婆心,殷勤之意溢于言表,在读者的深思回味之中结束全文,余音袅袅,遗意无穷。

在全文的论证过程中,作者采用了例证法,也就是选择了一个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事例,来论证了自己的论点。这一事例确实抓得很准,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很有说服力的论据。李存勖盛衰兴亡的历史,无可辩驳地说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也正是由于李存勖这一事例十分典型,有代表性,所以从中得出的中心论点也就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经验教训,不仅北宋君主,而且历代的统治者都可以从李存勖这面镜子中得到一点前车之鉴。这就是这篇文章能被传诵千年的原因所在。由于文章把论据与论点之间的紧密逻辑关系,讲得很清楚,所以它的论证过程是相当成功的,体现了条理清晰,层层深入,论证明白的特点,显示出一股逼人的逻辑力量,使古今的读者不得不为之折服,正如明朝古文家茅坤所赞叹的:“此等文章,千年绝调”。

五代史伶官传序_《五代史伶官传序》 -艺术技巧


五代

文笔简炼,语言平易

欧阳修在叙述李存勖兴亡史时,并没有堆积大量的史料,而是以简炼的文字,抓住了一些典型的语言和关键性的事件,粗线条地勾划出李存勖由兴起到灭亡的大致轮廓。文章虽然只交待了李存勖一生的几个转折点,却给人留下了完整的印象。这样写来,既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有力的论据,又不使文章显得臃肿累赘。政论文章的重点在于论,而不在于叙,举一些必要的事例,是为阐述论点提供有力的论据,举例并不要求面面俱到,十分详尽,而只要能点到害处,发挥证明作用就行了。因此,论文的叙述贵简炼,评论贵精辟,在这些方面,《五代史伶官传序》达到了比较完美的程度。此篇写得语言平易,文意畅达,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积词藻,卖弄文采,这正体现了欧阳修文章“文从字顺”,明白晓畅的特色。这篇文章的感情能溢于言表,道理能讲得透彻、明白,与作者采用平易的语言有着直接的关系。

感情充沛,表达委婉

文章从李存勖连战连捷,写到他身死国灭,大起大落,一气呵成。特别是“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和“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两段文字,音节铿锵,痛快淋漓,很有气势。作者的一股激昂的感情完全贯注于字里行间。文章接着从得出论点到对现实的告诫,更是明白地表现出了欧阳修对朝廷的那种复杂而深厚的感情。欧阳修在表情达意时,采用了抑扬顿挫,曲折委婉的方式。文章在叙论李存勖事迹时,突出他的一兴一亡,这就形成了文章表达语气上的一次抑扬。到后面文章推出中心论点后,又重叙了一次李存勖的兴亡,“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就又重复了一次抑扬。这前后呼应的抑扬写法,不仅使文章显得脉络曲折,结构精巧,更直接的是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使其有着一唱三叹的韵味。造成《五代史伶官传序》行文时委婉曲折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作者有着强烈的感慨要抒发,但又不能直接痛快地讲出来。欧阳修是抱着为北宋朝廷提供历史经验的明确目的编纂《新五代史》的。当时推行改革者受挫遭贬的结局,对欧阳修不能不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他先是激昂愤慨,愤慨之余便是沉思,结果便是患君愤世之心犹存,但说起话来语气却婉转了,火热的感情往往通过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对时事有着较清醒的认识和深沉的感叹但不能直说的情状,贯穿于这篇文章的叙述议论之中。文章以“呜呼”起句,是对历史的感慨,接下去写李存勖由盛到衰,归结到“成败之际而皆自于人”感慨之情,直至于此。文章最后笔锋一改,转为直接的告诫,“夫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从对历史的感慨到对现实的告诫,都是欧阳修内心强烈的情绪的抒发,可写来却一波三折,委婉纡曲。言有尽而意无穷。

深远的影响,公正的评价

历史是无情的,,这时常会碾碎一些善良而美好的梦,但历史也是公平的。千百年来,人们世代传诵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类名言,并从中得到启示,受到教益,这就是历史给予这些不忘忧国忧民的政治家的最公平的评价。

五代史伶官传序_《五代史伶官传序》 -参考资料

[1]语文轩http://www.yuwen888.com/Article_92/16433-1.html

[2] 古文网 http://www.rthk.org.hk/chiculture/chilit/dy05_1001.htm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80103/40408.html

更多阅读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浏阳二中熊晓燕一、教材分析《伶官传序》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自主赏析文章。本单元均是古代散文学习。单元学习目标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学习重点为把

转载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 伶官传序教学反思

原文地址:《伶官传序》教学实录作者:fuxingzhongxueyw 师:(8:45)昨天没来得及和大家见面,今天,课前五分钟,我们见了个面。一回生二回熟,咱们这是第二回,就熟了吧!咱们成了朋友,咱们没距离了吧!我走到这里来(走到学生中间,学生笑)。咱们一起来学

伶官传序>教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

1.关于作者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掖后

《伶官传序》教案汪凯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从容说课】欧阳修是宋代散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议论文逻辑严密,反复曲折,饱含着一种“幽情雅韵”,呈现出婉曲柔美的风格。《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先

声明:《《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作品原文,《五代史伶官》为网友过分钟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