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十军政委,红军学校分校校长,革命烈士。 陈东日(1902―1931)原名原详,号破晓,宜章栗源乡复源村人。1920年考入长沙大同师范,成为学校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1925年夏,考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官学校,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历任第二军营,团指导员和副团长。1927年7月,受中央军委负责人周恩来、聂荣臻派遣以中央军委特派员身份在汝城开展军事工作,将广东东江和汝城、宜章农军合编,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自任师长。随后参加湘南起义,并被选为中共宜章县委委员、军委书记,任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三师副师长。1928年4月与胡少海一道率领农军随朱德上井冈山,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师三十二团党代表。
陈东_陈东日 -生平
1920年考入长沙大同师范学校,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25年夏,由湖南党组织选派,考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官学校。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任营、团指导员。1927年7月任中共中央军事部特派员,派往汝城,任中共前委委员、湖南军委委员,在汝城、桂东一带活动,将粤北和湘南农军整编,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任师长。在敌我力量悬殊、环境极其险恶的条件下,率部坚持斗争。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任中共宜章县委委员、军委书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三师副师长。在智取宜章、坪石大捷等战斗中,他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协助朱德侦察敌情,出谋划策,组织农军有力地配合主力夺取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总结汝城斗争的经验教训,特别注重政治思想工作,协助胡少海把第三师建设成为一支既有战斗力,又能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革命队伍。井冈山会师后,任第十一师三十二团党代表。在黄洋界保卫战中,率部英勇杀敌,取得胜利,受到了毛泽东的夸奖。
陈东_陈东日 -蒙冤
1929年初,随红四军挺进赣南,奉命帮助独立二、四团搞好政治思想工作,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分校教务长。1930年5月,任红二十军政委。后回到红三分校,任校长兼党委书记,主持军校工作。在战斗频繁、环境险恶、教官欠缺的条件下,他抓紧训练工作,并亲自执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领导骨干。还兼任中共赣西南临时行委常委,担负行委的实际领导工作。在极其复杂的肃反斗争中,他承受巨大的压力,以清醒的政治头脑,尽力教育不明真相的群众和战士,维护党和军队的团结,防止敌人破坏。1931年4月,在湘赣苏区被诬为“AB团”,蒙冤遭错杀,牺牲时年仅29岁。
陈东_陈东日 -事迹
1902年12月27日,陈东日出生于湖南省宜章县粟源堡(今复原村)的一个乡绅家庭。1925年夏从长沙大同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中共湖南区委的号召下,陈东日毅然投笔从戎,考入设于广东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官学校,并不久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开始后,担任国民革命军十三军某师的副团长。
1927年马日事变发生后,武汉地区局势日益恶化。6月上旬,陈东日随驻扎于衡阳的部队开往武汉。7月初,中共中央军委负责人周恩来、聂荣臻找陈东日谈话,说:“目前汪精卫政府的反革命活动已逐渐明显,国共合作已近破裂,分家不可避免,武汉很快就要起变化,我们党只能重新起家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了。”
周恩来还告诉他,广州“四一五”反革命事变后,中共广东区委组织了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统一领导东江各县工农举行了暴动。东江特委乃于5月上旬在陆丰县新田区集中精锐农军2000余人,组成惠(州)、潮(州)、梅(县)农工救党军,由中共东江特委委员吴振民为总指挥,中共汕头地委委员、东江工农军副总指挥杨石魂为党代表。这支农军历经艰难转战已进入工农运动仍然蓬蓬勃勃的湖南汝城县,并先后派出惠潮梅农工救党军前方特委委员阳兴光、方临川等人潜赴武汉向中央请示斗争方针。阳兴光于1927年7月3日到达汉口,向中共中央军委报告了东江农军进驻汝城的经过。“中央军委已决定,叫你作中央军委特派员,同武文元、阳兴光一道回汝城,带领这支农军速来武汉,听候党的调遣。”
陈东日领受任务后没有耽搁,于1927年7月9日到达汝城,即向东江农军负责人吴振民、杨石魂、李方歧(又名李运昌,时任广东惠潮梅农工救党军第二团党代表)等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大家一致同意遵照中央命令将队伍开赴武汉。为了迷惑敌人,以顺利通过沿途各地,农军打着“国民革命军”的旗号,从汝城循沤水、耒水乘船前进。途经永兴县城时,在陈东日的指挥下,战士们砸开监狱,释放出了一批被关押的革命干部和群众。1927年7月18日,他们到达衡阳。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遭到扼杀,而汝城的工农革命运动却如火如荼,这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视,他们看到了以汝城为中心开展湘南暴动的良好前景。1927年7月,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了临时常委会,决定在共产党力量较强、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举行秋收暴动。毛泽东受命于7月底起草的《湘南运动大纲》,在8月1日经中共中央讨论通过,进一步提出了以汝城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的重大决策。原因在于:其一,毛泽东已有了“上山”思想,在此次中共中央临时常委会上提出了“上山”,“保存武力”,“造成革命力量之中心”;其二,汝城地理位置特殊重要。汝城地处偏僻山区农村,当湘粤赣三省之交,地势险要,进可上衡阳下广东攻占城市,退可在山区保存革命力量,是在1927年大革命和各地革命运动失败后,保存革命力量和扩大革命力量的理想区域;其三,汝城革命基础独好。党在汝城已有自己领导下的革命武装,以汝城、宜章、资兴等县以及广东东江地区(惠潮梅)农军共约4000人。汝城加入农会、工会的群众更达6万人之多,并且实行了“一切权力归农会”、工农专政,已成武装割据之势。7月下旬,在江西九江的中央负责人李立三等提出了举行南昌暴动的建议,于是中央便将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的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结合起来进行统一的战略考虑,即一方面以军事力量帮助四省暴动的实现和成功,另一方面南昌起义成功之后,直奔东江,夺取广州,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重新北伐。正是基于如此考虑,以及湘南汝城的地理位置和高涨的革命形势,中央认为湖南的秋收起义应首先在湘南发动,以策应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和重新北伐,而汝城作为“农民军事力量最大的地方”和“战争地势最便利的地方”,至关重要。
于此,“七一五”事变前已从武汉到达衡阳的方临川向陈东日等人传达中央军委的指示说:武汉形势恶劣,农军不要去了,回汝城就地暴动,占领县城,并指示将东江农军与汝城等地农军组成一个师,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这是中共领导的第一支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的武装力量,由陈东日任师长,吴振民任副师长。于是,陈东日等率领农军返回汝城,成立了中共中央驻汝城特别工作委员会和湘南特别军事委员会,以陈东日、吴振民及汝城县委书记朱青勋为主要负责人,统一领导以汝城为中心的湘南革命运动和武装斗争。
而就在此时,盘踞桂东的挨户团头子何鉴领着一股匪徒从沙田向汝城边境骚扰滋事。陈东日部署汝城农军坚守县城,自己则与吴振民指挥宜章、郴州和广东农军等主力,会同田庄地区武装农民向北面出击,将何部追至大塘、寨前一带击溃,缴获钢炮1门,枪数10支,首战告捷。
但形势依然紧迫,白色恐怖日益加剧,汝城县的土匪何其朗也勾结驻粤北的范石生部企图进犯工农革命军。陈东日和驻汝特委虽已觉察到敌人强兵压境,革命队伍不应久留县城,但由于斗争经验不足,并没有适时撤出县城深入农村,以更广泛地发动农民起来斗争。8月l4日夜,陈东日主持召开紧急干部会议,研究应变措施。会议出现两种意见:有的同志认为敌军范石生部不会来,何其朗的土匪武装战斗力不强,仅广东农军就可以对付;陈东日和朱青勋等人则认为,敌人强兵压境,我军应立即撤离县城,转至城北原坊山上驻防,以便居高临下,易守易退,保存实力。会议持续到15日凌晨2时才最终决定,天明时部队撤出城外。
然而此刻枪声大作,原来国民党第十六军以3个团兵力分3路包围了县城。陈东日即命令与会者各赴岗位指挥作战,自己则与中共宜章县委委员高静山指挥宜章农军从后街突出包围,与李方歧带领的第二团上了县城西山。副师长吴振民更率第一团于城北九塘巷阻击数十倍于己之敌,指战员个个奋勇,毙敌五六十名。但终因寡不敌众,弹药不足,伤亡较大。吴振民在激战中负重伤后牺牲,二团团长于昆率领余部突出重围。
陈东_陈东日 -平反
1945年,由毛泽东提议,中共七大为他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萧克将军的评价是:“陈东日军政素质好,老成持重,水平高,办法高”,“本是可以成为一个帅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