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龙须沟”真实地反映了新旧社会的变化;“春华秋实”描绘了对资产阶级不法行为的斗争;胡可等描写抗日战争的“战斗里成长”,在创造新英雄人物形象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杜印等的“在新事物的面前”和李庆星升等的“四十年的愿望”刻画了工业建设中的英雄人物;天津搬运工人在文艺工作者协助下写出了“六号门”,歌颂搬运工人反对封建把头的斗争及胜利。在独幕话剧创作中,也出现了“妇女代表”等比较生动活泼的作品。最近东北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会演中出现了若干反映工农业生产建设题材的新剧本,其中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是较为突出的一个。
《春华秋实》
春华秋实_《春华秋实》 -作品简介
老舍的“龙须沟”真实地反映了新旧社会的变化;“春华秋实”描绘了对资产阶级不法行为的斗争;胡可等描写抗日战争的“战斗里成长”, 在创造新英雄人物形象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杜印等的“在新事物的面前”和李庆星升等的“四十年的愿望”刻画了工业建设中的英雄人物;天津搬运工人在文艺工作者协助下写出了“六号门”,歌颂搬运工人反对封建把头的斗争及胜利。在独幕话剧创作中,也出现了“妇女代表”等比较生动活泼的作品。最近东北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会演中出现了若干反映工农业生产建设题材的新剧本,其中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是较为突出的一个。
作品以话剧为主,有《春华秋实》、《西望长安》、《红大院》、《女店员》等,以刻画北京市民告别旧生活、迎接新时代的精神历程的作品较为成功。他还写有散文《我热爱新北京》。自50年代后半期起,老舍在话剧《茶馆》、《义和团》(又名《神拳》)和小说《正红旗下》(未完成)等作品中,转而描绘近代北京的历史风云。《茶馆》以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3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写出旧中国的日趋衰微,揭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老舍的话剧艺术在这个剧本中有重大突破。《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继《骆驼祥子》之后,再次为老舍赢得国际声誉。
春华秋实_《春华秋实》 -作者简介
老舍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 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春华秋实_《春华秋实》 -名词解释
《春华秋实》春华秋实 ( chūn huā qiū shí )
解 释 华:同“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出 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