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元魁塔,俗称松口塔,位于距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8公里的梅江下游铜盘村境内,为明末翰林学士、东宫侍讲李二何倡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于崇祯二年(1629年),历时10年才竣工。这个塔建在梅江边,耸立于山顶,以悬崖作基座,以潭水作基脚,塔身9层,高约50米,现为粤东胜景。
元魁塔_元魁塔[梅县] -简介
梅州元魁塔
梅州元魁塔,位于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以东八里之铜盘村,梅江河北岸,为明末翰林学士、东宫侍讲李士淳(家名李二何,明崇祯元年中第18名会魁,人称“岭南夫子”)倡修,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历时10年,崇祯二年(1629年)落成。古塔结构为楼阁式,呈八角形,七层,高四十余米,底层为方块花岗石,余层以青砖砌筑,塔顶嵌有铁铸宝葫芦,底径约1.5米,重万余斤。元魁塔先后于1987年确定为梅县区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确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元魁塔_元魁塔[梅县] -修建原因
修建元魁塔,缘有二说:一为李士淳明朝万历己酉(1609年)中解元,此后四次上京会试受挫,顿悟松口之梅溪出口处“山川文峰欠佳”,应建塔以补“风水”之缺,故倡建此塔,李士淳终于崇祯元年戊辰科(1628年)中进士,后任山西翼城、曲沃县令,再后授翰林院编修、东宫讲读;
二为梅江松口狮象山河段去水转弯处,江河汹涌,常有船覆沉江之灾,需建塔镇江,以抑滔江之泛。
元魁塔_元魁塔[梅县] -建筑结构
该塔属楼阁式,呈八角形,有7层,高40余米。塔的最顶端嵌有底径约1米半,重达万余斤的铁铸宝葫芦,至今无人说得清它是如何被置于塔顶之上的。塔底层以方块花岗石作基垫,其余各层则全为青砖砌筑。
元魁塔_元魁塔[梅县] -整体景观
梅州元魁塔
塔耸立于一座小山之上,山虽小,石为质,属赤壁丹崖,砾岩和砂砾岩层次分明,为丹霞地貌。
塔的周围松树郁郁葱葱,夏天前来还可以看见可爱的小松鼠在松枝上跳来跳去,追逐嬉戏。塔屹立于山头之上,游人需仰望方能观其全貌。塔顶有两株古榕嵌生于壁上,虬根密布,细叶葱葱,煞是好看。遥望河对岸,可以看到两座山呈完全的等腰三角形,顶角直指蓝空,颇为壮观。俯视江水,可见韩江在此打了个弯儿,江水冲到宝塔之基即绕道而行。
塔前建有文昌阁,门联:文峰永秀,梅水长流。经文昌阁后径而上,至塔门。门上方石刻“元魁塔”,左右有李士淳亲撰对联:澜向阁前回,一柱作中流之砥;峰呈天外秀,万年为奎璧之光。塔基清净,坚实完整。
元魁塔_元魁塔[梅县] -建筑内部
梅州元魁塔
循入塔门,通过丈余墙道,至首层内室,但见登塔石阶附墙盘旋而上。二层始,登塔通道均为螺旋形上升巷道,宽仅容一人通行;每层巷道均开对窗,供通风采光;各层设有平台及眺望门,供人歇息及观光;越阶登塔,踏过154级石级,至塔八层。但见顶层外围筑有贯通围栏,宽不足一米,距江面百米,人行走其内,凉风凛凛,自觉身飘腿软,胆小者不敢俯视塔基。环视四周风光,但见塔下田畴棋布,村舍散落,翠竹成林,江河如带。
元魁塔_元魁塔[梅县] -历史传说
梅州元魁塔
据传不知什么时候元魁塔飞入了一对蜈蚣精,每到晚上发出恐布的怪叫,惊扰四方乡邻。于是村民们请来法师作法事,并抓了一只公鸡关在塔内,当晚确实安静了,人们以为以后就平安无事了,便把公鸡抓走,但一到晚上蜈蚣精又开始作崇,人们无可耐何,也不可能老在塔内关公鸡呀。终有一日雷雨交加,只见一道电光闪向元魁塔,元魁塔顶被雷击缺一块大口,从此元魁塔又恢复了昔日的平静。元魁塔是不是曾经飞入蜈蚣精呢?这无从考证,但元魁塔顶确实曾被雷击缺,元魁塔顶缺口是后来梅州市梅县区政府有关部门为保护文物筹款修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