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 安徽省-自然地理,安徽省-历史沿革

安徽省简称皖,省会合肥市,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华东地区,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具有多元文化特征。清初属江南省,清朝康熙六年取名安徽。安徽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安徽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文化浑厚,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安徽还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安徽 简称_安徽省 -自然地理

安徽省是中国日前34个省级区划之一。位于华东腹地,是中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 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位于东经114°54′一119°37′与北纬29°41′― 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 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 3位,全国第22位。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本省长达416公里和43O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 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安徽大地,既兼跨中国大陆南北两大板块,又位近欧亚大陆板块与北太平洋板块的衔接之处,无论是地质发育历史、地层发育、岩浆活动、地壳变质,还是构造活动,构造体系,多处多有
黄山所别,尤其是南北差异明显,矿产种类较多。地貌类型比较齐全,既有山地、丘陵,又有台地、平原。各类型所占比例,对生产来说,比较适当。山地、丘陵、台地、平原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5.3%、14.0%、13.0%、49.6%(其余8.1%为大水面),极有利于以农耕为主的农、林、牧、渔、副各业的全面发展。境内河流众多,河网密布。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300余条,总长度约1.5万公里。自北向南依次属淮河、长江、钱塘江3大水系。淮河干流和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穿全省,钱塘江发源于安徽南部山区。在安徽省境内,淮河干流属中游河段,长江干流属下游河段,钱塘江属上游河段。大小湖泊有580多个,总面积35万公顷。其中,0.67万公顷(10万亩)以上的大型湖泊14个,666.7公顷(万亩)至0.67万公顷(10万亩)的中型湖泊37个。湖泊主要分布于长江、淮河沿岸,其中长江水系湖泊面积25.3万公顷,占安徽全省湖泊总面积的70%左右;淮河水系湖泊面积9.7万公顷,占安徽全省湖泊总面积的30%左右。安徽省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具有地形复杂,成土母质多样,水热条件变化大的特点,加上农耕历史悠久,导致了土壤类型多种多样。根据1979年开始的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安徽省共有5个土纲,8个亚纲,13个土类,34个亚类,111个土属,218个土种。5个土纲分别是铁铝土纲、淋溶土纲、潴育土纲、半水成土纲和人为土纲。13个土类分别是红壤、黄壤、黄棕壤、黄褐土、棕壤、石灰(岩)土、紫色土、石质土、粗骨土、山地草甸土、砂姜(礓)黑土、潮土和水稻土。土地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土地总面积的1.45%,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二十二位。安徽省地处于中国南北方的过渡之处,气候上的南北过渡特征十分明显,且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岗地兼备,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使植物和动物资源十分丰富而多样。

安徽 简称_安徽省 -历史沿革

商朝(前16世纪 - 前11世纪)的开国君主汤曾经短期定都在安徽北部的亳州,当时安徽大部份居民并非华夏族,而是后来融入汉族的东夷。

安徽省 安徽省-自然地理,安徽省-历史沿革

战国末期,前278年,楚国的郢都(今湖北荆州)被秦国攻占,于是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前224年,楚国大将项燕被秦国的王翦60万大军击败,前223年,寿春陷落,楚国灭亡。前221年,秦国完成征服六国、统一天下的计划。安徽大部分地区属于九江郡(寿县),北端属于泗水郡和砀郡。秦末楚汉相争,项羽在今安徽灵璧县的垓下之战中败给刘邦,自刎于乌江(安徽和县)。刘邦建立汉朝。

汉武帝时东瓯国举国迁到庐江郡(今庐江、舒城一带)。汉朝末年,寿春成为军阀袁术的基地。袁术后来自称皇帝,但不久病死, 寿春归属军阀曹操(亳州人,三国中魏国的实际开创者)。

五胡十六国期间,从4世纪开始的几百年间,几支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国北方相继建立政权,南方则一直保持着汉人的王朝。安徽北部成为南北方对峙的前线,战火不断。383年在北方的前秦和南方的东晋之间展开的淝水之战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次战役。

隋朝(581年~618年)统一了中原。经过短暂的混战,唐朝 (618年~907年)建立政权,并保持了一个多世纪的和平和统一。安史之乱中,安徽北部淮河地区遭受战火蹂躏。唐末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 从河南经安徽和县渡长江入皖南,到福建、广东,后经安徽攻长安,天下大乱,藩镇割据,不久唐朝灭亡。

北宋后期,北方的金朝崛起。1127年以后,安徽北部的淮河再次成为南北对峙的前沿:北方的金和南方的 南宋。1161年金朝海陵王完颜亮出兵伐宋,在今安徽马鞍山采石大战失败。1234年,金亡于蒙古帝国。1276年,蒙古人攻占南宋京城杭州。安徽全境归元朝。

1368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把蒙古人赶到塞外。明朝时期称直接隶属于首都(京师)的地区为直隶。明朝洪武初年建都南京应天府,以应天府、苏州府、凤阳府等14个府级单位(注:明朝时期的直隶州与府平级,有别于低一级的散州)为直隶,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明朝永乐初年迁都顺天府(今北京市)后,又称直隶于北京的地区为北直隶,简称北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山东的小部地区;直隶于南京的地区被称为南直隶,简称南直。自宣德三年(1428年)以后,全国统分为两京、13布政使司。两京是京师(即北直隶)和南京(即南直隶)。

备注:明朝有两个首都:北京和南京。朱元璋定都南京,朱棣迁都北京,但朱棣迁都时,并未取消南京的首都地位,而首都辖区为朝廷直辖,故称直隶,明朝就有两个直隶地区,分别为南直隶和北直隶。至于南京六部,那是齐备的,六部都有,是明朝政府的一个备份。这样,万一猝然变生,北京朝廷覆灭,则南京朝廷就可以马上行驶政府职能了。说南京无吏部,这是不对的。比如,大家都熟悉的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就曾经担任过南京吏部尚书。


皖南事变

1645年,满清的八旗兵攻占天京(南京),将南直隶改为江南省;1667年,又将江南省分为江苏省和安徽省。安徽省会设在安庆,驻有安徽巡抚以及安徽按察使。管理安徽民政的江南左布政使则长期寄驻江宁府(南京),直到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也一并迁来安庆。至此,安徽省界基本稳定下来。

晚清时期,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安徽南部是其主要粮食和军事基地,在曾国藩的湘军和陈玉成的太平军惨烈的反复拉锯战过程中,安徽南部的绝大部分人口死亡,经济文化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今天当地人口主要是战后从河南、湖北迁来,文化习俗改变很大,并从此退出富裕地区的行列。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蚌埠兴起。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占领安徽。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安徽成了日本人、汪精卫政权、国军和中国共产党的新四军势力交错的地方。1940年在安徽发生国共冲突的皖南事变。抗战期间,省会一度迁到立煌县,即今天的金寨县。1946年日本投降后,民国政府把安徽省会从安庆迁往合肥。1948年到1949年,安徽是国共内战期间淮海战役的主战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一度以长江为界分为皖北和皖南2个行政公署(省级),1952年合并。省界有小幅的调整:徽州的婺源县划归江西,盱眙县和泗洪县划归江苏,作为交换,江苏徐州的萧县和砀山县划给了安徽。

在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安徽省的非正常死亡人口达到500~600万人,[3]占灾前人口3446万人的18.37%,其比例居中国各省的第一位。当时的省委书记曾希圣因此被调职。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安徽的农村和城市改革也逐步开始。在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进行,农村市场逐步放开;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科技兴农”方针被提出,乡镇企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兴起。

1978年11月24日,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秘密将土地公开,创造性地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使得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结果是,1979年粮食比上年增长6倍,相当于1966年到1970年的5年粮食总和,农业获得大丰收。与此同时,安徽省肥西县、来安县也开始试验包产到户。

1980年,全省开始推行企业经营责任制,并改革工资制度和奖金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企业“吃大锅饭”的状况得到初步改善。

1982年1月,中共中央总结经验,发出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了安徽的做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推开。安徽农民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安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安徽 简称_安徽省 -行政区划


安徽省地图

共有16地级市,44市辖区,6县级市,56县,省会合肥市。

合肥市,总面积11408平方公里,下辖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巢湖市和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全市总人口752万人。
亳州市,总面积8522.58平方公里,下辖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和谯城区,全市总人口534万人。
淮北市,总面积2725平方公里,下辖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和濉溪县,全市总人口201万人。
宿州市,总面积9787平方公里,下辖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和墉桥区,全市总人口588万人。

阜阳市,总面积9775平方公里,下辖界首市、太和县、临泉县、阜南县、颍上县及颍州区、颍东区、颍泉区三区,全市总人口900万人。
蚌埠市,总面积5917平方公里,下辖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和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四区,全市总人口343万人。
淮南市,总面积2121平方公里,下辖田家庵区、大通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五区和凤台县以及毛集综合实验区,全市总人口210万人。
滁州市,总面积13987平方公里,下辖琅琊区、南谯区、天长市、明光市、凤阳县、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全市总人口431万人。
六安市,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下辖舒城县、霍山县、金寨县、霍邱县、寿县及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叶集试验区和金安区、裕安区两区,全市总人口668万人。
巢湖市,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下辖无为县、庐江县、和县、含山县和居巢区,全市总人口384万人。
芜湖市,总面积5988平方公里,下辖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无为县和弋江区、三山区、镜湖区、鸠江区四区,全市总人口222万人。
马鞍山市,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下辖当涂县、和县、含山县和花山区、雨山区、博望区,全市总人口219万人。
安庆市,总面积1.54万平方公里,下辖桐城市、怀宁县、枞阳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和迎江区、大观区、宜秀区三个区,全市总人口604万人。
池州市,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下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全市总人口154万人。
铜陵市,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下辖铜陵县、铜官山区、狮子山区、郊区,全市总人口70万人。
宣城市,总面积12340平方公里,下辖宁国市、郎溪县、广德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和宣州区,全市总人口275万人。
黄山市,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下辖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黟县和黄山风景区,全市总人口147万人。

备注:原巢湖市已于2011年8月被拆划分至合肥、芜湖、马鞍山管辖。

安徽 简称_安徽省 -地理概况

地形地貌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1)淮北平原。 (2)江淮丘陵。 (3)皖西大别山区。 (4)沿江平原。(5)皖南山区。 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在境内全长430公里,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公里。长江水系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湖、龙感湖、南漪湖。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水文状况

安徽省的地理位置在东经114.9度至119.8度与北纬29.4度至34.6度之间。主要河流分属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水系。北部宿县地区境内,有一小部属废黄河,一小部属沂沭泗流域的复兴河水系。总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水系6.69万平方公里(包括废黄河470平方公里、复兴河163平方公里),长江水系6.6万平方公里,钱塘江水系6500平方公里。 其水文特征变化明显。夏季普遍水源充足,为丰水期。冬春季水量明显减少。对当地的经济有着直接的影响。

气候条件


安徽省2014年1月16日0~10cm土壤相对湿度分布

安徽地处南暖温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所以大陆性气候不明显。除少数年份外,一般寒期和酷热期较短促。全省年降水量在750─1700毫米之间,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等特点。淮北一般在900毫米以下,江南、沿江西部和大别山区在1200毫米以上,1000毫米的等雨量线横贯江淮丘陵中部。山区降水一般随高度增加,黄山光明顶年平均雨量达2300毫米。从全国降水量分布图上看,安徽省雨量比较适中,一般年份都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光热水资源丰富且雨热同季,并具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加上多样的土地类型和丰富的森林、动植物和水产资源,适应农林牧渔业的多样化发展。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安徽省各地四季分明,“春暖”,“夏炎”,“秋爽”,“冬寒”的气候明显。若按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22℃为夏季,10─22℃之间为春秋,那么我省各地四季分配大致是:春秋各22个月,夏冬各4个月,冬夏长,春秋短。因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淮北冬长于夏,江南则夏长于冬。季节的开始日期,春夏先南后北,秋冬先北后南,前后约差5─15天,春季差别最大,夏季差别最小。

4、5月是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南北气流相互争雄,进退不定,锋面带南北移动,气旋活动频繁,天气气候变化无常,因此,时冷时暖、时雨时晴是我省春季气候的一大特色。春季气温上升不稳定,日际变化大,春温低于秋温,春雨多于秋雨。3、4、5三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0─38%,自北而南增大。江南雨季来得早,全年雨量集中期在4、5、6三个月,沿江西部、屯溪、祁门一带春雨甚至多于夏雨。春温低、春雨多,特别是长时间的低温连阴雨,对早稻及棉花等春播作物的苗期生长不利。秋季,除地面常有冷高压盘据外,高空仍有副热带暖高压维持,大气层结比较稳定,秋高气爽,晴好天气多。

秋季9─11月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5─20%左右,南北差异不大。因此,安徽省各地常出现夹秋旱和秋旱。少数年份,在夏季风撤退和冬季风加强过程中,气旋、锋面,带来的秋风秋雨,对秋收秋种不利。

梅雨天气

梅雨期最长为(1954年)达57天,梅雨量超过正常年份降水量的1─2倍,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1958、1959、1966、1967、1978和1994等年,由于梅雨期很短或者空梅,造成了严重干旱乃至百年未见的大旱。可见梅雨量的多寡与安徽省旱涝灾害及农业生产的关系极大。 夏雨集中是季风气候的特征之一,是雨带由南而北缓行的结果。我省夏雨集中的程度由南向北逐渐加大,6、7、8三个月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33─60%。 沿江、江南春、夏雨量几乎相当,江淮之间夏雨占40─50%,淮北大多数地区占50%以上。夏季是农作物生长旺盛的季节,需水量大,夏雨集中对农作物生长有利,但过于集中,雨量过大,则易出现涝灾,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有危害。

人口民族

人口统计2003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1.15‰,比上年降低0.05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20‰,比上年上升0.0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5.95‰,比上年降低0.08个千分点。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410万人,常住人口6163万人。

省内民族主要为汉族,汉族人口为5948.4万人,占99.3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7.6万人,占0.63%。少数民族主要为回族,此外还有满、蒙、壮、畲等52个少数民族。

安徽 简称_安徽省 -自然资源

动植物资源


扬子鳄全省林业用地4.18万平方公里,占12%。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本植物1300余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

矿产丰富

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105种(含普通建筑用石料矿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19种,非金属矿产79种,水气矿产2种。全年地质勘查部门开展各类地质(科研)项目204项,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的大中型矿产地20处。安徽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开发规模较大的矿产有煤、铁、铜、水泥石灰岩、硫铁矿,已形成能源、建村、冶金、有色、化工五大基础产业,是国家级的材料工业基地和华东的能源供应基地。两淮煤田(淮南、淮北)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年产原煤4677.77万吨。全省发电量为319.3亿千瓦时。

土地肥沃


安徽休宁安徽全省耕地422万公顷,林地329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长江、淮河分别流经安徽416公里和430公里,平原、丘陵、山地各占三分之一。

水资源充足

安徽省河流除南部新安江水系属钱塘江流域外,其余均属长江、淮河流域。长江自江西省湖口进入安徽省境内至和县乌江后流入江苏省境内,由西南向东北斜贯安徽南部,在省境内416公里,属长江下游,流域面积6.6万平方公里。

安徽省共有湖泊500余个,总面积为1750平方公里,其大型12个、中型37个,湖泊主要分布于长江、淮河沿岸,湖泊面积为1250平方公里,占全省湖泊总面积的72.1%。主要有龙感湖、黄湖、泊湖、陈瑶湖、菜子湖、白荡湖、破罡湖、石塘湖、武昌湖、升金湖、巢湖、南漪湖和石臼湖等。其中巢湖面积390平方公里,为全省最大的湖泊,全国第五大淡水湖。

安徽省地下水在淮河平原和沿江平原最为丰沛,占全省地下水总储量的78%,尤其淮河平原面积仅占全省总面积26.6%,而地下水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55%,即73.89亿吨/年。而皖西、皖南两个丘陵山区和江淮之间台地丘陵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5%,但地下水储量仅占22%。

安徽 简称_安徽省 -政治人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历届领导
职务 姓名 任期 职务 姓名 任期
皖北区委书记 曾希圣 1949.10~1952.01 皖南区委书记 牛树才 1949.10~1952.01
皖北区行署主任 宋日昌 1949.10~1950.03 皖南区行署主任 魏明 1949.10.~1952.08
皖北区行署主任 黄 岩 1950.03~1952.08 皖南区行署主任魏明 1949.10.~1952.08
省委书记 曾希圣 1952.01~1956.07 省人民政府主席 曾希圣 1952.08~1955.03
省委第一书记 曾希圣 1956.07~1962.02 省人民委员会省长 黄岩 1955.03~文革初期
省委第一书记 李葆华 1962.02~文革初期 省人民委员会省长 黄岩 1955.03~文革初期
中共核心小组组长 李德生 1969.11~1971.01 省军管会主任 钱钧 1967.04~1968.04
省委第一书记 李德生 1971.01~1973.12省革委会主任 李德生 1968.04~1973.12
省委第一书记 宋佩璋 1975.05~1977.06省革委会主任 宋佩璋 1975.05~1977.06
省委第一书记 万 里 1977.06~1980.03 省革委会主任 万 里 1977.06~1979.12
省委第一书记 张劲夫 1980.03~1982.04 省人民政府省长 张劲夫 1979.12~1981.03
省委第一书记 周子健 1982.04~1983.03 省长 周子健 1981.03~1983.04
省委书记 黄璜 1983.03~1986.04 省长 王郁昭 1983.04~1987.06
省委书记 李贵鲜 1986.04~1988.04 省长 卢荣景 1987.06~1989.04
省委书记 卢荣景 1988.04~1998.08 省长 傅锡寿 1989.04~1994.12
省长 回良玉 1994.12~1998.10 省长 傅锡寿 1989.04~1994.12
省委书记 回良玉 1998.08~1999.12 省长 王太华 1998.10~2000.01
省委书记 王太华 1999.12~2004.12 省长 许仲林 2000.01~2002.10
省委书记 郭金龙 2004.12~2007.12 省长 王金山 2002.10~2007.12
省委书记 王金山 2007.12~2010.05 省长 王三运 2007.12~2011.12省委书记(现任)张宝顺2010.05~至今 省长 王三运 2007.12~2011.12
省委书记(现任) 张宝顺 2010.05~至今省长(现任) 李斌 2011.12

安徽 简称_安徽省 -经济发展

2008年 生产总值(GDP)887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18.1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4137.4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3318.7亿元,增长11%。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3.5%,上半年增长14.2%,前三季度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为16∶46.6∶37.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4485元(折合2085美元),比上年增加2440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2949元/人,比上年增加3464元。 2009年 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4512.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8%,比全国高出4.7个百分点。

安徽 简称_安徽省 -交通便利

公路

公路客车营运班线14857条,其中跨省班线1714条,跨区班线2567条,总营运里程271.671万公里。高速公路客运异军突起,零担和大件、集装箱货运满足了不同的运输需求。以合肥为中心,城市为枢纽,内联乡村,外联省际的客货运输网络初步形成。集装箱货运量逐年增长,大件运输生产初具规模。

自1986年以来,累计投资18791万元,建成黄山、安庆、芜湖等地市级汽车客运站14个,建成桐城、金寨、蒙城等65个县级汽车客运站,建成货运站20个和社会公用型汽车站65个。使旅客乘车环境、运输生产条件大为改善。

铁路

铁路线主要有京沪线、陇海线、京九线、阜淮线、宣杭线、皖赣线、宁西线等。

建设西安至南京铁路,形成横贯安徽的国家东西铁路通道,根本提高安徽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地位。建设铜陵至九江铁路,与沿江既有断头铁路连接,构成贯穿整个长江沿岸的沿江铁路通道。动工兴建京沪高速铁路(安徽段),形成高速铁路客运专用通道,逐步实现京沪线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分线进行,根本解决现有京沪铁路运能不足的矛盾。对既有京沪铁路(安徽段)进行电气化改造,增建津浦铁路淮河复线桥(即津浦铁路K831线路所至蚌埠站第二线),提高运输能力和效益;建设宁芜复线,配合铜九铁路贯通沿江铁路通道;建设水家湖―蚌埠复线,局部改造皖赣线和宣杭线,适应芜湖大桥开通后分流路网运量和新增运量的要求。开展黄山―金华铁路、安庆―景德镇铁路等重要铁路项目前期工作。

水路

疏浚合肥―裕溪口航道,形成合肥通江达海的水上通道;尽快实施淮河蚌埠复线船闸工程,早日扭转现有船闸闸底过高造成的碍航、滞航状况;实施沙颍河复航工程,恢复郑州―阜阳―淮河的水路运输;建设芜太运河,形成芜湖―太湖―上海的水路运输捷径。开展引江济淮涉及航运问题的相关研究工作。改造芜湖港现有集装箱码头,增建10万TEU集装箱码头,构筑安徽省集装箱中心港;建设芜湖散装水泥专用码头,形成皖南水泥铁水联运通道;扩建、改造马鞍山港9号码头,扩大件杂货和集装箱吞吐能力;建设池州港泥州港区一期工程,形成池州港新的散货、件杂货兼集装箱作业区;改造安庆港五里庙一期工程和19号、20号码头,增加件杂货、集装箱和散货吞吐能力;建设枞阳水泥专用码头,构成江北水泥生产基地的运输配套系统;扩建铜陵港磷矿码头和硫矿码头,适应铜陵市相关工业企业发展需要。

民航

主要民用机场为:合肥骆岗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黄山机场、阜阳机场,另外正在兴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和池州九华山旅游机场。

完成黄山机场扩建工程,形成国家旅游干线机场;完成空军蚌埠机场迁建工程,建设支线民用航站;建成阜阳机场供油工程,实现机场功能配套。开展合肥机场候机楼扩建工程前期工作。要千方百计增加民航航线和航班密度,尽快解决空中交通瓶颈问题,改善投资环境。同时围绕“两山一湖”旅游大力发展支线航空。

管道运输

配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西气东输主管道安徽段,同步建设省内支线管道,实现安徽省管道运输“零”的突破。根据安庆石化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南京―安庆输油管道的前期工作。

交通枢纽

重点建设合肥、芜湖、蚌埠、阜阳、安庆、黄山等中心枢纽,抓紧黄山等火车站建设,同步改造建设全省市级公路快速客运站。

安徽 简称_安徽省 -文化传承

古老的徽州大地,明清时代的徽商曾叱咤商界300余年,又因徽商贾而好儒形成了父子同朝宰相的局面,“十户之家,无不诵读”。徽商的经济实力和政治背景,创造出灿烂的徽州文化。

徽商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从实力上来看可以与山西商帮相抗衡。徽商,即徽州商人,始于南宋(1127年-1279年),发展于元(1271年-1368年)末明(1368年-1644年)初,形成于明代中叶,盛于清代(1644年-1840年)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趋衰败,前后达600余年,称雄300年,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徽商之所以能称雄商界数百年,与徽商文化分不开,这也造就了徽商的本质―――儒商。徽商好儒表现在其思想观念上的崇儒重儒,不少商人致富后,或弃贾业儒,或弃贾就仕,不少徽商甚至选择了一条捐官的道路。

徽商所在地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地区,植根于厚实新安文化土壤之上的徽商,作为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商帮,在商业活动中自觉用儒学思想来规范自己的经营活动,讲究义利之道,见利思义、以义取利;讲究诚信,不欺妄奸诈、货真价实。徽商在致富后重视文化建设,捐资兴学,刻书藏书,培养子弟读书入仕,谋求政治地位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的繁荣,孕育了一大批国家的杰出人才。自明清以来,徽商以自身的开拓进取创造了辉煌业绩―――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成就,同时形成了一种儒商精神,树立了一代儒商的形象。

徽商是我国古代商业的一次崛起,是商业文化的一次革命;徽商倡导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商业道德;徽商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商务理念。

戏曲


黄梅戏《女驸马》黄梅戏:因发源于湖北黄梅县而名。又称“黄梅调”,古称“采茶戏”。采茶戏,约形成于清康熙中叶,由黄梅人逃水荒带至皖西南,传人安庆一带,首先进入农村灯会,由一丑一旦演唱一些时兴小曲。其后,采茶戏在唱灯的基础上,增添了情节,以一丑一旦表演,或增加一老丑、一生角,是为“三小”阶段;最后,采茶戏受到青阳腔(池州调)高腔滚调的影响,变高腔的专用曲调为通用曲调,再将曲牌体的长短句唱词改为通俗的说唱体,即以七言、十言演唱,通称“二高腔”。黄梅戏主要人物:郑小娇、韩再芬、朱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80103/42142.html

更多阅读

专题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高考预测定位】本专题内容是有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其体现和是有关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及其地域分异规律与影响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考查内容上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和地表景观特征,利用模式图或区域图,考查气候、生物、水文、

安徽省医改办 安徽模式—不是新医改的原动力

   什么事安徽模式  安徽模式也称安徽基药采购模式。安徽省8月出台《安徽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实施方案(2010年版)》(下称“方案”),由于方案制定包括双信封招标、量价挂钩、单一货源承诺、生产企业承担配送责

安徽省离岗创业 安徽打工仔冷国友的创业小故事

    近日,从沪上四面八方赶来的20位皖籍老板欢聚一堂,共贺师傅小冷荣获“宣城市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光荣称号。酒席上,这20位老板充满了感激之情,说如没有小冷的“传帮带”和鼎力相助,自己就不可能做成老板,更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小

前郭县 前郭县-自然地理,前郭县-行政区划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前郭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松嫩平原南部,隶属于吉林省松原市,县城与松原市共处一城,是松原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处东经123°35′―125°18′,北纬44°17′―45°28′之间,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

声明:《安徽省 安徽省-自然地理,安徽省-历史沿革》为网友朕好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