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尾榛鸡是中国松鸡科鸟类中最小的一种,体大似鸽。雄鸟头上有短羽冠;上体大都棕灰,具栗褐色横斑;颏和喉黑,下体暗棕褐而杂以白色;外侧尾羽呈花斑状,而具一条宽阔的黑褐色次端斑。雌鸟略同,但颏和喉大都棕白。
花尾榛鸡花尾榛鸡,成鸟体重一般在380-430克,上体大都棕灰色,头上有短羽冠;雌雄鸟的主要区别是雄鸟的喉部为深黑色,体羽也更为鲜艳,特别是在春季的求偶期,雄鸟眼睛上部有鲜红的眼睑,煞是好看。眼睛的虹膜是栗红色;嘴黑色;腿上被有羽毛,下面裸出的部分是红褐色。雄鸟与雌鸟的区别主要是雌鸟的颏和喉是棕白色的,而雄鸟的颏和喉是黑色的,边缘是白色的一圈。
榛鸡_花尾榛鸡 -基本介绍
花尾榛鸡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文学名:花尾榛鸡
中文目名:鸡形目
中文科名:雉科
中文属名:榛鸡属
同物异名:TetraobonasiaLinnatus,1758,Bonasiabonasia(Linnaeus),
中文俗名:飞龙包日-苏衣尔松鸡树鸡
拉丁文目名:GALLIFORMES
拉丁文科名:Phasianidae
拉丁文属名:Tetrastes
拉丁文种名:bonasia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
英文俗名:HazelGrouse
在分类学上属于鸡形目松鸡科榛鸡属。这种鸟在满语中被叫做“斐耶楞古”,意思是“树上的鸡”,后来取其谐音,称为“飞龙
花尾榛鸡的体长为26―40厘米,体重302―509克。雄鸟和雌鸟的样子相差不多,体羽都是棕灰色,上面有暗栗色的横斑,其余下体为暗棕褐色而杂以白色;外侧尾羽为黑褐色的花斑状,并且具有宽阔的黑褐色次端斑。眼睛的虹膜是栗红色;嘴黑色;腿上被有羽毛,下面裸出的部分是红褐色。雄鸟与雌鸟的区别主要是雌鸟的颏和喉是棕白色的,而雄鸟的颏和喉是黑色的,边缘是白色的一圈。另外,雄鸟的头上不仅长有个短短的羽冠,而且在繁殖期间眼眉上裸露的皮肤变为红色,显得十分美丽。
分布:花尾榛鸡的分布范围较大,自欧亚大陆西端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班牙的比利牛斯山一直向东,到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鄂霍次克海岸,以及朝鲜和日本北海道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内蒙古、新疆、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是著名的美味珍禽。由于“飞龙”的肉鲜嫩可口,自古以来就是飞禽中的珍品。清朝皇族对榛鸡的美味了如指掌,年年命令东北林区的地方官员向朝廷进贡,并特赐名为“岁贡鸟”。“飞龙”的学名叫花尾榛鸡(Bonasabonasia),是欧亚大陆北部的典型森林鸟类,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及新疆东北部,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花尾榛鸡在国际上也是著名的狩猎鸟,它的名字来源可能与其善于飞翔有关。
榛鸡_花尾榛鸡 -生活习性
花尾榛鸡花尾榛鸡是典型的森林鸟类,大都栖住在下木及植被茂盛,浆果丰富的红松、冷杉、云杉等针叶林及柞树、桦树等阔叶林或混交林中,分布高度从海拔400米的低山丘陵到1800米左右的较高山地都能见到,并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它们特别喜欢栖居山谷或阳坡有浆果的稠密灌丛和山麓潮湿或靠近水域的林内,常常在背风的山坡或倒木旁活动。冬季到落叶桦树林与河流两岸稀树的乔木林地,这里阳光可以直接照射,日照时间也较长,而且具有多芽的枝条,可以得到充足的食物。
每天的活动时间和日出、日落时间的长短紧密相关。冬季大多活动在河流两岸及针阔叶混交林内,钻到地面的雪覆盖中过夜,其它季节常在地面有蕨类植物并且稠密的灌木丛的松林和臭松幼林内活动。冬季食物缺乏时,活动范围一般也相应扩大。叫声高而尖,音调相同,特别是在繁殖期鸣叫最为频繁。
花尾榛鸡的食物主要是植物的嫩枝、嫩芽、果实和种子,已经记录有30多种植物和10余种动物,东北大森林中的松子、榛子、橡子以及黑豆树、野樱桃、野蔷薇、牙疙瘩、草莓等都是它喜欢吃的食物,有时也吃一些鳞翅目的昆虫、蜗牛、蚂蚁和它的卵。在深秋、冬季和早春当地面被雪覆盖时,几乎完全是在树上觅食,与此相适应,它的爪上具有栉状缘,可以抓住冰滑的树枝,这是对冰雪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叫声:清晰的boorrboorr振翼声。炫耀叫声为拖长的吸吮音tseeuu-eeetititi。告警时为快速的pyittittittitt-ett-ett声。
栖息于寒温带森林中,尤以浆果灌丛中为多。以野生植物的嫩尖、芽苞、花序为食,特别嗜食松子、榛子、橡子等。4月下旬至5月初发情交配。巢筑于多杂木林、灌丛的地面,挖穴为巢,内铺以细草茎、叶等。每窝产卵7~14枚,浅黄褐色,具稀疏红褐色细斑。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期21~25天,雏鸟孵出几天后即可独立觅食,3个月左右即达成鸟阶段
榛鸡_花尾榛鸡 -濒危因素
花尾榛鸡天敌动物:长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