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县位于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大渡河中游,总面积2165平方千米,总人口约8万。大渡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境内山高坡陡,河谷幽深,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区,是古代通往藏区的“唐蕃古道”和现川藏路经过的地方,素有“康巴东大门”之称。1935年红军长征中“飞夺泸定桥”,该桥就在泸定县。“蜀山之王”贡嘎山座落于康定、泸定、九龙三县;旅游胜地海螺沟冰川公园即位于泸定县。泸定水力资源丰富,中国华电集团在泸定桥上游建设大渡江梯级电站之一的泸定水电站,装机容量为80万千瓦。至2011年底泸定县辖区面积2165.35平方公里,下辖4个镇,8个乡,共145个村,179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总人口86056人。2011年,泸定县地区生产总值16.46亿元,比2010年增长19.5%。工业实现增加值3.68亿元,比2010年增长49.5%;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3.17亿元。泸定县河西沙坝建成有高31.25米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系四川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泸定县_泸定县 -简介
泸定县地图
泸定县位于四川省西部二郎山西麓、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界于邛崃山脉与大雪山脉之间,大渡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境。东与石棉县相连,位于东经101°46′-102°25′北纬29°54′-30°10′。南北长69.2公里,东西宽49.9公里,全县总面积2165.35平方公里 (未含议区域面积198.48平方公里)。 全县辖4镇8乡,57个村民委员会,居住着汉、藏、彝、回、羌、蒙、苗、纳西族等14种民族,共计77099人(2001年末)。 县境内最高海拔(贡嘎山)7556米。泸定县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季干燥温暖,季均温度7.5℃;夏季温凉湿润,季均温度22.7℃;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无霜期279天,年均降雨量664.4毫米。境内平坝、台地、山谷、高山平原、冰川俱全,为世界所罕见。
泸定县_泸定县 -建置沿革
泸定县泸定桥
西汉时属沈黎郡。东汉为蜀郡属国都尉所辖。三国蜀汉及晋汉嘉郡。
唐代高宗仪凤二年(667)置大渡县,隶雅州,武后长安二年(702)并入飞越县,改隶黎州。后置罗岩、米川等羁麻州。元置长河西管军万户府,示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而岩州、岔道、冷碛、沈村则隶属“天全六番招讨司”。
明代置沈边、冷边长官司和长河西千户所。
清代 :雍正六年(1728),置泸定桥巡检司。宣统三年(1911)年,赵尔丰实行“改土归流”,收缴各土司印信,置泸定桥设治委员。
民国元年(1912)将原冷边、沈边土司地置泸定县,沈边土司辖地和化林营防汛地置化林县,次年改化林为县佐,隶属泸定县。
民国24年(1935)撤化林县佐,并入泸定县二区。1935年底,红军长征路过泸定,红四方面军的三十二军和红四军部分,在岚安建立区苏维埃,在昂州、昂乌、乌泥岗成立乡苏维埃。
民国28年(1939),属西康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雅属)。1950年全县辖2区、10乡、2镇。县治泸桥镇。
清代康熙四十五年(1706)四川巡抚准在大渡河的安乐(藏语称阿垄)修建铁索桥,桥成后,康熙帝赐名为“泸定桥”,“泸”指河(修桥时误称为泸河),“定”表示平定“西炉”之乱后泸河一带已安定。置县时便以桥取县名。
泸定县_泸定县 -历史沿革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5)四川巡抚奏准在大渡河的安乐(藏语称阿垄)修建铁索桥,桥成后康熙帝赐名为“泸定桥”,“泸”之河(修桥奏折误称为泸水),“定”表示平定“西炉”之乱后泸河一带安定。置县时便以桥取县名。
泸定县历史悠久,地建笮都县始于汉初,唐高祖武德元年设置嘉良县、大渡县,晋改设晋乐县等,宋实行縻州管理制度,元、明代推行土司制度,设长河土千户、冷边和沈边长官司,清宣统三年置泸定桥委员会。
民国元年设泸定县和化林县,民国二年改化林县为县佐,泸定始为单一的县,隶属西康省政府。
1997年,泸定县面积2450.7平方千米,人口7.3万,辖3个镇、8个乡:泸桥镇、冷碛镇、兴隆镇、岚安乡、烹坝乡、田坝乡、杵坭乡、加郡乡、德威乡、新兴乡、得妥乡。磨西镇现已经归属甘孜州人民政府直接管理,被命名为海螺沟管理局,和泸定县政府一样属于平行行政单位。是除18个县以外的独立的第十九个行政单位。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7855人,其中泸桥镇19459、冷碛镇8900、兴隆镇
9522、磨西镇6794、岚安乡2789、烹坝乡4156、田坝乡4124、杵坭乡2966、加郡乡3873、德威乡4602、新兴乡4568、得妥乡
6102。现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2004年,泸定县辖4个镇(泸桥、冷碛、磨西、兴隆)、8个乡(岚安、烹坝、田坝、杵坭、加郡、德威、新兴、得妥)。1950年3月泸定解放,1956年1至9月属雅安专区,1956年10月转划属甘孜藏族自治州至今。
泸定县_泸定县 -历史文物
泸定县城最初为化林营,县府于今新龙镇华林坪村。后来因为驻守泸定桥的缘故将县城搬至今天的县府所在地。特别是1705年康熙皇帝亲赐"泸定桥"御笔题名,后因红军在此取得辉煌胜利而蜚声中外,1960年成为全泸定桥国首批重点文物之一。城区文物馆内展有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前后情况和红军遗留在泸定的实物,被列为国防教育基地。河西沙坝建成有高31.25米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系全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础,全城共有四座桥梁横跨大渡河(其中两坐为吊桥)。河西沙坝的泸定中学内先保存有法国籍教士所修天主教堂,红军飞夺泸定桥是曾将此作为战前会址。旧城区内有朱德长征经泸定时的居住旧址及十八军1951年进藏时修建的船头钢缆吊桥,均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泸定县_泸定县 -经济与交通
泸定县城的对外交通主要有:国道318线穿城而过,全县运输单一,只有公路运输。对外交通设施用地7.03公顷,人均6.39平方米。2001年底,工农业总产值192万元,农业总产值1017.78万元,商饮业总产值431万元。有乡镇以上工业企业多家,工业类型以食品、机械、建材工业为主导,骨干企业有酿造厂、机械厂、皮革厂、石材厂。泸桥镇的对外交通联系几乎完全依靠国道318线,此线沿大渡河东岸,经铁索桥桥头通过城区,是联系泸定内外经济和商品流通的重要纽带。泸定县_泸定县 -地理
泸定县境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属川西高山高原最深陷之峡谷区。地貌类型从低中山峡谷区直至高泸定桥山、极高山区。泸定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横断山脉,属典型高山峡谷区。山体呈南北走向,县境内高山林立,谷深壁陡,沟壑交错,许多山峰都在4000米以上,其中西南与康定县接
壤之贡嘎山是其主峰,海拔7556米,为全省最高峰,被誉为“蜀山之王”。二郎山海拔3437米。岭谷相间,山岭到大渡河的水平距离,不超过10公里,而
岭谷相对高差达3000米以上。(贡嘎山主峰到大渡河河谷相对高差达6500多米),形成高差大,坡面短,坡度陡峭,山高坡陡,高差悬殊,岩体破碎,岩石
裸露这一特殊地貌特征。
泸定县地处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过渡带上,受东南、西南季风和青藏高原冷空气双重影响,气候垂直差异明显,海拔1800米以下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为有名的干热河谷地区。县境内最高海拔(贡嘎山)7556米。
泸定县_泸定县 -气候
泸定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季干燥温暖,季均温度7.5℃;夏季温凉湿润,季均温度22.7℃;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无霜期279天,年均降雨量664.4毫米。境内平坝、台地、山谷、高山平原、冰川俱全,为世界所罕见。泸定县_泸定县 -自然环境
泸定县
县境南北长69.2公里,东西宽49.9公里,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属川西高山高原最深陷之峡谷区。全境属大雪山中段,西南与康定县接壤之贡嘎山是其主峰,海拔7556米,为全省最高峰,称“天府第一峰”。水平距离仅29公里的东部大渡河谷最低海拔1000米,地貌类型从低中山峡谷直至高山、极高山区。东坡海螺沟冰川,冰舌伸入海拔2850米原始林区百闻名于世,余有燕子沟、磨子沟、南门关沟等冰川。东部二朗山海拔3437米。大渡河自北入,纵贯县境南北。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