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乱神,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春秋之世,西周以来的一系列古法、礼仪都被打破,整个华夏大地陷入长时间的战乱,在那些想参与争霸的诸侯当中,很多人为了证明天子君权的旁落,为了证明自己的霸业,经常搞出些怪异之事,并崇尚武力争霸,许多诸侯国出现大量的叛乱、争权夺利之事,诸侯们也不再崇尚礼仪,而是对鬼神之事非常感兴趣,这些被称为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面对这些现象,孔子一直以来都是嗤之以鼻的,他一直都推崇“仁德”,希望能恢复古法,因此他从来不谈论怪异的事,从来不给诸侯推荐武力争霸的政策,从来不参与叛乱,也不让弟子们参与叛乱,更从来都是“敬鬼神而远之”,推崇姜尚伐纣时踩踏龟甲不信鬼神的做法,所以,这个译法毫无异义。
怪力乱神_怪力乱神 -成语典故
出处:《论语・述而》: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论语》书中,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如他“敬鬼神而远之”等。
示例:子不语~,非不语也,盖有未易语者耳。(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二)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文言对照
传统解析
“子不语怪力乱神”,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
社会基础
春秋之世,西周以来的一系列古法、礼仪都被打破,整个华夏大地陷入长时间的战乱,在那些想参与争霸的诸侯当中,很多人为了证明天子君权的旁落,为了证明自己的霸业,经常搞出些怪异之事,并崇尚武力争霸,许多诸侯国出现大量的叛乱、争权夺利之事,诸侯们也不再崇尚礼仪,而是对鬼神之事非常感兴趣,这些被称为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面对这些现象,孔子一直以来都是嗤之以鼻的,他一直都推崇“仁德”,希望能恢复古法,因此他从来不谈论怪异的事,从来不给诸侯推荐武力争霸的政策,从来不参与叛乱,也不让弟子们参与叛乱,更从来都是“敬鬼神而远之”,推崇姜尚伐纣时踩踏龟甲不信鬼神的做法,所以,这个译法毫无异义。
文学教授徐振贵的新解
“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句。历来都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这似乎已成定论。其实颇有可议。
传统的解释与上下文不能连贯。以笔者愚见,《论语》一书,并非杂乱无章。《述而》一章,重在记述孔子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从“叶公问孔子”至“其不善者而改之”,原文应是一段: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应是: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出来。孔子知道后说:“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是用功学习时便忘记吃饭,以至于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夫子又说:“其实,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说到这里,夫子停止不说了,好像是生怕分心用力影响了凝神思考。过了一会儿,夫子才说:“如果一行人中只有三个人,那么,其中必定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长处加以学习,我看到他的缺点也是我也有的,就加以改正。”
如此解释,文通字顺,语意连贯,符合孔子之为人。而不应该讲这段文字分成各自独立并无关联的四段话。
《论语》中,多有记载说话人动作表情语句的例证,“子不语”就是其中之一。《论语》诚然是语录体。但是重在记言的同时,也以极为简洁的词语记述说话人的动作表情。这在《论语》中并非罕见。《八佾》记弟子向孔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