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学 血清学-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血清学-血清学方法--血凝

血清学原为研究血清反应的一门医学分支,如今则多用来观察患者的血清以判断、分析相应的疾病。血清检查是医学上常用的一种检测手段,除了可以诊断细菌、病毒外还可以诊断癌症。

血清学反应是指:相应的抗原与抗体在体外一定条件下作用,可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凝集现象。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常用血清学反应来鉴定分离到的细菌,以最终确认检测结果。

血清_血清学 -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

1)抗原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当有共同抗原体存在时,会出现交叉反应。

2)抗原体的结合是分子表面的结合,这种结合虽相当稳定,但是可逆的。

3)抗原体的结合是按一定比例进行的,只有比例适当时,才能出现可见反应。

4)血清学反应大体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但其间无严格界限。第一阶段为抗原体特异性结合阶段,反应速度很快,只需几秒至几分钟反应即可完毕,但不出现肉眼可见现象。第二阶段为抗原体反应的可见阶段,表现为凝集、沉淀、补体结合反应等。反应速度慢,需几分、几十分以至更长时间。而且,在第二阶段反应中,电解质、PH、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都直接影响血清学反应的结果。

习惯上将经典的血清学反应分三种类别: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补体结合反应。

1、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电解质参与下所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reaction)。其中的抗原称为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在该反应中,因为单位体积抗体量大,做定量实验时,应稀释抗体。

1)直接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所出现的反应,称为直接凝集反应(Directagglutionreaction)。

a.玻片凝集法。是一种常规的定性试验方法。原理是用已知抗体来检测未知抗原。常用于鉴定菌种、血型。如将含有痢疾杆菌抗体的血清与待检菌液各一滴,在玻片上混匀,数分种后若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即阳性反应,证明该菌是痢疾杆菌。此法快速、简便,但不能进行定量测定。

b.试管凝集法。是一种定量试验方法。多用已知抗原来检测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含量。常用于协助诊断某些传染病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如肥达氏反应就是诊断伤寒、付伤寒的试管凝集试验。因为要测定抗体的含量,故将待检查的血清用等渗盐水倍比稀释成不同浓度,然后加入等量抗原,37℃或56℃,2~4小时观察,血清最高稀释度仍有明显凝集现象的,为该抗血清的凝集效价。

2)间接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抗体)先吸附在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状微球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抗原)作用,在有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即可发生凝集,称为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agglutination)。由于载体增大了可溶性抗原的反应面积。当载体上有少量抗原与抗体结合。就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敏感性很高。

2、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下,经过一定时间,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反应中的抗原称为沉淀原,抗体为沉淀素。由于在单位体积内抗原量大,为了不使抗原过剩,故应稀释抗原,并以抗原的稀释度作为沉淀反应的效价。

1)环状沉淀反应:是一种定性试验方法,可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将已知抗体注入特制小试管中,然后沿管壁徐徐加入等量抗原,如抗原与抗体对应,则在两液界面出现白色的沉淀圆环。
2)絮状沉淀反应:将已知抗原与抗体在试管(如凹玻片)内混匀,如抗原抗体对应,而又二者比例适当时,会出现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此为阳性反应。
3)琼脂扩散试验:利用可溶性抗原抗体在半固体琼脂内扩散,若抗原抗体对应,且二者比例合适,在其扩散的某一部分就会出现白色的沉淀线。每对抗原抗体可形成一条沉淀线。有几对抗原抗体,就可分别形成几条沉淀线。琼脂扩散可分为单向扩散和双向扩散两种类型。单向扩散是一种定量试验。可用于免疫蛋白含量的测定。而双向扩散多用于定性试验。由于方法简便易行,常用于测定分析和鉴定复杂的抗原成分。

3、补体结合反应

血清学 血清学-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血清学-血清学方法--血凝

补体结合反应(Complementfixation
reaction)是在补体参与下,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补体无特异性,能与任何一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而引起反应。如果补体与绵羊红细胞、溶血素的复合物结合,就会出现溶血现象,如果与细菌及相应抗体复合物结合,就会出现溶菌现象。因此,整个试验需要有补体、待检系统(已知抗体或抗原、未知抗原或抗体)及指示系统(绵羊细胞和溶血素)五种成份参加。其试验原理是补体不单独和抗原或抗体结合。如果出现溶菌,是补体与待检系统结合的结果,说明抗原抗体是相对应的,如果出现溶血,说明抗原抗体不相对应。此反应操作复杂,敏感性高,特异性强,能测出少量抗原和抗体,所以应用范围较广。

血清_血清学 -血清学方法--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一些病毒或病毒的血凝素能选择性地使某种或某几种动物的红细胞发生凝集,这种凝集红细胞的现象称为血凝(Hemagglutination,HA)。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是最主要的红细胞凝集性病毒;其他病毒包括披膜病毒、细小病毒、某些肠道病毒和腺病毒等也有凝集红细胞的作用,但常要求比较严格的反应条件,例如一定的pH范围等。各种病毒的血凝素性质不尽相同。某些病毒可在很广的pH条件下呈现血凝作用,某些病毒则只在很窄的pH范围内才能凝集红细胞。某些病毒的血凝作用具有温度依赖性,也就是只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才出现血凝现象;但另一些病毒却可在4℃、室温和37℃呈现同样的血凝作用。病毒凝集的红细胞种类,也随病毒种类而不同,例如某些病毒主要对人和禽的红细胞呈现凝集作用,另一些病毒则可凝集豚鼠或大鼠等的红细胞。

当病毒的悬液中先加入特异性抗体,且这种抗体的量足以封闭病毒颗粒或其血凝素时,则红细胞表面的受体就不能与病毒颗粒或其血凝素直接接触,这时红细胞的凝集现象就被抑制,称为红细胞凝集抑制(HemagglutinationInhibition,HI),也称为血凝抑制反应。血凝的原理因病毒而有所不同,如痘病毒对鸡红细胞发生凝集作用并非是病毒的本身,而是痘病毒的产物类脂蛋白的作用。而流感病毒的血凝作用是病毒囊膜上的血凝素与红细胞表面的受体糖蛋白相互吸附而发生的。病毒的血凝现象大致可以分为可逆转型、不可逆转性、凝集条件严格型三类。
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有常量法和微量法两种,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都是微量法,各要素用量均为25ul,微量法省时、省料、高效。以下简要介绍本次试验的主要内容,详细内容参见各国标。
各实验室所采用的HA和HI试验程序不同,下面的例子是应用V型微量板进行的试验,两种方法反应总体积都为75ul,本试验所用试剂为如下:
1.生理盐水: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配制成0.85%NaCl溶液,高
压灭菌备用。
2.红细胞悬液:采鸡血液,加于倍量的红细胞保存液-阿氏液中,置4℃普通冰箱保存,可用一个月。使用前,取红细胞悬液1份,用5~10倍量的生理盐水洗涤3次,直至上清无色透明。取沉淀红细胞,加生理盐水制备成1%红细胞悬液。
3.病毒液:包括接种病料后收获的鸡胚羊水、尿囊液或感染小鼠的肺乳剂,经3000转离心沉淀15分钟,除去较大颗粒后应用。血凝抑制试验用的血凝素抗原,系用病毒接种鸡胚后收获的鸡胚尿囊液和羊水,以3000转离心20分钟,吸取上清液,加入3倍量的灭菌生理盐水,并加入1:10000硫柳汞防腐,保存于4℃冰箱备用。
4.特异性抗血清:用作阳性对照。一般用鸡制备。取血凝效价在1:320倍以上的鸡胚尿囊液,注射壮龄鸡的腹腔内,每次10毫升,共3次,每次间隔1周。最后一次注射后2周放血,分离血清,置-20℃以下冻存。血凝抑制效价可达1:640倍以上。另一法是将尿囊液静脉或腹腔注射壮龄公鸡,每次2毫升,间隔1周,如上法注射4~5次,血凝抑制效价有时可高达1:5000倍以上。按上法给壮龄公鸡静脉或腹腔注射1次尿囊液,7天后采血,也可获得血凝抑制效价有时可达1:160倍的抗血清。
5.8单位或4单位抗原的配制:以能引起红细胞100%凝集的病毒最高稀释度作为终点,即1个HA单位,终点滴度除以8即为含8HA单位的抗原。例如,如果血凝终点滴度为1:256,则8个血凝单位的稀释度应是1:32(256除以8),此例中将1ml抗原加入31ml生理盐水即为8HA单位抗原。取8HA单位的抗原加入等量生理盐水即为4HA单位抗原。
血凝素效价测定:将待检病毒液用生理盐水作1:5稀释,在大孔塑料滴定板或小试管中进行倍比稀释,直至1:2560,每孔(管)0.25毫升,最后1孔只加生理盐水作为对照。随即向各孔内加入0.25毫升的1%鸡红细胞悬液,充分混匀,于室温放置45分钟后判定结果。红细胞凝集程度以++++、+++、++、+和-表示。最后1孔(管)的红细胞应无凝集现象。
红细胞呈细砂粒状均匀铺于孔底者为++++,即100%凝集;红细胞均匀铺于孔底,但边缘不整而稍向孔底集中者为+++,即75%凝集;红细胞于孔底形成一个环状,四周有小凝集块者为++,即50%凝集;红细胞于孔底形成圆团,但边缘不够光滑,四周稍有凝集块者为+,即25%凝集;红细胞于孔底形成圆团,边缘光滑整齐者为-,即无凝集。
血凝素效价以++为终点,即以能够使50%红细胞凝集的血凝素的最高稀释度作为该血凝素的血凝效价。
血凝(HA)试验:在微量血凝板的1~12孔均加入25ul生理盐水。用微量移液器吸取25ul抗原加入第1孔,混匀。从第1孔吸取25ul抗原液加入第2孔,混匀后吸取25ul加入第3孔,如此进行倍比稀释至第11孔,从第11孔吸取25ul弃之,第12孔作为生理盐水对照。每孔再加入25ul生理盐水。之后每孔均加入25ul1%鸡红细胞悬液,在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min,使其混合均匀;在室温(20℃~25℃)下作用40min后观察结果。红细胞凝集呈薄膜状,均匀地覆盖孔底,强凝集时凝集块皱缩呈团状或边缘呈锯齿状,即100%的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呈薄层,但是面积较小,孔底中央有红细胞沉积呈小圆点状,即50%的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全部沉于孔底中心呈小圆点状,周围光滑,无分散的红细胞,即无凝集现象。能使红细胞100%凝集的病毒最高稀释度作为该病毒的血凝价。
血凝抑制(HI)试验:在微量反应板的第1~11孔各加入25ul生理盐水,第12孔加入50ul生理盐水。吸取25ul血清加入第1孔内,充分混匀后吸25ul于第2孔,依次对倍释至第10孔,从第10孔吸取25ul弃去。1孔~11孔均加入含4HAU混匀的病毒抗原液25ul,室温(约20℃)静置至少30min。每孔加入25ul1%的鸡红细胞悬液混匀,轻轻混匀,静置约40min(室温约20℃),若环境温度太高可置4℃条件下进行,对照红细胞将呈显钮扣状沉于孔底。以完全抑制4个HAU抗原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作为HI滴度。只有阴性对照孔血清滴度不大于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00103/48002.html

更多阅读

学古筝的五大好处 幼儿学古筝的五大好处

学古筝的五大好处——简介学古筝的好处有很多。可以安抚情绪,静心。在学习工作累了的时候,可以弹一下古筝,放松身心。学古筝可以提高气质,修养,修身养性。学古筝的五大好处——方法/步骤学古筝的五大好处 1、

关于使用东航e学网的感受 东航76e机型座位图

东航e学网伴我成长——关于使用东航e学网的感受√金通盖  科技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发生着质的变化。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落在队伍的后面,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来提高我们各方面的能力。而今有一种东西,它的存在正在逐

你还在学习泡学上的技巧么?傻孩子

各位看官,不要学习泡学上的技巧,都是误人子弟的东西,这些东西只会让你变成一个自大自恋的人。DHV:不否认DHV的作用,但否认泡学里的任何展示方法,什么讲故事呀,隐含展示呀,在明人眼里一眼就明白了,反倒贬低了自己。反撇:不知道谁想到的技巧,我觉

声明:《血清学 血清学-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血清学-血清学方法--血凝》为网友茶凉酒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