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23日,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被划为苏方的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出现了一幅莫斯科不曾料到的壮观画面:占三国人口40%的大约2百万人,扶老携幼、手拉手组成跨越三国、绵延600公里人链,要求摆脱苏联的统治,重获自由独立。人链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一直延续到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一个个普通人平静的比邻而立,手拉手,举着向往自由的横幅,构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和平意志长城,史称“波罗的海之路”,又称“自由之路”。
波罗的海国家_波罗的海之路 -简介
屡翻历史旧账:在俄罗斯向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领导人发出参加60周年庆典的邀请之后,他们予以拒绝,并递交联名信,要求俄罗斯为苏联于1940年吞并其国家做出道歉。他们表示,俄罗斯5月9日的庆祝活动没有考虑到波罗的海三国人民的痛苦经历,“在二战结束时欧洲的一半并没有得到自由,而是被剥夺了国家的地位、独立和主权”。
波罗的海之路(爱沙尼亚文:Balti kett、拉脱维亚语:Baltijas ce??、立陶宛语:Baltijos kelias)是发生于1989年8月23日的一次和平示威。大约有200万人加入这场活动,他们手牵手组成一个长度超过600公里的人链,穿过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
这一示威是为了希望世界能够关心三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在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纳粹德国秘密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该三国被苏联占领。 该示威也是波罗的海三国追求脱离苏联、各自独立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此事件场景震撼、牵动情绪,在国内外均大收宣传之效。社会运动家借此宣扬对独立的看法;他们认为,苏联占领三国是不合法的,三国独立并非政治议题,而是道德议题。莫斯科的苏联政府以激烈的言辞回应,但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修补三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示威后6个月,立陶宛成为首个宣告独立的苏联加盟共和国。
波罗的海国家_波罗的海之路 -涉及国家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苏联、德国
波罗的海国家_波罗的海之路 -涉及人物
阿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雅科夫列夫、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埃里希・昂纳克、尼古拉・寿西斯古、乔治・H・W・布什、赫尔穆特・科尔、佩雷斯・德奎利亚尔
波罗的海国家_波罗的海之路 -起因
反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波罗的海国家_波罗的海之路 -政治诉求
要求民主和国家独立
波罗的海国家_波罗的海之路 -三国立场
尽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条文在纽伦堡审讯时曝光,但苏联一直否认这些条文存在。苏联的政治宣传也坚称,三国的国民议会代表各国人民意愿,向苏联最高苏维埃提请加入苏联──故此,三国是自愿加盟苏联,而非苏联占领三国。三国则宣称他们是被苏联以武力非法合并的。
一般认为,苏德两国签订的密约证明三国是被非法占据的。只要能指出苏联占领和苏德条约之间的关系,就可宣告苏联对三国的统治无法律基础,1940年起在当地实施的苏联法律自动无效。若这种说法成立,即自动解决重夺主权或争取自治的争议,因为波罗的海国家从来没有合法地属于苏联;三国在二战期间原为独立国家,也可以合法恢复原有地位,宣告苏联法律对三国无效力,使三国无须再遵守《苏联宪法》,也省却正式的脱离程序。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50周年之际,波罗的海三国和莫斯科的关系日益紧张。罗穆阿尔达斯・奥佐拉斯在立陶宛发起200万人联署抗议行动,要求红军撤出立陶宛。立陶宛共产党也考虑与苏联共产党决裂。1989年8月8日,爱沙尼亚试图修改选举法,限制新移民(主要是俄罗斯工人)的选举权,触发俄罗斯工人的大规模罢工和抗议。莫斯科称这些事件为“族群间冲突”,从而在混乱中“缔造和平”。随着局势日益紧张,有人期望莫斯科会应波罗的海人民的意愿而推行改革。与此同时,东德的埃里希・昂纳克和罗马尼亚的尼古拉・寿西斯古表示,若苏联决意武力镇压示威,两国会提供军事援助。
波罗的海国家_波罗的海之路 -苏联回应
苏联官方喉舌《真理报》回应爱沙尼亚的罢工,严厉谴责“激进主义者”罔顾苏联整体利益,贪图一己的“狭隘民族主义”,挑动“歇斯底里”式的群众活动。17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真理报》公布关于加盟共和国的新政策。
然而,其内容大都是老调重弹,即苏联不仅于外交和国防中保留领导地位,还主导经济、科学和文化;但在某些方面也作出了轻微让步,如:提议加盟共和国可在法院反对苏联法律(当时波罗的海三国已经修改宪法,赋权各自的最高苏维埃否决苏联法律),还可以把各自的民族语言提升为官方语言(但强调俄语仍然主导)。计划中包括立法取缔“民族和沙文主义组织”,以控告争取独立的团体;还提议以新的联合协议取代1922年联盟条约,作为苏联宪法的一部份。
8月18日,《真理报》刊登阿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雅科夫列夫对《苏德条约》等文件的看法。雅科夫列夫是全国苏维埃大会调查《苏德条约》和秘密条文的26人委员会主席。雅科夫列夫承认和谴责秘密条文,但他坚称这些条文与波罗的海国家加入苏联无关。因此,苏联一改立场,不再声称秘密条文不存在或是伪造的,但仍不承认1940年占领了三国,波罗的海国家对此结果当然不满。8月22日,立陶宛最高苏维埃的一个委员会宣布,1940年的占领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直接结果,故此不合法。这是首次有苏维埃正式机构挑战苏联统治的合法性。
波罗的海国家_波罗的海之路 -示威
筹备
受放政策和经济改革启发,街头示威日渐受欢迎和支持。1986年8月23日,21个西方城市(包括伦敦、斯德哥尔摩、西雅图、洛杉矶、珀斯和华盛顿特区等)举行黑丝带日游行,要求世界正视苏联侵犯人权。1987年黑丝带日,36个城市举行示威,包括立陶宛维尔纽斯。
同年,爱沙尼亚塔林和拉脱维亚里加也举行反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示威。1988年,苏联政府首次批准这些示威,没有逮捕示威者。社会运动家计划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50周年当日举行特别大规划的示威。人链的提议是谁人和何时提出,至今不详;似乎是7月15日在派尔努的三方会议中提出的。8月12日,三国社会运动家在采西斯签订正式协议。这次示威获地区共产政府批准。同时,几个谴责苏联占领的联署,分别得到上十万人支持。
主办机构为确保人链不受干扰,预先在地图上明确标出城市、城乡和村落的准确位置。交通不便者可乘坐免费巴士。全国均投入筹备工作,连之前置身事外的郊区也积极参与。虽然有些雇主不允许员工请假(8月23日为星期三),但有些则资助巴士费用。8月23日,特别电台广播负责协调工作。爱沙尼亚订当天为公众假期。
波罗的海争取独立运动以这示威名义,向世界和欧洲发表联合声明。声明指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犯罪行为,并促请各方宣告这条约自签署一刻起即“无效”。声明也指出波罗的海国家问题是“不容剥夺的人权的问题”,批评欧洲社会持“双重标准”,对“希特勒